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動態| 解決DBS手術韁核和Gpi靶點顯影難題 瑞金醫院磁共振成像...

2021-01-11 騰訊網

學術動態

神外前沿

神外前沿訊,2020年9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放射科嚴福華教授團隊和功能神經外科李殿友團隊在磁共振成像領域專業雜誌《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2020年影響因子/JCR分區:2.053/Q3)上發表題為「Imaging patients pre and post deep brain stimulation: Localization of the electrodes and their targets」的研究論文,設計了一套磁共振成像方案,為今後DBS患者術前靶點和術後電極位置精確顯示提供了重要科學線索和理論支撐。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放射科物理師李彥和韋恩州立大學博士Sagar Buch為共同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放射科嚴福華教授為通訊作者。

近年來,腦深部電刺激作為一項新技術,在運動障礙疾病,如帕金森病、肌張力障礙、特發性震顫,及精神類疾病,如強迫症、抑鬱症中應用廣泛。通過將電極植入腦內特定靶點,如內側蒼白球GPi、韁核Hb,並向核團發送電刺激,以調控異常神經環路,達到治療效果。

然而,DBS手術療效好壞高度依賴於核團的精確定位和電極的精確植入。韁核體積較小,定位困難;內側蒼白球GPi難以通過傳統的成像技術與周圍組織分辨,易導致電極植入位置偏移。術後CT複查時,軟組織間低對比度使得靶點顯像困難。

為對韁核及DBS電極精確定位,以及提高GPi和GPe的對比度,放射科嚴福華教授團隊和功能神經外科李殿友團隊通過收集MPRAGET1W和2D FSE T2W影像數據以對韁核和DBS電極定位,以及3D ME-GRE QSM 來提高GPi和GPe對比度並進行數值模擬以揭示給定序列的DBS電極的預期偽影。研究結果表明MPRAGE T1W, FSE T2W,和GRE圖像的信噪比分別為20.1±8.1, 14.9±3.2, and 43.0±7.6。高分辨MPRAGE T1W和FSE T2W對韁核顯示都較好,並可以互相補充。在25例MPRAGE T1W圖像中,韁核的Rose可見度評分為5.28±1.11;20例FSE T2W圖像中,韁核的可見度評分為5.78±1.30。基於ME-GRE重建的定量磁化率圖像(quantitative susceptibility mapping, QSM)對GPi和GPe能夠進行區分顯示,其磁化率分別是0.087±0.013 ppm 和0.115±0.015 ppm。相較於MPRAGE T1W和GRE序列,FSE T2W序列引入的電極偽影最小,具體表現為圖像中測得的電極直徑更接近於真實值。在這三種圖像中測得的電極直徑分別為2.77±0.22,2.72±0.20和1.91±0.22 mm。高解析度、高帶寬、短TE值的GRE序列可以把偽影局限在電極周圍,而且GRE序列相位圖中高磁化率物質的雙極效應有助於進一步精確定位DBS電極。

本研究提出的MRI成像方案包括MPRAGE T1W, FSE T2W和ME-GRE三種序列,實現了清晰顯示韁核、Gpi靶點,以及對DBS術後病人電極的精確定位。GRE序列相位圖中的雙極效應雖然在電極周圍引入了偽影,卻也巧妙地指示出了電極末端所在的位置。

主要作者簡歷

嚴福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放射科教授,主任,博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醫學影像系主任。為中華放射學會十三屆、十四屆委員會委員,第十五屆委員會常委,磁共振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放射醫師分會第四屆委員會副會長。中國裝備協會磁共振應用分會常委。國際心血管CT協會中國區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心血管病專業質控中心心血管影像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市生物醫學工程學會放射醫學工程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醫學會放射學分會副主任委員。瑞金醫院國家臨床重點專科「醫學影像專科」負責人。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從事影像診斷30年,擅長體部影像診斷。作為負責人共獲得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專項一項,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專項的課題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5項,上海市科委項目五項。曾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位列第三)、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位列第二)以及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位列第二)。參與中國《原發性肝癌診療規範》2011版、2017版和2019版的制定。近年來主要的科研方向聚焦於利用磁共振和雙能CT新技術研究腦、肝臟和胰腺鐵沉積的定量測定、肝鐵和脂肪的準確分離,發表相關SCI論文二十餘篇,包括在影像學領域一區的權威雜誌《Radiology》、《European Radiology》 以及磁共振領域的權威雜誌《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神經影像權威雜誌《Human Brain Mapping》等發表文章,並在《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上發表特邀綜述「Iron Deposition Quantification: Applications in the Brain and Liver」。在神經影像學方面,聚焦神經變性疾病,研究鐵沉積的定量測定在帕金森病的診斷、不同亞型的鑑別等方面的價值,同時和人工智慧結合,提取有助於早期診斷帕金森病的影像學特徵,以期建立帕金森病診斷以及療效預測的模型。此外,也聚焦於國產磁共振設備的綜合評價和示範應用,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廣泛的需求調研,並建立了科學、完整的評價體系,從設備性能、臨床應用、使用體驗及服務體系等多方面開展評價,以期形成全面客觀的MR產品綜合評價報告,為國家制定政策提供依據,更好地指導國產設備廠家不斷提升產品的競爭力。

李殿友中國康復醫學會帕金森病與運動障礙康復青年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神經調控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上海市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功能神經外科學組委員。2001年開始從事腦深部電刺激治療運動障礙疾病的臨床工作。2007年6月加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擅長帕金森病、肌張力障礙、特發性震顫等運動障礙病的神經調控治療及術後綜合治療;擅長抽動症、強迫症、抑鬱症等精神類疾病以及頑固性疼痛的立體定向微創手術治療。2013年與上海中醫藥大學嚴蔚冰教授合作編著《帕金森病導引康復法(圖解)》;2017年版《中醫導引學》教材編委,並編寫了「帕金森病常規治療與導引康復」章節;2018年主譯專著《精神疾病的神經外科治療》。在國內外各種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餘篇,多次在國際專業學術會議大會做報告。

相關焦點

  • 附屬瑞金醫院聯合中科院神經所揭示重度強迫症手術治療的神經環路...
    該研究通過功能磁共振成像分析重度強迫症患者術前和術後額葉-紋狀體相關環路的功能連接變化,以及臨床症狀改善的關係,並利用術前額葉-紋狀體功能連接來預測手術後患者的臨床改善狀況,首次發現腹側和背側額葉-紋狀體功能通路分別對應著手術治療的作用機制和預測因子,為利用功能影像生物標記來指導臨床治療決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 6個月大孩子患罕見疾病,醫院進行緊急手術!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韓虹麗 通訊員王昆近日,濟南市兒童醫院成功開展一例DSA下淋巴管造影術。該患兒是一名6月大的乳糜腹患者,患兒入住濟南市兒童醫院PICU,血管瘤科&介入醫學科接會診後詳細評估患兒,並行淋巴管造影以進一步明確診斷。
  • 2019年我國磁共振成像行業發展研究
    磁共振成像是一種較新的醫學成像技術,國際上從1982年才正式用於臨床。在近40年的時間裡,磁共振成像技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已與X線成像、超聲成像、核醫學成像並列構成影像學四大檢查手段。
  • 英國完成世界首例磁共振成像心臟手術
    新華社倫敦1月11日電 (記者黃堃)英國醫生最近為一名六歲男孩進行了心臟手術,與其他手術不同的是,這次手術並沒有使用X光來透視人體,而是在世界上首次採用磁共振成像技術進行這種心臟肺動脈瓣擴張手術。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11日發布公報說,該校研究人員利用與德國同行合作研發的技術進行了這次手術。這名男孩患有先天性肺動脈瓣狹窄,即心臟右心室通向肺動脈的出口狹窄,導致血液流量不足。其治療方式是將一根導管順著血管送到肺動脈瓣的位置,用導管前端類似氣球的裝置將肺動脈瓣撐開,過去都是使用X光來「透視」跟蹤導管在人體血管內的運動位置。
  • 2019年我國磁共振成像(MRI)行業發展研究
    在近40年的時間裡,磁共振成像技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已與X線成像、超聲成像、核醫學成像並列構成影像學四大檢查手段。二、MRI特點及優勢磁共振成像的本質是利用人體內氫原子核的磁共振效應,因此對於腦、脊椎、腰椎、關節等含水量高的組織成像效果好。 它採用靜磁場和射頻磁場使人體組織成像,在成像過程中,既不用電子離輻射、也不用造影劑就可獲得高對比度的清晰圖像。
  • 市人民醫院新增一臺3.0T超高場磁共振
    國產3.0T頂級磁共振成像系統投入使用 磁共振檢查可以提供豐富的影像診斷信息,是目前臨床上最先進、最重要的輔助檢查之一,具備無輻射、精準高效及軟組織解析度高等多項優勢。近日,梅州市人民醫院新增一臺上海聯影公司的光梭uMR780 3.0T 頂級磁共振成像系統,已正式投入使用。
  • 我國實現人體肺部氣體磁共振快速、高分辨、動態成像
    新華社武漢4月17日電(記者 李偉)基於自主研發的科學儀器,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波譜與原子分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周欣研究團隊,近日提出人體肺部的快速成像新技術,實現了目前最快的肺部氣體磁共振成像高分辨動態採樣速率,為肺部重大疾病的早期診斷提供了新的利器。
  • 太和縣人民醫院開展3.0T磁共振下的臂叢神經成像技術
    前些日子,56歲的王大爺因車禍外傷到太和縣人醫院治療,醫生檢查後發現他的左側上肢活動障礙,肌肉完全麻痺,觸診肌肉完全沒有收縮力,醫生根據豐富的臨床經驗,懷疑是左側臂叢神經損傷,王大爺到磁共振室做了臂叢神經檢查,成像顯示左側C5-T1臂叢神經根斷裂,及時發現接受治療,避免了嚴重的後遺症。
  • 多模態神經導航技術在顱內腫瘤手術的應用進展
    以該技術為基礎發展的神經導航系統,能將數字影像數據與神經系統實際解剖結構建立動態關係,實時向神經外科醫生反饋手術過程。 隨著影像診斷技術,如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e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magneticr esonance diffusion
  • 2019磁共振成像基礎與前沿技術高級培訓班成功舉辦
    Lauterbur醫學成像研究中心和醫學人工智慧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2019磁共振成像基礎與前沿技術高級培訓班」在深圳先進院成功舉行。在十多位知名磁共振物理專家和磁共振臨床專家的帶領和指導下,來自全國各地的200餘名從事磁共振序列與應用開發的研究人員、磁共振物理師及放射科臨床醫生共同完成了此次培訓。
  • 瑞金新技術(七)| 胸部電阻抗層析成像技術指導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
    原創 瑞金醫院宣傳科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
  • 《自然》刊登瑞金醫院王衛慶教授研究成果:腸道微生物群可幹預肥胖
    今天,我們解說國自然(ID:talk_nsfc)公眾號的文章主題是:NatMed(IF=29.886):上海交大瑞金醫院王衛慶教授證實,通過腸道微生物群可幹預肥胖,供大家分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劉瑞欣博士、洪潔教授、顧燕雲博士、華大基因徐曉強、馮強博士、張東亞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瑞金醫院的王衛慶教授、寧光院士和華大基因的KarstenKristiansen教授為該研究的通訊作者。在我國,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代謝性疾病的患病率逐年攀升。肥胖與超重是導致慢性代謝紊亂的主要病因。
  • NC:清華洪波課題組等採用深度學習方法解決fMRI缺損信號修復難題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是通過血氧信號探測大腦功能活動的常用方法,無創而且空間精度高,在腦科學研究和腦疾病診療中具有廣泛應用。然而,功能磁共振採集到的大腦活動信號常常會受到磁化率偽影、金屬植入物的幹擾,造成局部的信號扭曲甚至缺損。
  • 磁共振成像能否取代CT成像
    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點擊查看 最近有好多患者及其家屬認為磁共振沒有輻射,又顯示的很清楚,還能多方位成像,優點那麼多,不理解為什麼醫生還讓他們來回折騰?做了CT還要做磁共振檢查?做了磁共振還要做CT呢?
  • 瑞金醫院趙任教授當選美國外科學院院士
    日前,瑞金醫院普外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瑞金醫院北院常務副院長趙任在美國聖地牙哥召開的第103屆美國外科醫師學院臨床大會上被頒授為「美國外科學院院士」(FACS,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Fellowship),以表彰他在外科醫學中取得的成就和貢獻。
  • 昆明市兒童醫院再添「重器」 3.0T光速科研磁共振投入使用
    為滿足廣大患兒就醫需求和醫院科研需求,經過前期安裝、調試、機組全系統測試、人員培訓後,昆明市兒童醫院引進的飛利浦 3.0T 光速科研磁共振Ingenia CX投入使用,該設備具備業內頂尖的梯度場強和切換率、未來的新技術全數字、獨特的四維多源發射技術,壓縮感知技術、科研軟體APT成像、高清微米成像、心臟脂肪定量成像。
  • 專訪中國科大附一院牛朝詩:探索腦深部核團功能分區 推動DBS手術...
    DBS手術是否還能在現有的植入精度上更上一層樓?未來能否達到更好的臨床療效和更加個體化的治療? 目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神經外科主任牛朝詩教授團隊正在這個領域開展聯合研究,深入探討腦深部核團的功能分區和基於此的智能手術導航系統,並有望在未來取得實質性突破。
  • 漲知識|上海一醫院輪椅「親上」核磁共振儀,原理是什麼?
    「就如家裡的微波爐裡不能放金屬調羹一樣,鐵磁性物品是絕對禁止進入磁共振檢查室的。強大的磁性會讓金屬物品『發狂』。」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醫務處處長、放射科副主任醫師陸勇告訴澎湃新聞記者。7月4日,上海市肺科醫院核磁共振室內,一臺輪椅「親吻」上了核磁共振儀,網傳儀器修理費初步預測要300萬元。
  • 河源市公立醫院首臺3.0T磁共振(MRI)落戶河源市中醫院
    24日上午,河源市公立醫院首臺3.0T磁共振(MRI)啟用儀式在河源市中醫院舉行,來自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專家、市領導及相關醫護人員共200人參加了此次活動。河源市公立醫院首臺3.0T磁共振(MRI)啟用儀式活動現場。黃敏立攝。
  • 上海德濟醫院龔德山:機器人輔助DBS手術治療難治性癲癇的經驗
    近日,就機器人輔助DBS手術治療難治性癲癇等相關話題,上海德濟醫院功能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龔德山接受了神外前沿新媒體專訪,分享了用STN和ANT-DBS手術治療難治性癲癇的案例,而對有些特色患者先期做SEEG電極,後期做ANT-DBS獲得良好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