最新研究:無法測量單個方向的光速

2021-01-16 量子認知

狹義相對論是人類有史以來最有效的理論之一。從太空旅行、GPS到我們的電網,這都是至關重要的。相對論的中心是,真空中的光速是絕對常數。問題是,這一事實從未得到證實。

當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時,是為了解釋為什麼光總是具有相同的速度。在1800年代後期,人們認為,由於光以波的形式傳播,因此必須由某種稱為「發光的以太」的不可見材料攜帶。原因是波需要一種介質,例如空氣中的聲音或水中的水波。但是,如果以太存在,那麼隨著地球穿過以太,觀測到的光速必須改變。但是觀測以太漂移的測量結果為零。光速似乎是恆定的。

愛因斯坦發現問題在於假設空間和時間是絕對的,光速可以變化。相反,如果假設光速是絕對的,則空間和時間必須受相對運動的影響。這是一個激進的想法,但是每次光的恆定速度測量都支持它。

但是,幾位物理學家指出,儘管相對論假設光的真空速度是一個普遍常數,但它也表明速度永遠無法測量。具體而言,相對論禁止測量光從點A傳播到點B所花費的時間。要測量一個方向的光速,需要在每一端使用同步秒表,但是相對運動會影響運動速度時鐘相對於光速。無法在不知道光速的情況下同步它們,而光速是無法測量的。如圖所示如何測量光的往返速度。

可以做的是使用一個秒表來測量從A到B再到A的往返時間,這就是每次光速測量的結果。如圖所示帶有各向異性光的米爾恩宇宙(Milne universe)看起來很均勻。

由於所有光測量的往返速度都會給出恆定的結果,因此可能會認為可以將時間除以2。這正是愛因斯坦所做的。他認為那裡和後面的時間是相同的。最新研究的實驗符合這一假設,但是也同意這樣一種想法,即朝向我們的光速比離開我們的光速快10倍。光不必在所有方向上都具有恆定的速度,而只需具有恆定的「平均」往返速度即可。如果光速是各向異性的,相對論仍然成立。

如果光速隨其運動方向而變化,那麼將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宇宙。當看著遙遠的星系時,我們正在回溯過去,因為光需要時間才能到達我們。如果遙遠的光以某個方向快速到達我們,我們將看到宇宙朝著這個方向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擴展。到達我們的光線越快,我們看到的「時間倒退」就越少。由於我們在各個方向觀察到均勻的宇宙,因此可以肯定地表明光速是恆定的。

這有點不盡如人意,正如新研究顯示的那樣。事實證明,如果光速隨方向變化,那麼長度收縮和時間膨脹也會變化。研究小組考慮了各向異性光對一個簡單的相對論模型米爾恩宇宙的影響。它基本上是一個玩具宇宙,其結構與所觀察到的宇宙相似,但是沒有所有的物質和能量。他們發現,光的各向異性會在時間膨脹和宇宙膨脹中引起各向異性的相對論效應。這些影響將抵消變化的光速的可觀察到的方面。換句話說,即使宇宙由於光速的變化而各向異性,它仍然會顯得均勻。

因此,簡單的宇宙學似乎也無法證明愛因斯坦關於光速的假設。有時,最基本的科學觀念很難證明。

參考:The One-Way Speed of Light and the Milne Universe. arXiv:2012.12037v1 [gr-qc]arxiv.org/abs/2012.12037

#相對論#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單個光子無法超越光速
    ,結果發現在單個光子情形下,愛因斯坦的理論依舊有效:單個的光子速度仍然無法超越光速的極限。 由香港科技大學杜勝望教授領銜的一個物理學家小組近日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了他們有關單個光子速度的論文。這一研究結果對於最大信息傳播速度理論有著深遠影響,它首次證實單個光子情形下因果律依然有效,即:結果不能先於原因出現。 愛因斯坦理論中最廣為人知的說法之一就是「光速無法超越」,這也確實是現代物理中最基本的基礎之一。
  • 重大研究成果:首次成功測量單個原子質量的無窮小變化
    但是,對單個原子質量的變化來講影響甚小。最近,馬克斯·普朗克核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還是成功地首次測量了單個原子質量的這種極為微小的變化。為實現這一目標,他們在研究中使用了超精密的五極阱(Pentatrap)原子平衡。研究小組在錸(rhenium)中發現了一個以前觀察不到的量子態,這對於將來的原子鐘可能會很有趣。
  • 最新量子實驗打破光速!
    依照傳統觀念(低於光速運動),他應先離開A地點然後才會到達B地點。但是,若他以超光速運動,結果在他尚未離開A地點之前就已達到B地點。 二、導致時間倒流(時間向後流逝)。比如,現實世界裡以低於光速運動會看見時間向前流逝(時間流向未來),但若以超光速運動則會看見時間向後倒流(時間流向過去,以超光速運動就是穿梭歷史看見過去的景象)。
  • 光速測量路上的裡程碑
    電燈接通電源就能照亮整個房屋,或許基於同樣的觀測,在17世紀之前的很長時間裡,人們習慣性地根據生活中的經驗認為光速是無限大的。直到17世紀光的傳播定律的發現,人們才真正意義上開始嘗試對光的速度進行測量。伽利略是有確切史料證明的光速測量史上的偉大的先驅人物。
  • 光速為什麼無法被超越?
    1905年,愛因斯坦出狹義相對論,認為以太不存在,光速不變並且無法被超越其中關於不能超光速準確的描述如下:有靜止質量的物體永遠達不到光速,理論上只能無限接近於光速,光子由於沒有靜止質量可以為光速;例如現代的各種通信極限就是光速。我們知道光速約為30萬公裡每秒,為什麼我們無法超越這個速度呢,光速真的無法被超越嗎?
  • 光速測量簡史
    第一個試圖測量光色的是伽利略,1667 年,他與助手在兩座相距 7.5km 的山頂上,每人攜帶一盞燈,兩人約定,其中第一人先打開燈罩,同時開始計時,第二人看見燈光後,立刻打開燈罩,第一人看見燈光後,再計時。這樣的測量自然以失敗而告終。
  • 光速是設計出來的嗎?怎麼測量光速?
    直到1849年,人們才開始轉向機械測量光速。1849年,旋轉齒輪計算光速1849年斐索製作了齒輪測量光速的方法,在裝置中,從S發出光源,通過透鏡聚焦,經過反射鏡M1,反射到透鏡L1變成平行光,再通過L2聚焦到左側反射鏡M2。
  • 漫談真空中光速的精密測量
    為了使光能飛行較遠的距離,他將測量的地點設在郊外的山上。伽利略的方法是,讓兩個人分別站在相距1 英裡(約1.6 km)的兩座山上,每個人拿一個燈,第一個人先舉起燈,當第二個人看到第一個人的燈時立即舉起自己的燈,從第一個人舉起燈到他看到第二個人的燈的時間間隔就是光傳播兩英裡的時間。但由於光速傳播的速度實在是太快了,這種方法根本行不通。但伽利略的實驗揭開了人類歷史上對光速進行研究的序幕。
  • 兩束方向相反的光,對一束光而言,另一束光的速度是二倍光速嗎?
    光速是初學相對論的人最大的障礙,如何理解光速也是決定你能否理解相對論的關鍵點。 按照現代物理學的分類,我們將研究對象分為低速和高速世界,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弱場和強場。 低速世界嚴格來說就是光速10%以下的運動現象的總和。
  • 從測量光速到計算光速,光速不變原理是怎麼被發現的?
    光速不變原理是狹義相對論中的一個基本假設,並被大量實驗證實;光速不變原理的發現是一個曲折的過程,也有不少物理學家走了彎路。早在18世紀,科學家就利用光行差的原理來測量光速,但是由於測量精度有限,所以結果可以用牛頓的經典時空得到合理解釋,數值大概在每秒30萬公裡左右。
  • 光速的測量
    一、光速測定的天文學方法 1.羅默的衛星蝕法 光速的測量,首先在天文學上獲得成功,這是因為宇宙廣闊的空間提供了測量光速所需要的足夠大的距離.早在1676年丹麥天文學家羅默(1644—1710)首先測量了光速.由於任何周期性的變化過程都可當作時鐘,他成功地找到了離觀察者非常遙遠而相當準確的「時鐘」,羅默在觀察時所用的是木星每隔一定周期所出現的一次衛星蝕.他在觀察時注意到
  • 光速是如何測量出來的?
    還記得自己曾經在中學課本上看到一個關於伽利略測量光速的故事。他的方法是讓兩個人分別站在相距一英裡的兩座山上,每個人拿一個燈,第一個人先舉起燈,當第二個人看到第一個人的燈時立即舉起自己的燈,從第一個人舉起燈到他看到第二個人的燈的時間間隔就是光傳播兩英裡的時間。
  • 為什麼人在光速飛船上跑,也無法超光速?愛因斯坦:他膨脹了
    原問題是為什麼在光速飛船上跑步能否超光速?由於把飛船放在稱上稱重,它的質量不可能為零,而靜止質量不為零的物體並無法達到光速,因此飛船不能以光速飛行,我們暫且把它設定為與光速相差0.01m/s,下面我們來聊聊。觀點先說觀點:在飛船上跑步,即使跑得很快也無法超越光速,因為速度是相對的,如果在別人眼裡你不快,即使你跑得再快,飛船再快,也是不快。
  • 勇於探索的人——測量光速
    人是怎麼測出光速的呢?從17世紀開始,有很多科學家開始研究測量光速,並做了大量的試驗。第一個想出辦法測量光速的是伽利略。1607年,他從光走直線的特性中獲得靈感,做了一個實驗:他先讓2個人手提一盞前面有蓋的信號燈,分別站在兩個山頭上,兩山相距1.5千米。
  • 最新測量表明質子質量比想像的輕
    ,對單個質子的質量進行了最精確測量,結果其比之前實驗值更小。新研究有助於揭開宇宙中物質比反物質更多的謎團。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核物理研究所的斯文·斯特姆帶領國際團隊,在一個被抽成真空並冷卻到絕對零度(-273.15℃)的1.5升密封罐內進行了測量實驗。他們用電子束撞擊密封罐內的塑料靶標,使其釋放出質子,然後用離子阱裝置將單個質子「囚禁」在電磁場內。質子在磁場內做環形運動,通過測量加速度,可以推算出單個質子的質量。
  • 抖音單個帳號方向定位 抖音如何定位帳號方向
    首頁 > 問答 > 關鍵詞 > 抖音最新資訊 > 正文 抖音單個帳號方向定位 抖音如何定位帳號方向
  • 光速究竟多少? 科學家是如何測量光速的?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光速究竟多少? 科學家是如何測量光速的? 光速是物理學中的一個最基本常數,也是物體運動的速度上限,那麼科學家是如何來測量光速的呢? 實際上,科學家不測量光速(這裡總是指光在真空中的速度),而是科學家知道光的速度是多少。
  • 美科學家打破單個光子攜帶信息量紀錄
    美國物理學家最近成功地讓單個光子攜帶的信息量達到1.63比特,這一數字打破了此前單個光子最多攜帶1.585比特信息的紀錄。該研究成果有助於衛星通信效率的最大化。相關論文3月23日在線發表於《自然—物理學》上。    從理論上講,如果發射器能夠調整單個光子的波長,而接收器能夠高精度地測量和分辨該波長,那麼一個光子能夠攜帶的信息量可以輕鬆達到幾個比特。
  • 光速如此之快是如何測量的?追溯幾百年來科學家測量光速的艱辛歷程!
    科學家先驅們對光速的測量費勁了腦汁,孜孜以求的經過了幾百年的探索和實驗,才得到了準確的光速。最早發起對光速測量的是偉大的科學先驅伽利略。因為光速每秒約30萬千米,1英裡才約1600米,光速傳輸只需要18.75萬分之一秒,人眼和動作完全無法做到這樣靈敏的反應。但他們和社會也有收穫,那就是知道了光速比想像中的快多了。伽利略說,即便光速是有限的,也一定快到不可思議。
  • 執著的希望之光,光速與現代科學有什麼聯繫,為什麼無法超越光速
    從古希臘時代到中世紀的伊斯蘭學者之後到近代科學家,有關光速話題的爭論從未休止,直到丹麥天文學家進行的第一次定量測量。如果你參觀塞納河左岸的巴黎天文臺,你會看到牆上的一塊牌匾,上面寫著1676年人類首次測量光速。之後,法國物理學家希波呂特·菲索和萊昂·福柯的測量結果進一步完善了測量值,得出的值為315000千米每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