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實現人體肺部氣體磁共振快速、高分辨、動態成像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武漢4月17日電(記者 李偉)基於自主研發的科學儀器,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波譜與原子分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周欣研究團隊,近日提出人體肺部的快速成像新技術,實現了目前最快的肺部氣體磁共振成像高分辨動態採樣速率,為肺部重大疾病的早期診斷提供了新的利器。

據周欣研究員介紹,肺部氣體磁共振成像是一種重要的臨床醫學影像學技術,具有無放射性的優點。然而,肺部大部分是空腔組織,導致其成為常規肺部氣體磁共振成像的盲區,目前已有技術難以精準刻畫肺部通氣的動態過程。因此,發展對肺部通氣的動態可視化的新技術成為業內關注焦點。

基於科研團隊以往獨立自主研發的超極化人體肺部氣體磁共振成像儀器,周欣團隊已實現了對肺部氣體交換的可視化觀測,「點亮」了肺部。進一步研究發現,當超極化氣體連續不斷地進入人體肺部時,將產生對圖像質量具有較大影響的氣體流入效應。這是肺部通氣動態過程難以精準刻畫的一個重要因素。

為了發展快速高分辨人體肺部氣體磁共振成像技術,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基於變角激發的策略,同時結合低秩、稀疏等動態圖像特性,大幅提高信號採集速度和質量。與現有的肺部動態成像方法相比,該技術達到人體肺部氣體磁共振成像的時間解析度、空間解析度均有效提高,為肺部重大疾病的早期診斷提供了自由呼吸狀態下的快速、動態肺部功能成像。

責任編輯: 韓家慧

相關焦點

  • 2019年我國磁共振成像行業發展研究
    磁共振成像是一種較新的醫學成像技術,國際上從1982年才正式用於臨床。在近40年的時間裡,磁共振成像技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已與X線成像、超聲成像、核醫學成像並列構成影像學四大檢查手段。
  • 2019年我國磁共振成像(MRI)行業發展研究
    磁共振成像是一種較新的醫學成像技術,國際上從1982年才正式用於臨床。在近40年的時間裡,磁共振成像技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已與X線成像、超聲成像、核醫學成像並列構成影像學四大檢查手段。二、MRI特點及優勢磁共振成像的本質是利用人體內氫原子核的磁共振效應,因此對於腦、脊椎、腰椎、關節等含水量高的組織成像效果好。 它採用靜磁場和射頻磁場使人體組織成像,在成像過程中,既不用電子離輻射、也不用造影劑就可獲得高對比度的清晰圖像。
  • 磁共振成像能否取代CT成像
    點擊查看 最近有好多患者及其家屬認為磁共振沒有輻射,又顯示的很清楚,還能多方位成像,優點那麼多,不理解為什麼醫生還讓他們來回折騰?做了CT還要做磁共振檢查?做了磁共振還要做CT呢?
  • 實現快速成像,深圳先進院成果應用在國產高端磁共振成像設備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深圳先進院研究團隊通過大數據來學習最優的參數和實現快速在線重建,提出的智能快速成像技術,在獨立數據集的第三方測試中誤差最小,參數量最小,該技術將推動新一代從醫學圖像數據採集到輔助診斷的智能醫學影像全鏈條解決方案的推進和應用
  • 中國科大實現高分辨電阻抗醫學成像
    本報合肥2月25日電 (記者孫振)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在醫學電阻抗成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他們利用參數化水平集方法實現了高分辨的電阻抗圖像重建。該成果發表在醫學成像領域國際頂級期刊《醫學影像》上。
  • 深圳先進院在磁共振快速三維成像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勞特伯生物醫學成像中心的王海峰副研究員和醫學人工智慧中心的梁棟研究員合作在磁共振快速三維成像領域取得新進展。研究團隊基於國際前沿的波浪雞尾酒(Wave-CAIPI)快速三維成像技術,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了一套快速有效的波浪(wave)梯度參數優化方案,並且針對波浪梯度所存在的梯度零階矩不為「零」這一關鍵問題,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一種新的截斷式波浪梯度,不僅完善了磁共振快速三維成像理論基礎,同時進一步推動了相關的高級磁共振快速三維成像技術走向臨床應用。
  •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
    上一篇科普文,其中提到,磁共振成像正是基於不同組織的弛豫時間不同,反應在圖像上有明有暗的差異。相比於弛豫,成像最大的功能在於選層和定位,即圖像能反映樣品內部結構、解剖信息等。那磁共振成像是如何實現選層定位的,其原理(相比於弛豫)又有什麼不同?相比於其他技術,磁共振成像對操作者的要求更高。只有了解其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成像的結果才能得到準確的解釋。
  • 2019磁共振成像基礎與前沿技術高級培訓班成功舉辦
    磁共振成像系統是人體結構和功能成像的強大工具,近年來已成為醫院裝備現代化和醫療診斷水平高低的典型標誌。然而磁共振成像學科交叉多、理論體系複雜、技術門檻高,對於磁共振成像技術開發者和使用者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 中國科大在醫學電阻抗成像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在無損醫學電阻抗成像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該團隊基於自主研發的圖像重構框架成功實現了無損醫學電阻抗圖像在多個不同成像方式下的高分辨重建。無損醫學電阻抗成像技術作為新發展的影像技術,具備對人體無害、使用方便且設備價格相對低廉等核心優勢,已成為國內外研究熱點。然而,該成像技術在臨床醫學上受制於成像精度低、魯棒性差等因素未能獲得長足的進步,因此開發魯棒、高分辨能力的成像算法是電阻抗成像領域的前沿難題和核心技術。
  • MRI系列|(三)磁共振成像原理及參數
    往期磁共振系列推送請參閱:MRI系列|(一)磁共振原理MRI系列|(二)彌散張量成像原理1.磁共振成像原理簡介組織間弛豫時間上的差別,是磁共振成像的成像基礎。磁共振成像的過程:與CT 相似,把檢查層面分成Nx,Ny,Nz……一定數量的小體積,即體素 ,用接收器收集信息,數位化後輸入計算機處理,獲得每個體素的T1值(或T2值),進行空間編碼。用轉換器將每個T值轉為模擬灰度,而重建圖像。圖1 實現整個人體成像的步驟是:首先用數學方法將整個人體分成若干個體積單元、然後在每個體積單元內進行信號累加,從而得到一系列呈現不同灰度的體素。
  • 中國科大在醫學電阻抗成像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該團隊基於自主研發的圖像重構框架成功實現了無損醫學電阻抗圖像在多個不同成像方式下的高分辨重建。無損醫學電阻抗成像技術作為新發展的影像技術,具備對人體無害、使用方便且設備價格相對低廉等核心優勢,已成為國內外研究熱點。然而,該成像技術在臨床醫學上受制於成像精度低、魯棒性差等因素未能獲得長足的進步,因此開發魯棒、高分辨能力的成像算法是電阻抗成像領域的前沿難題和核心技術。
  • 我國首臺「氦三極化靶」研製成功 可拓展核磁共振成像醫療應用
    新華社合肥12月24日電(記者徐海濤)12月23日,由合肥工業大學研發的我國首臺「氦三極化靶」通過科技部專家組驗收。這一成果可用於改善現有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不足,為哮喘、肺氣腫、肺纖維化等疾病的診斷提供可靠的影像手段,填補了我國相關領域的空白。
  • 李睿: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術現狀及進展
    磁共振成像設備是綜合了物理、電子、材料、計算機、數學、醫學等學科高新技術的現代化儀器。磁共振成像具有高軟組織對比度、多對比度成像、任意截面成像、無電離輻射等諸多優勢,在血管壁成像方面,磁共振成像可以滿足上述3個條件,具有廣闊的發展和應用空間。
  • 學術動態| 解決DBS手術韁核和Gpi靶點顯影難題 瑞金醫院磁共振成像...
    學術動態 神外前沿 韁核體積較小,定位困難;內側蒼白球GPi難以通過傳統的成像技術與周圍組織分辨,易導致電極植入位置偏移。術後CT複查時,軟組織間低對比度使得靶點顯像困難。
  • 腦白質高信號磁共振成像研究進展
    而隨著影像技術的快速發展,WMH的研究近年來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進展。筆者將以磁共振為代表,主要從影像學方面對WMH的研究進展進行敘述並提出展望。 1. 動態增強磁共振成像 動態增強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美時 射頻線圈 超導線圈 我國醫療 技術 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儀...
    東方網8月8日消息:核磁共振儀成像質量提高200%-500%、價格降低30%-50%……總部位於上海的美時醫療技術公司(簡稱「美時醫療」)憑藉高溫超導磁共振線圈技術,實現了核磁共振醫療設備的技術革新,打破了國外產品的壟斷。
  • 中科院最新科研、科技動態 2020.9.16 星期三
    3、大連化物所在分子篩表面傳質研究中取得進展4、武漢巖土所在邊坡代表性滑面快速識別研究中獲進展10、物理所(Li0.84Fe0.16)OHFe0.98Se準粒子超快動力學和電-聲子耦合研究獲進展科技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