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幾年發不了一篇Nature,這個課題組一天發了兩篇,也太酸了吧

2021-01-13 騰訊網

對於廣大的科研工作人員來講,能夠在頂級學術期刊《Nature》上發表一篇論文,幾乎是想都不敢想的。根了解Nature一共發了803篇論文,而全球的科研工作者超過了800萬,平均到每個人身上,大概就是一萬個人中有一個吧。

單從這邊看,萬分之一的概率好像也不小,畢竟咱們中國,人多啊!

但是果真如此嗎?真的是一萬個人就能發一篇嗎?

2018年,我國河南省有98.2萬考生,在這98.2萬考生中,清北一共錄取400個人。這也就意味著,在中國,科研人員想要發一篇CNS論文,比在河南省考上清北的難度更大。

更加重要的是,如同10%的人掌握著90%的財富一樣,科研界這種極端不平等現象也極為嚴重。在我國,除了頂尖的清北,即使是排名前列的985、雙一流高校,有的也是一年都發不了一篇《Nature》,可想而知競爭是多麼的激烈了。

然而,就是這一本想都不敢想的頂級期刊,竟然有一個課題組,一天就發表了兩篇論文,也太讓人檸檬了吧

今日,美國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Ming O. Li課題組在Nature背靠背發文,講述了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在癌症免疫治療方向上的進展。

【1】《Nature》2型免疫可作為一種在組織水平上有效的癌症防禦機制

內容簡介:免疫系統使用兩種不同的防禦策略來防禦感染:(1)以1型免疫為特徵的微生物定向病原體破壞;(2)以2型免疫誘導組織修復為例的宿主定向病原體遏制。與傳染病類似,隨著癌細胞的自我繁殖,癌症對宿主組織的損害也會日益嚴重。目前,癌細胞破壞的免疫機制已被明確定義,但是是否可以通過誘導免疫介導來遏制癌細胞的增殖仍然有待研究。Ming O. Li課題組表明,CD4+T細胞(而非CD8+T細胞)中轉化生長因子β受體2(TGFBR2)的消耗促進了組織癒合和脈管系統重構,從而導致在遠處無脈管區域癌細胞缺氧和死亡,遏制了癌症的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宿主定向保護反應依賴於T輔助細胞2細胞因子interleukin-4(IL-4)(而非T輔助細胞1細胞因子interferon-γ,IFN-γ)。因此,2型免疫可作為一種在組織水平上有效的癌症防禦機制。

在CD4+T細胞阻斷TGF-β抑制了腫瘤的發展

論文連接:

【2】《Nature》:在CD4+T細胞中阻斷TGF-β信號傳導可重塑腫瘤微環境並抑制癌症的發展

內容簡介:癌症源自與宿主組織發生動態多級相互作用的惡性細胞。癌症療法旨在直接殺死癌細胞,它包括致癌基因-靶點的療法和可激活腫瘤-反應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的免疫-檢查點療法。兩種方法在某些患者中治療中頗為有效,但是獲得性耐藥也會增強。一種替代的治療策略旨在糾正宿主組織的病理,包括促進癌症進展的血管系統畸形;然而,中和促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VEGFA)的臨床療效有限。基於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抑制T輔助2(TH2)-細胞介導的癌症免疫這一發現,Ming O. Li課題組發現在CD4+T細胞中阻斷TGF-β信號傳導可重塑腫瘤微環境並抑制癌症的發展。在對免疫-檢查點或抗-VEGF治療產生抗性的乳腺癌小鼠模型中,CD4+T細胞中TGF-β受體II(TGFBR2)的誘導型遺傳刪除抑制了腫瘤的生長。對於藥理學封鎖,研究人員通過將TGF-β-中和的TGFBR2的細胞外結構域連接至ibalizumab(一種新型抗逆轉錄病毒藥物),設計了一個雙特異性受體誘餌,並將其命名為CD4 TGF-βTrap(4T-Trap)。與非靶向的TGF-β-Trap相比,4T-Trap選擇性的抑制腫瘤引流淋巴結中的TH細胞TGF-β信號的傳導,導致腫瘤脈管系統的重組和癌細胞死亡,這一過程取決於TH2細胞因子interleukin-4(IL-4)。值得注意的是,4T-Trap誘導的腫瘤組織缺氧導致了VEGFA表達的增加。VEGF的抑制作用增強了飢餓觸發的癌細胞死亡,並放大了4T-Trap的抗腫瘤作用。因此,在輔助T細胞中靶向的TGF-β信號傳導阻斷能夠在組織水平上引起有效的癌症防禦反應,並為針對癌症環境的療法提供基礎。。

誘導CD4+T細胞中TGFBR2的消融能夠抑制腫瘤的生長

論文連接: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相關焦點

  • 一個億砸出兩篇Nature | 這個課題組一天發兩篇
    一個億砸出兩篇《Nature》,只為一睹原子芳容!別人家幾年發不了一篇Nature,這個課題組一天發了兩篇,也太酸了吧對於廣大的科研工作人員來講,能夠在頂級學術期刊《Nature》上發表一篇論文,幾乎是想都不敢想的。根了解Nature一共發了803篇論文,而全球的科研工作者超過了800萬,平均到每個人身上,大概就是一萬個人中有一個吧。
  • 985大學發《nature》有多難?發一篇相當於一個河南省高考狀元
    而他研究後寫出來的論文,自然也是毫無疑問的發表在了《science》、《nature》這樣的頂級期刊上,而且還不止一篇,一個人發的比我們的985大學一年發的還多。華中農業大學是老牌211大學,科研實力也是相當的不錯,可在前幾年才發出了本校歷史上的第一篇《nature》。
  • 發nature communications了不起嗎
    剛才某上海地區的粉絲突然發信「責問」我為什麼沒有發他們課題組成果的宣傳稿,我表示「一臉懵逼」,想起來原來是前些天他也是這樣「隨意」委託過我,說課題組剛剛發了一篇
  • 如何看待和評價浙江大學18級碩士研究生齊俏兩年發14篇論文,獲浙大最高層次獎學金?
    提前大半年進入實驗室開始科研,時間線都是重疊的,有兩篇期刊被拒過,從投稿到錄用這兩篇都是一年多。 一共6篇一作sci,iot j(第一篇練手的),後面兩篇twc和一篇tsp,一篇letter,一篇綜述。 會議4篇一作,globecom和wcnc是新的work專門做的,另外兩篇國內會議是期刊短截。學術專著類似於博士畢業論文,是總結研究課題寫的。
  • 用這個「高端」技術,研究牙齒發Nature
    用這個「高端」技術,研究牙齒發Nature,研究MOF發Science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中比較有趣的是美國西北大學的Derk Joester教授,在過去10年間,他一直在用APT技術深入研究牙齒的微觀結構,並且光是正刊就發了3篇(2篇Nature、1篇Science)。
  • 96年的博士生連發兩篇Nature,石墨烯超導重大發現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本次兩篇重磅文章第一作者是來自中國的博士生曹原。曹原本科畢業於中科大少年班,令人驚訝的是,這位博士生今年年僅21歲。   跳轉閱讀   重磅!
  • 發Nature和Science?網友:還以為是西湖大學!
    歡迎關注:說教育雙非的成果最近,上海的一所「雙非院校」——上海師範大學發表了兩篇重量級的文章,分別是在nature和science上發表。其實不看內容都能猜出是生化或者材料科學,頂尖的物理理論是很難發的,實驗科學就是看誰錢多。cell裡面都是生物內容的頂尖雜誌,以生物為主。nature和science是各種理科的集合,物理研究更得拼錢,相對而言生物化學所用的瓶瓶罐罐要便宜多了,準入門檻低。我不信雙非學校的錢比一流大學的錢多,能發頂尖文章應該是研究人員的idea牛,更努力,並能抓住機會。
  • 最容易「發論文」的4大專業,人手一篇「SCI」?碩士能發40篇!
    他當時可能沒想到,這個專業是四大「論文發表最猛「的專業之一。另外三個分別是生物、化學和環境科學專業!後來他不喜歡科研,且非常討厭敲鍵盤、總結科研數據,卻愛上了工程問題,於是換了專業,進入了機械設計行業。相反,有另一位高考學子選擇了機械專業,卻因為喜歡研究科學中的機理過程,於是他換專業到了化學,最終在本科階段發了2篇「一作」SCI論文。
  • 發一篇science之後,該校又發一篇NC!
    發一篇science之後,該校又發一篇NC!近日,我校物電學院李印威教授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上發表了題為「Formation of ammonia-heliumcompounds at high pressure」的研究論文,這是自2018年以來,李印威教授課題組第二次在《NatureCommunications》發表研究成果,也是本年度其課題組在物理學頂級期刊《Physical ReviewLetters
  • 別人家的學校:發一篇SCI論文獎勵60W!
    話說,你們學校發一篇SCI獎勵多少錢?據學霸姐姐所知,現在各個高校都十分看重sci論文,只要你敢發,學校就敢獎勵!第三梯隊:獎勵5-10W大部分學校在這個區間?相對來說獎勵力度不是很大,學霸姐姐在廈門大學的某同學表示她的一篇一區論文只獎勵了8K,還有很多同學表示啥也木有。。。。
  • 也許一天寫兩篇文章,會比較好些?
    粥是預約好的——糯米紅豆紅棗葡萄乾粥,春節到高二大舅家拜年,他舅媽燒的粥挺好喝,連平時對粥不太感興趣的成同學都喝了一大碗。仔細問了,說是糯米加葡萄乾熬製的,加一點點鹼面,提提香味。我有個習慣(或者說是毛病也行),到別人家做客,看到特別的吃食,總是忍不住要問製作方法。
  • 中國少年連發兩篇Nature震驚世界,為什麼中國論文要發英文期刊?
    我國24歲天才少年曹原與其導師一天之內連發兩篇《Nature》,介紹了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曹原是第一篇論文的第一作者,以及和導師共同為文章通訊作者。在第二篇論文中曹原和其他兩位作者並列為第一作者。
  • 南科大:兩天發表《Nature》和《Science》各一篇!
    前44家機構進步最快的全部來自中國,前100家進步最快的則有84家來自中國。反映了在過去幾年我國發表的高質量科研成果顯著增加。進入2020年以來,我國更是表現搶眼。例如,上周上海科技大學一天兩篇Science,這周又一天兩篇Nature!
  • 南科大:兩天發表《Nature》和《Science》各一篇!
    前44家機構進步最快的全部來自中國,前100家進步最快的則有84家來自中國。反映了在過去幾年我國發表的高質量科研成果顯著增加。進入2020年以來,我國更是表現搶眼。例如,上周上海科技大學一天兩篇Science,這周又一天兩篇Nature!
  • 論發SCI論文和生孩子的共同點:那我這篇懷的也太久了!
    既然要做就要做最好,在學術圈也是這個道理。那麼,我們不妨再將問題上升一個難度:「你問我發SCI有多難?」 @西風殘照漢家陵(知乎)回答你: 寶玉笑道:「除《nature》外,杜撰的太多,偏止我是杜撰不成?"
  • 太殘暴,「石墨烯+橡皮泥」,玩出了篇Science
    圖片來源:ACS Nano2015年,他們課題組利用廚房用攪拌機這類設備實現了二維材料的大批量生產,製備石墨烯也能像做「奶昔」一樣easy,這次收穫了一篇Nature Mater.和一篇Chem. Mater.[2]。
  • 不能錯過的老牌雜誌——這個期刊人手發一篇
    十分穩定,據letpub網站上的IF查詢得知,基本每年都在4左右,小夥伴也不用擔心哪天它成了水刊,就被撤稿或是不認可審稿速度:這個期刊因為是周刊幸福來得太突然。。。整個過程中都沒考慮那些「垃圾雜誌」,寧願沒5分也不投那些。接收以後許多生化領域朋友表示熱烈祝賀,都說這雜誌絕對值了 絕對適合做人生第一篇sci。
  • 「3年發46篇SCI」的華西博士,已發82篇!1篇入選ESI前1%
    基礎性文章就我國現在普遍在發的文章,屬於前瞻性的一個研究,通俗的一個說法就是我們假設一個思路,然後通過實驗來得出一個結論來證明我這個思路,得出的結果兩種情況一個是陽性(符合我的思路)一個是陰性的(不符合)大家不要認為陰性的結國就發不了SCI,陰性的同樣可以發SCI,可以想像它告訴了我們這樣的思路是得不出來這樣的結果,也是對國際科研的一個貢獻。
  • 南京大學一篇《nature》背後的故事,從倒數第一到博士延期的堅持
    CNS主刊論文,而每年一篇CNS主刊論文成為中國名校的最低標配,因此南京大學在CNS主刊論文上得短板也成為被攻擊的對象,然而進入2019年後,南京大學CNS主刊大爆發,1月16日,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汪名懷教授團隊合作的論文被《science》發表,2月27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萬賢綱教授的論文被《nature》發表,3月13日,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戈惠明/譚仁祥和化學化工學院梁勇發表的論文被《nature
  • 90後清華直博生3年發5篇《科學》的艱辛與幸福
    2015年9月11日,兩篇闡釋生命大分子剪接體結構的文章以雜誌當期封面的形式,「背靠背」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科學》上,震驚了學術界。2016年1月8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在《科學》(Science)就剪接體的結構與機理研究再髮長文,題為《U4/U6.U5 三小核核糖核蛋白複合物3.8埃的結構:對剪接體組裝及催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