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聲學結構光照明技術來實現超高解析度的超聲成像

2021-01-13 科學網

論文題目: Acoustical structured illumination for super-resolution ultrasound imaging

作者:Tali Ilovitsh et al.

發表日期:2018/1/22

數字識別碼:10.1038/s42003-017-0003-5

摘要:Structured illumination microscopy is an optical method to increase the spatial resolution of wide-field fluorescence imaging beyond the diffraction limit by applying a spatially structured illumination light. Here, we extend this concept to facilitate super-resolution ultrasound imaging by manipulating the transmitted sound field to encode the high spatial frequencies into the observed image through aliasing. Post processing is applied to precisely shift the spectral components to their proper positions in k-space and effectively double the spatial resolution of the reconstructed image compared to one-way focusing. The method has broad application, including the detection of small lesions for early cancer diagnosis, improving the detection of the borders of organs and tumors, and enhancing visualization of vascular features. The method can be implemented with conventional ultrasound systems, without the need for additional components. The resulting image enhancement is demonstrated with both test objects and ex vivo rat metacarpals and phalanges.

本周《通訊-生物學》發表的一項研究Acoustical structured illumination for super-resolution ultrasound imaging 用結構光照明顯微法的原理來加強超聲成像技術,從而提高醫學影像檢查的精度與準確性。

醫學影像檢查是診斷病症的一個重要的工具。 在眾多的現有的影像檢查手段裡,超聲波的使用最為廣泛,因為它的安全係數高,性價比高,且入侵性低。但是超聲波測試的效果經常不夠理想,因為它的解析度不夠高,對比不夠強烈,且信號強度與噪音強度的比率不夠高。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Katherine W. Ferrar和同事採用和延伸了結構光照明顯微法 (Structured illumination microscopy-SIM)的光學原理來增強超聲波圖的解析度。在本世紀初被開發,在過去十多年間得到迅速發展的SIM 採用的光學和計算技術的組合方法,通過在樣本或圖像上疊加明確定義的圖案來修飾照明光,用計算技術除去結構光照明對圖像的影響,從而改善圖像的質量,使一些在常規照明方式下無法分辨的高解析度信息變得可見。結構光照明顯微方法使得寬場螢光成像技術突破了傳統透鏡的解析度限制,已經成為細胞生物學裡對微觀物體進行觀察的關鍵技術。

在本文中,Ferrar和同事將這個概念加以應用和擴展,通過操縱傳輸的聲場和將高空間頻率的編碼混疊到圖像中促進超聲成像的解析度。在後處理過程中,作者將光譜分量精準地移動到它們在k-空間上正確的位置,使重建圖像的空間解析度達到單向聚焦的兩倍。Ferrar的團隊已經通過對大鼠,和大鼠的掌骨和指骨的測試證明了這種方法是能夠增強圖像的分辨度的。

SIM和超聲波的聯手在病症診斷上會有廣泛的應用,包括檢測早期癌症的小病灶,在割除腫瘤的手術中改善對器官和腫瘤邊界的檢測以保證腫瘤的完全的切除,以及通過觀察腫瘤的血管特徵來研究其新陳代謝。這個方法應用方便,不需要額外的部件,可以直接附加在傳統的超聲系統上,不但不會影響超聲波的高安全係數和低入侵性,而且會增加性價比和應用效果。

原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003-017-0003-5(來源:科學網)

相關焦點

  • 《自然·化學生物學》加州理工:酶活性超聲成像的聲學生物傳感器
    然而,由於組織對光的散射,主要基於螢光發射的現有分子生物傳感器在這種情況下具有有限的用途。相比之下,超聲波可以輕鬆地以高時空解析度對深部組織成像,但缺少將其對比度與特定生物分子(例如酶)的活性聯繫起來所需的生物傳感器。
  • 《自然·化學生物學》加州理工:酶活性超聲成像的聲學生物傳感器
    然而,由於組織對光的散射,主要基於螢光發射的現有分子生物傳感器在這種情況下具有有限的用途。相比之下,超聲波可以輕鬆地以高時空解析度對深部組織成像,但缺少將其對比度與特定生物分子(例如酶)的活性聯繫起來所需的生物傳感器。【科研摘要】為了克服上述局限性,美國加州理工學院Mikhail G.
  • 專家小談|常用商業化超高解析度顯微鏡概覽(含圖)
    雖然操作有一定的門檻,但是這類軟體針對的顯微鏡種類較多,從螢光顯微鏡到共聚焦乃至超高解析度顯微鏡都有相應的算法,一般成像技術都可以通過去卷積算法進一步提高解析度。(2)基於共聚焦的超高技術針孔(Phinhole)是雷射共聚焦顯微鏡成像中的必要組件,在共聚焦成像中通過針孔來去掉焦平面以外的雜散光,從而實現層掃的效果。
  • 2015 高解析度成像與生物醫學應用研討會圓滿閉幕
    ,從多方面對光聲成像進行了原理介紹,並發散開來對跨尺度光聲顯微與內窺技術方面的進展進行講解。茶歇後由卡爾蔡司(上海)管理有限公司的產品專家張超為與會嘉賓介紹高解析度顯微鏡成像技術,從背景到各種細胞器、細菌、神經元結構成像的圖片展現量超高解析度技術對生命科學各個領域研究所起到的推動作用。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李立教授帶來的演講主題為新型光磁雙模態分子成像探針研發及應用。
  • ...組研製新型可逆光激活螢光蛋白實現長時間超高解析度活細胞成像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孫育傑課題組近日成功研製新型可逆光激活螢光蛋白GMars-Q,從而實現了基於並行RESOLFT原理的長時間活細胞超高解析度成像。該項工作近日在國際著名期刊ACS NANO以封面文章發表。
  • 超靈敏海森結構光超高解析度顯微鏡研發成功
    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聯合華中科技大學發明了一種超靈敏結構光超高解析度顯微鏡海森結構光顯微鏡 (Hessian SIM),實現了活細胞超快長時程超高解析度成像
  • 同濟大學微納米聲成像實驗室的最新研究成果一覽 含多套儀器設備
    同濟大學微納米聲成像實驗室隸屬於同濟大學聲學研究所和上海市特殊人工微結構材料與技術重點實驗室,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同保研究員、錢夢騄教授、上海千人王學鼎教授的支持下,基於光與聲之間的相互作用,開展了微納米尺度光/聲成像和檢測新機制,以及應用於科研、工業和臨床的高精度聲成像和測量儀器開發研究。
  • 採用結構光照明(SLI)的新一代手機三維傳感
    結構光照明(SLI)可提高面部識別等三維傳感應用的成像解析度。什麼是結構光照明(SLI)?三維傳感應用主要採用兩種技術:飛行時間(ToF)和結構光照明(SLI)。飛行時間技術採用紅外頻閃燈釋放紅外短脈衝,並採用具有極高快門速度的定製探測器測定光碰到目標前的行進時間。結構光照明(SLI)技術採用具有特定圖案的紅外光投射到目標上。光斑可折向,從而更加匹配目標的凹凸表面。
  • 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發明了超靈敏海森結構光超高解析度顯微鏡
    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聯合華中科技大學發明了一種超靈敏結構光超高解析度顯微鏡海森結構光顯微鏡 (Hessian SIM),實現了活細胞超快長時程超高解析度成像,能辨清囊泡融合孔道和線粒體內嵴動態。
  • 超高解析度成像:世界上最小的超聲波檢測儀研發成功-比血細胞小
    這種新型檢測器的尺寸是人類平均頭髮的100倍,因此可以可視化比以前小得多的特徵,從而實現了所謂的超解析度成像。自1950年代醫學超聲成像技術發展以來,超聲波的核心檢測技術主要集中在使用壓電檢測器,該檢測器將超聲波的壓力轉換為電壓。用超聲波獲得的成像解析度取決於所用壓電檢測器的尺寸。
  • 超高分辨光學成像研究取得進展
    基於單分子定位的超高解析度顯微成像技術(例如PALM、STORM、directSTORM等)已達10 nm左右的光學解析度。然而,要獲得超高解析度圖像,需要較長的採集時間(1-30分鐘),而樣品漂移(通常1 nm/s)會對此產生影響。
  • 可重構的編碼非相干光片陣列實現並行螢光體成像
    通過編碼調製單元,對每片光片加載特定的調製頻率,實現對照明光編碼,二維圖像傳感器獲取的螢光圖像序列包含樣品的三維信息,對螢光數據解碼即可實現三維螢光成像。所研製的顯微鏡具有無掃描以及非相干光照明等特點,在器官三維結構、發育生物學、植物生理等需要低損傷的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 北大成像專家解讀2014諾貝爾化學獎
    光學顯微技術有很多優點,不但能放大微觀世界,同時還對樣品沒有損害,並且可以特異地觀察目標對象。這種特異性一般是通過螢光顯微技術實現的。螢光是物質吸收光照後發出的光,一般發射光波長比吸收光波長較長,因此可以單獨檢測螢光,對目標實現高靈敏度的檢測。然而,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是有限的。由於光的衍射,即使一個無限小的光點在通過透鏡成像時也會形成一個彌散圖案,俗稱「艾裡斑」。
  • 「自適應雙光子激發光聲顯微成像設備」順利通過現場技術測試
    項目開展了腦血管網絡、分子功能、神經結構連接成像及三維重建加速算法和邊緣增強方法的研究,研製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自適應雙光子激發光聲顯微成像設備,實現了在細胞水平獲取血管、神經形態和分子功能信息,並對該成像設備關鍵性能參數進行了驗證。該成像設備的研製為深層在體高解析度獲取腫瘤和神經系統重大疾病的血管形態和分子功能信息提供有效成像設備。
  • 計算微型螢光介觀成像技術
    如今介觀成像技術的研究熱點主要分三個方面:首先,由於需要特殊多尺度透鏡設計,各種介觀成像技術均面臨空間帶寬積與光學系統複雜度之間的矛盾,因此對於如何利用傳統光學結構提高空間帶寬積成為了一個研究重點。其次,系統的視場大小也往往因為成像深度不足而受到限制,大量研究旨在拓展介觀成像系統的視場大小。
  • 今日Nature兩篇 | 一篇"發光",一篇「超聲」
    這是一種普適性的方法,目前採用OLED技術的照明、顯示等都適用。發光層的位置與寬度用綠線標出,距離銀電極不足20 nm,為了實現與表面等離子振蕩模的耦合。主體材料(DIC-TRZ)和發光材料Ir(ppy)3的化學結構在右側。b圖為OLED器件上表面的Ag納米立方體的AFM圖,提重率為15%,中心間距約200 nm。
  • 前沿顯微成像技術專題之:光片螢光顯微鏡 (1)
    在過去二十多年中,光學顯微成像技術發展迅速,不斷突破傳統極限。生命科學研究,要求成像系統在不影響生物活性的前提下,實現更大視野,更高解析度,更高速度的三維成像。這也意味著對成像探測器 - 科研相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 螢光顯微成像技術簡介
    螢光顯微鏡典型的螢光顯微鏡是利用汞弧燈作為激發光源並配合使用一組特定的濾光片及二向色鏡來對樣本進行高效率的照明同時分離出微弱的螢光信號螢光顯微鏡主要利用了螢光探針的高度特異性,它能夠在複雜的混合物中選擇性地探測濃度非常低的螢光標記目標。此外,由於螢光的高靈敏度和空間解析度使得螢光顯微鏡能夠在衍射受限的光學解析度下的長度範圍內對單個分子精確定位。
  • 【新技術】透視大腦!新型X射線顯微鏡技術全腦高解析度快速成像
    這種高解析度的單細胞水平的圖譜可在闡明大腦功能中實現「精準定位」。 電子顯微鏡具有納米級別的超高解析度,但是獲得即使很小的神經環路的三維圖像也需要收集數百萬張圖片,耗費大量的時間。光學顯微鏡成像速度快,但是空間解析度不高。
  • Nature Photonics|光聲結合,實現深層生物組織中的動態成像
    另外,由於超聲波的散射強度比光波要小許多,因而超聲成像在較深生物組織的檢測方面應用較廣。但其更多反饋的是體內的結構信息,很難判斷某個吸收區域的特定組織成分。因此,如何將這二者結合起來,一直是生物醫療方向的研究目標。目前,雖然研究者已經開發出光聲成像技術(photoacoustic imaging)來實現深層組織的生物成像,但是如何實現活體組織中的動態成像依然是一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