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實現逐個產生相同光子

2020-10-25 衛報

光子是光的基本粒子,它是量子信息的最佳載體。此為光子示意圖。

下一代駕馭量子物理技術的設備,將能提供比現代網際網路更安全、更快、更高性能的信息分享體驗。光子是目前科學家所知的量子信息的最佳載體,能夠完成長距離傳輸而不會損失記憶或相干性。

所以目前大部分設計都使用單個光子加密信息,通過這些光子在量子網絡間、或在量子晶片之間傳遞信息。

然而,目前用於生成單個光子的工具還無法提供量子信息技術所需的準確性和穩定性。近期一份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的研究稱,發明了一種可以按照需要,逐個產生完全一樣的光子的技術。

這項研究的負責人美國能源部伯克利國家實驗室(LBNL)的韋伯-巴喬尼(Alex Weber-Bargioni)說:「這種技術以電子觸發、在精確位置發射單個光子,是實現可整合量子技術發展道路上邁出的一大步。」

現在,多數安全信息傳輸系統都使用光源逐一產生單個光子。每個光子都有特定的波長和朝向,都不一樣。這種新式的光子發射器使用電子產生光子,每個完全一樣,而且也可以實現和光源光子發射器一樣的控制力和精準度。

研究稱,這個技術的難點不在如何產生單個光子,而是怎樣按照需要產生一個個完全相同的光子。

現有的光子發射器通常使用半導體納米粒子材料,它們由光刻技術製造,自然帶有變化性,不可能在原子層面達到完全相同的效果,因此生成的光子各不相同。

這個研究組採用了一種不一樣的辦法:在一層石墨烯上覆蓋一層很薄的半導體材料薄膜,並向薄膜加入規律性分布的雜質。通過大量實驗,確定一個最佳的位置,在這個位置控制雜質打破分布的規律性,形成一個缺陷點。之後,就在這個缺陷位置施加電壓,激發釋放一個光子。研究人員發現,只要簡單地通過對電壓的控制,就實現了對光子能量的控制。

這項實驗使用掃描隧道顯微鏡鍍金的針尖,準確定位薄膜上雜質分布的缺陷點。在針尖和材料之間施壓電壓,針尖將一個電子注入缺陷處,當電子從探針尖端隧穿時,其可控的部分能量將轉化為單個光子。最後,針尖還起到天線的作用,引導發射的光子進入一個光學探測器,記錄這個光子的波長和位置。

通過記錄從多個缺陷點位置不同的薄膜所發出的光子的情況,研究人員能夠確定注入電子、缺陷點位置原子結構和所發出的光子三者之間的關係分布圖。

研究人員從繪製的高精度分布圖上,能夠把發射光子的位置精確到小於1埃米(0.1納米)的程度,大約相當於一個原子的直徑。研究者稱,如此精確的光子發射圖,對了解電子激發光子的機制很重要。

研究者表示,二維材料是下一代光子發射器的重要平臺。薄膜靈活度高,與其它結構容易整合,為實現可控光子發射技術提供了一套系統的解決方案。

相關焦點

  • 首次證明:光的產生同時存在一個光子、兩個光子和沒有光子的狀態
    納米科學和納米技術中心的物理學家第一次證明:光的直接產生是同時存在一個光子、兩個光子和沒有光子的狀態。研究指出,使用了幾十年的同一種光發射器也能產生這些量子態,並期望這對任何一種原子系統都適用。量子疊加是量子物理的一種性質,它能讓粒子以不同的狀態同時存在,著名的理論例子是薛丁格的貓,它既是死的又活是的。
  • 創新「光子反衝成像」技術:觀察分子內部的新方法
    創新「光子反衝成像」技術:觀察分子內部的新方法 但由於非線性效應難以捉摸的性質,儘管理論概念數十年前就已提出,迄今科學家們仍在努力實現這一目標。隨著2017年位於漢堡的XFEL的投入使用,科學界朝著這一目標更近了一步。
  • 新光子晶片助力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算法可採用新型光子技術更快實現
    它除了可以用來實現面部和聲音識別以外,還可通過搜尋大量的醫學數據來進行醫學診斷,或者通過搜尋化學方程式來尋找潛在的新藥合成方式。但是這類的系統的計算非常複雜,對機器要求很高,即使對於現有性能最強的計算機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然而,來自於MIT的研究團隊和他們的合作者,提出一種新的方法,用光子代替電子,來進行計算。他們表示這種方法將會大大提高計算速度和效率。
  • 創新「光子反衝成像」技術:觀察分子內部的新方法
    近日,德國和瑞典科學家利用歐洲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XFEL),通過創新的「光子反衝成像」(Photon-recoil imaging)技術,研究X射線與原子之間相互作用的基本過程。該方法可以使人們更好地了解原子級的化學反應,將成為探索非線性X射線物理學的有力工具。
  • 產生光子以在量子計算系統中進行通信
    圖片來源:Sampson Wilcox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使用連接到微波傳輸線的超導量子位,已經證明了量子位可以如何按需產生量子處理器之間進行通信所需的光子或光粒子。這一進步是實現互連的重要一步,互連將使模塊化量子計算系統以比傳統計算機所能達到的指數級速度執行運算。
  • 中國科大實現國際最優單光子源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近日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半導體量子點的高效率和高全同性的單光子源,綜合性能達到國際最優,為實現基於固態體系的大規模光子糾纏和量子信息技術奠定了科學基礎。  量子點是通過分子束外延方法製備的半導體量子器件,又被稱為「人造原子」,原理上可以為量子信息技術提供理想的單光子源。
  • 矽光子計數探測器推動新一代成像技術
    作者:Joe O‘keeffe,Carl Jackson 矽光子計數器件最近取得了革命性進展,大量新型探測器正進入市場。這些探測器可應用於許多新領域,如螢光壽命成像、正電子發射X線斷層顯像、輻射探測、高能物理、雷射測距(雷射雷達)和粒徑測量。潛在應用甚至包含新興的通信技術領域,如保密通信中的量子密鑰分配。
  • 科學新進展——光子晶體
    光子晶體是近年來科學與技術方面的一個新成果,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廣泛的應用前景。為了明白光子晶體是什麼,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晶體。晶體是由大量微觀物質單元(原子、分子等)按一定規則有序排列的周期性結構。這時,人們想到了光子。光子不帶電,光子之間沒有相互作用。控制光子比控制電子更簡單。因此,通過控制光子,可以更容易突破量子極限,從而進一步提高晶片的性能。如何才能精確地控制光子呢?人們發現,如果傳導光的材料具有晶體一樣的結構,那麼,這種材料也會具有光子的禁帶、導帶。這不就是傳導光的晶體嗎!光子晶體就這樣產生了。人們還發現,可以把在半導體中很多控制電子的現成的方法和技術用到對光子的控制上來。
  • 科學網—科學家首次利用光學晶片實現光子角動量編碼技術
    本報訊(記者彭科峰)日前,中科院長春光機所顧敏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首次利用光學晶片實現了納米尺度下對光子角動量的操控。
  • 容忍光子損失的「玻色採樣」首次實現
    記者6月12日從中科大獲悉,該校潘建偉院士團隊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尤立星小組合作,實驗研究了一種量子計算模型「玻色採樣」對光子損失的魯棒性,證明容忍一定數目光子損失的「玻色採樣」可以帶來採樣率的有效提升
  • 量子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有光子通信實現
    根據量子糾纏理論,光子和經典信息的糾纏是不可斷開的,對於一次通信而言,必須兩個量子信息互相糾纏才能達到傳輸通信信息的目的。即光子和量子信息如果相互獨立會導致信息傳輸出錯,所以無論是哪一種方案,都是要有糾纏才能發揮信息傳輸效率的。
  • 普渡大學開發石墨烯光電探測器新技術 實現非局部光電探測
    題為「由碳化矽襯底與微米量級石墨烯結合製成的光電電晶體的位置依賴和毫米範圍光電探測」的論文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雜誌。該項目受到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美國國土安全部的聯合資助,同時,它也受到國防威脅降低局的資助。
  • 光子反衝成像:觀察分子內部的新方法
    但由於非線性效應難以捉摸的性質,儘管理論概念數十年前就已提出,迄今科學家們仍在努力實現這一目標。隨著2017年位於漢堡的XFEL的投入使用,科學界朝著這一目標更近了一步。最近,德國柏林馬克斯·波恩非線性光學和超快光譜研究所(MBI)、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和位於漢堡的歐洲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XFEL)的研究人員合作開發出「光子反衝成像」技術,用來觀察X射線與原子之間相互作用的基本過程。該技術可以區分X射線範圍內的自發和受激拉曼散射(SRS),使得人們幾乎可以對單個原子上受激拉曼散射進行自由地研究。
  • 普渡大學開發出石墨烯光電探測器新技術 實現非局部光電探測
    題為「由碳化矽襯底與微米量級石墨烯結合製成的光電電晶體的位置依賴和毫米範圍光電探測」的論文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雜誌。該項目受到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美國國土安全部的聯合資助,同時,它也受到國防威脅降低局的資助。
  • 光子反衝成像:觀察分子內部的新方法
    圖片來源:網絡(mbi-berlin.de)今日視點近日,德國和瑞典科學家利用歐洲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XFEL),通過創新的「光子反衝成像」(Photon-recoil imaging)技術,研究X射線與原子之間相互作用的基本過程。該方法可以使人們更好地了解原子級的化學反應,將成為探索非線性X射線物理學的有力工具。
  • 片上光學頻率梳:可產生光子微波,應用於衛星通信和5G網絡!
    這是通過顯著降低基於氮化矽的集成光子波導的光損耗來實現的。氮化矽是一種已在CMOS微電子電路中使用的材料,而且過去十年中也被用於構建引導片上雷射的光子集成電路。用於頻率梳以及生成光子微波的氮化矽光子晶片照片。
  • 納米物理學:打破電子光子信息技術革命的瓶頸!
    納米物理學:打破電子光子信息技術革命的瓶頸!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與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普渡大學和維吉尼亞聯邦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實現了光通信的突破,可以徹底改變信息技術。這些新型電光器件接近當前電子電路元件的尺寸,對於將光子學和電子器件集成在單個晶片上非常重要。新技術還涉及利用粒子,等離子體激元,其具有介於電子和光子之間的性質。這種混合粒子技術被稱為等離子體激元。
  • 中國團隊實現單光子源「三項全能」
    如今,它從理想變為現實,就像早些時候潘建偉、陸朝陽團隊「多自由度量子體系的隱形傳態」的實現一樣,不僅突破了以往技術的局限,也讓人們看到了量子信息技術大規模實用化的曙光。首先,它使得產生的光子頻譜加寬;其次,產生光的波長之所以會偏離激發光的波長,是因為激發到高能級的電子會先躍遷至附近的某個能級(即弛豫過程),再躍遷至低能級發射光子,而弛豫過程的時間人們無法控制,所以發射時間會有「抖動」,以至於到兩個原本需要「對話」的光子可能無法同時達到,壓根兒打不著照面兒。  採取共振激發方法(量子點產生的光子波長等於激發光波長)能克服這兩個問題。
  • 新技術通過釋放光子,使OLED可獲得高達76.3%的量子效率!
    由於發光二極體只產生單色光,製造商使用各種添加劑混色工藝來產生白光。自20世紀90年代首次開發白色oled以來,為了在實際亮度水平上實現平衡的白光光譜和高光效,科學家付出了大量的努力。然而沒有額外外耦合技術的白色oled外量子效率(EQE)今天只能達到20%到40%。大約20%產生的光粒子(光子)仍然被困在玻璃層中。其原因是玻璃與空氣界面上粒子的全內反射。
  • 量子技術再突破:實現矽晶片和光量子結合!
    布里斯托大學和丹麥技術大學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很有前途的新方法,可以將光和矽微晶片結合起來,製造下一代量子模擬器。在發展量子機器的路線圖中,能夠在解決特定問題方面與經典超級計算機競爭並戰勝它們,科學界正面臨兩大技術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