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的原理

2021-01-10 紐邁分析niumag

上一篇科普文,其中提到,磁共振成像正是基於不同組織的弛豫時間不同,反應在圖像上有明有暗的差異。相比於弛豫,成像最大的功能在於選層和定位,即圖像能反映樣品內部結構、解剖信息等。那磁共振成像是如何實現選層定位的,其原理(相比於弛豫)又有什麼不同?

相比於其他技術,磁共振成像對操作者的要求更高。只有了解其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成像的結果才能得到準確的解釋。

今天我們就來講磁共振成像的原理,本文約2300字,閱讀之前,請大家帶著以下幾個問題去看,效果可能更好。內容可能不好理解,建議先收藏後閱讀。

選層脈衝是包含一個固定的選層頻率,還是覆蓋一定的帶寬?

相位編碼梯度是通過什麼實現相位不同的編碼的?

相位編碼和頻率編碼為什麼不能同時進行?

K空間內的某個位置的點,與圖像中對應位置的像素點是一一對應的關係嗎?

磁共振成像屬於斷面成像,首先要確定這個斷面所處的空間位置,即首先需要選層。

01

選層(Z方向)

之前我們講發生共振的條件中提到:「當外界施加一定的射頻能量,滿足頻率=原子核進動的拉莫爾頻率」 拉莫爾頻率ω=γ×B0

其中:γ代表旋磁比(固定的),B0是外磁場強度

如何實現選層呢?如果樣品在均勻的靜磁場中,樣品每一層的磁場強度B0處處相同,拉莫爾頻率也處處相同,彼此沒有差別,沒辦法做到針對某一層單獨激勵了。

選層的做法就是,在原來的靜磁場基礎上疊加一個線性梯度磁場B』=z*Gz,線性梯度磁場與Z方向的位置有關(類似於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降低0.6℃這樣的線性關係),因此獲得每一層面處的拉莫爾頻率都與其Z方向的位置相關,即ωz=γ(B0+z*Gz), 只需要選擇那一層氫質子的進動頻率,施加選層脈衝,選擇性的只激發某層就可以了,這樣層就被選出來了。

通過B0場和梯度磁場Gz疊加,使得沿著Z方向的每個位置的拉莫爾頻率不同,從而實現選層

▲imaios.com

需要注意的是:

選層脈衝覆蓋一定的帶寬,因此能激發一定厚度的層面的信息,可以通過調節選擇脈衝的帶寬和切片選擇梯度的幅度來改變切片的厚度。

選層脈衝具有一定的激勵窗寬Δf(頻帶),切片厚度是Δf的函數,窗寬越寬,切片越厚。反之則相應減小。

脈衝窗寬固定,梯度越強,空間進動頻率變化越大,切片越薄。

因此我們所看到的磁共振圖像,並非像拍的照片一樣反映的是物體的平面,而是一個切片(有薄有厚)內信號的疊加和累計。

選完層之後,確定了一個二維的截面,還需要確定X和Y方向的位置。

02

相位編碼和頻率編碼詳解

什麼是相位編碼?什麼是頻率編碼?

磁共振成像中信號的空間定位主要是藉助於梯度場,選層是這樣,頻率編碼和相位編碼亦是如此。

頻率編碼示意圖,通過施加梯度磁場,改變不同位置質子的自旋頻率,從而將其區分。

先說最簡單的頻率編碼,在X方向上,起初大家所處的磁場都是B0,都以ω0的進動頻率自旋,沿著X方向施加梯度磁場Gx,造成沿著X方向每處的B0不同,質子的進動頻率不同,分別為ω1、ω2、ω3,因此在X方向上三者的差別就出來了。

頻率編碼還好理解,相位編碼稍微複雜一些

在X方向上實現了區分,那Y方向怎麼區分呢?答案就是通過施加梯度磁場,實現各自的相位不同。

未施加梯度磁場前

施加梯度磁場

在沿著x方向施加一線性梯度場Gy,則在層面內,沿y方向的不同位置,由於梯度場的加入,每處的磁場強度By不同,產生三種不同的旋轉速度,有的轉的快有的轉的慢,作用一段時間,其相位也明顯不同。

撤去梯度磁場

累積相位仍在存在,使的三者相位仍然不同。

撤去梯度場後,但是由於之前頻率不同,積累的相位卻是無法撤銷的,所有Y方向不同位置的自旋在相位梯度Gy作用後,帶著各自獨特的相位角以ω0的角速度繞B0旋轉,於是產生三個獨特的相位差。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相位編碼必須施加一段時間撤去之後產生相位差異,而頻率編碼必須施加的同時去採集(一旦撤銷頻率編碼梯度,大家頻率又相同,無法分辨)。因此在實際中,我們一般是先施加相位編碼,然後關閉相位編碼梯度,施加頻率編碼梯度同時採集信號(正因此有時候頻率編碼梯度也叫做讀出梯度)。

03

相位編碼和頻率編碼過程

將以上過程連起來,我們進行相位編碼和頻率編碼進行二維空間定位,用示意圖來表示如下所示:

起初,層面內共振一致,相位一致

施加相位編碼梯度

撤銷相位編碼梯度

相位梯度的本質也是改變頻率,在梯度場高的地方,質子轉動的更快,在撤下梯度場後,產生的相位差就更大。

相位編碼梯度施加完成後(Gy關閉),在X方向施加梯度Gx,那麼在X方向,不同位置的自旋的共振頻率再次被改變,這種共振頻率的差異,一直保持到信號採集結束。如此,也就把X方向的信息定位出來了。

在相位編碼結束後施加頻率編碼

所以,最終我們採集到3個信號,但是這3個信號中頻率差和相位差都不同,因此9個點中每一點的頻率、相位都不同,因此據此把這9個點對應的位置確定下來。

將以上採集到的三條信號逐條填充到K空間中(當然實際MRI成像不可能只有三條)。

關於採集信號和填充K空間的過程,這個比較複雜,這裡先用簡單的文字描述一下。

在此過程中,相位編碼在每次激勵過程中遞減到零,再遞增到最大;每一次重複完成一條K空間線的填充。

由此可以看出,每一條數據線都是對一個層面的激勵,而這一條數據線中的每個點都是不同相位、幅度和頻率的綜合,因此說K空間每個點都含有這個層面像素的信息;通過對這條數據線的逆傅立葉轉換(在K空間完成填充之後)即可轉換灰階圖像。

從H質子到編碼,再到K空間,再到形成一幅完整的MRI圖像,我們用一個動圖來表示(略顯恐怖)。

▲imaios.com

04

MRI成像案例

說了這麼多枯燥的原理,我們放一些具體的實例來輕鬆一下。

食品組(所用儀器為紐邁分析0.5TMRI設備)

生命科學組(紐邁分析0.5T及1.0T設備)

造影劑體外成像(0.5T)

▲造影劑體外成像

所用儀器為:紐邁分析核磁共振造影劑成像分析儀

NM21-015V-I

小鼠肺部原位腫瘤觀察(0.5T)

▲25g正常鼠/肺部腫瘤小鼠瘤觀察

所用儀器為:紐邁分析小動物核磁共振成像儀

NM21-060H-I

小鼠血管造影(1.0T)

▲小鼠血管造影成像

當然磁共振成像在臨床前科研中的應用遠遠不止列出的造影劑、腫瘤、血管研究等,具體的應用參見下圖,如果有您感興趣的,歡迎聯繫我們獲取更多的資料和文獻。

END

篇幅所限,關於0.5T和1.0T小動物成像的更多功能和應用案例,請聯繫我們工程師獲取

PS 寫在最後:

其實這篇文章早在7月份就寫完了,一直修改改改到現在才發,可見核磁知識的嚴謹和深奧(當然也有小編知識有限),寫原創科普文實在不易,但紐邁非常樂意在科普、宣傳低場核磁的道路上不斷前行,只因有你們的關注和支持!

相關焦點

  • MRI系列|(三)磁共振成像原理及參數
    往期磁共振系列推送請參閱:MRI系列|(一)磁共振原理MRI系列|(二)彌散張量成像原理1.磁共振成像原理簡介組織間弛豫時間上的差別,是磁共振成像的成像基礎。磁共振成像的過程:與CT 相似,把檢查層面分成Nx,Ny,Nz……一定數量的小體積,即體素 ,用接收器收集信息,數位化後輸入計算機處理,獲得每個體素的T1值(或T2值),進行空間編碼。用轉換器將每個T值轉為模擬灰度,而重建圖像。圖1 實現整個人體成像的步驟是:首先用數學方法將整個人體分成若干個體積單元、然後在每個體積單元內進行信號累加,從而得到一系列呈現不同灰度的體素。
  • 磁共振成像能否取代CT成像
    點擊查看 最近有好多患者及其家屬認為磁共振沒有輻射,又顯示的很清楚,還能多方位成像,優點那麼多,不理解為什麼醫生還讓他們來回折騰?做了CT還要做磁共振檢查?做了磁共振還要做CT呢?
  • 磁共振成像(MRI)系統
    概述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99806.htm  磁共振成像(MRI)系統能夠提供清晰的人體組織圖像
  • 2019磁共振成像基礎與前沿技術高級培訓班成功舉辦
    針對這些問題,主辦方經過反覆討論,邀請了磁共振領域國內外知名學者和工業界資深工程師,全面圍繞磁共振物理原理、磁共振系統構架、磁共振成像序列與應用、磁共振快速成像方法、磁共振成像前沿研究動態等設計了講授課程。本次高級培訓班由中華放射學分會磁共振學組組長嚴福華和深圳先進院研究員鄭海榮共同擔任課程設計主任。
  • 李睿: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術現狀及進展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術現狀及進展. 磁共振成像, 2016,7(2): 142–148.磁共振成像設備是綜合了物理、電子、材料、計算機、數學、醫學等學科高新技術的現代化儀器。磁共振成像具有高軟組織對比度、多對比度成像、任意截面成像、無電離輻射等諸多優勢,在血管壁成像方面,磁共振成像可以滿足上述3個條件,具有廣闊的發展和應用空間。
  • 磁共振的原理是什麼?有輻射嗎?
    核磁共振又叫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核磁共振是種物理現象,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運動的特點,在外加磁場內,經過射頻脈衝的激發後產生信號,用探測器檢測並輸入計算機
  • 磁共振成像:一場無心插柳的"詭異"傑作
    X光片或者CT,都藉助X光的成像原理,具有放射性,而磁共振只是給人體加上磁場,無傷害性地就看見了人體內部的結構。現在不少醫院都配備有磁共振成像儀,就是那種形狀像個大圓筒的白色儀器,人往上一躺,送到圓筒中,過幾分鐘就能得到身體相應部位的三維結構圖。
  • 2019年我國磁共振成像行業發展研究
    磁共振成像是一種較新的醫學成像技術,國際上從1982年才正式用於臨床。在近40年的時間裡,磁共振成像技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已與X線成像、超聲成像、核醫學成像並列構成影像學四大檢查手段。
  • 2019年我國磁共振成像(MRI)行業發展研究
    磁共振成像是一種較新的醫學成像技術,國際上從1982年才正式用於臨床。在近40年的時間裡,磁共振成像技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已與X線成像、超聲成像、核醫學成像並列構成影像學四大檢查手段。二、MRI特點及優勢磁共振成像的本質是利用人體內氫原子核的磁共振效應,因此對於腦、脊椎、腰椎、關節等含水量高的組織成像效果好。 它採用靜磁場和射頻磁場使人體組織成像,在成像過程中,既不用電子離輻射、也不用造影劑就可獲得高對比度的清晰圖像。
  • 深圳先進院在磁共振快速三維成像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勞特伯生物醫學成像中心的王海峰副研究員和醫學人工智慧中心的梁棟研究員合作在磁共振快速三維成像領域取得新進展。研究團隊基於國際前沿的波浪雞尾酒(Wave-CAIPI)快速三維成像技術,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了一套快速有效的波浪(wave)梯度參數優化方案,並且針對波浪梯度所存在的梯度零階矩不為「零」這一關鍵問題,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一種新的截斷式波浪梯度,不僅完善了磁共振快速三維成像理論基礎,同時進一步推動了相關的高級磁共振快速三維成像技術走向臨床應用。
  • 腦膠質瘤IDH基因型的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進展
    近年來,磁共振成像技術的快速發展,磁共振波譜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動態磁敏感對比增強成像(dynamic susceptibilitycontrast,DSC)、擴散張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擴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 磁共振成像信號 及 脈衝序列-斯坦福課程
    這裡推薦斯坦福公開課程-MRI Signals and Sequences(磁共振成像信號和脈衝序列)。
  • 磁共振彌散頻譜成像原理及其在神經系統的研究進展
    作者:宮智波,陳宏海,劉書峰,沙琳,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放射科 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 傳統的DWI為單指數模型,能檢測出所處環境為均勻介質中的水分子的彌散運動,但由於組織內成分多樣,互相影響,水分子所處環境為非均勻介質,故DWI成像並不準確,而基於彌散加權成像的彌散張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則可利用近似滿足高斯分布的水分子的彌散各向異性和不均勻性組織彌散特徵來顯示腦組織內白質纖維束
  • 科學家研製成功雙人磁共振成像掃描儀
    磁共振掃描儀那黑黝黝、隆隆作響的「洞穴」,對於普通人來說是個讓人感到封閉、孤獨的地方。對人類社交活動感興趣的科學家,該如何在被試者孤立的情況下,捕捉到一個忙於社交互動的大腦信息呢?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如今已是研究社會過程的一種常見工具,它通過血氧改變來估計神經活動。但是,與真實社交互動相比,這些實驗是「簡化和人為的」。芬蘭圖爾庫大學神經學家Lauri Nummenmaa說,被試者通常是躺在掃描器裡看臉部靜態照片或聽語音錄音進行互動。
  • 核磁共振、順磁共振、磁共振成像...你想要的都在這裡
    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說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基於核磁共振現象的一類用於醫學檢查的成像設備。  那麼,你真正了解核磁共振(NMR)、磁共振成像(MRI) 及電子順磁共振(EPR/ESR)嗎?
  • 實現快速成像,深圳先進院成果應用在國產高端磁共振成像設備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深圳先進院研究團隊通過大數據來學習最優的參數和實現快速在線重建,提出的智能快速成像技術,在獨立數據集的第三方測試中誤差最小,參數量最小,該技術將推動新一代從醫學圖像數據採集到輔助診斷的智能醫學影像全鏈條解決方案的推進和應用
  • 2020年全球磁共振成像(MRI)設備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 三大巨頭...
    從上世紀50年代誕生以來,磁共振成像(MRI)技術經過了不同的發展階段。1984年,美國FDA批准醫用磁共振成像設備用於臨床,醫用磁共振設備市場開始迅速發展。目前,MRI技術已經成為醫學影像技術中一種不可或缺的重要診斷手段,全球市場規模約60億美元。
  • 應化所磁共振成像造影劑研究取得新進展
    日前,由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開發出的5類12種新型磁共振成像造影劑,形成了整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磁共振成像造影劑製備技術通過了長春市科技局組織的專家驗收。專家認為,該系列磁共振成像造影劑具有高效、穩定、低毒和肝膽靶向性能特點,顯示出較好的臨床應用前景。
  • 核磁共振、順磁共振、磁共振成像......你想要的都在這裡
    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磁共振技術的持續發展對生命科學、醫藥、材料等多學科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相關學科的快速發展,對磁共振技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多方需求的碰撞下,核磁共振(NMR)、電子順磁共振(EPR/ESR)、磁共振成像(MRI)等不同分支的磁共振技術也逐漸「百花齊放」;DNP、超高轉速固體核磁、液相色譜核磁聯用等各種新的技術和應用層出不窮,為磁共振的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其應用範圍跨越了物理、化學、材料、生物等多個學科。
  • 解決磁共振檢查中最棘手的成像問題,全流程AI磁共振技術平臺「智簡...
    近年來,人工智慧(AI)技術的急速發展給醫學成像領域帶來重大影響。不過,相對CT、X線攝影系統等成像設備,由於成像原理、成像過程以及影像處理的複雜性,AI技術在磁共振成像(MRI)領域的發展和應用一直相對滯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