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高由禧,1920.2.14-2001.3.3,中科院院士、氣象學家,長期從事氣象科學研究,在季風、青藏高原氣象和中國氣候方面有突出成果。今天是其逝世18周年紀念日,謹以此篇文章紀念先生。
高由禧院士
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研究是我國最具特色的重要研究領域之一,在世界自然科學考察歷史上有其獨特的地位。青藏高原科學研究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科學事業,是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甘於前僕後繼、拋灑汗水和熱情的沃土。
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
隨著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的順利進行,我們想起了第一次青藏科考。那是1973年,在山高缺氧、風雪嚴寒、交通不便等惡劣條件下,時任青藏高原氣象科學試驗領導小組組長的高由禧院士帶領老一輩科學家克服重重困難,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不僅填補了青藏高原氣候科學研究領域的部分空白,而且將高原氣象學研究推進到新的廣度與深度。
01
生於亂世,懷抱科學救國思想
1920年2月14日,高由禧出生於福建福清縣龍田鄉下河樣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親將喜歡讀書的他作為光宗耀祖的希望,全家節衣縮食供他一個人上學。這段時間正是日本入侵中國,軍閥混戰之時,眼見國民黨政府腐敗無能,勞苦大眾在戰爭和貧困中掙扎,他深受科學救國思潮的影響,認識到要使國強民富不受外強的欺辱必須提高科學文化水平,發展科學事業,始終沒有放棄繼續讀書的念頭。
1940年高由禧被重慶中央大學化學系錄取。由於經濟困難,一邊上學一邊打零工的他不久染上瘧疾,雖然在朋友和同學的幫助下治好了病,但身體已無法支持長時間大量的化學實驗。當時他有幸聽到了竺可楨、趙九章、涂長望等教授的演講,對氣象產生了濃厚興趣,於是轉入地理系專攻氣象專業,1944年畢業於重慶中央大學氣象專業,從此與氣象結下了不解之緣。
02
填補空白,投身國民經濟建設
1945年底,高由禧由涂長望和竺可楨介紹,到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當助理研究員,負責天氣圖工作。1948年高由禧發表了他的第一篇論文《東亞自由大氣之運行》,開創性的論述了東亞環流的季節變化,首次提出中國有冬季風的概念。1949年,為了打破國外對新中國實施的經濟封鎖,解決國內緊缺橡膠的局面,高由禧利用氣象資料對海南島的氣候特徵進行了詳細研究,提出了利用不同地區小氣候,揚長避短種植橡膠樹的建議。
關注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成長
1954年,為響應根治黃河,建設三門峽水庫,控制黃河流量的號召,高由禧等受中國科學院委派,研究了黃河流域降水的氣候特徵及其暴雨與旱澇的關係,創造性地應用了「相關性排表法」,對三門峽水庫的設計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在5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高由禧始終秉承國家的需要就是他的研究方向,身體力行,不斷開拓和指導了氣象學的許多綜合研究工作,提倡學科交叉和綜合研究,積極引入和應用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術,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強調氣象學要為農業、水利工程、國防建設和其他國民經濟建設服務。
03
紮根西部,立足高原大氣研究
艱苦的第一線開展科研工作
《西藏氣候》一書
來源:中科院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