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解析度成像:世界上最小的超聲波檢測儀研發成功-比血細胞小

2020-09-26 工程學習

帶有多個檢測器的矽晶片(約3 mm x 6 mm)。晶片表面上的黑色細刻痕是使檢測器互連的光子電路(肉眼看不見)。在背景中,在矽晶片上有較大規模的光子電路。圖片來源:©Helmholtz Zentrum Muenchen / Roman Shnaiderman

Helmholtz ZentrumMünchen和慕尼黑工業大學(TUM)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世界上最小的超聲波探測器。它基於矽晶片頂部的微型光子電路。這種新型檢測器的尺寸是人類平均頭髮的100倍,因此可以可視化比以前小得多的特徵,從而實現了所謂的超解析度成像。

自1950年代醫學超聲成像技術發展以來,超聲波的核心檢測技術主要集中在使用壓電檢測器,該檢測器將超聲波的壓力轉換為電壓。用超聲波獲得的成像解析度取決於所用壓電檢測器的尺寸。減小此尺寸將導致更高的解析度,並可以提供更小,密集排列的一維或二維超聲陣列,具有更高的辨別成像組織或材料中特徵的能力。但是,進一步減小壓電檢測器的尺寸會極大地削弱其靈敏度,從而使其無法用於實際應用。

使用計算機晶片技術創建光學超聲波探測器

矽光子技術被廣泛用於使光學組件小型化並將它們密集地封裝在矽晶片的小表面上。儘管矽不表現出任何壓電性,但是其將光限制在小於光波長的尺寸的光的能力已被廣泛用於開發微型光子電路。

Helmholtz ZentrumMünchen和TUM的研究人員利用這些小型化光子電路的優勢,製造了世界上最小的超聲波探測器:矽波導標準具探測器或SWED。SWED可以監控通過微型光子電路傳播的光強度的變化,而不是記錄壓電晶體的電壓。

SWED開發人員Rami Shnaiderman說:「這是第一次使用小於血細胞大小的檢測器通過矽光子技術檢測超聲。」 「如果將壓電檢測器小型化至SWED規模,靈敏度將降低1億倍。」

超解析度成像

研究團隊負責人Vasilis Ntziachristos教授說:「由於採用了矽光子技術,我們能夠在保持高靈敏度的同時將新型檢測器小型化的程度令人嘆為觀止。」 SWED尺寸約為半微米(= 0,0005毫米)。該尺寸對應的面積至少比臨床成像應用中採用的最小壓電檢測器小10,000倍。SWED還比所採用的超聲波波長小200倍,這意味著它可以用於可視化小於1微米的特徵,從而導致所謂的超解析度成像。

便宜又強大

由於該技術利用了矽平臺的堅固性和易製造性,因此可以以壓電檢測器成本的一小部分生產大量檢測器,從而使大規模生產成為可能。這對於基於超聲波開發許多不同的檢測應用程式很重要。「我們將繼續優化該技術的每個參數-靈敏度,SWED在大型陣列中的集成以及其在手持式設備和內窺鏡中的實現,」 Shnaiderman補充道。

未來的發展和應用

「該探測器最初是為促進光聲成像的性能而開發的,這是我們在Helmholtz ZentrumMünchen和TUM進行研究的主要重點。但是,我們現在可以預見在更廣泛的傳感和成像領域中的應用。」 Ntziachristos說。

儘管研究人員的主要目標是在臨床診斷和基礎生物醫學研究中應用,但工業應用也可能會從新技術中受益。增加的成像解析度可能導致研究組織和材料中的超細細節。研究的第一線涉及細胞和組織中微血管的超解析度光聲(光聲)成像,但是SWED還可以用於研究超聲波的基本特性及其與物質的相互作用,其規模是以前不可能的。 。

相關焦點

  • 德國科學家研製出世界最小超聲波傳感器 比血細胞還小實現超解析度成像
    圖片來源:Helmholtz Zentrum Muenchen / Roman Shnaiderman德國慕尼黑亥姆霍茲中心和慕尼黑工業大學的研究人員研製出了世界上最小的超聲波探測器,它是基於矽晶片上的微型光子電路。
  • 最小超聲波探測器,只有髮絲百分之一大!
    德國慕尼黑赫姆霍茨中心(Helmholtz Zentrum München)和慕尼黑工業大學(TUM)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世界上最小的一個超聲波探測器,只有一根頭髮百分之一的大小,卻具有超解析度成像的能力。
  • 德國的科學家成功地開發出最小的超聲波探測器,比血細胞更小
    德國的科學家成功地開發出有史以來最小的超聲波探測器,它比血細胞小,並為所謂的超解析度成像開闢了新的可能性。研究人員將結果描述為「令人嘆為觀止」,並希望這項技術可以允許對生物組織進行前所未有的詳細研究。由德國環境健康研究中心和慕尼黑工業大學的科學家共同開發的新設備代表了與傳統超聲成像技術之間的某種背離,後者通常依賴於所謂的壓電設備,吸收超聲波產生的壓力並將其轉化為電壓。
  • 研究人員開發了世界上最小的超聲波探測器
    晶片表面上的黑色細刻痕是使檢測器互連的光子電路(肉眼看不見)。在背景中,在矽晶片上有較大規模的光子電路。圖片來源:Helmholtz Zentrum Muenchen / Roman ShnaidermanHelmholtz ZentrumMünchen和慕尼黑工業大學(TUM)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世界上最小的超聲波探測器。
  • 德國科學家研製出世界最小超聲波傳感器 比血細胞還小實現超解析度...
    德國科學家研製出世界最小超聲波傳感器 比血細胞還小實現超解析度成像  Emma Chou • 2020-09-18 16:
  • 超靈敏海森結構光超高解析度顯微鏡研發成功
    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聯合華中科技大學發明了一種超靈敏結構光超高解析度顯微鏡海森結構光顯微鏡 (Hessian SIM),實現了活細胞超快長時程超高解析度成像
  • 全球最小的超音波探測器被研製出來,比血細胞還小
    據外媒報導,德國科學家成功研製出有史以來最小的超聲波探測器,它不僅比血細胞還小,而且還為超解析度成像開闢了新的可能性。研究人員稱這一結果令人震驚並希望這項技術能對生物組織展開前所未有的詳細研究。,後者通常依賴於壓電設備--超聲波產生的壓力會把它變成一個電壓。
  • 陳根:打造全球最小超聲波探測器,突破研究局限
    而超聲成像的解析度則取決於所用壓電探測器的尺寸,減小這個尺寸可以獲得更高的解析度,並且可以提供更小、密度更大的一維或二維超聲陣列,從而提高識別成像組織或材料特徵的能力。現在,德國慕尼黑技術大學(TUM)和赫爾姆霍茲-岑楚姆大學(Helmholtz Zentrumünchen)的研究人員則突破了這一局限,通過矽光子學的成像技術,開發出了世界上最小的超聲波探測器。
  • 超高解析度顯微鏡:顯微鏡發展史上的新突破
    從此,Hell一直在馬普研究所從事成像技術的研究工作。   緊隨STED這項開創性工作之後,世界各地實驗室等研究機構內陸續出現了一批高解析度的顯微鏡技術。   同年,Gustafsson小組得到了HeLa細胞中肌動蛋白細胞骨架的圖像,他的圖像相比傳統顯微鏡的圖像來說,在測向上的解析度提高了2倍。隨後,Gustafsson小組又使用非線性技術將整體解析度提高了4倍。   科研競賽   2006年,超高解析度顯微鏡研究行業翻開了新的篇章。
  • 專家小談|常用商業化超高解析度顯微鏡概覽(含圖)
    如圖所示,當兩點之間的距離大於埃裡斑時,才能被解析出來,可以被解析的最小距離即為解析度。德國物理學家Ernst Abbe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解析度的解析方程Angular Resolusion,可以用來描述人眼、相機、物鏡等一系列成像設備的解析能力。他將這個假說應用的物鏡上第一次提出了物鏡的數值孔徑(NA)的概念,並在1873年提出了決定物鏡解析度的方程[3]。
  • 德國TransMIT AP-SMALDI 10超高解析度質譜成像在生物學研究中的應用
    1、請介紹一下貴公司的質譜成像系統研發過程,該系統有哪些特點?  TransMIT AP-SMALDI 10超高解析度質譜成像系統由德國吉森大學世界知名質譜學家Bernhard Spengler教授研製開發。
  • 比頭髮直徑還要小100倍的超聲波探頭!
    比頭髮直徑還要小100倍的超聲波探頭!
  • 利用聲學結構光照明技術來實現超高解析度的超聲成像
    在眾多的現有的影像檢查手段裡,超聲波的使用最為廣泛,因為它的安全係數高,性價比高,且入侵性低。但是超聲波測試的效果經常不夠理想,因為它的解析度不夠高,對比不夠強烈,且信號強度與噪音強度的比率不夠高。 Ferrar和同事採用和延伸了結構光照明顯微法 (Structured illumination microscopy-SIM)的光學原理來增強超聲波圖的解析度。
  • 科學家利用超高亮度X射線對細胞膜和細胞內的蛋白質進行3-D成像
    他們的工作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雜誌》上,使研究人員能夠識別蛋白質在單個細胞內的精確位置,從而達到細胞膜和最小的亞細胞器的解析度。通訊作者說:「在結構生物學界,科學家們使用X射線晶體學和低溫電子顯微鏡等技術來了解蛋白質的精確結構並推斷其功能,但我們不了解它們在細胞中的功能。」
  • 諾獎得主埃裡克·貝齊格團隊研發可看清活體細胞顯微鏡
    ,能以近乎實時的速度對活體細胞的活動進行超高精度三維成像,同時把對細胞本身的傷害減至最小。  這項成果已發表在《科學》雜誌上。任職於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貝齊格在一份聲明中說,這種「晶格層光顯微鏡」擁有空間和時間方面的高解析度,已被成功用來跟蹤個體蛋白質的運動、觀察受精卵的發育以及研究細胞分裂時細胞骨架成分的快速生長和收縮,而這些都曾被認為不可能做到。
  • 小蛋白,大功能!一種可用於超高分辨顯微成像的新型螢光蛋白
    進一步,由基因改造的光激活螢光蛋白(PAGFP)能夠提供單分子特性,而實現了超分辨顯微成像,使得這一技術獲得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隨後,超高分辨顯微成像技術的發展向著活細胞動態超高時空解析度顯微成像邁進。
  • 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鏡的應用
    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鏡正在不斷改變我們對細胞內部結構及運作的認識。不過在現階段,顯微鏡技術還是存在著種種不足,如果人們希望顯微鏡能在生物研究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就必須對其加以改進和提高。
  • 世界上最小的成像設備可以對血管內部進行3D掃描
    一個澳大利亞和德國團隊開發出了世界上最小的,頭髮粗細的成像設備。它能夠沿著血管行進,可以以前所未有的微觀解析度對人體進行3D掃描。它使用近紅外光穿透組織,測量參考光束和探測光束之間的波幹擾,以建立實時3D圖像,該圖像可以以微觀解析度透過體內的表面進入下方的結構。
  • ...組研製新型可逆光激活螢光蛋白實現長時間超高解析度活細胞成像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孫育傑課題組近日成功研製新型可逆光激活螢光蛋白GMars-Q,從而實現了基於並行RESOLFT原理的長時間活細胞超高解析度成像。該項工作近日在國際著名期刊ACS NANO以封面文章發表。
  • 世界首臺超高解析度光電子能譜儀研製成功
    記者從中科院了解到,首臺能量解析度優於1毫電子伏特的超高解析度光電子能譜儀在中日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研製成功,科學家們還首次直接觀察到化合物的超導電子態。這一重大科學成果發表在2005年的《物理評論快報》第94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