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Astronomy》刊發兩篇文章紀念萬衛星院士

2020-12-06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Nature Astronomy》刊發兩篇文章

紀念萬衛星院士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計劃「天問一號」首席科學家萬衛星院士逝世後,黨和國家領導人及社會各界紛紛表達了悼念和關注。近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Astronomy》刊發了兩篇文章表達紀念。

一篇文章題為China's first mission to Mars,介紹了「天問一號」的科學研究計劃概況。由「天問一號」有效載荷總指揮、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院士(通訊作者)和「天問一號」工程副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李春來研究員等共同撰寫,萬衛星院士為第一作者。

文章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0-020-1148-6

另一篇文章是題為Weixing Wan (萬衛星)的訃聞,介紹了萬衛星院士的生平和學術成就。由「天問一號」首席科學家助理、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長魏勇研究員代表執筆,萬衛星院士治喪委員會、家屬、好友、同事、學生等多人共同撰寫。

文章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0-020-1140-1

《Nature Astronomy》期刊編輯部對萬衛星院士的逝世表達了哀悼。

相關焦點

  • 「緬懷」萬衛星院士的「天問」
    據中國科學院官方微博5月21日消息,九三學社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首席科學家,萬衛星,因病於2020年5月20日晚在北京逝世,享年62歲。先從一篇團中央《中華兒女》報刊社2013年9月對萬衛星院士的採訪文章說起,這篇文章的題目叫做《天問-空間物理學家萬衛星院士人生探訪》。
  • 你所不知道的「火星院士」萬衛星
    5月20日,中科院院士、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首席科學家萬衛星在京病逝,享年62歲……5月20日晚上,一場暴雨毫無徵兆地傾盆而下。21點38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火星探測計劃首席科學家、空間科學與行星物理學家萬衛星因病搶救無效,與世長辭,年僅62歲。大弟子丁鋒又想起了4月底的那一天。當時萬衛星剛剛拔掉呼吸機的管子,病情稍有穩定,氣息還很微弱。
  • 追風·頌 | 火星院士萬衛星——巨星隕落在「天問」升空之前
    截至今日,我國今年已痛失24為院士。他們是勇往直前的戰士,用忠誠振興民族的希望;他們是不懼風雨的豐碑,用智慧鑄就國家的未來。他們用熱血振興中華,他們用一生為國奉獻;他們是國之脊梁 ,他們應當被銘記。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兩個月前的5月20日晚,中國火星探測計劃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萬衛星
  •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萬衛星昨晚病逝 享年62歲
    此前報導中國科學院官方微博「中科院之聲」21日發訃告說,九三學社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萬衛星,因病於2020年5月20日晚在北京逝世,享年62歲。中科院院士信息顯示,空間物理學家萬衛星1958年7月生於湖北天門,198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空間物理系,1989年於中科院武漢物理研究所獲博士學位。2011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是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該所學術委員會主任。
  • 今天,謹以此篇文章紀念先生
    編者按:高由禧,1920.2.14-2001.3.3,中科院院士、氣象學家,長期從事氣象科學研究,在季風、青藏高原氣象和中國氣候方面有突出成果。今天是其逝世18周年紀念日,謹以此篇文章紀念先生。高由禧院士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研究是我國最具特色的重要研究領域之一,在世界自然科學考察歷史上有其獨特的地位。青藏高原科學研究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科學事業,是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甘於前僕後繼、拋灑汗水和熱情的沃土。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隨著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的順利進行,我們想起了第一次青藏科考。
  • 致敬先賢|趙九章與萬衛星,兩代九三人的空間物理夢
    趙九章萬衛星九三學社社員趙九章與萬衛星,一位是中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總設計師,一位是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的首席科學家。5月20日,九三學社中央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火星探測計劃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萬衛星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2歲。我與萬衛星院士,有過一面之緣。
  • 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同期連發兩篇Nature
    2017年落選中科院院士後到美國普林斯頓任教,一年多後即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在2020年普林斯頓大學教作為共同通訊作者的2篇論文在Nature同時上線。這兩篇文章,Nature的收稿日期均為2019年5月24日,預印本網站bioRxiv上在線發表日期為2020年1月6日,被Nature錄用的日期為2020年3月17日。這是顏寧今年的「CNS首秀」,也是其學術生涯的第33、34篇CNS論文。自2004年以來,她以平均每年約2篇CNS的速度產出。
  • 行星科學一級學科建設兩周年
    行星科學一級學科建設兩周年科教融合部/教育處今天,是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建設行星科學一級學科的兩周年紀念。2018年2月8日,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正式更名為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會議就行星科學專題的內容以及院刊的要求進行了充分交流,商定了行星科學專題刊發的內容及主要撰稿牽頭人。
  • 中國火星探測首席科學家萬衛星逝世,天問一號發射,他卻看不到了
    原本是個激動人心的時刻,但負責這整個計劃的中國火星探測首席科學家萬衛星,卻在2020年5月20日因身患重病溘然長逝。天問一號發射,付出無數心血的他再也看不到了。先給大家介紹一下這位偉大的科學家,關於萬衛星院士的人生經歷和偉大貢獻,能從團中央《中華兒女》報刊社
  • 萬衛星院士:從深空探測大國邁向行星科學強國
    以下文章來源於中國科學院院刊 ,作者萬衛星 等 中國科學院院刊國家科學思想庫核心媒體編者按我國著名空間科學與行星物理學家、中國火星探測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國科大博士導師
  • 幸福來得很突然,中山大學兩篇論文同一日被《nature》Online發表
    中山大學校長羅俊團隊論文 中山大學新任校長帶來的捷報2018年8月29日,國際權威期刊《nature》刊登了通訊作者為中山大學新任校長羅俊,物理與天文學院,青年教授薛超為並列一作的論文《Measurements
  • 96年的博士生連發兩篇Nature,石墨烯超導重大發現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本次兩篇重磅文章第一作者是來自中國的博士生曹原。曹原本科畢業於中科大少年班,令人驚訝的是,這位博士生今年年僅21歲。   跳轉閱讀   重磅!
  • 斯坦福駱利群院士2年5篇CNS:3篇Cell,1篇Nature和1篇Science
    駱利群(LIQUN LUO),美國科學院院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Howard Hughes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史丹福大學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士畢業,在美國布蘭代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自1997年起在史丹福大學為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神經生物學課程,並組建實驗室研究神經通路的發育和功能。
  • 分享Nature Materials兩篇
    前言今天分享最新一期Nature Materials上的兩篇文章,兩篇文章都對材料的作用機制進行了深入探討。一篇從分子層面揭示了甲醇制烴催化劑失活的機制,另一篇揭示了水敏性材料的驅動機制。下面進行分別介紹。
  • 顏寧又Nature上發了兩篇論文,為啥沒有評上中科院院士
    從顏寧離開中國,到現在有很多人為顏寧沒有拿到中科院院士感到忿忿不平。如今,顏寧又在國外頂級期刊Nature上連發兩篇論文。如此高的學術成就,為啥評不上中科院院士呢?一、中科院院士評定標準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評選要求明確規定: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顏寧雖然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了很多論文,有些影響因子甚至很高很高。
  • 顏寧又Nature上發了兩篇論文,為啥沒有評上中科院院士
    從顏寧離開中國,到現在有很多人為顏寧沒有拿到中科院院士感到忿忿不平。如今,顏寧又在國外頂級期刊Nature上連發兩篇論文。如此高的學術成就,為啥評不上中科院院士呢?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評選要求明確規定: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
  • 中國火星探測計劃首席科學家萬衛星逝世
    我國著名空間科學與行星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九三學社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國火星探測計劃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萬衛星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5月20日21時3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62歲。
  • 95後博士生曹原連發兩篇Nature,均為一作,網友:這才是真正的後浪
    當地時間 5 月 6 日,中科大 2010 級少年班畢業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95 後」博士生曹原與其博導 Pablo Jarillo-Herrero 連發兩篇 Nature 文章,介紹了「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
  • 中國少年連發兩篇Nature震驚世界,為什麼中國論文要發英文期刊?
    我國24歲天才少年曹原與其導師一天之內連發兩篇《Nature》,介紹了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曹原是第一篇論文的第一作者,以及和導師共同為文章通訊作者。在第二篇論文中曹原和其他兩位作者並列為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