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他19歲患上1型糖尿病,為什麼還可能恢復?

2021-01-10 瘦龍健康

版權聲明:本文首發自瘦龍健康,中國肥胖問題的死磕俠,我已委託「維權騎士」為我的文章進行維權行動。

免責聲明:以下的文字,不做任何醫療建議,只做信息分享,請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

請隨意轉發到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聯繫後臺。

本文編輯字數3970字,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2013年11月,19歲的李磊(化名),開始出現一系列不適症狀,比如口渴難耐、小便頻次升高、皮膚瘙癢、體重減輕等等。

2周之後,他去醫院檢測,發現空腹血糖為218 mg / dL(正常值約為70 — 100 mg/dl),糖化血紅蛋白HbA1c為9.2%(正常值4%~6%)。

最終確診為1型糖尿病,醫生隨即就讓他嘗試外源胰島素來控制病情,並且吃傳統的糖尿病飲食,即每天6餐,每天含有240g碳水化合物。

堅持了20天之後,他的血糖始終在68到267 mg / dL之間波動,與此同時,他的不適感並沒有改善。

2014年1月,檢測顯示C肽水平為0.6 ng / mL(血中C肽的濃度可更好地反映胰島β細胞的貯備功能)。

2013年12月21日,他開始接受醫生的建議,踐行原始生酮飲食法,所吃的食物主要為豬肉、牛肉、動物器官肉、雞蛋等等,還有少量蔬菜,另外,每天服用維生素D5,000 IU,並且杜絕所有乳製品。

不吃任何種子類植物油及甜食,隨後,血糖水平開始逐漸恢復正常,即便是餐後也沒有見到大幅度升高的情況。

患者血糖越來越平穩,

醫生在嚴密監測其血糖變化後,開始大膽讓李磊停止使用外源胰島素,第10周的時候,重新監測了C肽水平,結果升高到了2.2 ng / mL,隨後再測糖化血紅蛋白為5.5%。

患者C肽水平前後變化,

這是首次通過原始生酮飲食來控制,甚至逆轉1型糖尿病的病例,胰島素停藥與C肽水平的顯著增加同時發生,表明胰腺「製造」胰島素在恢復。

雖然是個案,卻對很多醫生有極大的震撼和啟發作用,因為傳統觀念裡,1型糖尿病根本不存在逆轉可能……

1型糖尿病,為什麼還可能恢復?

1型糖尿病常見於10-14歲孩子,但實際上,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段,被診斷出最年長者達94歲。

發病原因也比較複雜,跟自身免疫系統、遺傳因素、病毒感染等因素都有些關係,致病過程是胰腺中產生胰島素的細胞,即β細胞,受到了攻擊和傷害。

最終的結果就是,胰腺失去了生產胰島素的能力,也因此,傳統觀念認為,1型糖尿病患者終生必須要靠外源胰島素和其他藥物來活下去,想要逆轉根本不存在可能性。

但實際上,如前所述,還是存在希望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糖尿病、肥胖與新陳代謝研究所所長Andrew F. Stewart曾說過:

Andrew F. Stewart本人

事實證明,所有糖尿病都會導致胰島素產生的β細胞數量不足,但是大多數糖尿病患者,無論是1型還是2型糖尿病,都確實殘留有β細胞。

It turns out that all types of diabetesresult in an inadequate number of insulin-producing beta cells, and most peoplewith diabetes, whether it’s type 1 or type 2, do have residualbeta cells.

換句話來說:殘留的β細胞,有可以在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中再生。

Residual beta cells can be regenerated inpeople with both type 1 and type 2 diabetes.

β細胞以每年約1%的速度再生,雖然速度不是很快,有時候有些β細胞幾乎快死了,但並沒有全部死掉,當免疫系統停止攻擊它們時,它們又開始恢復功能。

Now, beta cells only regenerate at a rate of about 1 percent per year, so it’s not very fast. Is it possible that sometimes there are beta cells that are almost dead, but they’re not all dead, and when the body stops attacking them, they start functioning again.

這並不是空穴來風,事實上,在小鼠試驗中,已經收到過積極回饋。

2017年,頂級期刊Cell上發表了這樣一個研究,受試小鼠是10-16周的雄性小鼠。

研究人員首先「殺死」了其中一些小鼠的β細胞(胰島素製造細胞),來模擬1型糖尿病。

接下來,就給這些小鼠每周進行4天的低卡路裡、低蛋白質、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的「模擬禁食飲食」(FMD)。

常見的模擬禁食方法

其中,第1天維持標準卡路裡的50%,第2-4天為10%,4天結束後,再度開啟傳統飲食10天,然後再次循環,這樣共計循環3次。

結果驚喜地發現:這樣吃,居然促進了胰島細胞再生,並且恢復了胰腺功能。

研究人員Longo教授說:「模擬禁食和正常飲食的周期性循環,可以將不產生胰島素的細胞,重新編程為產生胰島素的細胞,通過激活胰腺細胞的再生,我們能夠挽救晚期 1 型和 2 型糖尿病的小鼠」。

胰腺結構圖

這可以說是一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模擬禁食飲食如果可以逆轉小鼠的1型糖尿病,那麼,人類呢?

很遺憾,研究活人胰腺再生的試驗目前還沒有,研究人員對健康人和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進行了體外試驗。

踐行模擬進食法後,血清樣本中的生長因子和酮體含量非常高,而葡萄糖含量較低。

研究人員將培養的胰島取出,並浸泡在血清樣本中,最終發現:β細胞重編程標記物出現了重大變化。

這意味著,靠飲食方式逆轉1型糖尿病存在希望,也存在可能……而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在靠飲食,去成功「掌控」了1型糖尿病,甚至實現長壽。

他患上1型糖尿病,如今86歲

Bernstein在12歲的年紀裡,就被診斷出患有1型糖尿病,此後一直堅持傳統治療方式,即傳統的糖尿病飲食和外源胰島素,加上其他藥物。

Bernstein本人,

31歲的時候,由於各種併發症,比如情緒波動過大、外周血管疾病、視力惡化、慢性腎病等等,病情一度惡化,醫生判定他僅剩不到5年生命。

在陷入無比困頓的境遇下,他仍舊沒有放棄,在血糖儀的幫助下,他意識到,米麵糖等高碳水化合物能夠引起血糖的極大飆高。

於是,他開始逐漸減少各種高碳水化合物,削減甚至不吃添加糖、小麥、大麥、大米、大部分水果等,奶製品裡只吃黃油、奶酪、無糖酸奶。

並且開創了6-6-12規則,即每天吃的(淨)碳水化合物不超過24克 ,早餐6克,午餐6克,晚餐12克。

Bernstein和他的書

堅持1年後,對外源胰島素的需求量大大降低,身體指標都在迴轉,連醫生判定不可逆轉的黃斑囊樣水腫也在好轉。

到目前為止,Bernstein已經86歲,每天的外源胰島素用量非常少,22個單位,每天測5次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在4—5%,並且在用自己的方法幫助更多人。相關閱讀→近20年,兒童糖尿病暴漲,和這些原因關係巨大…

類似的案例其實有很多,比如Facebook上的TypeOneGrit小組中,很多1型糖尿病的孩子們,通過低碳飲食,讓HbA1c水平大都穩定在4.6%到4.8%之間。

當然,相關研究也屢見不鮮,2018年,一項涉及到316位1型糖尿病患者或1型糖尿病兒童的父母的研究發布,受試者每天消耗大約30克碳水化合物。④

結果發現:出色的血糖控制非常棒,很少發生降血糖事件,平均HbA1c為5.67%,當然,也出現了酮酸中毒4例,佔比2%。

2005年,來自瑞典的醫生,公布了他們的一項研究成果,受試者為1型糖尿病患者,每天被要求消耗70-90克碳水化合物。

結果發現:HbA1c水平顯著改善,外源胰島素劑量減少,全天血糖水平穩定得多。

受試者低碳飲食後血糖平均變化

說了這麼多,那麼,如果想要像這些案例和研究中的人一樣,該怎麼做才好呢?有什麼注意事項呢?

1型糖尿病低碳飲食建議

眾所周知,任何形式的糖尿病,尤其是1型糖尿病,面臨最大的挑戰是控制血糖,那麼,該怎麼做才好呢?

→減少高碳水化合物,降低其對血糖的刺激

吃了大量米麵糖等高碳水化合物後,他們會在體內迅速轉化為葡萄糖,引起血糖飆升。

如果你像是傳統飲食模式一樣,少吃多餐,一天吃個5-6餐,每餐都含有高碳水化合物,那麼,血糖就會經常飆高。

HbA1c水平總是居高不下的後果就是,隨時面臨著較高併發症的風險,比如損害血管、增加患心臟病和中風風險、誘發腎臟疾病、引起視力問題、導致神經問題等等。

所以,想要更好管控血糖,第一件事情是控制飲食中的高碳水化合物。

→多吃蛋白質和優質脂肪

蛋白質和脂肪對血糖的刺激很少,同時,含有大量的營養素。

蛋白質建議選擇諸如豬肉、牛肉、雞肉、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魚肉等等,而脂肪則建議選擇橄欖油、椰子油、豬油等等,並不建議選擇工業類種子油。相關閱讀→拋棄動物油,改吃植物油|營養學的大慘案

→注意對維生素D的補充

維生素D有助於調節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反應,這意味著它可以幫助預防和逆轉,通常引起1型糖尿病的自身免疫問題。

維生素D缺乏的嬰幼兒,在以後的生命中,患有1型糖尿病、多發性硬化症、類風溼性關節炎等風險會增高。

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有很多,比如雞蛋、動物肝臟、蘑菇等等,但是,更好的方式就是曬太陽。

→消除可能誘發或加劇1型糖尿病風險的食物

小麥和牛奶,會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引起強烈的免疫系統反應,食用牛奶也被反覆證明,會增加1型糖尿病風險。相關閱讀→每天1斤奶,害了多少人?|為什麼頂級營養專家不喝牛奶?

文章開始的案例中,李磊在1型糖尿病症狀出現前的一段時間裡,就曾大量攝入了含有牛乳蛋白的肌肉增強蛋白。

→增加omega-3脂肪酸攝入量

2017年4月,《臨床研究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研究,研究人員,使用的模型為非肥胖糖尿病小鼠。

給這些小鼠餵食富含omega-3的食物3個月,採集血液並測量這些小鼠的血清胰島素水平。

結果發現:omega-3有效降低了細胞炎症,改善葡萄糖代謝,而且更加令人欣喜的是,這些老鼠存在β細胞再生的跡象。

富含omega-3的食物有鮭魚、鯖魚、鯡魚、鱒魚、三文魚等,還有奇亞籽、亞麻籽、核桃等,建議每周吃2次魚哦。

→有一定風險,所以要在醫生的嚴格指導下

1型糖尿病,身體不能製造胰島素,相對來說比較特殊,所以在踐行低碳飲食的時候,有低血糖症或者酮酸中毒風險,所以,如果要嘗試,務必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關鍵的瘦龍說

1型糖尿病由於胰腺喪失了製造胰島素的能力,被認為是不可逆的,並且終生需要與胰島素相伴。

隨著病情的發展,還可能面臨各種併發症的困擾,比如情緒波動大、外周血管疾病、視力惡化、心血管疾病、慢性腎病等等,其中,糖尿病腎病是1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

但是,奇蹟無處不有,就比如今天文章中提到的故事和研究,在1型糖尿病早期,確實存在逆轉可能,而且不是靠藥物,只是簡簡單單的飲食調整。

即便不能逆轉,也能通過飲食調整,來達到比以往更好地管控目的,現年86歲的Bernstein,就是一個傳奇的例子。

未來,希望有更多的研究和案例出現,最後,想要強調的是,1型糖尿病患者如果想要通過低碳這類飲食方式調節的話,需要在醫生指導下嚴格執行,切勿自行嘗試,因為可能有同酸中毒的風險。

1型糖尿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還有很多疾病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比如說常見的關節炎、紅斑狼瘡、偏頭痛、多發性硬化、甚至抑鬱等很多奇怪的疾病,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飲食不合理,長期的慢性壓力情況下,我們的免疫系統會錯誤的攻擊我們的各種器官,導致很多問題。

相關焦點

  • 1型糖尿病將來可能有疫苗了
    1型糖尿病,幾乎是「與生俱來」,發病年齡較早,患者帶病生存時間長,負擔也因此更重。昨天,江蘇省人民醫院1型糖尿病冬令營在南京舉行。對於1型糖尿病的治療,江蘇省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楊濤教授帶來了最新消息:1型糖尿病將來可能有疫苗了。
  • 1型、1.5 型、2 型、3c... 糖尿病分型最新盤點!
    1 T1DM 刪除 1A 和 1B 兩種免疫學分型 既往,T1DM 根據是否伴隨免疫學指標分為免疫介導性 1 型和特發性 1 型。這兩組 T1DM 以前也被稱為 1A 型「自身免疫型」和 1B 型「非免疫型」糖尿病,但這一術語不常使用,在臨床上也沒有幫助。因此,新版指南僅提及 T1DM,不包括 WHO1999 年分類中使用的亞型。
  • 患1型糖尿病的他,向她求婚了
    24歲的小雨和25歲的小玉同是1型糖尿病患者,病程超過十年。今天(8月8日),在病友們見證下,小雨向小玉求婚了!雖然,1型糖尿病目前不可治癒,但愛,讓他們邁出了最勇敢的一步。
  • 1型糖尿病的發生發展,最早可能在子宮中就開始了?
    這項研究發表於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EASD)官方期刊《糖尿病》(Diabetologia)。對6月齡內即診斷為糖尿病的大量特殊小患者分析發現,他們患上的並非已知的單基因糖尿病,而可能是極早發病的一類1型糖尿病;而且,一些因素甚至提示,他們的發病最早有可能始於子宮孕育階段。
  • 患糖尿病最多能活多久?專家2型壽命縮短10年,1型縮短20年
    穩糖君經常遇到別人問:患糖尿病最多能活多少年?糖尿病有能活過30年的嗎?這些人可能是對自己的病抱著沮喪又悲觀的心情,也有可能只是想知道一個答案。糖尿病影響人一輩子的事,那它會影響壽命嗎?患上糖尿病是不是熬不過30年?我國2型糖尿病患者的預期大概壽命是多少?
  • 得了1型糖尿病就要不久人世了?
    (本文作者吉林省人民醫院老年醫學科副主任 李可心副主任醫師) 今天出診遇到個患者,看病過程中反覆問給他確診是1型糖尿病還是2型糖尿病?因為他聽說1型糖尿病就必須打胰島素,而且併發症出現得早、一般不會活太久。所以非常在意自己是否為1型。
  • 攻克1型糖尿病,我們在路上
    糖尿病通常分為1型、2型及妊娠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相對於2型在治療上更加的複雜,患者「三多一少」症狀更為典型,急、慢性併發症(如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腎病等)的發生率更高,病情進展更快,患者的預後和生存質量也更差,且以年輕患者居多。
  • 『治癒』1型糖尿病邁出的一步,研究支持免疫療法
    儘管還沒有患者可以完全停用胰島素,但這一結果具有重要臨床意義。論文通訊作者,法布羅大學(University at Buffalo)兒科醫生Teresa Quattrin指出,這是「向『治癒』1型糖尿病邁出的一步,減少胰島素劑量能帶來很多好處,包括更少發生低血糖,維持門靜脈胰島素水平。」
  • 最新研究表明;糖尿病新藥特普珠單抗,有助於延緩1型糖尿病發作
    最新研究表明,特普珠單抗可延緩家族增加1型糖尿病的發生風險。特普珠單抗如何在新診斷為1型糖尿病的兒童和青少年中發揮作用,現在將在研究中進行調查。保護-新研究在新的PROTECT臨床研究中,研究人員希望調查研究用藥物特普珠單抗是否還能減緩最近診斷為1型糖尿病的8至17歲兒童和青少年的β細胞損失。
  • 再次提醒,二型糖尿病患者要這樣選擇糖尿病治療儀
    根據最新報告,2019年全球約4.63億20-79歲成人患糖尿病(11個人中有1個為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數量最多的前10個國家/地區,前三位分別為中國、印度和美國,糖尿病患者(20-79歲)數量分別為1.164億、7700萬和3100萬,約有420萬人(20-79歲)死於糖尿病或其併發症,相當於每8秒有1個人死於糖尿病,約佔全球全死因死亡的11.3%
  • 醫學手繪動畫 |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如何區別
    醫學手繪動畫 |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如何區別 2020-04-17 11: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你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有多高?《自然醫學》定義6種糖尿病前期亞型
    已知糖尿病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稱為「高危人群」,主要是指年齡大於45歲、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壓、常年缺乏運動以及血糖、血脂異常等;第二個階段稱為「糖尿病前期(也叫前驅糖尿病)」,第三個階段就成為真正的糖尿病患者了。在血脂異常但還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的階段,就是我們今天主要探討的第二階段,即糖尿病前期。
  • 12歲診斷1型糖尿病,與糖尿病抗爭17年,她創造了生命的奇蹟
    有時我討厭糖尿病。其他時候,我為自己的堅強而感到自豪。無論如何,我真的不知道有什麼不同。 上一分鐘我感覺還好,下一分鐘我好像快要死了,這種感覺對我來說是很正常的。 我患糖尿病的時間比沒有患糖尿病的時間長,我幾乎不記得沒有糖尿病的生活。它已成為我的一部分。
  • 盤點2017年1型糖尿病研究新進展
    【1】研究發現1型糖尿病發作的新型生物標記物,將助力糖尿病早期診斷近日,來自都柏林城市大學、埃裡克西大學和愛爾蘭皇家外科學院的3U糖尿病聯盟有了一項突破性研究成果,他們發現了一些可能預測1型糖尿病發展的生物標記物。研究人員發現了血液中一種叫做12-HETE的物質可用於診斷1型糖尿病病人,如果病人沒有發病,就無法在血液中檢測到這個物質。
  • 4歲女童患上糖尿病還酮症酸中毒,需終身依賴胰島素
    揚子晚報網10月21日訊(通訊員 王海峰 王平 劉威 記者 朱鼎兆)淮安四歲女童園園(化名)最近總是光吃不胖,而且三天前突然出現嘔吐、呼吸急促、精神不佳的症狀。家人趕緊將其送到淮安市婦幼保健院檢查,結果很是意外,園園不但患Ⅰ型糖尿病,而且還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情況兇險。
  • NEJM:保留胰島素分泌 免疫療法向「治癒」1型糖尿病再邁進!
    儘管還沒有患者可以完全停用胰島素,但這一結果具有重要臨床意義。論文通訊作者,法布羅大學(University at Buffalo)兒科醫生Teresa Quattrin指出,這是「向『治癒』1型糖尿病邁出的一步,減少胰島素劑量能帶來很多好處,包括更少發生低血糖,維持門靜脈胰島素水平。」
  • 納米技術助1型糖尿病早診早治
    □本報記者 王瀟雨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翁建平課題組聯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閔元增教授課題組,針對1型糖尿病的治療,總結了納米技術在磁共振成像、納米免疫療法和胰島移植中應用的研究進展。相關論文已發表在《納米醫學與納米生物技術》上。
  • 1型糖尿病患新發現!科學家發現,T細胞可能不是胰島素"兇手"
    科學家知道危險的T細胞生活在1型糖尿病即使健康的人擁有這些免疫系統細胞,但患有1型糖尿病的人的T細胞卻接近或滲入胰腺內的細胞團。生活在這些簇中的β細胞產生胰島素來調節血糖,但是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T細胞會殺死那些β細胞。拉霍亞研究所的資深研究作者馬蒂亞斯·馮·赫拉特博士說:「這些T細胞就像掠食者。
  • 湘雅二醫院全球率先開展幹細胞教育治療青少年1型糖尿病
    華聲在線8月30日訊(通訊員 俞海波 記者 鄧桂明)今日下午,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代謝內分泌科三病區病房裡,來自美國紐約的1型糖尿病患兒Ivan正在接受幹細胞教育治療。作為全球首批接受該方法治療的青少年發病1型糖尿病患者,經過前兩個療程的治療後,Ivan病情明顯好轉,日前,母親帶著他來到中國接受第三個療程的治療。
  • 1型糖尿病疫苗將於2018年在芬蘭進行人體試驗
    過去25年來芬蘭的研究人員一直在調查兩者之前的關聯,現在他們相信他們已經發現可以引發1型糖尿病的特定病毒組。在開發原型疫苗後,該團隊表示這種疫苗將於2018年進行人體臨床試驗。 雖然不像2型糖尿病那麼常見,但1型糖尿病仍然影響著全世界數百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