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Photonics|光聲結合,實現深層生物組織中的動態成像

2020-12-05 中國光學工程學會

圖片來源:加州理工大學

FLUX成像的藝術插圖,其中動態雷射斑點散發在螢光目標上,導致超聲「標記」光和螢光以相同的速度閃爍

撰稿人 | 鬱琅環

論文題目 | 光聲結合,實現深層生物組織中的動態成像

作者 | Haowen Ruan,Yan Liu, Jian Xu, Yujia Huang,and Changhuei Yang

完成單位 | 加州理工學院

概述

近日,加州理工學院團隊開發出一種將螢光成像和超聲波的相結合的成像技術,可以透視不透明介質,實現生物組織中的動態成像。該文章於5月11日發表在Nature Photonics,題為「Fluorescence imaging through dynamic scattering media with speckle-encoded ultrasound-modulated light correlation」,論文的第一作者為阮浩文,通訊作者為楊昌輝。

研究背景

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使用發光的螢光探針進行生物成像。例如,標記特定的神經元,然後利用其以進行神經科學研究。由於光學檢測方法可以比較有效地分析待測試組織的化學成份,因此螢光成像對於生物醫學研究來講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儘管目前螢光顯微鏡可以提供納米級到微米級的解析度,但是解析度卻隨著進入生物組織的深度而迅速降低。另外,由於超聲波的散射強度比光波要小許多,因而超聲成像在較深生物組織的檢測方面應用較廣。但其更多反饋的是體內的結構信息,很難判斷某個吸收區域的特定組織成分。因此,如何將這二者結合起來,一直是生物醫療方向的研究目標。目前,雖然研究者已經開發出光聲成像技術(photoacoustic imaging)來實現深層組織的生物成像,但是如何實現活體組織中的動態成像依然是一個挑戰。

技術突破

加州理工團隊通過將螢光技術與超聲波相結合,實現了超聲協助的螢光成像(FLuorescence and Ultrasound-modulated light Correlation,FLUX)技術,實現了活體生物組織中的動態成像。具體裝置及成像原理如圖2所示,由於活體組織中的每個點(細胞)都是隨著時間隨機運動的,因此受光激發產生的螢光可記作F(t),另外,受超聲波激發的螢光(聲光效應)可記作U(t)。若雷射和超聲波同時打在一個點上,則F(t)U(t)是相長幹涉,反之則發生相消幹涉。

圖1 裝置示意圖及成像原理圖

該課題組利用該技術模擬了生物組織中的成像過程,如圖2a,利用移動的擴散器使入射雷射發生散射,並利用超聲波進行激發,當散射光和超聲波同時激發螢光靶向後,所產生的螢光經透鏡聚焦之後被相機獲取。所得圖像的解析度約為75μm,遠超之前技術的1.3mm的解析度。另外,通過計算該技術的動態相關係數,表明其可實現時間解析度約為17.4 ms的動態成像。

圖2 成像效果展示

觀點評述

螢光顯微鏡是目前醫學領域的重要表徵手段。加州理工學院該課題組發明的這項超聲波輔助的螢光顯微技術可以以75μm的空間解析度,17.4ms的時間解析度來實現深層生物組織的動態成像。這樣優異的技術特性,極大地拓展了該顯微系統的應用範圍。其中,對於癌症的治療是十分有幫助的。較高的空間解析度使得癌細胞組織的成像更加清楚,這更加有利於醫療工作者判斷病情的發展狀況。另外,靶向藥物治療一直是攻克癌症的一個重要方向,但是藥物能否有效地進入癌細胞組織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難題。因此,較高時間解析度的動態成像,使得科研人員可以更加方便的觀察藥物進入癌細胞組織的過程。從而可以有針對性地設計藥物,來促進有效成分在癌細胞組織中的停留時間。

主要作者介紹

阮浩文(音譯,ruan haowen),2012年在諾丁漢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目前在加州理工大學從事於先進光學成像的博士後研究。

楊昌輝,本、碩、博均就讀於MIT,於2002年獲得博士學位。並於2003年加入加州理工學院。在2008年,他被《Discover》雜誌評選為「20歲以下40歲以下的最佳大腦」之一。他的研究工作可以分為兩大類:高通量顯微鏡開發和基於時間反轉的光學聚焦。

相關焦點

  • 「自適應雙光子激發光聲顯微成像設備」順利通過現場技術測試
    顯微成像系統,是指顯微鏡下觀察樣品拍照成像的系統。在顯微鏡上加接專用連接鏡頭,接上CCD攝錄鏡頭,再把動態的圖像傳送到計算機,獲得動態圖像,從而觀察生物不同生長階段的發育形態。可對昆蟲細胞和病菌孢子高倍放大進行觀察,並可遠程進行圖像採集儲存處理。
  • 深圳先進院等在低劑量光聲成像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生物醫學光學與分子影像中心劉成波研究員團隊、醫學人工智慧研究中心梁棟研究員團隊,與武漢協和醫院放射科鄭傳勝教授團隊合作,提出了基於卷積神經網絡的低劑量光聲成像方法,該方法有望推動光聲成像技術進一步臨床轉化。
  • 新方法在小鼠和斑馬魚腦中實現高速體積動態成像
    新方法在小鼠和斑馬魚腦中實現高速體積動態成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13 16:43:16 近日,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王凱團隊利用共聚焦光場顯微鏡在小鼠和斑馬魚腦中實現高速體積動態成像
  • 2015 高解析度成像與生物醫學應用研討會圓滿閉幕
    楊教授詳細講解了利用同步輻射研究大鼠和小鼠大腦中動脈線栓和血栓誘導的腦缺血模型在缺血和再灌注時的腦血流動態變化與腦損傷之間的關係,利用同步輻射血管造影可以實時觀察動物在正常和缺血條件下血管和血流改變,為研究缺血的發病機制提供了獨特的技術。
  • 香港科大利用雙光子顯微內鏡實現高解析度深層腦成像
    雙光子顯微鏡技術的進步帶來了更高的解析度和功能成像,從而幫助研究人員展開大腦功能和神經活動的研究。然而,雙光子方法受到激發光子和發射光子極度衰減的影響,限制了可以分析的組織深度和對大腦皮層的成像。內窺鏡檢查可能是探測器官深層區域的更好解決方法。
  • 南科大在近紅外二區成像材料設計及其生物醫學應用取得系列進展
    基於光聲成像在深層組織中具有較低的光散射及較高的時空解析度等優勢,其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熱門的研究領域,社會對理想的光聲造影劑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因此,以BDT-TQE為核心的光聲造影劑顯示出了高效的光熱轉換效率及優良的光聲性能,並成功實現了對4T1皮下腫瘤和HepG2肝原位腫瘤生長的長期監測。該研究團隊與合作者提出的通過對聚合物鏈中TICT效應的調節來增強其非輻射躍遷(PNRD)特性的策略,能夠大大提高半導體聚合物造影劑的光熱轉換和光聲性能,可在活體成像中實現較高的信噪比。
  • 短波紅外結構光,實現人體水和脂肪的無標記非接觸、寬場量化成像
    此外,水和脂肪在組織中含量和分布的改變往往對炎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諸多疾病及相關生理過程有著重要意義。目前的光學成像方法難以對組織中的水和脂肪進行非接觸量化測量,也無法對血液中的脂肪進行非侵入式測量。
  • 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型顯微鏡,可用於深層組織成像
    光學相干顯微鏡和雙光子顯微鏡等非侵入性顯微技術常用於活體組織的體內成像。當光通過生物組織等渾濁物質時,會產生兩種光:彈道光子和多重散射光子。彈道光子直接穿過物體,沒有經歷任何偏轉,因此被用來重建物體圖像。
  • 基礎醫學院鄭樂民團隊利用高靈敏的光聲納米探針實現在分子水平非...
    該研究發展了一種高靈敏的光聲納米探針,在分子水平實現了對動脈粥樣硬化(AS)不穩定斑塊非侵入性在體光聲成像(photoacoustic imaging),為心血管疾病診斷技術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新方法。論文截圖AS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能夠在分子水平識別不穩定斑塊,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尤為重要。
  • 深圳先進院實現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質量提高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生物光學與分子影像研究室鄭煒研究員團隊在高分辨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研發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顯微成像系統,是指顯微鏡下觀察樣品拍照成像的系統。
  • Day37-生物分析法檢測HClO綜述
    收穫:1、光聲成像(1)技術了解光聲成像是一種用於體內生物成像的新興技術。 該技術依賴於基於PA效應將光激發轉換為聲波。 作為一種替代技術,PA成像可提供更深的組織穿透力和更高的體內空間解析度。光聲成像用於生物發光分析不需要外部光照射,使得體內HOCl檢測不受入射光穿透深度和毒性的影響。
  • 深圳先進院等在腫瘤光聲分子成像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生物醫學光學與分子影像中心劉成波副研究員團隊、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化學系Jonathan教授團隊、韓國高麗大學化學系Jong Seung教授團隊合作,探索了可拓展順磁性金屬卟啉類物質光聲成像機理,發現以金屬錳為中心的德克薩卟啉衍生物(錳德克薩卟啉:MMn)存在順磁性、德克薩卟啉強吸收性、無螢光發射損耗特性
  • Nat Machine Intelligence: 人工智慧助力生物醫學成像
    2019年10月1日 訊 /生物谷BIOON/ --根據最近一項研究,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和蘇黎世大學的科學家成功利用機器學習方法來改善光聲成像。這種相對年輕的醫學成像技術可用於諸如可視化血管,研究腦活動,表徵皮膚病變和診斷乳腺癌等方向。然而,渲染圖像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設備使用的傳感器的數量和分布:傳感器的數量越多,圖像質量就越好。
  • Nature:莊小威團隊實現染色質組織的直接成像
    Nature:莊小威團隊實現染色質組織的直接成像 來源:生物探索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1-28   今日/總瀏覽:4/3303
  • 聆聽光的聲音——光聲效應
    由於光聲效應中產生的聲能直接正比於物質吸收的光能,而不同成分的物質在不同光波波長處出現吸收峰值,因此當具有多譜線(或連續光譜)的光源以不同波長的光束相繼照射樣品時,樣品內不同成分的物質將在與各自的吸收峰相對應的光波波長處產生光聲信號極大值,由此得到光聲信號隨光波波長改變的曲線稱為光聲譜。光聲譜實際上代表物質的光吸收譜,因此利用光聲效應可以檢測物質的組分。
  • 單一波長雷射觸發的近紅外二區螢光/光聲雙模態成像指導的腫瘤光熱...
    (PA)雙模態成像造影劑,同時還可以作為光熱(PTT)/光動力(PDT)聯合治療試劑;其次利用有機相轉變材料實現有機小分子染料 DPP-BT 及化療藥物 DOX 的負載製備得到具有熱敏性質的 All-in-One 光學納米診療粒子 P(DPP-BT/DOX) NPs。
  • 我國實現人體肺部氣體磁共振快速、高分辨、動態成像
    新華社武漢4月17日電(記者 李偉)基於自主研發的科學儀器,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波譜與原子分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周欣研究團隊,近日提出人體肺部的快速成像新技術,實現了目前最快的肺部氣體磁共振成像高分辨動態採樣速率,為肺部重大疾病的早期診斷提供了新的利器。
  • 拉曼、質譜、AFM三種成像技術結合用於生物成像
    最近這些年,將振動光譜、質譜和原子力顯微鏡(AFM)成像技術方面的研究逐漸興起,並且發展迅速。這幾種技術在成像應用方面的確非常有潛力,尤其是在生物醫藥領域。來自德國耶拿大學的Thomas Bocklitz博士就致力於將這三項成像技術結合以更好的發揮他們的作用。
  • 深圳先進院採用多幀重構算法實現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質量提高
    顯微成像系統是顯微鏡與攝像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可對人眼無法看到的微生物進行觀察拍照。在顯微鏡上加接專用連接鏡頭,接上CCD攝錄鏡頭,再把動態的圖像傳送到計算機,獲得動態圖像,從而觀察生物不同生長階段的發育形態。可對昆蟲細胞和病菌孢子高倍放大進行觀察,並可遠程進行圖像採集儲存處理。
  • 德國科學家研製出世界最小超聲波傳感器 比血細胞還小實現超解析度成像
    這種新探測器的尺寸比一般人的頭髮還小100倍,有了它,比以前小得多的許多特徵都能可視化,從而實現所謂的超解析度成像。自20世紀50年代醫學超聲成像發展以來,超聲波檢測的核心技術主要集中在利用壓電探測器,將超聲波產生的壓力轉換為電壓。超聲成像的解析度取決於所使用的壓電探測器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