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發現單個光子無法超越光速
,結果發現在單個光子情形下,愛因斯坦的理論依舊有效:單個的光子速度仍然無法超越光速的極限。但是到目前為止,實驗僅僅驗證了這一理論的一部分,即一大群光子以及它們所攜帶信息的傳播速度是符合這一規律的,因此物理學家們一直以來都想證實,在單個光子的情形下,這一理論是否同樣成立。 杜勝望教授告訴PhysOrg.com:「我們最大的成就是,我們的實驗結果為光攜帶信息的最大傳遞速度之爭畫上了一個句號。這將加深我們對於光的波粒二象性以及量子力學本質的認識。
-
科學家首次製造單個光子全息圖 曾被認為不可能
(原標題:單光子全息圖首次「出爐」 有望開啟量子全息術新時代) 科技日報北京7月21日電 (記者劉霞)據美國商業內幕網站(Business Insider)消息,波蘭華沙大學的科學家首次製造出單個光子的全息圖
-
世界首個單光子量子存儲器在中國誕生 中科大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的...
量子通信系統中作為載體的單光子所攜帶的信息量的大小與所處編碼的空間維數有關。目前光子主要編碼在一個二維空間,因而一個光子攜帶的信息量是一個比特。如果能將光子編碼在一個高維空間(如軌道角動量空間),則單個光子所能攜帶的信息量將大幅度增加,極大地提高量子通信的效率。此外,利用光子的高維編碼態還可以提高量子密鑰傳輸的安全性,並且在量子力學的一些基本問題的研究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應用。
-
中科大首次實現十光子糾纏 刷新光子糾纏態製備世界紀錄
記者12月2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及其同事陸朝陽、陳宇翱等組成的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十光子糾纏,打破此前由該研究小組保持多年的八光子紀錄,再次刷新光子糾纏態製備的世界紀錄。這一成果以「編輯推薦」的形式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光子颶風|攜帶光子橫向軌道角動量的光學時空渦旋
撰稿 | 陳建標題 | 光子颶風:攜帶光子橫向軌道角動量的光學時空渦旋完成單位 | 上海理工大學概述近日,上海理工大學莊松林院士和顧敏院士領導下的未來光學國際實驗室納米光子學重點團隊在光子軌道角動量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從理論到實驗展示了具有時空螺旋相位並攜帶光子橫向軌道角動量的新型光場,展示了一個全新的光子軌道角動量自由度,在光通訊、光信息處理、量子光學、粒子操控
-
納米物理學:打破電子光子信息技術革命的瓶頸!
納米物理學:打破電子光子信息技術革命的瓶頸!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與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普渡大學和維吉尼亞聯邦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實現了光通信的突破,可以徹底改變信息技術。「與信息技術的早期發展一樣,這可能會極大地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華盛頓大學化學教授,光子學研究領導者拉裡道爾頓說。這些新型電光器件接近當前電子電路元件的尺寸,對於將光子學和電子器件集成在單個晶片上非常重要。新技術還涉及利用粒子,等離子體激元,其具有介於電子和光子之間的性質。
-
如何打破博爾特的世界紀錄?科學家給出了2個方法
迄今為止,由博爾特創造出的9秒58的百米世界紀錄以及19秒19的200米世界紀錄都無人能破。而對於未來人們是否可以打破博爾特所保持的2個世界紀錄?科學家給出了2個條件,究竟是怎樣的條件?讓我們一探究竟。第一是再出現一個像博爾特這樣天賦異稟的運動員。其實,天賦對於運動員來說是非常重要,天賦更是運動員是走向成功道路上的關鍵之處。
-
科學網—科學家首次利用光學晶片實現光子角動量編碼技術
本報訊(記者彭科峰)日前,中科院長春光機所顧敏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首次利用光學晶片實現了納米尺度下對光子角動量的操控。
-
科學家成功將光子拉長了1000倍!光子也能像橡皮筋一樣拉伸
自然界中最小的部分(例如像電子這樣的單個粒子)幾乎是可以互換的。電子不管它是被困在地球上的實驗室裡,還是束縛在一些月球塵埃中的原子上,或者是從過熱噴流銀河系外黑洞射出的。然而在實踐證明中,能量、運動或位置的差異可以使區分兩個電子變得容易。測試像電子這樣的粒子相似性,一種方法是在相同時間和地點將它們聚集在一起,並尋找幹涉,即當粒子(也可以表現為像波)相遇時產生的量子效應。
-
光子也能像橡皮筋一樣拉伸?科學家已將光子拉長了1000倍!
自然界中最小的部分(例如像電子這樣的單個粒子)幾乎是可以互換的。電子不管它是被困在地球上的實驗室裡,還是束縛在一些月球塵埃中的原子上,或者是從過熱噴流銀河系外黑洞射出的。然而在實踐證明中,能量、運動或位置的差異可以使區分兩個電子變得容易。
-
就人類肉眼而言,是否可以看見單個的光子?科學家的回答讓人意外
人類的眼睛雖然很敏感但是是否能看到單個光子呢?答案是可以的,因為在視網膜上的傳感器對單個光子有反應。在不到100毫秒內至少有五到九個信號能到達大腦,但是,神經濾波器一次只允許一個信號穿過大腦去觸發一次意識回應。
-
一項神經科學研究表明:人類肉眼可分辨單個光子
原標題:人類肉眼可分辨單個光子 究竟什麼才是人類視力的分辨極限?英國《自然—通訊》雜誌7月19日在線發表的一項神經科學研究表明,人類的視力能以高於隨機水平的概率偵測到單光子,這一研究為人類肉眼的分辨極限提供了新的見解。 20世紀40年代的研究已經證實,人類被試對象能報告出低至幾個(5個到7個)光子的光信號。
-
我首次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量子存儲
原標題:我首次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量子存儲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 通訊員楊保國)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進一步證明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可行性。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物理學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最新紀錄!美太空人科赫打破女性最長太空任務的紀錄
這一紀錄原先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太空人佩吉·惠特森於2017年創造,時間為289天5小時1分鐘。就在周六(12月28日)下午6點16分,40歲的「遠徵61號」飛行工程師科赫打破了惠特森創造的紀錄,而且她在返回地球之前還有6個星期的時間,這意味著該紀錄將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
人類眼睛極限:能感知單個光子
結果顯示,人類的雙眼已經達到能夠感應到單個光子的水平。至於具體的ISO數值,研究資料中指出100W燈光大約每秒輸出5 x 10^32數量的光子,遺憾的是該數值無法換算成ISO,因此我們還是無法得知人眼的ISO究竟是多少。
-
中國科學家實現十光子糾纏:瞬移近了?
中國科學家創造了一項新的物理學紀錄,首次成功實現「十光子糾纏」,打破了塵封4年的「八光子」紀錄。值得一提的是,之前的五光子、六光子甚至八光子都是由潘建偉及相關同事完成的。潘建偉院士帶領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團隊的「多光子糾纏和幹涉度量學」曾經獲得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
中國三位傑出的科學家,兩位獲授院士稱號,一位打破美國世界紀錄
改革開放以後,國家以「科教興國」為始終戰略方針,將國防重科的研究當成重中之重,以兩彈一星和東風系列飛彈先鋒指路,相繼研發五代戰機上天和各式艦艇下水,在探月工程和載人航天技術上不斷完善突破,不僅為國家築起了一道道海陸空的嚴密防線,也讓全世界都重新認識了一個不一樣的新中國,而中國科技之所以能夠迅速從一窮二白實現華麗轉身,取得這樣的輝煌成就都與每一位科學家日以繼夜的辛苦攻關分之不開
-
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光子遠距瞬間轉移!麻省學者:邁向量子化...
上世紀90年代,科學家們預測了量子通信的可能性。近兩年來,中國在量子應用上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繼在實驗室外實現了世界首次量子傳輸後,如今中國科學家已經取得進一步突破,成功將一顆光子從地球瞬間轉移到距離地表500km外軌道的全球首顆量子衛星上,這也是目前全球最長距離的量子糾纏實驗!
-
新技術實現逐個產生相同光子
此為光子示意圖。下一代駕馭量子物理技術的設備,將能提供比現代網際網路更安全、更快、更高性能的信息分享體驗。光子是目前科學家所知的量子信息的最佳載體,能夠完成長距離傳輸而不會損失記憶或相干性。所以目前大部分設計都使用單個光子加密信息,通過這些光子在量子網絡間、或在量子晶片之間傳遞信息。
-
量子氣體打破熵值最低紀錄
量子氣體打破熵值最低紀錄 有望使科學家「聽到」量子系統中微弱信號 2015-08-08 科技日報 聶翠蓉 物理學家已經一次次打破量子氣體的低溫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