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17年1型糖尿病研究新進展

2021-01-22 健康界

導語  1型糖尿病是一種自身免疫疾病,其患者自身免疫系統會錯誤攻擊並摧毀分泌胰島素的胰島細胞,從而導致胰島功能喪失並最終發展為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多發於青少年,因此也曾被稱為青少年糖尿病。

小編整理了2017年1型糖尿病領域的一些重要研究進展,分享給各位,一同學習。

【1】研究發現1型糖尿病發作的新型生物標記物,將助力糖尿病早期診斷

近日,來自都柏林城市大學、埃裡克西大學和愛爾蘭皇家外科學院的3U糖尿病聯盟有了一項突破性研究成果,他們發現了一些可能預測1型糖尿病發展的生物標記物。研究人員發現了血液中一種叫做12-HETE的物質可用於診斷1型糖尿病病人,如果病人沒有發病,就無法在血液中檢測到這個物質。1型糖尿病人早期檢測到12-HETE水平升高意味著這種物質可以和其它因素一起作為這種自身免疫疾病發作的生物標記物。

【2】中國科學家利用基因療法成功逆轉1型糖尿病進程

1型糖尿病遺傳家族史的嬰幼兒在斷奶後長期服用深海魚油,可顯著降低1型糖尿病的發病風險。但他們也發現,如果想通過補充魚油逆轉自身免疫失衡和糖尿病發展進程,需要的劑量大幅超出目前臨床許可的劑量,在現實中難以實現。為此,研究人員通過基因治療手段表達一種特異的酶,使得小鼠體內能夠產生大量歐米茄-3脂肪酸EPA和DHA。結果顯示,這種新療法矯正了自身免疫系統失衡,逆轉了1型糖尿病的發展進程。血液中的胰島素回歸到正常水平,血糖也降低到正常範圍,胰腺中還出現大量新生的分泌胰島素的胰島細胞。這意味著,新療法可幫助實現長期血糖穩定,讓患者徹底擺脫對外源胰島素的依賴。

【3】科學家找到保護胰腺β細胞、預防1型糖尿病的方法

傑克遜實驗室,Cyteir治療公司和合作機構的研究人員已經找到了一種方法來保護胰腺β細胞免受破壞——實現長期難以捉摸的目標,可能帶來預防1型糖尿病(T1D)的治療方法。在健康人群中,白細胞產生抗病原體或其他入侵者的抗體。在胰腺中,胰腺β細胞產生胰島素,其是通過運輸葡萄糖向身體細胞提供燃料的激素。另一種類型的白細胞-B細胞或B淋巴細胞在激活自身反應性T細胞(T淋巴細胞)中起重要作用,然後破壞導致1型糖尿病的胰腺β細胞。這些受損細胞不能攜帶葡萄糖進入細胞;而使得葡萄糖積聚在血液中,並且可以損傷神經,血管和器官,除非給予胰島素。研究人員使用基因操縱方法來鑑定潛在的代謝目標,消除引發整個糖尿病誘導過程的B細胞。他們證實,與未處理的對照相比,用特異性(AID/RAD51)途徑抑制劑治療的非肥胖性糖尿病(NOD)小鼠具有能夠抑制致糖性T細胞應答的某些B細胞群體的功能,並且大大降低了T1D發展。

【4】磁共振神經成像可視化1型糖尿病和神經病變患者坐骨神經和脛神經異常

近日,糖尿病領域權威雜誌Diabetes上發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員旨在評估擴散張量成像MR神經成像(DTI-MRN),T2弛豫時間和質子自旋密度能否可以檢測並分級1型糖尿病患者的神經性異常。研究共納入49例1型糖尿病患者(11例為嚴重多發性神經病(sDPN),13例為輕度多發性神經病(mDPN)和25例無多發性神經病(nDPN))和30名健康對照者(HC)。通過臨床檢查、神經傳導檢測和振動感知閾值來確定DPN的存在和嚴重程度。DTI-MRN檢查了下肢近端(坐骨神經)和遠端(脛神經)的神經節段。結果表明,DTI-MRN可以檢測與DPN相關的外周神經病變,並且比質子自旋密度和T2弛豫時間更好。這些異常可能反映了坐骨神經和脛神經纖維的病理學。

【5】1型糖尿病的最佳療法,向皮膚「移植」胰島細胞

胰島散布在能分泌消化酶的其它胰腺細胞之間,這使得很難將胰島移植到胰腺,移植的結果很可能是把它送到了胰腺中分泌這些酶的區域。來自多倫多大學生物材料和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皮下的空間或許是治療1型糖尿病的最佳位置。皮下空間面積夠大,可以支持很多胰島。因此,研究人員主張將胰島移植到皮下,因為目前植入肝臟的方法需要太多的供體細胞。把胰島細胞注入肝臟時需要超量胰島,因為會在48小時內就失去60%的移植細胞,這對每個患者來說需要2到3個供體才能滿足需要。科研人員把健康的胰島注射到皮下後發現可以在21天內就恢復正常的血糖水平,條件是同時創建了血管。當移植胰島被移除後,血糖水平又恢復到糖尿病水平了。

原標題:【盤點】1型糖尿病2017研究新進展

相關焦點

  • 1型、1.5 型、2 型、3c... 糖尿病分型最新盤點!
    1 T1DM 刪除 1A 和 1B 兩種免疫學分型 既往,T1DM 根據是否伴隨免疫學指標分為免疫介導性 1 型和特發性 1 型。這兩組 T1DM 以前也被稱為 1A 型「自身免疫型」和 1B 型「非免疫型」糖尿病,但這一術語不常使用,在臨床上也沒有幫助。因此,新版指南僅提及 T1DM,不包括 WHO1999 年分類中使用的亞型。
  • 『治癒』1型糖尿病邁出的一步,研究支持免疫療法
    今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發表一項研究,在新發1型糖尿病患者中,戈利木單抗(golimumab)治療可以保持患者的內源性胰島素分泌,並降低其外源胰島素需求量。同樣作為一種自身免疫疾病,1型糖尿病也會受到TNF- α的影響。TNF- α對胰島β細胞有直接毒性。在非肥胖的1型糖尿病動物模型中,TNF- α可促進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發生發展,而阻斷TNF- α則有保護作用。此外,新發病的1型糖尿病患者,血清TNF- α水平通常會升高。
  • 糖尿病研究新進展2018年3月1號
    Cell Rep:糖尿病新療法來啦!特殊的胰腺幹細胞有望再生胰腺β細胞對葡萄糖產生反應!近日,一項發表在國際雜誌Cell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邁阿密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刺激人類胰腺中的祖細胞或能產生對葡萄糖響應的β細胞,相關研究有望幫助研究人員開發針對1型糖尿病的再生細胞療法。
  • 1型糖尿病的胰島移植新方法 有望進入臨床試驗!
    1型糖尿病的胰島移植新方法 有望進入臨床試驗!)的最新研究顯示,患有1型糖尿病的患者可能很快就能獲得更好的治療方法。首席研究員麗貝卡·斯託克斯(Rebecca Stokes )表示,將胰島移植到肝臟會為病人帶來一定的風險,而他們的新研究為接受移植胰島的人提供了更安全、更有益的治療法。「胰島是胰腺中產生胰島素的細胞。」Stokes解釋道。胰島移植是一種治療1型糖尿病的方法,胰島細胞被疾病摧毀後無法產生和調節胰島素,而胰島移植可以再生產和調節胰島素。
  • 快訊:幹細胞移植治療2型糖尿病最新研究進展
    由於幹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複製能力的多能幹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可分化成多種細胞類型,在體內發揮重要的組織修復與再生作用,且具有多向分化潛能和旁分泌特性,近年來研究證明,幹細胞移植技術在2型糖尿病幹預方面有著積極的效果,為有效幹預2型糖尿病提供了新思路。傳統方法幹預2型糖尿病效果不理想目前全球約有4.51億糖尿病患者,預計到2045年這一數字將達到6.93億。
  • 糖尿病相關研究進展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糖尿病領域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1.目前研究者還並不能確定是否這是引發1型糖尿病的罪魁禍首,但這些T細胞似乎主要的被懷疑對象;本文研究結果增加了證據表明1型糖尿病或許並不是因為功能異常的T細胞攻擊β細胞所致,相反,機體中已經製造了大量這些T細胞,而是胰腺中的某些異常誘發了T細胞的攻擊過程而已
  • [ADA2016]吡格列酮延緩2型糖尿病進展
    研究結果曾在2016年國際卒中大會上公布,同時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結果差異主要與高危人群(包括糖尿病前期患者及胰島素抵抗嚴重和代謝症候群患者)風險降低相關。此研究並非第一次揭示吡格列酮降低2型糖尿病風險的研究。2011年一項研究顯示吡格列酮可使糖耐量受損人群2型糖尿病進展風險降低72%。最近這些人群的隨訪顯示,參與者停藥至少1年,仍觀察到吡格列酮的保護作用。
  • 異種移植治療1型糖尿病研究邁進臨床階段
    央廣網長沙9月9日消息(記者傅蕾 通訊員蔣凱)9月8日上午,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發布王維教授團隊研究的「『新生豬』胰島移植治療1型糖尿病小樣本臨床研究」專家評審結果。專家組建議將異種胰島移植治療糖尿病技術納入三類醫療技術管理並制定相應臨床應用技術規範,推動該技術的臨床應用。
  • 攻克1型糖尿病,我們在路上
    1型糖尿病相對於2型在治療上更加的複雜,患者「三多一少」症狀更為典型,急、慢性併發症(如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腎病等)的發生率更高,病情進展更快,患者的預後和生存質量也更差,且以年輕患者居多。研究發現,接受這種治療的患者最多可以脫離胰島素治療達3年以上,平均緩解時間為16個月左右。該時期就有專家團隊提出,短期間充質幹細胞(MSCs)治療可以有效阻止糖尿病腎病的發生;改善視力、心絞痛及脂肪肝等方面的病情,說明MSCs對於改善糖尿病併發症也有一定作用。
  • 美國探索臍帶間充質幹細胞新療法 有望治癒1型糖尿病
    近期,美國南卡羅來納州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招募患者參加一項以研究臍帶間充質幹細胞作為早期1型糖尿病患者可能療法的臨床試驗。 間充質幹細胞作為減少1型糖尿病進展的治療工具的使用則代表了一種有前途的新幹預措施。瑞典的一項試驗性臨床試驗表明,單次輸注自體骨髓衍生的間充質幹細胞可以維持成人新發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分泌。
  • 我國幹細胞療法修復糖尿病腎損傷的研究進展
    糖尿病腎損傷的發展現狀據北京大學腎臟疾病研究所曾做過一項慢性腎損傷患病率調查,其患病率為10.8%,這部分人群中有36.4%患者糖尿病。基於糖尿病的患病基數大,糖尿病腎損傷的患病人數也隨著急劇上升;據WHO數據統計,到2030年全球糖尿病腎損傷約有1.2億。
  • 1型糖尿病他19歲患上1型糖尿病,為什麼還可能恢復?
    雖然是個案,卻對很多醫生有極大的震撼和啟發作用,因為傳統觀念裡,1型糖尿病根本不存在逆轉可能……1型糖尿病,為什麼還可能恢復?1型糖尿病常見於10-14歲孩子,但實際上,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段,被診斷出最年長者達94歲。
  • 快訊:幹細胞移植治療2型糖尿病研究進展!
    因此,幹細胞移植有望克服胰島細胞移植的缺陷,成為幹預2型糖尿病的有效手段。幹預2型糖尿病的傳統方法並不令人滿意近年來,中國的糖尿病發病率很嚴重。18歲及以上的成年人樣本中糖尿病的患病率為11.6%,患者人數約為1.2億。 2型糖尿病患者的數量佔糖尿病患者總數的90%以上。
  • 最新研究表明;糖尿病新藥特普珠單抗,有助於延緩1型糖尿病發作
    最新研究表明,特普珠單抗可延緩家族增加1型糖尿病的發生風險。特普珠單抗如何在新診斷為1型糖尿病的兒童和青少年中發揮作用,現在將在研究中進行調查。保護-新研究在新的PROTECT臨床研究中,研究人員希望調查研究用藥物特普珠單抗是否還能減緩最近診斷為1型糖尿病的8至17歲兒童和青少年的β細胞損失。
  • 2020年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梳理糖尿病最新研究進展
    2020年11月14日訊/生物谷BIOON/---2020年11月14日是第14個聯合國糖尿病日,今年的宣傳主題是「護士與糖尿病」。護士在糖尿病健康管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促進高危人群和患者的早期發現,確保高危人群得到及時幹預,患者得到及時治療;(2)為糖尿病患者提供自我管理的專業培訓及心理輔導,減少併發症的發生發展; (3)對2型糖尿病危險因素進行幹預,預防糖尿病發生。在全球範圍內,4.63億人患有糖尿病,其中80%來自低收入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2019年,有420萬人因這種疾病及其併發症而死亡。
  • ...六大熱點(4):口服胰島素或GAD疫苗能預防1型糖尿病的發生發展嗎?
    會議期間,還將發布其姊妹研究——口服胰島素免疫效果研究以及在瑞典進行的穀氨酸脫羧酶(GAD)疫苗研究數據。從1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來看,胰島β細胞的破壞早在高血糖症狀出現前就已經存在,隨著病程的進展,胰島功能逐漸衰退,需要終身使用胰島素治療。如果在1型糖尿病疾病的自然進程中能夠阻止對胰島β細胞的自身免疫攻擊,便可以延緩胰島的損傷和功能減退,這就是免疫治療的難點。
  • 2020年LANCET重磅研究TOP10深度盤點|糖尿病|柳葉刀|受試者|疫苗|...
    1月24日,《柳葉刀》發表了兩篇來自中國作者的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論文,描述了武漢首批41例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特徵,報導了新冠肺炎的人際傳播,並發出了新冠肺炎構成全球公共衛生威脅的預警。目前,《柳葉刀》已發表新冠相關文章約1500篇,其中來自中國的文章超過150篇。
  • 患糖尿病最多能活多久?專家2型壽命縮短10年,1型縮短20年
    穩糖君經常遇到別人問:患糖尿病最多能活多少年?糖尿病有能活過30年的嗎?這些人可能是對自己的病抱著沮喪又悲觀的心情,也有可能只是想知道一個答案。糖尿病影響人一輩子的事,那它會影響壽命嗎?患上糖尿病是不是熬不過30年?我國2型糖尿病患者的預期大概壽命是多少?
  • 研究顯示:中國15歲以下兒童1型糖尿病發病率20年增加近4倍
    >   中新社北京1月7日電 (記者 董子暢)1型糖尿病防治知識新聞傳播研討會7日在北京舉行,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朱大龍在介紹中國全人群1型糖尿病研究成果時表示,研究顯示,中國仍然是全球1型糖尿病發病率最低的國家之一,但過去20年間,15歲以下兒童發病率增加近4倍,且新診斷的成年起病1型糖尿病發病人數也不可小覷
  • 16年隨訪:運動多的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風險低1/3
    近日,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EASD)2020年會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運動水平提高與全因死亡風險顯著降低25%到33%有關。這項研究數據源於中國臺灣地區的健康資料庫,在2001年、2005年、2009年和2013年進行的調查中,收集了受試者的社會經濟狀況、健康行為和運動習慣等信息;同時,記錄了他們在2000年-2016年期間的健康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