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膠質瘤IDH基因型的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進展

2020-11-30 醫脈通

作者:閆海麗,山西醫科大學醫學影像學系;張輝,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影像科

 

瀰漫性腦膠質瘤是成人顱內最常見的原發性腦腫瘤。異檸檬酸脫氫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突變存在於70%~80%的Ⅱ~Ⅲ級膠質瘤和90%的繼發性膠質母細胞瘤,是腦膠質瘤發生發展的重要生物學標誌物。2016年,WHO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類將瀰漫性膠質瘤重新分類,在原有組織學分型基礎上增加了IDH基因分型。

 

2008年,Parsons等利用全基因組測序首次證實12%的膠質母細胞瘤中存在IDH1突變。進一步研究表明,IDH基因突變在膠質瘤患者預後評估、療效預測、個體化治療方案選擇以及靶向藥物應用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成為評估預後和監測療效的可靠生物標誌物。目前檢測膠質瘤IDH基因型的方法包括免疫組化法和基因測序法,都需要獲取組織標本,屬於有創性檢測,且診斷結果稍顯滯後,因而限制了其臨床應用。

 

近年來,磁共振成像技術的快速發展,磁共振波譜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動態磁敏感對比增強成像(dynamic susceptibilitycontrast,DSC)、擴散張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擴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醯胺質子轉移(amide proton transfer,APT)成像等技術的應用,不僅能夠在術前提供準確的膠質瘤解剖結構及功能代謝信息(例如腫瘤細胞代謝改變、細胞構築變化、出血、鈣化、腫瘤血管生成分布等),還可以術前非侵入性地評估膠質瘤分子分型,具有較大的臨床價值。本文簡要介紹腦膠質瘤IDH突變及其臨床意義,並對近年來磁共振新技術無創性評估腦膠質瘤IDH基因型的研究進行綜述。

 

1.腦膠質瘤中IDH突變及其臨床意義

 

腦膠質瘤細胞中,IDH1突變最常見,絕大多數表現為精氨酸到組氨酸(R132H)的雜合錯義突變;IDH2突變較少,多發生於少突膠質細胞瘤並與IDH1突變相互獨立。IDH基因突變作為膠質瘤發生的早期事件,儘管致癌機制尚不明確,但證據表明突變型IDH獲得將α-酮戊二酸(α-ketoglutarate,α-KG)轉化為2-羥基戊二酸(2-hydroxyglutarate,2-HG)的新酶活性,此反應導致膠質瘤細胞中產生較多的2-HG。「代謝物」2-HG可以激活α-KG依賴性脯氨醯羥化酶,進而促進缺氧誘導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s-1α,HIF-1α)降解,抑制腫瘤的侵襲性行為(如血管生成)。

 

此外,高水平的2-HG競爭性地抑制含有賴氨酸殘基的組蛋白去甲基化酶及DNA羥化酶引起膠質瘤患者全基因組高甲基化,有利於提高患者對放化療的敏感性。在指導手術治療中,研究表明,與IDH野生型膠質瘤相比,對IDH突變型膠質瘤患者行最大安全範圍腫瘤切除術後患者的總生存期顯著延長。此外,膠質瘤IDH突變的發現為腫瘤靶向藥物治療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有學者研發針對IDH突變體的新型治療藥物,例如非選擇性突變體IDH1/2抑制劑AG-881,以期在臨床取得實用價值。

 

2.磁共振功能成像評估腦膠質瘤IDH基因型的應用研究

 

IDH是膠質瘤精確診斷和個體化治療的重要生物標誌物,術前無創評估IDH基因型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近年來,隨著磁共振新技術的發展,多模態影像學研究已深入到影像基因組學和遺傳學方面,越來越多的學者從事以影像學特徵鑑別腫瘤基因表型的應用研究。

 

2.1 MRS與IDH基因型

 

MRS是目前唯一能在活體組織無創性檢測分子代謝改變的MRI技術,最先應用於膠質瘤IDH基因型的研究。前述腦膠質瘤細胞突變型IDH介導膠質瘤細胞中2-HG積累,Pope等研究27例膠質瘤患者的術前MRS圖像,並對術後標本進行IDH基因測序和液相色譜質譜分析。結果表明,與IDH野生型膠質瘤相比,IDH突變型膠質瘤中2-HG水平升高;且用MRS體內測得的2-HG水平與液相色譜-質譜法離體測得的2-HG濃度具有顯著相關性。

 

隨後,系列研究證實MRS定量測量膠質瘤2-HG與IDH基因型相關,進一步研究表明MRS檢測IDH突變型膠質瘤中2-HG濃度與腫瘤體積密切相關,且2-HG累積含量較高的膠質瘤患者具有明顯的生存獲益。因此,IDH突變型膠質瘤細胞中2-HG的累積被認為是神經膠質瘤的積極預後因素。Emir等則使用超高磁場(≥7 T)氫質子磁共振波譜非侵入性定量檢測2-HG,結果顯示此採集方案不僅可以區分正常組織與腫瘤組織,還可以鑑別細胞質IDH1、線粒體IDH2突變,有助於長期監測腫瘤進展及評估療效。

 

目前,2-HG已成為預測膠質瘤IDH基因型的潛在生物標誌物,但常規1H-MRS量化腫瘤組織2-HG時易受正常腦組織內豐富的代謝物如穀氨酸、穀氨醯胺和γ-氨基丁酸的幹擾,造成較高的假陽性率因而限制其臨床應用。有學者已提出優化MRS方法,包括一系列的採集和後處理協議,例如長TE半雷射脈衝序列,旨在消除混雜的光譜重疊,精確量化IDH突變型膠質瘤的2-HG濃度,以實現IDH基因型的精準預測。

 

2.2 DSC MRI與IDH基因型

 

DSC MRI通過評估腫瘤血液動力學信息反映腫瘤血管分布和血流灌注。如前所述,IDH突變型腦膠質瘤細胞中2-HG可以競爭性地結合許多α-KG依賴性雙加氧酶進而改變酶活性。Kickingereder等報導了IDH突變對於HIF-1α介導的血管生成信號通路的影響,證實IDH突變型膠質瘤細胞中脯氨醯羥化酶活性增強,同時,HIF-1α及其下遊調控因子例如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A含量減少。

 

進一步研究不同IDH基因型差異表達的遺傳信息能否轉化成局部腦血容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圖像特徵,對73例低級別膠質瘤的IDH基因型和rCBV值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與IDH突變型膠質瘤相比,野生型膠質瘤患者的rCBV值顯著增加。隨後,Tan等回顧性分析91例病理確診的星形細胞瘤的術前DSC MRI數據,探討DSC MRI對星形細胞瘤IDH基因狀態的無創性評估價值。結果表明,IDH野生型星形細胞瘤的rCBV值均高於同級別IDH突變型星形細胞瘤。因此,DSC MRI可無創性表徵腦膠質瘤IDH基因型,尤其rCBV灌注參數在星形細胞瘤分子分型診斷中具有獨特優勢。

 

2.3 擴散成像與IDH基因型

 

DWI可以通過測量表觀擴散係數(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來反映水分子的擴散運動和腦腫瘤的微觀細胞構築改變。有文獻報導DWI-ADC值在鑑別高低級別膠質瘤的同時可以區分星形細胞瘤的不同IDH突變狀態。DTI是一種高級的擴散加權成像形式,通過計算ADC、各向異性分數(fractional anisotropy,FA)等值定量定向地評價腦白質的各向異性,在腦膠質瘤的術前診斷、分子分型、指導手術入路、術後評估等方面發揮重要價值。

 

Tan等回顧性分析了112例星形細胞瘤的DTI圖像,研究發現不同級別不同IDH基因型星形細胞瘤的最小ADC值差異均存在統計學意義,Ⅱ/Ⅲ級IDH野生型和突變型膠質瘤的最大FA值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證實DTI成像參數可無創性評估不同級別星形細胞瘤的IDH基因型。Xiong等報導不同IDH基因型的少突膠質細胞瘤最大FA值及最小ADC值之間存在顯著差異。更進一步研究表明DTI掃描參數可用於預測少突膠質細胞腫瘤IDH基因型,但是與1p/19q缺乏相關性,且DTI與常規MRI掃描相結合可以提高IDH基因型診斷的準確性。

 

此外,也有研究人員將DTI新技術同機器學習算法相結合,使用紋理量化方法和神經網絡分類器對DTI紋理信息及腫瘤體積進行綜合分析,構建Ⅱ/Ⅲ級膠質瘤IDH基因型的預測模型。DKI基於體內水分子非高斯擴散運動原理,量化真實狀態水分子擴散與理想狀態高斯分布擴散的位移偏離大小,表徵水分子擴散受限程度和擴散不均質性,此成像技術同時獲得DTI和DKI兩套參數,更適合表徵組織微觀結構的變化。

 

Hempel等評估DKI平均峰度(mean kurtosis,MK)值對膠質瘤IDH基因型的診斷效能,結果顯示IDH突變型患者MK值明顯低於IDH野生型患者。由此可見,DKI MK值可用於非侵入性預測神經膠質瘤IDH突變狀態。

 

2.4 APT與IDH基因型

 

APT是基於化學位移飽和傳遞原理的一種新興磁共振功能成像技術,可無創性反映組織內游離蛋白、多肽含量以及pH值,被廣泛用於腦腫瘤鑑別診斷、分級診斷及治療後反應評估等。Doll等應用定量蛋白組學研究IDH1突變型腦膠質瘤細胞的信號傳導通路以及蛋白表達的改變,結果表明IDH1突變型腫瘤細胞中全組蛋白表達下調。隨後,基於APT成像技術反映腫瘤組織內蛋白含量的優勢以及不同IDH基因型腦膠質瘤的蛋白表達差異,Jiang等研究不同IDH基因型的WHO Ⅱ級腦膠質瘤患者的APT成像特徵,發現與IDH野生型膠質瘤相比,IDH突變型膠質瘤具有較低的APT信號強度。

 

此外,Paech等利用7 T弛豫補償多腔化學位移飽和傳遞技術實現腦膠質瘤IDH基因型的術前預測以及高低級別膠質瘤的分級診斷。因此,APT成像技術有望成為評估腦膠質瘤IDH基因型的成像標誌物。但有關化學位移飽和傳遞成像特徵與腦膠質瘤分子分型的相關性研究尚少,仍需進一步探討不同APT成像特徵與腫瘤分子改變之間的關聯。

 

3.小結

 

功能磁共振成像能夠提供常規成像不能提供的關於腫瘤代謝、血管生成分布以及細胞構築等微觀層面的信息,在膠質瘤IDH基因型診斷方面具有突出價值。採用MRI新技術以影像學方法術前無創評估膠質瘤IDH基因型有助於患者個體化診療方案的制訂及預後評估。本文對部分MRI新技術的成像特點及其在鑑別IDH基因型中的優勢進行了系統綜述,然而,膠質瘤微觀結構及代謝改變在空間和時間上都具有異質性,單一的成像方式已不足以全面反映其複雜程度,聯合應用多模態MRI新技術開展優勢互補,有望進一步提高膠質瘤IDH基因型的術前診斷效能,為腦膠質瘤臨床診療及預後提供更多有價值的信息。

 

來源:閆海麗,張輝.腦膠質瘤IDH基因型的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進展[J].磁共振成像,2019,10(06):452-455.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腦白質高信號磁共振成像研究進展
    還有大量的研究表明,WMH與認知功能的障礙和其他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而隨著影像技術的快速發展,WMH的研究近年來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進展。筆者將以磁共振為代表,主要從影像學方面對WMH的研究進展進行敘述並提出展望。 1.
  • 對自閉症模型小鼠進行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掃描可減輕大腦的連通性
    希望這種對有意識的小鼠進行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方法可以使彌合疾病模型動物的侵入性研究與人類的臨床研究之間的差距變得更容易。這項研究的研究論文將於2月5日發表在《美國科學期刊:科學進展》上。研究背景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的特徵是重複的行為,有限的興趣以及社交互動和溝通中的困難程度各不相同。
  • 老年腦膠質瘤治療原則
    腦膠質瘤臨床表現主要包括顱內壓增高、神經功能及認知功能障礙和癲癇發作三大類。目前,臨床診斷主要依靠計算機斷層掃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等影像學診斷,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DWI)、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DTI)、磁共振灌注成像(PWI)、磁共振波譜成像(MRS)、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ET)等對腦膠質瘤的鑑別診斷及治療效果評價有重要意義。
  • 磁共振成像在面肌痙攣中的研究進展
    隨著MR成像技術和相關圖像分析方法的不斷發展,靜息態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RI,rs-fMRI)、基於體素的形態測量(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擴散張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等MRI技術逐漸應用於HFS的研究中,對深入理解HFS發病機制及相關腦區的結構與功能改變的重要價值日益凸顯。
  • 功能磁共振評估乳腺癌新輔助化療效果的研究進展
    隨著功能磁共振成像的不斷發展,其不僅能清晰地顯示NAC前後病灶大小、數目及形態學的變化,還可以提供血流灌注、組織代謝等方面變化的信息,而這些變化大多發生於形態學變化之前,因此其可以用於評估NAC,監測早期化療反應。
  • 磁共振彌散頻譜成像原理及其在神經系統的研究進展
    Kuo等利用特定DSI指標即平均彌散率(mean diffusivity,MSL)和彌散各向異性(diffusion anisotropy,DA)探究癲癇患者的疾病進展。隨著對該病的研究,大腦功能和結構的改變已經被認為是引起注意力缺乏多動障礙問題的根本原因。 多動症患者腦白質完整性改變普遍存在,近年來許多專家也強調了多動症青少年的其他纖維束的改變。但這些纖維束與執行功能的關係仍不確定。
  • 時間分解方法識別任務型功能磁共振成像中的靜脈效應
    時間分解方法識別任務型功能磁共振成像中的靜脈效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9 17:54:14 明尼蘇達大學Kendrick Kay團隊經過不懈努力,提出使用時間分解分析方法可識別靜脈在基於任務的功能磁共振成像
  • 應化所磁共振成像造影劑研究取得新進展
    日前,由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開發出的5類12種新型磁共振成像造影劑,形成了整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磁共振成像造影劑製備技術通過了長春市科技局組織的專家驗收。專家認為,該系列磁共振成像造影劑具有高效、穩定、低毒和肝膽靶向性能特點,顯示出較好的臨床應用前景。
  • 李睿: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術現狀及進展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術現狀及進展. 磁共振成像, 2016,7(2): 142–148.2009年至2011年在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血管成像實驗室做博士後研究。 主要從事心血管磁共振成像方法的開發工作,尤其對顱內外斑塊成像、血流成像有較為深入的研究。
  • 磁共振成像技術量化評估脂肪含量的研究進展
    近年來,無創性磁共振成像技術(MRI)在定量評估FC中發展迅速,本文針對MRI在FC定量評估的應用做一綜述。 1.頻率選擇法(FS)主要利用脂肪組織中氫質子與水中氫質子進動頻率不同進行脂肪抑制成像。FS可應用於脂肪定量研究,Cotler等測量壓脂前、後非脂肪肝組與脂肪肝組信號強度值,研究發現頻率選擇脂肪抑制結果與病理脂肪百分含量高度相關,相關係數為0.93。
  • Anal Chem:磁共振成像系統助力酶促成膠過程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梁高林教授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強磁場科學中心鍾凱研究員課題組利用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中的9.4T磁共振成像系統對酶促成膠的過程開展研究並取得新進展。超分子水凝膠作為一種生物材料有著廣泛的應用。然而水凝膠中封裝的水分子的特徵尚未闡述清楚。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能自組裝成納米纖維並且在磷酸脂酶催化作用下形成水凝膠的前體。
  • 2019年我國磁共振成像行業發展研究
    磁共振成像是一種較新的醫學成像技術,國際上從1982年才正式用於臨床。在近40年的時間裡,磁共振成像技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已與X線成像、超聲成像、核醫學成像並列構成影像學四大檢查手段。
  • 盤點2017年1型糖尿病研究新進展
    導語  1型糖尿病是一種自身免疫疾病,其患者自身免疫系統會錯誤攻擊並摧毀分泌胰島素的胰島細胞,從而導致胰島功能喪失並最終發展為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多發於青少年,因此也曾被稱為青少年糖尿病。小編整理了2017年1型糖尿病領域的一些重要研究進展,分享給各位,一同學習。
  • 腦膠質瘤免疫治療研究進展
    T細胞(T cell receptor-gene engineered T cells,TCR-T)和嵌合型抗原受體T細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等。
  • 深圳先進院在磁共振快速三維成像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勞特伯生物醫學成像中心的王海峰副研究員和醫學人工智慧中心的梁棟研究員合作在磁共振快速三維成像領域取得新進展。研究團隊基於國際前沿的波浪雞尾酒(Wave-CAIPI)快速三維成像技術,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了一套快速有效的波浪(wave)梯度參數優化方案,並且針對波浪梯度所存在的梯度零階矩不為「零」這一關鍵問題,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一種新的截斷式波浪梯度,不僅完善了磁共振快速三維成像理論基礎,同時進一步推動了相關的高級磁共振快速三維成像技術走向臨床應用。
  • 2019年我國磁共振成像(MRI)行業發展研究
    磁共振成像是一種較新的醫學成像技術,國際上從1982年才正式用於臨床。在近40年的時間裡,磁共振成像技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已與X線成像、超聲成像、核醫學成像並列構成影像學四大檢查手段。磁共振成像對軟組織分辨能力高、無輻射損傷的優勢使其在嬰幼兒發育和骨骼韌帶勞損等方面獲得了無可替代的應用。磁共振成像除了提供可顯示解剖特徵的質子密度圖像之外,還可藉助磁共振原理精確地測出原子核弛豫時間T1和T2,進而能將人體組織中有關化學結構的信息反映出來。
  • 功能磁共振成像用於腦語言區定位的研究進展
    近年來,運用血氧水平依賴方法獲得腦功能激活區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RI,fMRI)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其用於運動區定位已較成熟,可靠性也得到了驗證;但語言fMRI的應用才剛起步。語言fMRI需根據個體情況選用相應的激活任務,這就要求臨床醫師熟悉每種任務對應的激活區域、應用範圍和價值。
  • 慢性疼痛的腦磁共振成像研究進展
    神經成像技術的發展對於探索慢性疼痛疾病所致腦形態和功能的改變具有重要作用。儘管最近的研究已經在慢性疼痛相關神經病理機制和客觀診斷性成像方法方面取得了進展,但是我們仍然缺乏將已有知識應用於臨床的能力。目前,病史、體格檢查以及臨床上可用的影像學方法,都不能為臨床醫生提供預測指數,以確定哪些病人會發展為慢性疼痛。此外,大多數臨床醫生不知道MRI除了常規的解剖掃描外,在評估慢性疼痛腦結構和功能改變的能力。
  • 新型癌症成像技術助力癌症研究突破性進展
    此外,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也表示,使用磁共振掃描檢測糖分子生物標記可能幫助提升癌症檢查效果,這一研究可能幫助提升活組織檢查的效率,並免去一些不必要的活組織檢查。最近一篇發表於國際雜誌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荷蘭萊頓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者設計了一種新型的腫瘤特異性螢光劑和成像系統,這就可以幫助實時引導外科醫生切除卵巢癌患者中額外的腫瘤,對於改善癌症患者的治療或將帶來巨大幫助。本文中,小編就盤點了癌症成像技術推動癌症研究的多篇突破性進展。
  • 磁共振脂肪測量技術在肌肉病變中的應用進展
    因MRI具有良好的軟組織對比度、多參數及多方位成像的優勢,不但能較準確地顯示肌肉的形態和解剖結構,還可以評估肌肉的脂肪化、水腫、肥大、萎縮等改變,並且能監測肌肉受累的順序和程度,所以在肌肉疾病的診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磁共振脂肪測量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臨床研究中,在肌肉疾病中的應用亦是目前的研究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