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打造全球最小超聲波探測器,突破研究局限

2020-09-20 陳根

文/陳根

自20世紀50年代醫學超聲成像技術發展以來,超聲波檢測就被廣泛應用。

超聲波核心檢測技術主要集中在利用壓電探測器,將超聲波產生的壓力轉換為電壓。而超聲成像的解析度則取決於所用壓電探測器的尺寸,減小這個尺寸可以獲得更高的解析度,並且可以提供更小、密度更大的一維或二維超聲陣列,從而提高識別成像組織或材料特徵的能力。

然而,進一步縮小壓電探測器的尺寸會大大降低其靈敏度,使其無法用於實際應用,這也令超聲檢測技術的發展受到了阻礙。

現在,德國慕尼黑技術大學(TUM)和赫爾姆霍茲-岑楚姆大學(Helmholtz Zentrumünchen)的研究人員則突破了這一局限,通過矽光子學的成像技術,開發出了世界上最小的超聲波探測器

這種新型探測器的尺寸比普通人的頭髮要小100倍,因此它可以顯示出比先前可能要小得多的特徵,從而實現所謂的超解析度成像。其研究結果已發表在《自然》上。

事實上,矽光子學技術在下一代計算和數據傳輸等領域有著巨大的潛力,它可以將微型光學組件組裝在小型矽晶片上。矽可以將光限制在很小的範圍內,科學家們則可以利用這種能力來製造出他們的開創性設備。

這個被叫做矽波導-標準具探測器(SWED)的裝置其工作原理是設備在光通過小型光子電路傳播時捕捉光強度的變化,而不再是通過壓電晶體追蹤電壓。

其中,SWED的尺寸約為半微米(=00005毫米)。這個尺寸對應的面積至少比臨床成像應用中使用的最小壓電探測器小10000倍。SWED比超聲波波長還小200倍,這意味著它可以用來顯示小於1微米的特徵。該團隊表示,該設備的使用也是該種尺寸的檢測器首次被用於檢測超聲波

此外,由於該技術利用了矽平臺的堅固性和易製造性,可以以壓電探測器的一小部分成本生產大量探測器,使大規模生產成為可能。這對於開發基於超聲波的多種不同檢測應用程式非常重要。

當然,儘管研究人員的主要目標是臨床診斷和基礎生物醫學研究的應用,比如對組織中的細胞和微血管系統進行超解析度光聲成像,但工業應用也可能受益於新技術,包括用來研究超聲波的基本特性及其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成像解析度的提高將幫助展現研究組織和材料中的超精細細節。顯然,這對於不同學科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研究人員開發了世界上最小的超聲波探測器
    圖片來源:Helmholtz Zentrum Muenchen / Roman ShnaidermanHelmholtz ZentrumMünchen和慕尼黑工業大學(TUM)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世界上最小的超聲波探測器。它基於矽晶片頂部的微型光子電路。
  • 最小超聲波探測器,只有髮絲百分之一大!
    德國慕尼黑赫姆霍茨中心(Helmholtz Zentrum München)和慕尼黑工業大學(TUM)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世界上最小的一個超聲波探測器,只有一根頭髮百分之一的大小,卻具有超解析度成像的能力。
  • 全球最小的超音波探測器被研製出來,比血細胞還小
    據外媒報導,德國科學家成功研製出有史以來最小的超聲波探測器,它不僅比血細胞還小,而且還為超解析度成像開闢了新的可能性。研究人員稱這一結果令人震驚並希望這項技術能對生物組織展開前所未有的詳細研究。通過這種方法產生的圖像質量直接跟壓電探測器的大小有關,探測器越小、解析度越高,但這反過來會損害器件的靈敏度。但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轉向了一種依賴於矽光子學的成像技術。據了解,矽光子學技術在下一代計算和數據傳輸等領域有著巨大的潛力,它可以將微型光學組件組裝在小型矽晶片上。
  • 德國的科學家成功地開發出最小的超聲波探測器,比血細胞更小
    德國的科學家成功地開發出有史以來最小的超聲波探測器,它比血細胞小,並為所謂的超解析度成像開闢了新的可能性。研究人員將結果描述為「令人嘆為觀止」,並希望這項技術可以允許對生物組織進行前所未有的詳細研究。由德國環境健康研究中心和慕尼黑工業大學的科學家共同開發的新設備代表了與傳統超聲成像技術之間的某種背離,後者通常依賴於所謂的壓電設備,吸收超聲波產生的壓力並將其轉化為電壓。
  • 德國科學家研製出世界最小超聲波傳感器 比血細胞還小實現超解析度...
    德國科學家研製出世界最小超聲波傳感器 比血細胞還小實現超解析度成像  Emma Chou • 2020-09-18 16:
  • 超高解析度成像:世界上最小的超聲波檢測儀研發成功-比血細胞小
    圖片來源:©Helmholtz Zentrum Muenchen / Roman ShnaidermanHelmholtz ZentrumMünchen和慕尼黑工業大學(TUM)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世界上最小的超聲波探測器。它基於矽晶片頂部的微型光子電路。
  • 德國科學家研製出世界最小超聲波傳感器 比血細胞還小實現超解析度成像
    圖片來源:Helmholtz Zentrum Muenchen / Roman Shnaiderman德國慕尼黑亥姆霍茲中心和慕尼黑工業大學的研究人員研製出了世界上最小的超聲波探測器,它是基於矽晶片上的微型光子電路。
  • 陳根:腦機接口突破限制,即插即用?
    文/陳根近年來,「腦機接口」作為前沿科技,一直頗受業界關注。現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威爾神經科學研究所(UCSF Weill Institute for Neurosciences)的研究人員突破了這一局限
  • 比頭髮直徑還要小100倍的超聲波探頭!
    德國慕尼黑亥姆霍茲中心和慕尼黑工業大學(簡稱TUM)的研究人員基於矽晶片上的微型光子電路,研製出了世界上最小的超聲波探測器。這種新型探測器的尺寸比一般人的頭髮直徑還小100倍,有了它,比以前小得多的許多特徵都能被可視化,從而實現所謂的超解析度成像。
  • 陳根:從經典計算到量子計算,跳出局限的力量
    文/陳根 1900年,普朗克在論文裡首次提出了能量的不連續性,一腳踢開了量子力學的大門。在量子世界裡,所有物質都可以被還原成61種基本粒子。其中最重的基本粒子,質量也不超過3.1×10^-25千克。
  • 全球首個最小超聲波傳感器面世,不受表面影響可穿透任意厚度材料
    這是全球首個也是最小的超聲波傳感器,幾乎可以穿透任何厚度的材料,包括金屬、玻璃、木材、陶瓷和塑料等,以進行觸覺感知。該新傳感器可以應用於國防部門等多個領域,還可應用於家具、電子產品、醫療設備以及自動駕駛汽車等。
  • 陳根:跳出局限的力量,量子計算有多少種可能?
    文/陳根1900年,普朗克在論文裡首次提出了能量的不連續性,一腳踢開了量子力學的大門。在量子世界裡,所有物質都可以被還原成61種基本粒子。其中最重的基本粒子,質量也不超過3.1×10^-25千克。基於此,研究人員借鑑經典計算機裡面糾錯的概念,來確保最後總的等效的量子操作,可以達到比較高的保真度,開發了所謂的量子糾錯。當然,現階段的量子糾錯還需要突破規模的門檻,但顯然不再是遙遙無期。
  • 陳根:3D生物器官列印中,細胞氧氣何來?
    文/陳根早在1987年,「再生醫學」概念就被提出,且受到全球重視,截至2019年上半年,全球註冊再生醫學的公司就達933家。其中,3D列印作為再生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早已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儘管我們聽到越來越多關於3D生物列印技術突破的報導,但至少有一個挑戰仍然存在,那就是為列印組織中的細胞提供氧氣。
  • 陳根:腦機接口安全兩難,血管支架另闢蹊徑
    文/陳根 2020年8月末,馬斯克以及其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有關腦機接口最新進展的發布會直播吸引了全球15萬人的關注,一時間,關於腦機接口的討論紛至沓來。
  • DNA分子打造全球最小二極體
    美國喬治亞大學(University of Georgia) 攜手以色列內蓋夫班-古裡昂大學(Ben-Gurion University of the Negev;BGU)的研究人員,利用DNA分子開發出一款據稱是全球最小的二極體,實際尺寸僅有單分子的大小
  • 2021-2027年全球與中國可攜式超聲波流量計市場調查研究及發展前景...
    《2021-2027年全球與中國可攜式超聲波流量計市場調查研究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在大量周密的市場調研基礎上,主要依據國家統計局、發改委、工商局、相關行業協會等權威部門的基礎信息以及專業研究團隊長期以來對可攜式超聲波流量計行業監測的一手資料,對可攜式超聲波流量計行業的發展現狀
  • 陳根:2020的火星趕集,聚焦七八月的中美阿火星探測
    文/陳根最近關於火星的探測有幾個比較重大的北京時間:北京時間7月20日5時58分,載著阿聯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由日本出產的H-2A火箭在日本的種子島宇宙中心成功點火升空,約1小時後,探測器與火箭成功分開,正式奔向火星的探測之旅
  • 光電探測器量子效率突破理論極限
    紫外線觸發納米結構內的電子倍增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科技日報北京8月17日電(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芬蘭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黑矽光電探測器,其外部量子效率達130%,這是光伏器件這一效率首次超過100%的理論極限,有望大大提高光電探測設備的效率,而這些設備廣泛應用於汽車、手機、智能手錶和醫療設備內。
  • 陳根:數百萬蝗蟲飛過天空,卻更新了自動駕駛
    文/陳根自然常常給予技術以啟示,比如,人類根據蝙蝠做出了雷達,根據蜻蜓的翅膀發明了飛機,觀察到螢火蟲開發了人工冷光,再從電魚得到啟示發明了伏特電池等。現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則根據數百萬隻蝗蟲飛過天空攻擊作物卻並不相互碰撞的特性,開始研發低功率碰撞探測器。其目的在於讓無人機、自動駕駛汽車模仿蝗蟲的躲避碰撞反應,減少事故發生。
  • 陳根:研究報告十年監測,打破AAV病毒基因神話
    文/陳根充滿未來感的基因療法已經在不斷突破的技術和報導裡,離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近。簡單來說,基因療法就是將功能基因遞送到患者體內,以矯正或置換治病基因的一種治療方法。其中,腺相關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是目前發現的一類結構最簡單的單鏈DNA缺陷型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