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先賢|趙九章與萬衛星,兩代九三人的空間物理夢

2020-08-01 團結報黨派e家
致敬先賢|趙九章與萬衛星,兩代九三人的空間物理夢

趙九章

致敬先賢|趙九章與萬衛星,兩代九三人的空間物理夢

萬衛星

九三學社社員趙九章與萬衛星,一位是中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總設計師,一位是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的首席科學家。他們都致力於探索空間物理研究,都投身於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也都萬分遺憾地在衛星發射前去世。在九三學社創建75周年的日子裡,讓我們跨越時空,致敬先賢。

「九章」的星辰大海

「我們要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了。」

「有原子彈重要嗎?」

「和原子彈一樣重要。」

「那是什麼?」

「我不能告訴你。」

與父親的這段對話,趙九章的女兒趙理曾一直深深記在心裡。多年後她才知道,父親的名字與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是那樣的密不可分。

趙九章,中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總設計師,「兩彈一星」元勳。他是「中國人造衛星之父」,是氣象學家、大氣物理學家、空間物理學家。他較早把數學和物理學引入中國現代氣象學,是我國進行現代空間物理學研究的第一人。

1957年起,美國和蘇聯的人造衛星先後上了天。趙九章敏銳地意識到一個新興學科——空間物理研究將要興起。1959年底,趙九章組建了我國以開展空間物理研究為目的的磁暴組,揭開了我國空間物理研究的第一頁。

1964年底,趙九章給周恩來總理寫了一封信,建議將發射衛星正式列入國家計劃。這封信受到了周總理的重視。隨後,負責實施人造衛星發展計劃的「651」設計院成立,趙九章任院長,主持科學、工程技術方面的工作。

然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是一項龐大而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研製、生產、發射、測控在內的眾多領域。隨著設計方案的不斷修改,東方紅一號衛星的重量從起初的150公斤增加到173公斤,遠超世界前4顆衛星的總和。要把這麼重的衛星送入太空,難度可想而知。

為了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包括趙九章在內的科研人員開始了追逐夢想的艱難探索。終於,夢想照進現實的那一天來了。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一曲《東方紅》響徹寰宇,向世界宣告中國航天史新紀元開啟。可惜,趙九章未能等到這一刻。他已於一年半前去世。

歷史不會將他忘記。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將「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追授於趙九章。

1982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一顆新行星,編號7811,2007年經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正式命名為「趙九章星」。

他力推我國空間物理走向星辰大海。浩瀚星河中,永遠閃耀著「趙九章星」。

「天問」問天

「天問」,源於屈原長詩,表達了對真理追求的堅韌執著,體現了對自然和宇宙探索的文化傳承。

2020年7月23日,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成功發射。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就在發射前幾個月,火星探測計劃的「主帥」已不在人世。

5月20日,九三學社中央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火星探測計劃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萬衛星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2歲。

我與萬衛星院士,有過一面之緣。

那是2017年9月7日,我參與九三學社理論研究課題,與中國地震局王培德研究員、中科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趙蘭香研究員,一同拜訪萬院士。

來到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樓下,沒想到萬院士已提前站在門口迎接,隔著老遠就微笑著招手。透過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火星探測計劃首席科學家等諸多「高大上」的頭銜,真實的他,讓人如沐春風。

從大廳進來,一路上,他笑呵呵地介紹所裡工作情況和辦公設施。到了辦公室,他招呼大家落座,順手拿出紙杯要沏茶。

算起來,王培德先生是九三學社的前輩,趙蘭香研究員是中科院的同事,而我當時只是一個二十幾歲小姑娘。見萬院士要去拿水壺,我急忙站起來。但他不容置疑地把我按回座位,自己把茶端上來。

「你最近在研究什麼?火星探測要怎麼做呢?」王培德先生是個急性子,還沒坐定就開始發問。

萬院士語調輕快,略加思考便逐一回答。雖同是地球物理專業,但王培德先生稱「我是研究地下,萬院士研究高空」,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便直率追問。

就這樣,由一問一答開始,萬院士逐漸像講課一樣,侃侃而談。一講到專業和興趣,他肢體語言也豐富起來,眼睛閃耀著光。

即使過去很久,我仍難忘那個下午。萬院士講得很細緻,不時加上一些比喻和有趣的例子。

作為文科生,以往聽科普講座時,我常常是豎起耳朵,但卻依然聽不懂。然而在那個下午,電離層與大氣層耦合、行星氧離子逃逸、太陽大氣輻射、行星空間探測這些概念漸次進入我的大腦,像是突然打開了空間物理的一扇窗,看見更廣闊的世界。

「空間物理怎樣去開拓新的方向?我希望它能發展成為一個交叉的新學科——往『上』,是進行星空探索的行星物理;往『下』,是進行地質研究的地球物理。」萬院士有一番雄心壯志。

聊起科研人員面臨的困境,萬院士有問必答,對現實問題不迴避。看得出,他對自己所裡的氛圍是滿意的,在他看來,大家都儘可能保持簡單、純粹。

「基礎研究很重要,相當於足球比賽中的『臨門一腳』。」萬院士說,科研的項目應該與基礎研究相匹配。「做科學研究沒有冷熱板凳之說」,即便要經過較長時間探索,但階段性成果每進一步都有欣喜。社會是多元的,選擇也是多元的,大浪淘沙淘出留在這個行業的金子,被淘掉的人在另一個行業可能也會變成金子。「每個人都幹自己感興趣的事,人盡其用,挺好。」

那個下午,關於科研方向、關於人才培養……我們與萬院士聊了數個小時。

從辦公室出來已是傍晚。道別後,一向很少誇人的王培德先生,再次稱讚起萬院士。他轉過頭來看我,半是鼓勵,又半是激將:「小程,萬院士講的這些,我是聽懂了。我估計你未必能懂多少,但可以試著寫寫。」我躊躇道:「我倒是也聽懂了,只是專業性還需要把握。」

回去後,我有些忐忑地給萬院士發了信息,詢問是否有科普講座的相關資料。沒想到,很快便收到郵件回復。

但理解之於寫出來,相當於理想和現實間的差距。我一頭扎進資料中,翻閱演講稿和專業論文,總算完成一篇《專訪萬衛星院士:探測火星就是探索地球的未來》。

不料發給了萬院士,他只淡淡地回覆:「近期無法幫你審閱,不好意思。」

我心想,或是萬院士太忙;又或是我寫得枯燥,讓人無從改起。也就擱下了。

過了幾個月,王培德先生發來微信:「我想告訴你兩個消息,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在新一屆地球物理學會換屆選舉中,萬衛星院士當選為常務副理事長。壞消息還是萬院士的,他被查出患了癌症。」

我把這段話反覆看了很多遍,只感覺腦子空了,懵了。癌症?怎麼會呢,萬院士那麼年輕,上次見面不過短短幾個月前,他明明面色紅潤,還很健談……

也是此時,我才後知後覺地明白,當萬院士淡淡地說「無法幫你審閱」時,已在醫院接受治療。

王培德先生告訴我,萬院士對九三學社的感情很深。在調到北京工作前,曾任九三學社湖北省委會副主委。到北京後,他與時任九三學社北京市委會科技委主任的王培德先生有著諸多交流,經常參加科技委的會議和討論。王培德先生曾想讓他接任科技委,但他太忙了,誠懇婉拒:「非常抱歉,不是我對九三的感情不深,實在是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回想起那次短暫見面,來到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萬院士已在辦公樓前迎接我們。在去往辦公室的途中,萬院士特地繞了一圈,走到一層大廳中央,那裡擺放著趙九章先生的銅像。

萬院士指著銅像道:「這是九三學社的前輩,是我相當欽佩的人,了不起!」他笑著豎起大拇指,停頓了一刻,繼續帶我們往裡走去,步履輕快卻堅定。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時代洪流中,潮水的冷暖會有起伏,浪頭的方向會有變化,但總有一些精神和感召,歷久彌新。

(作者 程懇 單位:九三學社北京市委會)

相關焦點

  • 趙九章:最是那一抹東方紅
    他就是本書的主人公――趙九章先生。2005年曾出版《趙九章傳》,本次在「東方紅一號」發射升空50周年之際再版,既是對以趙九章先生為代表的老一代科學家的緬懷和致敬,更是激勵新時期航天人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建設科技強國和航天強國的時代需求。
  • 趙九章:最是那一抹東方紅
    2005年曾出版《趙九章傳》,本次在「東方紅一號」發射升空50周年之際再版,既是對以趙九章先生為代表的老一代科學家的緬懷和致敬,更是激勵新時期航天人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建設科技強國和航天強國的時代需求。
  • 科學網—趙九章:最是那一抹東方紅
    ■本報記者 丁佳 人物簡介 趙九章,浙江吳興人,1907年出生於河南開封,我國傑出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和空間物理學家。 解放戰爭後期,氣象研究所被命令遷往臺灣,趙九章和所內科學家一起留下來迎接新中國的誕生,為祖國的現代氣象事業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趙九章任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在趙九章主持下,該所很快發展成一個人才濟濟的科研機構。 趙九章是中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
  • 趙九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捐贈中科院空間中心—新聞—科學網
    10月15日,我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趙九章先生「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捐贈儀式在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以下簡稱「空間中心」)舉行。捐贈儀式上,趙九章先生女兒趙理曾代表姐姐趙燕曾及家人,將趙九章先生「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贈與空間中心。 中科院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周琪宣讀了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的書面致辭。白春禮在書面致辭中表示,「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成功發射,揭開了中華民族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社會的序幕。
  • 趙九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捐贈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當天正值趙九章先生誕辰113周年紀念日,趙九章先生女兒趙理曾代表姐姐趙燕曾及家人,將趙九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贈與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捐贈儀式上,中科院副秘書長周琪宣讀中科院院長白春禮書面致辭,趙九章先生家人、生前的同事和學生代表,以及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員工等近百人共同見證。「科學與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傳記」之《趙九章傳》也於當天正式出版發行。
  • 「兩彈一星」獎章獲得者趙九章:為航天事業奉獻終生
    趙九章先生央廣網5月9日消息(記者王銳濤 李攀奇)著名大氣科學家、地球物理學家和空間物理學家趙九章是中國動力氣象學的創始人和中國現代地球物理科學的開拓者,也是中國東方紅1號衛星總設計師,中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
  • 中國科學家趙九章的成名歷程
    她撕了燈罩,罰趙九章一個月不吃晚飯。 為了繼續學習,趙九章把公式和規律按順序切下來,放在口袋裡。 一次取出一隻眼睛。 在這種情況下,趙九章只用了半年時間就完成了一本中學物理教材。 在1922年9月,趙九章以第一名的成績被河南劉梅預備學校錄取,趙九章接觸了許多新的文化,開闊了視野。
  • 9分鐘視頻,了解「中國人造衛星之父」趙九章
    中國的人造衛星事業的發展離不開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就是中國人造衛星事業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趙九章。10月15日是趙九章先生誕辰113周年紀念日,一段視頻帶你了解這位「中國人造衛星之父」。
  • 趙九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捐贈儀式舉行
    趙九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捐贈儀式舉行 當日,我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趙九章先生「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捐贈儀式在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舉行。捐贈儀式上,趙九章先生家人將趙九章先生「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贈與空間中心。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科學與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傳記」之《趙九章傳》也於同日正式出版發行。
  • 衛星專家趙九章自殺,真相未明,屍首已失蹤,10年後空骨灰盒落葬
    ,地球物理學家和空間物理學家,「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的總設計師。投身於自己熱愛的氣象物理研究中,趙九章迸發出了極大的工作熱情。經過趙九章的日夜鑽研,1945年,他提出「長波斜壓不穩定」理論,成為現代天氣預報的理論基礎之一。1946年,趙九章在芝加哥大學做學術報告時提出了此理論,獲得國際公認。由此,趙九章在國際上的聲望日漸升高。
  • 趙九章:人造衛星之父,卻沒能親眼見證衛星的發射
    1926年,趙九章憑藉優異的成績進入浙江工專(浙江大學工學部前身),三年後,他又考入清華大學攻讀物理,這幾年的學習生活都為他之後的氣象方面的研究創新和文章撰寫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938年,趙九章博士畢業回國,他先後在西南聯大、中央大學等高校任教,同時也在各大氣象研究所進行信風帶主流間的熱力學研究。他將數學和物理的方法應用在氣象學領域,在中國動力氣象學上是有開創性貢獻的,並且他的很多相關理論都得到了國際上的認可,像他提出的行星波不穩定概念等。
  • 科學史微電影|《趙九章》
    今天,趙九章先生的家人把先生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捐贈給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正是以趙九章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對空間科學的求真執著和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才使得「東方紅」樂曲響徹太空。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將「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追授於他。
  • 趙九章先生女兒向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捐贈「兩彈一星...
    捐贈儀式上,趙九章先生的女兒趙理曾代表姐姐趙燕曾及家人,將趙九章先生「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贈與空間中心。追溯半個世紀前的激情歲月,正是以趙九章為代表的老一代科學家對空間科學的求真執著和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才使得「東方紅」樂曲響徹太空。
  • 《Nature Astronomy》刊發兩篇文章紀念萬衛星院士
    《Nature Astronomy》刊發兩篇文章紀念萬衛星院士我國首次火星探測計劃「天問一號」首席科學家萬衛星院士逝世後,黨和國家領導人及社會各界紛紛表達了悼念和關注近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Astronomy》刊發了兩篇文章表達紀念。一篇文章題為China's first mission to Mars,介紹了「天問一號」的科學研究計劃概況。
  • 趙九章:人造衛星之父卻沒能看見衛星發射,含冤自殺後屍骨無存
    兩大國家向世界人民展示著其強大的國力,以及先進的科學技術,而這也標誌著,世界強國的競爭從地球擴展到了太空。如果不趕緊將衛星的研製、發射提上日程,剛剛成立的新中國恐怕會再一次失去競爭強國的機會。1958年,國家決定也要研發人造衛星,並在接下來成立了專門的團隊人造地球衛星研製組,負責開展接下來一系列的人造衛星研究工作,趙九章就是負責人之一。
  • 你所不知道的「火星院士」萬衛星
    悲痛之餘,萬衛星扛下了老師未竟的事業,立志為中國的空間科學打開一片新天地。2004年,由於學科調整,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地質地球所)時任所長丁仲禮和副所長朱日祥邀請下,萬衛星攜整個團隊來到北京,加入地質地球所。到北京後,萬衛星越來越忙。寧百齊半開玩笑地抱怨:「以前我們天天在一起,現在我都見不著你!」
  • 首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揭曉兩大空間科學獎項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官方網站26日上午,第一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在福建省廈門市開幕,會上揭曉了首屆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科技獎和2019年度趙九章優秀中青年科學獎結果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常進、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學軍分獲首屆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科學獎和技術獎。常進長期致力於空間天文探測技術和方法研究,提出高能電子和伽馬射線探測新方法並應用於國際計劃和我國的首顆天文衛星「悟空號」。
  • 「緬懷」萬衛星院士的「天問」
    據中國科學院官方微博5月21日消息,九三學社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首席科學家,萬衛星,因病於2020年5月20日晚在北京逝世,享年62歲。先從一篇團中央《中華兒女》報刊社2013年9月對萬衛星院士的採訪文章說起,這篇文章的題目叫做《天問-空間物理學家萬衛星院士人生探訪》。
  •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萬衛星昨晚病逝 享年62歲
    此前報導中國科學院官方微博「中科院之聲」21日發訃告說,九三學社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萬衛星,因病於2020年5月20日晚在北京逝世,享年62歲。中科院院士信息顯示,空間物理學家萬衛星1958年7月生於湖北天門,198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空間物理系,1989年於中科院武漢物理研究所獲博士學位。2011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是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該所學術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