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光子計數探測器推動新一代成像技術

2020-11-30 OFweek光電新聞網

作者:Joe O‘keeffe,Carl Jackson
矽光子計數器件最近取得了革命性進展,大量新型探測器正進入市場。這些探測器可應用於許多新領域,如螢光壽命成像、正電子發射X線斷層顯像、輻射探測、高能物理、雷射測距(雷射雷達)和粒徑測量。潛在應用甚至包含新興的通信技術領域,如保密通信中的量子密鑰分配。

圖1.在納米壓印光刻技術中,重複使用一
個模版大批量的壓印預定形狀的晶圓。在
最終的沉積工序之後,晶圓既可以依尺寸
切成方塊,也可以再利用壓印技術製備其
它的功能層。

 

 


以前,光子計數器建立在三種不同技術平臺上。其中之一是以真空管為基礎的光電倍增管(PMT)。這些探測器具有光探測面積大的優點,可用於各種器件。此外,龐大的市場使得PMT探測器的成本降到了合理水平。但PMT探測器要求工作電壓超過1000V,時間精度也很差(約為500ps),量子效率由於受到光電陰極限制而約為20%,更重要的是它們與高密度陣列技術不兼容,也無法實現微型化。微通道板(MCP)是一種改進的PMT,它顯著提高了時間精度(少於100ps),但動態範圍受限(100kHz/s)。此外,MCP探測器非常昂貴且容易毀壞。

第二種光子計數平臺以第一代「透過式」矽探測器結構為基礎。該平臺需要高電壓(超過100伏),依賴厚的耗盡層。儘管厚耗盡層在較長的波長(約1000nm)處具有高響應度,但是時間精度卻降低了。而且,透過式結構也不與標準矽工藝技術兼容,在陣列中無法使用,因此完全不能用於成像。
第三種光子計數傳感器技術平臺是電子倍增電荷耦合器件(EMCCD),它是在標準CCD相機的基礎上,將增益寄存器集成到輸出電路中。這是一種多像素成像器件(可達1000?000),但是因為其特殊的數據讀取裝置,會丟失全部時間解析度信息。EMCCD也需要強力冷卻(溫度要降到-100℃),這使得器件複雜而昂貴。

第二代矽光子計數器件
最新的第二代矽光子計數技術將引發微光成像技術的革命。這一技術以蓋革模式的淺結矽偏壓二極體為基礎,經過多年的發展和改進,現已成為一種成熟的工藝技術。淺結的性能優點包括:時間抖動小(小於100ps)、工作電壓低(約35V)、計數速率快(10M/s)、量子效率高(大於45%),且光譜靈敏度範圍寬(400至900nm)。1淺結的基本結構包含一個p結中的n+區,它靠近探測器頂部的光子入射窗口(見圖1)。二極體是在薄的p型襯底(5至15μm)中製成的,這有利於阻止體內產生的載流子延長探測器響應時間。2頂部的雙裝置可使晶片倒裝集成到新型探測平臺和合適的應用裝置中。3 入射到結內的光子產生電子空穴對,在二極體蓋革模式偏置結內分離並被放大(如圖2)。每當光子進入器件,結區內便產生大的、易於探測(也就是低噪聲)的電脈衝。器件所具有的高速時間響應特性使得精確測定光子到達時間成為可能,這促使許多先進技術例如雷射雷達和時間相關單光子計數得以實現。

 

 

 

圖2.雪崩倍增工藝使單個入射光子
產生的輸出脈衝更容易被觀察到。
這種碰撞電離過程受二極體陰陽兩
極間耗盡區內大電場影響。單個光
子產生電子空穴對,它們在結內分
離並被放大。因為結對單光子輸入
產生數字式響應,所以同標準化線
性探測相比,探測系統中的噪聲減
小了。實質上,探測器處於關態(
數字0)或者開態(數字1),對應
於無光子或有光子的情況。


這一創新技術所具有的潛力不僅來源於它的超級特性,也來源於它可以採用標準CMOS工藝製作這一事實。因此,器件可製成單片陣列(單一矽片上),還可與讀取電路完全集成。此外,其它功能器件和邏輯元件可與探測器單片集成,這使得整個傳感器系統有可能大幅縮減尺寸。最後,這一器件的成本曲線將像典型CMOS器件那樣,一旦大規模量產,成本就會大幅降低。

單光子計數傳感器
SensL是一家實踐這些創想的公司,已經開發出三種產品(見圖3)。4第一個是單光子高時間解析度傳感器,這是一種單一像素光子計數探測器。它是一種單片集成光子計數器件,包括了必需的電流探測和關斷電路,非常適合於要求有源區面積為10至100μm、快速、高時間解析度的應用(見表格)。

矽光電倍增管
多個單像素光子計數探測器可製成一個陣列,所有的輸出連接到一起成為一個大面積高增益探測器,被稱為矽光電倍增管(SiPM)。這種結構中,每個像素都有一個集成的關斷電阻,同時充當光子計數傳感器, 被探測到的光子轉化為常見的電脈衝輸出。該器件的輸出與任意時刻到達的光子數成正比,它實際上相當於一個高增益線性光電二極體,是線性雪崩光電二極體(APD)或高增益模擬PMT的替代品。

這一新型傳感器與傳統APD之間的主要差別是其增益增大了好幾個數量級(它對溫度和偏置電壓變化不敏感)、響應時間更短、有源區面積大、偏置電壓只有約35V。這些器件可用於探測從每秒一個光子到幾百萬個光子的光子流,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興趣,可用於核醫學成像、低能X射線成像、光漫反射斷層掃描成像、核粒子探測和高能物理等領域。與PMT相比,SiPM的特點是電壓低、結構緊湊、穩定可靠、全固態。

光子計數成像器
最後一點,淺結技術具有CMOS工藝兼容性,可用於製作二極體陣列(見圖3,右圖)。這種結構中,每個二極體或像素採用存儲器架構的概念獨立尋址。它與集成的關斷電路組合成光子計數成像器。開發這種成像器的多個研究小組都展示了這一技術的巨大潛力。SensL正在開發的一種器件(名為數字雪崩二極體)具有單光子靈敏度,還能獲取光子到達時間的信息而無需使傳感器降溫。這克服了EMCCD的兩大主要缺點,使作為微光成像技術備選方案的EMCCD成為歷史。

 

 

 

圖3.淺結二極體技術的三種可能結構。
一個單光子計數高速時間響應探測器
(左)的尺寸為10至100μm。這一器件
對於每個入射光子產生一個數字輸出。
新型大面積高增益光電二極體被稱為
矽光電倍增管(SiPM),它與大量單
光子計數二極體(中)陣列的功能相
似。每個器件都集成了自己的關斷電
路,它將大量電荷輸送到普通輸出節
點上。它對進入探測器的多個光子產
生線性輸出響應。它可製成大探測器
(1至4mm2),能探測到一個到幾百
萬個光子。光子計數成像器(數字雪
崩二極體)與光子計數器的功能相似,
具有單一尋址輸出能力(右)。


這種新型成像器的應用領域非常多樣和廣泛。可獲取時間信息的微光成像器將應用到很多領域,如螢光壽命測量和醫學成像。微光成像器不需要強力的冷卻,因此功耗非常低,可用於諸如可攜式安全系統等多個應用領域。具有高時間解析度的微光成像器可極大地推動一些應用技術的發展,如雷射雷達、時間分辨螢光技術和三維成像。SensL正在製作成像器樣機,使該樣機的時間解析度約達到250ps,陣列規模從4x4增大到32x32,最終達到1000x1000。

技術難題
在設計和優化以淺結技術為基礎的光子成像平臺過程中,還需要解決大量的技術難題。器件所需的偏置電壓高於擊穿電壓,達到35V,大於普通的CMOS工作電壓。這是一個潛在的技術障礙,不利於將傳感器與集成電路組合到同一矽片上。

有三個替代方案可用來解決這一問題。第一個是使用新的高電壓CMOS技術,使常規CMOS器件適應高工作電壓。另一個選擇是使用SOI(絕緣體上矽)晶圓片,它能將二極體和集成電路隔離到兩個不同的矽層中並分別優化。5第三種解決辦法採用分離的矽晶片,一個用於二極體或傳感器,另一個用於像素單元電路。這些晶片通過倒裝焊或鍵合技術組合到一起。

還有一個需要解決的矛盾是高速CMOS電路要求的阱深非常淺,而探測超過700nm的波長時要求阱區比較厚。
儘管優化這一技術還需解決眾多技術難題,但是採用這一技術的探測器將會引發微光成像技術的革命。許多新穎且振奮人心的應用將會出現,例如用於實時醫療診斷的活體定點醫學檢測設備、低成本高性能的夜視技術和用於環境監測的雷射測距成像器。 

參考文獻:
1. D.M. Taylor et al., J. Modern Optics 51(9-10) (June-July 2004).
2. J.C. Jackson et al., Appl. Phys. Lett. 80(22) (June, 2002).
3. J. Kruger et al., J. Micromechanics and Microengineering 12 (July 2002).
4. J.C. Jackson et al., Proc. SPIE 2005, Semiconductor Photodetectors II, 5726-11 (January 2005).
5. A.M. Moloney et al., Electronics Lett. 39(4) (February 2003).

相關焦點

  • 矽光子技術ABC:三大矽光子領軍人物談矽光子
    本文簡要把他們的觀點整理如下:矽光子技術是一項顛覆性的技術嗎?        Rickman認為矽光子技術是一項根本性改變的技術,而不是普通的線性改善。問題在於矽光子技術用在哪裡?現在的問題如何去解決?        Reed認為矽光子當然是顛覆性的(disruptive)技術。
  • 近紅外成像技術促進機器視覺的新發展
    其結果就是矽的QE就會減弱,而晶體中光子的轉化效率就會降低。因此要想產生相同數量的光子,就需要更厚的矽。所以,傳統增加QE的方法就是使用厚矽。與薄矽相比,使用厚矽可增加光子吸收的機會,提供更高QE並增強信號強度。在單像元探測器的案例中,使用厚矽可提高NIR的QE到90%以上。
  • 「單光子計數」是X射線探測器製造商擴展投資的不錯選擇!
    打開APP 「單光子計數」是X射線探測器製造商擴展投資的不錯選擇!如今,X射線成像幾乎完全基於固態傳感器。其中使用非晶矽(a-Si)和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的平板探測器市場份額最大,2018年達到了13億美元的營收規模。位列第二的是矽光電二極體陣列探測器,其市場規模為5億美元。 Yole在最新發布的《醫療、工業和安防應用的X射線探測器-2019版》報告中,分析了X射線探測器技術的發展前景和演進過程,並給出了該市場可能遵循的發展路線圖。
  • 群雄逐鹿矽光子晶片市場
    國內外供應鏈的廣泛關注證明,矽光子晶片競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為什麼關注矽光子?近年來,全球數據流量與正在高速發展。尤其是正在到來的5G引爆的各種引用,將會進一步推動數據中心流量的增長,這就對其內部的傳輸提出了新的需求,矽光子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產生的。目前,傳統光模塊主要採用III-V族半導體晶片、高速電路矽晶片、光學組件等器件封裝而成,本質上屬於「電互聯」。而隨著電晶體加工尺寸的逐漸縮小,電互聯將逐漸面臨傳輸瓶頸,在此背景下,矽光子技術運用而生。
  • 全球最小的超音波探測器被研製出來,比血細胞還小
    據外媒報導,德國科學家成功研製出有史以來最小的超聲波探測器,它不僅比血細胞還小,而且還為超解析度成像開闢了新的可能性。研究人員稱這一結果令人震驚並希望這項技術能對生物組織展開前所未有的詳細研究。據悉,這個由亥姆霍茲慕尼黑中心(環境與健康研究中心)和慕尼黑工業大學的們開發的新設備代表了一種不同於傳統超聲成像背後的技術
  • 英特爾在數據中心的集成光子學方面取得了進展,已沉浸在矽光子學...
    日前,在 "Intel Labs Day "上,英特爾介紹了在推動數據中心集成光子學方面的進度,強調了自身在業界領先的技術進展,以及實現公司長期以來將光子學與低成本、大批量的矽集成生產相整合的願景。為了解決以上問題,英特爾從二十多年前就開始進行矽光子學研究了。關於新技術構件在今天的英特爾實驗室虛擬活動中,英特爾展示了在關鍵技術構件方面的關鍵進展,這些構件是公司集成光子學研究的基礎。包括了光的產生、放大、檢測、調製、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接口電路和封裝集成。
  • 創新「光子反衝成像」技術:觀察分子內部的新方法
    創新「光子反衝成像」技術:觀察分子內部的新方法 近日,德國和瑞典科學家利用歐洲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XFEL),通過創新的「光子反衝成像」(Photon-recoil imaging)技術,研究X射線與原子之間相互作用的基本過程。該方法可以使人們更好地了解原子級的化學反應,將成為探索非線性X射線物理學的有力工具。
  • 新方法|美國防部和美陸軍聯合資助高校研究矽中自旋—光子連接新方法,有望推動矽基量子計算的發展
    (量子位)信息的新方法,該工作有望推動矽基量子計算器件的製造科學工作。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與德國康斯坦茨大學合作,利用矽室中的單電子產生了量子比特,該小組展示了一種將電子自旋中編碼的量子信息轉移到光子的新方法。
  • 新AI相機:通過光子時間差構建3D圖像,單像素成像、每秒可達1000幀
    近期發表在 Optica 期刊上的一篇新論文中,英國、義大利和荷蘭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全新的製作動畫 3D 圖像的方法:通過捕捉光子的時間信息,而不是其空間坐標。研究人員通過調整光線反射到一個探測器上的時間,來提取出一個場景的三維圖像,這項被稱為時間成像的新技術展示了一種機器學習的重要用途
  • 研究人員發現用矽分裂和聚集光子的新方法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和加州大學的聯合研究小組人員找到了一種長期以來被物理學家們假設的一種現象,即矽與有機碳基分子之間的能量轉移,這一突破具有重大意義,可用於量子計算、太陽能轉換和醫學成像中的信息存儲。研究人員在今天的《自然化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公布了這項研究。
  • 陳根:打造全球最小超聲波探測器,突破研究局限
    文/陳根自20世紀50年代醫學超聲成像技術發展以來,超聲波檢測就被廣泛應用。超聲波核心檢測技術主要集中在利用壓電探測器,將超聲波產生的壓力轉換為電壓。現在,德國慕尼黑技術大學(TUM)和赫爾姆霍茲-岑楚姆大學(Helmholtz Zentrumünchen)的研究人員則突破了這一局限,通過矽光子學的成像技術,開發出了世界上最小的超聲波探測器。
  • 光通信未來方向:矽光子現狀及前景解讀
    如今,矽光子學開始走進光纖通信行業,正在影響光纖通信產業的走向,改變信息技術的未來。矽光子技術,即利用CMOS微電子工藝實現光子器件的集成製備,該技術結合了CMOS技術的超大規模邏輯、超高精度製造的特性和光子技術超高速率、超低功耗的優勢。矽材料不僅是集成電路最普及的材料平臺,還具備優異的光學性能。
  • 超導陣列單光子探測器取得新進展
    南京大學超導電子學研究所,繼2017年將研製的大口徑超導陣列單光子探測器應用於空間碎片探測和2019年月地雷射測距等驕人成績後,近日超導陣列單光子探測器再立新功。,在吳培亨院士的指導下與團隊成員一起攻克了探測器晶片和系統的全部關鍵技術,於2008年研製出我國第一個超導單光子探測器。
  • 利用新型探測方法將矽基相機變成中紅外探測器
    在這種檢測技術中,傳感器由中紅外光束直接照射,而第二束近紅外(NIR)光束也會入射到傳感器上。中紅外和近紅外光子的能量結合起來激發矽材料中的載流子,在相機中引起響應。這種方法可以使用常規矽基相機進行快速中紅外成像。 電磁光譜的中紅外範圍大致覆蓋了波長範圍在3到10微米之間的光,與基本分子振動的能量一致。
  • Lightmatter 新一代矽光子晶片Mars問市
    光子如何加速晶片進程?在這兩方面,光子人工智慧晶片比電子晶片更有優勢。 Lightmatter 這款用於 AI 的矽光子處理器,將矽光技術用於高速計算當中。可見Lightmatter具有很強的技術背景。 矽光子學的研究存在一些風險,它不像傳統的半導體技術那樣穩定。但鑑於世界開始受到標準計算系統的限制,因此對晶片計算能力的需求在未來只會增加。
  • Lightmatter 新一代矽光子晶片Mars問市
    光子如何加速晶片進程?Lightmatter發言人介紹,與傳統晶片比較,它具有兩種優勢:最明顯的就是計算速度,光子人工智慧晶片的計算速度大概是電子晶片的三個數量級,約1000倍,單個電子晶片的計算速度大約是7.8TFlops,而光子人工智慧晶片的計算速度大概是3200TFlops。
  • 新型光電探測器,有出色的傳感和成像能力
    當前技術背景下,研究者在設計光電探測器時,需要在帶寬、靈敏度與速度之間做出權衡與犧牲。 光電探測器是光傳感器;在照相機和其他成像器件中,光電探測器可感知被稱為光子的基本粒子的圖案,並根據這些圖案創造圖像。不同的光電探測器可感知到的光譜範圍不同。例如,在夜視鏡中,就可使用光探測器來感知肉眼不可見的熱輻射。另外,通過了解物質反射光的特性,光電探測器還可用於識別環境中的化學物質。
  • 創新「光子反衝成像」技術:觀察分子內部的新方法
    近日,德國和瑞典科學家利用歐洲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XFEL),通過創新的「光子反衝成像」(Photon-recoil imaging)技術,研究X射線與原子之間相互作用的基本過程。該方法可以使人們更好地了解原子級的化學反應,將成為探索非線性X射線物理學的有力工具。
  • 矽光子市場加速,數據通信、雷射雷達、光纖陀螺等應用爭奇鬥豔
    因此,預計2025年矽光子收發器市場規模將達到36億美元,出貨量可達2400萬隻。矽光子收發器已然發展成為一個擁有數百萬出貨量的產業,催生了包含工藝設計套件(PDK)、設計規則、仿真軟體、測試設備和代工廠的生態系統。這個生態系統使新入局者能夠輕鬆地利用這項技術,開拓新的應用。位於美國加州的Genalyte將在今年發布矽光子免疫分析技術。KVH今年發布了採用矽光子技術的光纖陀螺。
  • 2023年,光子學產業的拐點即將到來?
    在光源開發之外,對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精細控制,將開闢光學處理和器件的新領域。目前對光的控制僅限於二維焦平面中的光束輪廓控制,然而,為了推進非線性過程和超嚴格公差的應用,如外科手術、神經系統光學成像和超短脈衝材料處理(如玻璃焊接、波導刻字等),需要在室溫下實現三維焦體積內的光束控制,從而推動了超快成像和光電探測器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