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1型糖尿病是一種自身免疫疾病,其患者自身免疫系統會錯誤攻擊並摧毀分泌胰島素的胰島細胞,從而導致胰島功能喪失並最終發展為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多發於青少年,因此也曾被稱為青少年糖尿病。
小編整理了2017年1型糖尿病領域的一些重要研究進展,分享給各位,一同學習。
【1】研究發現1型糖尿病發作的新型生物標記物,將助力糖尿病早期診斷
近日,來自都柏林城市大學、埃裡克西大學和愛爾蘭皇家外科學院的3U糖尿病聯盟有了一項突破性研究成果,他們發現了一些可能預測1型糖尿病發展的生物標記物。研究人員發現了血液中一種叫做12-HETE的物質可用於診斷1型糖尿病病人,如果病人沒有發病,就無法在血液中檢測到這個物質。1型糖尿病人早期檢測到12-HETE水平升高意味著這種物質可以和其它因素一起作為這種自身免疫疾病發作的生物標記物。
【2】中國科學家利用基因療法成功逆轉1型糖尿病進程
1型糖尿病遺傳家族史的嬰幼兒在斷奶後長期服用深海魚油,可顯著降低1型糖尿病的發病風險。但他們也發現,如果想通過補充魚油逆轉自身免疫失衡和糖尿病發展進程,需要的劑量大幅超出目前臨床許可的劑量,在現實中難以實現。為此,研究人員通過基因治療手段表達一種特異的酶,使得小鼠體內能夠產生大量歐米茄-3脂肪酸EPA和DHA。結果顯示,這種新療法矯正了自身免疫系統失衡,逆轉了1型糖尿病的發展進程。血液中的胰島素回歸到正常水平,血糖也降低到正常範圍,胰腺中還出現大量新生的分泌胰島素的胰島細胞。這意味著,新療法可幫助實現長期血糖穩定,讓患者徹底擺脫對外源胰島素的依賴。
【3】科學家找到保護胰腺β細胞、預防1型糖尿病的方法
傑克遜實驗室,Cyteir治療公司和合作機構的研究人員已經找到了一種方法來保護胰腺β細胞免受破壞——實現長期難以捉摸的目標,可能帶來預防1型糖尿病(T1D)的治療方法。在健康人群中,白細胞產生抗病原體或其他入侵者的抗體。在胰腺中,胰腺β細胞產生胰島素,其是通過運輸葡萄糖向身體細胞提供燃料的激素。另一種類型的白細胞-B細胞或B淋巴細胞在激活自身反應性T細胞(T淋巴細胞)中起重要作用,然後破壞導致1型糖尿病的胰腺β細胞。這些受損細胞不能攜帶葡萄糖進入細胞;而使得葡萄糖積聚在血液中,並且可以損傷神經,血管和器官,除非給予胰島素。研究人員使用基因操縱方法來鑑定潛在的代謝目標,消除引發整個糖尿病誘導過程的B細胞。他們證實,與未處理的對照相比,用特異性(AID/RAD51)途徑抑制劑治療的非肥胖性糖尿病(NOD)小鼠具有能夠抑制致糖性T細胞應答的某些B細胞群體的功能,並且大大降低了T1D發展。
【4】磁共振神經成像可視化1型糖尿病和神經病變患者坐骨神經和脛神經異常
近日,糖尿病領域權威雜誌Diabetes上發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員旨在評估擴散張量成像MR神經成像(DTI-MRN),T2弛豫時間和質子自旋密度能否可以檢測並分級1型糖尿病患者的神經性異常。研究共納入49例1型糖尿病患者(11例為嚴重多發性神經病(sDPN),13例為輕度多發性神經病(mDPN)和25例無多發性神經病(nDPN))和30名健康對照者(HC)。通過臨床檢查、神經傳導檢測和振動感知閾值來確定DPN的存在和嚴重程度。DTI-MRN檢查了下肢近端(坐骨神經)和遠端(脛神經)的神經節段。結果表明,DTI-MRN可以檢測與DPN相關的外周神經病變,並且比質子自旋密度和T2弛豫時間更好。這些異常可能反映了坐骨神經和脛神經纖維的病理學。
【5】1型糖尿病的最佳療法,向皮膚「移植」胰島細胞
胰島散布在能分泌消化酶的其它胰腺細胞之間,這使得很難將胰島移植到胰腺,移植的結果很可能是把它送到了胰腺中分泌這些酶的區域。來自多倫多大學生物材料和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皮下的空間或許是治療1型糖尿病的最佳位置。皮下空間面積夠大,可以支持很多胰島。因此,研究人員主張將胰島移植到皮下,因為目前植入肝臟的方法需要太多的供體細胞。把胰島細胞注入肝臟時需要超量胰島,因為會在48小時內就失去60%的移植細胞,這對每個患者來說需要2到3個供體才能滿足需要。科研人員把健康的胰島注射到皮下後發現可以在21天內就恢復正常的血糖水平,條件是同時創建了血管。當移植胰島被移除後,血糖水平又恢復到糖尿病水平了。
原標題:【盤點】1型糖尿病2017研究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