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Nature兩篇 | 一篇"發光",一篇「超聲」

2020-09-17 研之成理

第一篇:表面等離子震蕩提升OLED器件壽命

第一作者:Michael A. Fusella

通訊作者:Nicholas J. Thompson

第一單位:美國環宇顯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Universal display corporation)

DOI:10.1038/s41586-020-2684-z

背景介紹

儘管有機發光器件(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已經進入商業化階段,但是在效率和穩定性方面仍然有所欠缺。在OLED工作過程中,緩慢衰減的三線態激子和電荷的局部累積會逐漸降低設備的亮度(即老化),從而導致所謂的燒屏(burn-in effect)問題。此外,OLED器件金屬電極的非輻射表面等離子振蕩模被認為是一種損耗,因為淬滅的激子能量以熱的形式耗散掉。大部分工作都致力於減少這種損耗。

本文亮點

1. 另闢蹊徑,提出了基於納米粒子外耦合的方案(nanopatch antenna,NPA),從等離子振蕩模中提取能量用於發光,製備了高效且穩定的OLED器件(plasmon NPA)。

2. 在相同發光強度下,改進後的器件的工作穩定性提升了兩倍,理想情況下能達到4倍的提升。

3. 這是一種普適性的方法,目前採用OLED技術的照明、顯示等都適用。


圖文解析

圖1 等離子器件結構與納米立方體形貌

a圖為等離子器件結構圖。發光層的位置與寬度用綠線標出,距離銀電極不足20 nm,為了實現與表面等離子振蕩模的耦合。主體材料(DIC-TRZ)和發光材料Ir(ppy)3的化學結構在右側。

b圖為OLED器件上表面的Ag納米立方體的AFM圖,提重率為15%,中心間距約200 nm。


圖2 等離子增強的壽命與效率

a,在80 mA cm-2的恆定電流下,對等離子增強的OLED器件(plasmon NPA, 藍色)與傳統的OLED器件(standard PHOLED, 紅色以及Thin-EML PHOLED, 綠色)的加速老化穩定性表徵。

b,器件的外部量子效率測試(內插圖為電流密度為0.1 mA cm-2的歸一化圖像)。

c,器件的瞬態螢光測試,plasmon NPA器件的激發態壽命明顯降低。虛線為每條曲線的雙指數擬合。


圖3 plasmon NPA的光學性質的測量與模擬

a,沒有Ag納米立方體(左)和有Ag納米立方體(右)的OLED器件內部垂直偶極子的電場強度分布圖。當銀納米立方體存在時,立方體角落作為輻射源頭,導致了銀立方體和銀薄膜之間的電場大幅增強。

b,plasmon NPA的頂部發射光譜/底部發射光譜(TE/BE EL spectrum)曲線,顯示出NPA外耦合的光譜形狀。可以看出TE/BE光譜與Ir(ppy)3的發射光譜沒有很好的對齊。

c,在Ag陰極有Ag納米立方體和沒有Ag納米立方體的情況下,模擬了距離Ag電極20 nm處偶極子的波長對頂部發射外部量子效率的影響。垂直方向的偶極子為藍色,水平方向的為紅色,各向同性的為黑色。有Ag納米立方體時的外部量子效率為多次模擬的平均值。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684-z


第二篇:超靈敏超聲波探測器——SOI技術促進聲光器件進化

第一作者:Rami Shnaiderman

通訊作者:Rami Shnaiderman , VasilisNtziachristos

第一單位:Chair of BiologicalImaging and TranslaTUM,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München, Munich, Germany

DOI: 10.1038/s41586-020-2685-y


背景介紹

超聲波探測器使用高頻聲波成像物體和測量距離,是一種對目標無損傷、高解析度的探測手段,但是其解析度受到探測元件的物理尺寸的限制。使用點狀寬帶超聲檢測可以大大提高超聲成像和光聲成像的解析度,但目前的超聲探頭,如醫學成像的探頭,還不能充分實現小型化。對於傳統的壓電轉換器,靈敏度會隨尺寸減小的二次方下降。使用微加工方法製備的電容和壓電陣列傳感器,不僅尺寸超過70微米,且帶寬只有幾兆赫。大的傳感長度(100–300 μm)、窄的帶寬(10–30 MHz)以及同時因為光學微環諧振器和Fabry–Pérot標準不能將光充分限制在小於約50微米的尺寸上,都一同限制了超聲波探測器的小型化。

本文亮點

1.鑑於以上的原因,本文作者基於SOI(Silicon-On-Insulator)技術,設計了一個點狀矽波導標準檢測器(SWED)。它的尺寸僅為220 nm×500 nm,比最小的聚合物微環檢測器小四個數量級,比細胞和毛細血管的直徑小一個數量級,其傳感面積至少比π相移光纖布拉格光柵小450倍。

2.作者在實現了器件小型化的同時,極大的提高了超聲波探測技術。SWED的尺寸比探測到的聲波波長小200倍,滿足了真點探測器的定義。在近場探測中,SWED的解析度與光學顯微鏡相當,在遠場探測中能分辨5μm的幹擾條紋。並且得益於SOI技術,SWED擁有更寬(230 MHz)更靈活(80MHz浮動)的帶寬,並且同時保證靈敏度不會下降。

3.對於光諧振器裝置而言,大規模集成是具有挑戰性的,通過SOI技術不僅可以將光電檢測器和幹涉儀同時集成, SOI平臺的晶片內均勻性也保證大規模集成的密度,從而降低器件的成本,並縮小器件的尺寸。

圖文解析

圖1:SWED的設計和操作原理


原理:為了檢測超聲波,連續波雷射器將光泵入SWED的腔中。SWED上的入射超聲波引起SWED反射光強度(I)的變化,該變化通過光纖循環器轉移到光電探測器。示波器將強度變化記錄為電壓(V)隨時間(t)的變化。為了提高靈敏度,將雷射調整至非共振狀態(圖1a,「波長設置」)。非共振調諧將泵浦波長置於標準具共振曲線的最大斜率(圖1a,「波長設置」中的虛線),確保響應入射超聲波的光學相位變化(圖1a, 「超聲波」被SWED放大)。


圖2:SWED的特性


要點:1.由於腔體長度僅為320nm,SWED在近紅外波長處具有一個非常窄的共振(圖2.a)。

2.間隔長度(圖1.a「spacer」)的變化可以調節中心檢測頻率並改變檢測帶寬,中心檢測頻率隨著間隔物長度的減小而增加。

3.其他條件相同時Δw越大探測器越靈敏(圖2.d,e)。

4.證明了SWED滿足真點檢測器的定義。(圖2.f,g,h)


圖3:反射模式的遠場和近場光聲成像


要點:近場中(圖3.c,d,g,h,k,i,m)媲美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在遠場(圖3.a,b,e,f,)中也具有傳統探測器難以企及的解析度。


圖4:聲寬帶幹擾的成像


要點:證明了SWED能夠分辨亞微米感測區域的精細聲學模式的能力,與水聽器測量結果相比,使用SWED進行的測量結果至少精細800倍。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685-y

相關焦點

  • 985大學發《nature》有多難?發一篇相當於一個河南省高考狀元
    而他研究後寫出來的論文,自然也是毫無疑問的發表在了《science》、《nature》這樣的頂級期刊上,而且還不止一篇,一個人發的比我們的985大學一年發的還多。華中農業大學是老牌211大學,科研實力也是相當的不錯,可在前幾年才發出了本校歷史上的第一篇《nature》。
  • 《Nature Astronomy》刊發兩篇文章紀念萬衛星院士
    《Nature Astronomy》刊發兩篇文章紀念萬衛星院士我國首次火星探測計劃「天問一號」首席科學家萬衛星院士逝世後,黨和國家領導人及社會各界紛紛表達了悼念和關注近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Astronomy》刊發了兩篇文章表達紀念。一篇文章題為China's first mission to Mars,介紹了「天問一號」的科學研究計劃概況。
  • 別人家幾年發不了一篇Nature,這個課題組一天發了兩篇,也太酸了吧
    對於廣大的科研工作人員來講,能夠在頂級學術期刊《Nature》上發表一篇論文,幾乎是想都不敢想的。根了解Nature一共發了803篇論文,而全球的科研工作者超過了800萬,平均到每個人身上,大概就是一萬個人中有一個吧。 單從這邊看,萬分之一的概率好像也不小,畢竟咱們中國,人多啊!
  • 南京大學一篇《nature》背後的故事,從倒數第一到博士延期的堅持
    揚眉吐氣的南大校友從2016年開始南京大學校友們一直都很憋屈,受到南京大學教授團出走名單的曝光,以及2017年學科評定時的頹勢,其中A+學科甚至不如同城的東南大學,更令南京大學校友難堪的是,全國各大高校紛紛發表CNS主刊論文,甚至很多雙非高校都發表主刊論文,而南京大學卻多年未見一篇
  • 一個億砸出兩篇Nature | 這個課題組一天發兩篇
    一個億砸出兩篇《Nature》,只為一睹原子芳容!別人家幾年發不了一篇Nature,這個課題組一天發了兩篇,也太酸了吧對於廣大的科研工作人員來講,能夠在頂級學術期刊《Nature》上發表一篇論文,幾乎是想都不敢想的。根了解Nature一共發了803篇論文,而全球的科研工作者超過了800萬,平均到每個人身上,大概就是一萬個人中有一個吧。
  • 因圖片重複等問題,Nature期刊撤回一篇關於利用CAR-T細胞療法治療...
    2019年2月23日訊/生物谷BIOON/---2018年9月,由美國貝勒醫學院科學家領導的27名研究人員在Nature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標題為「A homing system targets therapeutic T cells to brain cancer」的論文。這篇論文報導了一種允許免疫細胞胞越過血腦屏障並靶向難以觸及的腦瘤的新技術。
  • 一篇論文能署名多少作者?這篇Nature署名了57,000+位...
    Nature 出了一篇關於遊戲的科研論文,裡面提到了一個遊戲——Foldit。    有57000多位作者的論文  這篇論文的作者數和上一篇比,真心不算什麼。但是你可能不知道,這篇論文共有 33 頁,正文和參考文獻只有 9 頁,其餘的 24 頁全是論文作者和研究機構名單!
  • 施一公:如何一個通宵寫出一篇Nature?
    2006年10月,在我們處於劣勢的激烈競爭中,有兩個課題面臨被 scoop的危險,我曾經兩次、一晚上趕一篇文章。 10月15日,傍晚8點左右開始寫、通宵,第二天早晨10點完成一篇按照《細胞》雜誌格式的論文,包括abstract, introduction, results, discussion,仔細閱讀一遍後於下午4點半完成網上投稿。
  • 一篇文章7.4萬,Nature33種期刊開放獲取新政引爭議,社區斥其「寄生...
    今日,Nature 公布了與開放獲取有關的另一件大事。開放獲取新裡程碑?Springer Nature 宣布,從 2021 年起,將向發表在 Nature 及其他 32 種期刊上的 OA 文章收取 9500 歐元(約合 11,390 美元、將近 74000 元)的費用。同時,還在某些期刊上試行費用減半的新機制。
  • 一篇Nature署名近6萬名作者!這些論文徹底刷新了我的認知!
    2010年,國際頂尖雜誌Nature 刊登了華盛頓大學David Baker教授一篇和遊戲有關的科研論文,題為「Predicting protein structures with a multiplayer online game」(使用多人在線遊戲預測蛋白質結構)。
  • 一篇三大期刊的文章又意味著什麼?
    其分別是:《nature》《science》《cell》。其中英國的nature雜誌和它的名字一樣,以報導科學世界中的重大發現、重要突破為使命,要求科研成果新穎,引人注意(出入意料或令人吃驚),而且該項研究看來在該領域之外具有廣泛的意義,無論是報導一項突出的發現,還是某一重要問題的實質性進展的第一手報告,均應使其他領域的科學家感興趣。
  • Cu催化發兩篇Nat. Catal.| 一篇CO,一篇CO2
    前言在最新一期Nature Catalysis上,有兩篇關於Cu催化的論文,一篇來自黃昱老師課題組,利用Cu催化CO2還原為乙烯,連結:今天來介紹另一篇論文:CO電催化氧化過程中,Cu電極的自活化過程!
  • 96年的博士生連發兩篇Nature,石墨烯超導重大發現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本次兩篇重磅文章第一作者是來自中國的博士生曹原。曹原本科畢業於中科大少年班,令人驚訝的是,這位博士生今年年僅21歲。   跳轉閱讀   重磅!
  • 幸福來得很突然,中山大學兩篇論文同一日被《nature》Online發表
    中山大學校長羅俊團隊論文 中山大學新任校長帶來的捷報2018年8月29日,國際權威期刊《nature》刊登了通訊作者為中山大學新任校長羅俊,物理與天文學院,青年教授薛超為並列一作的論文《Measurements
  • 一篇Nature/Science論文,獎勵100萬將成為歷史!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一篇Nature/Science獎百萬成為歷史!5高校教師談論文與獎勵「脫鉤」》:近日,科技部、基金委發布重磅通知,明確「不將論文發表數量、影響因子與獎勵獎金掛鈎。」曾經發一篇CNS(指3大頂級期刊Cell 、Nature和Science)論文獎勵高達100萬元,如今終於成為歷史!「高校教師的基本工資很低,論文獎勵佔收入的大部分。一旦取消,生存問題都解決不了」;「取消獎勵,就減少了為發而發的論文。
  • 一篇Nature署名近6萬位作者!這些論文徹底刷新了我的認知
    最近,偶然在 Nature 上看到一篇評論文章 「The demise of the lone author」,大體是說單一作者的消亡。是啊,當今的科學研究,已經不再是一個人單槍匹馬的時代了!,其中有5篇Nature系列,1篇PNAS。
  • 南科大:兩天發表《Nature》和《Science》各一篇!
    例如,上周上海科技大學一天兩篇Science,這周又一天兩篇Nature!2020年的短短四個月以來,上科大在世界三大頂級期刊Nature,Science和Cell發表的10項高水平研究成果。南方科技大學也不甘示弱,這周兩天之內發表Nature、Science各一篇。
  • 南科大:兩天發表《Nature》和《Science》各一篇!
    例如,上周上海科技大學一天兩篇Science,這周又一天兩篇Nature!2020年的短短四個月以來,上科大在世界三大頂級期刊Nature,Science和Cell發表的10項高水平研究成果。南方科技大學也不甘示弱,這周兩天之內發表Nature、Science各一篇。
  • 在自由中創新:從科研小白到一篇nature十五篇SCI的北大博士
    原標題:在自由中創新:從科研小白到一篇nature十五篇SCI的北大博士 學術十傑 張樹辰 作者在攻讀博士期間,在國際著名期刊Nature、JACS等發表文章16篇,曾獲得北京大學「校長獎學金」、「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博士學業獎學金、納米化學研究中心「納米之星」、北京大學物理化學研究所「彤程化學獎」、北京大學「創新獎」、北京大學三好學生、「盧嘉錫優秀研究生」等獎勵以及
  • 14篇Nature論文合集!「DNA元件百科全書」公布第三階段成果
    《自然》、《自然—方法》和《自然—通訊》聯合發表14篇論文描述了這一結果,為基因組組織和功能帶來了新的認知。在《自然》發表的一篇概述性文章中,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教授翁志萍和同事描述了在ENCODE前兩個階段上擴展增加的近6000項新實驗(4834項涉及人類樣本,1158項涉及小鼠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