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如何一個通宵寫出一篇Nature?

2021-01-13 騰訊網

有些國內的科學家或醫生,數據很多,刀也開得漂亮,做得好醫生,但常常苦惱於論文的寫作力不從心,成為國際交流的一大障礙。

作為初涉科研的小白們,聽聽成功人士的分享,有時候受益匪淺,要不然巴菲特的晚餐為何可以售價幾百萬美元呢?今天,我們就聽聽施老師對於寫英文文章有怎樣的心得吧。

我大學時的同班同學都知道,那時我的英語不算好(英語四級考試僅為「良」),寫作尤其糟糕。初到美國之時,對英文環境適應得很差,讀一篇JBC的文章要五、六個小時,還常常不理解其中一些關鍵詞句的意思,心裡壓力極大。

很幸運,我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攻讀博士學位時,1991年4月遇到了學兄和啟蒙老師John Desjarlais。聽了我的苦惱後,John告訴我,「Spend 45 minutes every day reading Washington Post, and you will be cruising with your written English in two years」(每天花45分鐘讀《華盛頓郵報》,兩年後你的寫作能力會得心應手)。

這條建議正合我意——我原本就對新聞感興趣!於是,我每天上午安排完第一批實驗後,都會在十點左右花一小時的時間閱讀《華盛頓郵報》,主要看A版(新聞版)。

剛開始,我一個小時只能讀兩、三個短消息或一個長篇報導,中間還不得不經常查字典看生詞。但不知不覺間,我的閱讀能力明顯提高,1992年老布希與柯林頓競選總統,我跟蹤新聞,常常一個小時能讀上幾個版面的消息或四、五個長篇報導,有時還把剛看到的新聞繪聲繪色地講給師兄師姐聽。

閱讀直接提升了我的英文寫作能力。

看完一些新聞後,我常常產生動筆寫自己感想的衝動。92年巴塞隆納奧運會,中國遊泳隊取得了四金五銀的好成績,美國主要媒體紛紛指責這是中國運動員服用違禁藥物,但沒有任何檢測的證據,完全憑美國運動員的感覺。

此事讓我很氣憤,我生平第一次給《華盛頓郵報》和《巴爾的摩太陽報》(The Baltimore Sun)各寫了一封信,評論報導的不公平。沒想到兩天後《巴爾的摩太陽報》居然原封不動的把我的信刊登在「讀者來信」欄目,同事祝賀,我也洋洋得意。受到此事鼓勵,我在此後三年多的日子裡,常常動筆,有些文章發表在報刊上(大部分投稿石沉大海),也曾代表中國留學生寫信向校方爭取過中國學生的利益。有時還有意外的驚喜。

95年的一天,一位朋友打電話告訴我:今天出版的《巴爾的摩太陽報》上有我的評論文章!我急匆匆趕到街頭買來5份報紙,果然,在A版的倒數第二頁,以15x15釐米的篇幅發表了我一個多星期前寄給報社、本以為不會發表的一篇抨擊吳宏達的文章。

以上是簡述我個人英文寫作提升的一段過程。

但是,科研論文不同於讀者來信,有其專業特點、甚至是固定格式。

1994年,我第一次完整地寫科研論文,感覺很差。好不容易寫完的文章,連我自己都不願意讀第二遍;勉強修改之後,交給了老闆Jeremy Berg。他拖了三周沒看我的文章,我實在忍不住了、去催他,上午9點,Jeremy告訴我:今天看!11點,我去他辦公室催,秘書攔住我,說Jeremy正在辦理重要事務,兩點前不得打擾。我心裡惴惴,不知Jeremy在幹什麼。

下午一點半,Jeremy急匆匆過來找我,拿了一疊紙, 「This is the draft. Please let me know what you think. We can aim for a Science report.」(這是初稿,你看看如何,我們可以試試《科學》)我仔細一看,天啊!一共7頁,四個多小時Jeremy已經把文章的整體寫完了,只是缺少Method和 references。

讓我鬱悶的是,他根本沒有用我的初稿。

【其實,寫文章貴在一氣呵成。我也沿襲了Jeremy的風格。2006年10月,在我們處於劣勢的激烈競爭中,有兩個課題面臨被 scoop的危險,我曾經兩次、一晚上趕一篇文章。

10月15日,傍晚8點左右開始寫、通宵,第二天早晨10點完成一篇按照《細胞》雜誌格式的論文,包括abstract, introduction, results, discussion,仔細閱讀一遍後於下午4點半完成網上投稿。

這篇文章最終發表在12月份《自然》的子刊《結構與分子生物學》上(電子版於11月10日發表)。另一篇,10月18日,晚6點開始寫、通宵,第二天早晨8點完成,上午9點半完成投稿,最終發表在12月15日的《細胞》上。

當然,能通宵完成一篇文章,還有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對研究領域非常熟悉,對文章整體的大概思路已經深思熟慮,所有的Figures都事先做好了。這些前期工作即使全身心投入也需要3-4天。】

從1994年自己寫第一篇科研論文的艱難到現在寫起來得心應手、駕輕就熟,我總結出如下經驗:

1. 要寫好科研論文,必須先養成讀英文文章的習慣,爭取每天30-60分鐘。剛開始可以選擇以讀英文報紙、英文新聞為主,逐漸轉為讀專業雜誌。我會在近期專門寫一篇博客文章介紹一套行之有效的增強讀專業雜誌能力的辦法。

2. 寫科研論文,最重要的是邏輯。邏輯的形成來自對實驗數據的總體分析。必須先討論出一套清晰的思路,然後按照思路來做圖(Figures),最後才能執筆。(解決這個問題,推薦科研者之家的場景寫作工具)

3. 具體寫作時,先按照思路(即Figures)寫一個以subheading為主的框架,然後開始具體寫作。第一稿,切忌追求每一句話的完美,更不要追求詞語的華麗,而主要留心邏輯(logic flow),注意前後句的邏輯關係、相鄰兩段的邏輯關係。寫作時,全力以赴,儘可能不受外界事情幹擾(關閉手機、座機),爭取在最短時間內拿出第一稿。還要注意:一句話不可太長。

4. 學會照葫蘆畫瓢。沒有人天生會寫優秀的科研論文,都是從別人那裡學來的。學習別人的文章要注意專業領域的不同,有些領域(包括我所在的結構生物學)有它內在的寫作規律。科研文章裡的一些話是定式,比如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 we performed …」, 「These results support the former, but not the latter, hypothesis …」, 「Despite recent progress, how … remains to be elucidated …」 等等。用兩次以後,就逐漸學會靈活運用了。在向別人學習時,切忌抄襲。在美國一些機構,連續7個英文單詞在一起和別人的完全一樣,原則上就被認為抄襲(plagiarism)。

5. 第一稿寫完後,給自己不要超過一天的休息時間,開始修改第二稿。修改時,還是以邏輯為主,但對每一句話都要推敲一下,對abstract和正文中的關鍵語句要字斟句酌。學會用「Thesaurus」(同義詞替換)以避免過多重複。第二稿的修改極為關鍵,再往後就不會大改了。

6. 第二稿以後的修改,主要注重具體的字句,不會改變整體邏輯了。投稿前,一定要整體讀一遍,對個別詞句略作改動。記住:學術期刊一般不會因為具體的語法錯誤拒絕一篇文章,但一定會因為邏輯混亂而拒絕一篇文章。

這套方法行之有效,我對所有的學生和博士後都會如此教導。

我的第一個博士後是柴繼傑,1999年加入我在普林斯頓大學的實驗室。繼傑當時的英文閱讀和寫作能力很差。我對他的第一個建議就是,「每天花半小時讀英文報紙」。難能可貴的是:他堅持下來了!經過幾年的努力,2004年繼傑已經能寫出不錯的grant proposal,2006年他的第一篇獨立科研論文發表在《Molecular Cell》上,隨後相繼在《自然》發表兩篇、在其它一流學術期刊發表十多篇論文。寫作能力開始成熟。

發表論文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但要明白:論文只是一個載體,是為了向同行們宣告你的科研發現,是科學領域交流的重要工具。所以,在科研論文寫作時,一定要謹記於心的就是:用最簡單的話表達最明白的意思,但一定要邏輯嚴謹!

其實,中文和英文論文皆如此!

文章來源:施一公科學網博客

相關焦點

  • 施一公:如何提高英文科研寫作能力?六點建議送給大家
    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在國內,很多科學家或醫生,實驗做得很漂亮,卻常常苦惱於論文的寫作力不從心,甚至成為進階的一大障礙,可以說非常普遍。 本文原發表在施一公的科學網博客,原標題:如何提高英文科研寫作能力?
  • 施一公教授:我是如何提高英文的科研寫作能力的
    本文轉自:施一公博客 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本文從博主的親身體驗出發,給博士生、博士後、以及年輕的PI提供一個借鑑。文章最後做簡短總結。 我大學時的同班同學都知道,那時我的英語不算好(英語四級考試僅為「良」),寫作尤其糟糕。初到美國之時,對英文環境適應得很差,讀一篇JBC的文章要五、六個小時,還常常不理解其中一些關鍵詞句的意思,心裡壓力極大。
  • 施一公回顧英文科研寫作成長史,總結行之有效6大Tips
    該如何從基礎開始,提高英文的科研寫作能力呢?著名學者、明星科學家施一公院士十年前在個人博客寫的這篇文章仍然具有很實際的指導意義,科研君建議有心提高自己英文的科研寫作能力的同學多讀幾遍,學習前輩大家的優秀經驗,熟練掌握學術論文寫作技能。
  • 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博士生?
    「如何寫出一篇優秀的博士論文」和「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博士生」是博士階段的兩個重大課題。讀博不易,且行且珍惜。本文選自公眾號清華研讀間。01. 知網究竟是什麼?02.一篇合格的博士論文是如何煉成的?學術論文能否在短期內寫成呢?當然能!施一公教授甚至在一個通宵寫出了《Nature》級論文!但大家注意了,能通宵完成一篇文章,還有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對研究領域非常熟悉,對文章整體的大概思路已經深思熟慮,所有的Figures都事先做好了。
  • 施一公:如何提高英文的科研寫作能力
    本文從筆者的親身體驗出發,給博士生、博士後以及年輕的PI(課題組長)提供一個借鑑。我大學時的同班同學都知道,那時我的英語不算好(英語四級考試僅為「良」),寫作尤其糟糕。初到美國之時,對英文環境適應得很差,讀一篇《生物化學雜誌》(JBC)的文章要五六個小時,還常常不理解其中一些關鍵詞句的意思,壓力極大。
  • 如何寫出一篇優質的畢業論文
    原標題:如何寫出一篇優質的畢業論文 在寒假裡,並不是所有的大學生都在肆無忌憚地吃吃吃玩玩玩。 對於大四的同學們來說,翻過年來馬上就要面對寫畢業論文的任務。
  • 985大學發《nature》有多難?發一篇相當於一個河南省高考狀元
    而他研究後寫出來的論文,自然也是毫無疑問的發表在了《science》、《nature》這樣的頂級期刊上,而且還不止一篇,一個人發的比我們的985大學一年發的還多。華中農業大學是老牌211大學,科研實力也是相當的不錯,可在前幾年才發出了本校歷史上的第一篇《nature》。
  • 如何寫出高分作文
    語文試卷作文的分值佔比是很大的,然而很多同學對於寫作文感到頭疼,看著題目不知該如何下筆,腦袋空空沒有寫作素材,那麼我們該如何寫出一篇高分作文呢?今天筆者就給大家一些方法,希望可以幫助正在為寫作而發愁的你。
  • 「接地氣」的施一公院士:科學家需要挑戰過去
    說到施一公,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是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九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在即將舉辦的2020浦江創新論壇年會活動上將會出現這位重磅大咖的身影,讓我們首先一同走近這位大咖院士,探索他身上的獨特魅力吧。
  • 施一公:有神論網紅文是被篡改的
    「確認版」從精子卵子的生命起源說起,討論了科學如何應對神經退行性疾病給生命帶來的挑戰,闡述了「人的本質是由微觀世界決定,再由超微觀世界決定」的觀點,最後討論了「量子糾纏是否存在於人類的認知世界裡面」等問題,提出「人類科學發展到今天,我們看世界猶如盲人摸象,我們看到的物質世界是有形的,我們自認為這就是客觀的世界,但不要忘了,這些在宇宙中只佔4%的質量,96%的物質和能量我們根本不知道
  • 北京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在滬暢談"科學很酷"
    東方網4月11日消息:昨日,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教授在華東師大作了一場題為「生命科學與未知世界的探索」的主題講座。他在講座中表示,這個社會的原動力是知識,這個社會到了崇尚科學的時候!  「科學其實很酷,很有意思!」
  • 施一公研究組在《科學》發表論文報導剪接體組裝過程重要複合物U4/...
    Spliceosome Assembly and Catalysis),報導了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剪接體組裝過程中的一個關鍵複合物U4/U6.U5 tri-snRNP高達3.8埃解析度的冷凍電鏡結構,並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剪接體的組裝機制,為進一步理解剪接體的激活及前體信使RNA(pre-mRNA)剪接反應的催化機制提供了重要分子基礎。
  • 創業者施一公創業者施一公
    時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饒毅評價," 施一公回國一舉將清華大學建成國際一流的結構生物學中心。"施一公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任院長的日子,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科從只有 40 多個獨立實驗室,增加到了 120 個。2018 年,施一公離開親手締造的國際一流的結構生物學中心,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開始了一場新的試煉。西湖大學成為他新的試煉場,他誓言要創建一所中國本土的,國際一流的大學。
  • 施一公說「認知崩塌,世界不存在」?本人回應:胡說八道無可奈何
    而且,施一公演講原文是4800多字,但網絡上流傳的這些文章都是字數或多或少,一篇以「認知崩塌、意識不存在」為噱頭的文章僅有3900多字。 下面,咱們再來分別探究這樣的幾篇文章是如何生產出來的。 「標題黨」網絡熱文是如何出爐的?
  • 賀雪峰:理論資源與經驗研究——如何才能寫出一篇好的社會科學博士...
    問題是如何掌握社會科學的理論與方法,怎樣才能掌握社會科學的理論與方法?當前大學教育的一個普遍模式是,通過將社會科學理論與方法編成教材,由大學老師通過課堂教學,將社會科學理論與方法抽象為脫離時空條件的一般結論一般規律,傳授給學生。學生通過學習這些脫離時空條件的一般結論一般規律一般理論,獲得了很多新概念、新方法,掌握了一些理論知識與方法工具。
  • 施一公:我是河南人,中!
    來源:河南商報 2014-3-11 孟令強 趙強 時文靜  2010年,剛過元旦,一篇博文讓很多河南人知道了施一公,也記住了他「河南人」的身份。  昨天,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在北京接受了河南商報記者的採訪。一個小時裡,他侃侃而談,真誠、自然。
  • 新東方王江濤:如何寫出一篇漂亮的英語文章?
    例如第一句:這幅圖畫生動描述了一個在中國很普遍的發人深思的社會現象。閱卷老師一看:TMD廢話。再看下一句:這是一個人們普遍關注的並具有永恆價值的當代中國社會問題。老師一看,還是廢話。如果文章出現四句以上這種模板句型,可能取得零分的優異成績!   各種寫作的考試閱卷老師不是傻瓜,全是國內大學英語系的老師,甚至教授、副教授,與考生的英語水平天壤之別。只看一眼,就知考生水平如何。
  • 人工智慧自己寫出一篇文章:我不想消滅人類,霍金擔憂或許是對的
    除了人工智慧以外,霍金對人類的擔憂還有,地球生態環境不可逆轉的破壞、氣候達到不可逆轉的臨界點;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全球災難;人類自身因為爆發了核戰爭而自行滅絕;最後一個就是外星生命,他警告人類不要去主動聯繫他們,也不要主動去暴露自己的存在和位置,這可能會引來其他高等生命對我們的掠奪和奴役。
  • 清華留學生散落海外,施一公:中國學生有一個通病
    畢竟一個又一個優秀科學家的歸國造就了我國在許多關鍵領域的突破。即使時至今日,出國留學依然被作為是中國教育的一大部分,許多學生甚至更是以出國為榮。但有一篇研究表明,以清華大學這種在中國頂尖的高級學府為例,每年都會送走大批的留學生,但這些留學生最後有81%都選擇留在了國外。要知道,國家鼓勵留學的目的是為中國自己培養人才,而不是為他國輸送人才的。81%不回國?
  • 施一公:有人篡改了我的演講稿 被加上"有神論"結尾
    「確認版」從精子卵子的生命起源說起,討論了科學如何應對神經退行性疾病給生命帶來的挑戰,闡述了「人的本質是由微觀世界決定,再由超微觀世界決定」的觀點,最後討論了「量子糾纏是否存在於人類的認知世界裡面」等問題,提出「人類科學發展到今天,我們看世界猶如盲人摸象,我們看到的物質世界是有形的,我們自認為這就是客觀的世界,但不要忘了,這些在宇宙中只佔4%的質量,96%的物質和能量我們根本不知道,我們叫暗能量和暗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