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認知!1型糖尿病的發生發展,最早可能在子宮中就開始了?

2020-12-01 騰訊網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6月齡內確診的糖尿病通常被認為是單基因突變引起的,而非1型糖尿病。這一認知近期受到了新研究的挑戰。

這項研究發表於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EASD)官方期刊《糖尿病》(Diabetologia)。對6月齡內即診斷為糖尿病的大量特殊小患者分析發現,他們患上的並非已知的單基因糖尿病,而可能是極早發病的一類1型糖尿病;而且,一些因素甚至提示,他們的發病最早有可能始於子宮孕育階段。

英國糖尿病協會(Diabetes UK)研究總監Elizabeth Robertson博士表示:「這些重要發現重寫了我們對1型糖尿病發病時間以及免疫系統出錯的時間的理解。

截圖來源:Diabetologia

目前已知26個新生兒糖尿病基因。但在6月齡內就確診的糖尿病患者中,還有10%-15%並不攜帶上述26種基因變異之一。那麼,有無可能是其他的病因,比如多基因遺傳問題引起的1型糖尿病?

因此,埃克塞特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Exeter Medical School)團隊開展了這項研究。研究納入了2000年-2019年間在6月齡內確診為糖尿病、且沒有已知單基因異常的166例嬰兒患者,並將他們與164例單基因新生兒糖尿病和152例6-24月齡才確診的多基因1型糖尿病患兒進行了比較。

結果發現,這166例6月齡內確診糖尿病的研究嬰兒,具有兒童1型糖尿病的典型特徵:高遺傳風險評分、具有自身免疫性、而且β細胞功能快速衰退。

具體來看,這些研究嬰兒的1型糖尿病遺傳風險評分(T1D-GRS)確實偏高,36%嬰兒的T1D-GRS評分比95%的健康對照者(樣本量4862例)還要高。

這表明這些新生兒的糖尿病並不是未知的單基因病因引起的。研究團隊解釋,「因為單基因糖尿病患者的T1D-GRS評分分布與非1型糖尿病人群相同。相反,T1D-GRS評分普遍偏高提示,他們患有的可能是多基因1型糖尿病。

其次,高T1D-GRS的6月齡內嬰兒糖尿病患者,他們的自身抗體陽性率與6-24月齡確診的多基因1型糖尿病患兒相似(41% vs 58%;P = 0.2)。這為他們屬於1型糖尿病提供了又一支持證據。

▲抗胰島自身抗體陽性嬰兒的比例。從左至右依次是單基因糖尿病患者(n = 93,對照組),6月齡內確診糖尿病且T1D-GRS評分低(n = 33),6月齡內確診糖尿病且T1D-GRS評分高(n = 22),以及6-24月齡確診1型糖尿病(n = 88)。深藍色:對GADA,IA2A或ZnT8A中的至少一種呈陽性;紫色:GADA陽性;紅色:IA2A陽性;淺藍色:ZnT8A陽性。(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而且,他們體內的C肽水平也在診斷1年內就顯著降低(中位數這反映了他們體內胰島素分泌能力的迅速喪失。相比之下,單基因糖尿病嬰兒體內的C肽水平明顯更高(中位數為64 pmol/L)。

此外,研究團隊還注意到,6月齡內被確診1型糖尿病的嬰兒,他們的出生體重也往往更低,出生體重中位數低於國際參考標準。其中,在3月齡內確診的嬰兒體重最低。這增加了以下可能性:一些嬰兒在子宮內就因免疫攻擊而導致胰島素分泌減少。

基於這些發現,研究團隊認為,1型糖尿病可以在6月齡內出現,這是極早發病的一類1型糖尿病亞型,而且起病有可能始於孕育階段。

不過,對於1型糖尿病有可能起源於子宮內的「極端」推測,也有專家提出不同見解,認為目前還缺乏直接證據。芬蘭赫爾辛基大學(University of Helsinki)兒童醫院Mikael Knip博士多年來研究1型糖尿病早期生命起源,儘管他贊同這項研究樣本量不小,設計良好,但「在新生嬰兒臍帶血中,我們從未見過與糖尿病相關的自身抗體,除非母親的(糖尿病相關)自身抗體呈陽性。」另一方面,「孕期的一些風險因素,比如出生體重減輕可能確實會增加糖尿病風險,但這並不一定意味著疾病過程是在子宮內誘發的。」

研究通訊作者,埃克塞特大學醫學院Richard A. Oram博士表示,目前,研究團隊正計劃更深入地研究嬰兒的免疫系統。「希望能夠解釋1型糖尿病如此早發病的原因,並為創新預防或治療方法的研發提供洞見。」Elizabeth Robertson博士也贊同,這可能「從更廣泛的角度揭示1型糖尿病病因的關鍵因素,對於防治方法至關重要。畢竟1型糖尿病將影響這些孩子一生。」

題圖來源:123RF

參考資料

[2] Could Type 1 Diabetes Begin in Utero?. Retrieved October 19, 2020, from https://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939020

[3] Type 1 diabetes could begin in the womb, new research suggests. Retrieved October 19, 2020, from http://www.exeter.ac.uk/news/research/title_821111_en.html

註:本文旨在介紹醫藥健康研究進展,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請聯繫wuxi_media@wuxiapptec.com

點「在看」,分享醫學新知

相關焦點

  • 1型糖尿病他19歲患上1型糖尿病,為什麼還可能恢復?
    雖然是個案,卻對很多醫生有極大的震撼和啟發作用,因為傳統觀念裡,1型糖尿病根本不存在逆轉可能……1型糖尿病,為什麼還可能恢復?1型糖尿病常見於10-14歲孩子,但實際上,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段,被診斷出最年長者達94歲。
  • 中國科大發現糖尿病相關認知障礙發生新機制與診斷標記物
    發現了阿爾茲海默病(AD)致病關鍵蛋白酶,β-澱粉樣前體蛋白(APP)切割酶(BACE1)在二型糖尿病患者體內異常升高,通過剪切胰島素受體而影響胰島素敏感性,參與胰島素抵抗的發生。並首次提出BACE1不僅通過促進澱粉樣蛋白(Aβ)的產生、且可能通過促進胰島素抵抗進而增加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認知損傷發生風險。
  • 1型糖尿病將來可能有疫苗了
    1型糖尿病,幾乎是「與生俱來」,發病年齡較早,患者帶病生存時間長,負擔也因此更重。昨天,江蘇省人民醫院1型糖尿病冬令營在南京舉行。對於1型糖尿病的治療,江蘇省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楊濤教授帶來了最新消息:1型糖尿病將來可能有疫苗了。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現糖尿病相關認知障礙發生新機制與診斷標記物
    發現了阿爾茲海默病(AD)致病關鍵蛋白酶,β-澱粉樣前體蛋白(APP)切割酶(BACE1)在二型糖尿病患者體內異常升高,通過剪切胰島素受體而影響胰島素敏感性,參與胰島素抵抗的發生。並首次提出BACE1不僅通過促進澱粉樣蛋白(Aβ)的產生、且可能通過促進胰島素抵抗進而增加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認知損傷發生風險。
  • ...六大熱點(4):口服胰島素或GAD疫苗能預防1型糖尿病的發生發展嗎?
    2017 ADA值得期待的六大熱點(4):口服胰島素或GAD疫苗能預防1型糖尿病的發生發展嗎?
  • 1型、1.5 型、2 型、3c... 糖尿病分型最新盤點!
    1 T1DM 刪除 1A 和 1B 兩種免疫學分型 既往,T1DM 根據是否伴隨免疫學指標分為免疫介導性 1 型和特發性 1 型。這兩組 T1DM 以前也被稱為 1A 型「自身免疫型」和 1B 型「非免疫型」糖尿病,但這一術語不常使用,在臨床上也沒有幫助。因此,新版指南僅提及 T1DM,不包括 WHO1999 年分類中使用的亞型。
  • 輪狀病毒疫苗有助於抑制I型糖尿病的發生
    根據墨爾本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被診斷患有1型糖尿病的幼兒數量下降可能與澳大利亞嬰兒的常規輪狀病毒疫苗接種有關。圖片來源:圖蟲創意研究人員調查了從2000年到2015年被診斷患有1型糖尿病的澳大利亞兒童的數量,並發現0-4歲兒童的1型糖尿病診斷從2007年開始下降,輪狀病毒疫苗是作為常規嬰兒疫苗接種引入的
  • 『治癒』1型糖尿病邁出的一步,研究支持免疫療法
    同樣作為一種自身免疫疾病,1型糖尿病也會受到TNF- α的影響。TNF- α對胰島β細胞有直接毒性。在非肥胖的1型糖尿病動物模型中,TNF- α可促進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發生發展,而阻斷TNF- α則有保護作用。此外,新發病的1型糖尿病患者,血清TNF- α水平通常會升高。
  • 中國1型糖尿病患者死亡率高 多活不過30年
    因為1型糖尿病的治療必須是持續且長期的,如果患者能夠接受足夠的培訓,增強疾病的防治意識,以及合理的照顧及胰島素補充,1型糖尿病患者並不會妨礙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然而,我國目前對1型糖尿病的治療關護還存在很多不足,不合理的胰島素補充所導致的高血糖或低血糖現象嚴重,以致各種併發症接踵而至,患者壽命普遍縮短。
  • Cell:阻斷VDAC1 可助力2型糖尿病藥物開發
    在近日的一項臨床前實驗中,瑞典隆德大學的研究人員表明,通過阻斷蛋白質VDAC1,可以恢復患者正常功能,助力2型糖尿病藥物的開發;不僅如此,該研究小組還發現了VDAC1與阿爾茲海默症的關係以及二甲雙胍如何通過影響VDAC1發揮效用的。
  • 得了1型糖尿病就要不久人世了?
    (本文作者吉林省人民醫院老年醫學科副主任 李可心副主任醫師) 今天出診遇到個患者,看病過程中反覆問給他確診是1型糖尿病還是2型糖尿病?因為他聽說1型糖尿病就必須打胰島素,而且併發症出現得早、一般不會活太久。所以非常在意自己是否為1型。
  • NEJM:保留胰島素分泌 免疫療法向「治癒」1型糖尿病再邁進!
    同樣作為一種自身免疫疾病,1型糖尿病也會受到TNF- α的影響。TNF- α對胰島β細胞有直接毒性。在非肥胖的1型糖尿病動物模型中,TNF- α可促進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發生發展,而阻斷TNF- α則有保護作用。此外,新發病的1型糖尿病患者,血清TNF- α水平通常會升高。
  • 研究發現2型糖尿病潛在發生指標
    研究發現2型糖尿病潛在發生指標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6 16:44:13 德國蒂賓根大學慕尼黑亥姆霍茲中心糖尿病研究與代謝疾病研究所Robert Wagner研究組,發現2型糖尿病高風險個體的基於病理生理學的亞表型
  • 醫學手繪動畫 |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如何區別
    您的瀏覽器可能不支持此視頻播放器,請用更高版本的瀏覽器試試!知易社醫學科普1型糖尿病 VS. 2型糖尿病這期視頻講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在發病機制上到底有什麼區別,這是胰腺,調節血糖的重要器官之一,橫切一下,你會看到這樣的解剖,其中像一座小島的是胰島,胰島裡面有胰島β細胞,它能分泌胰島素來調節血糖,也就是降血糖,血糖,顧名思義血管裡的糖分。
  • 2型糖尿病來襲
    「故事」的全部,遺傳和表觀遺傳—基因表達的改變或許也在2型糖尿病發病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澳大利亞中部居住的土著人中,糖尿病的患病率或許是世界上最嚴重的,這些人群的糖尿病發病率是非土著人群的3倍,對某些偏遠地區土著人群的研究結果表明,其2型糖尿病的流行率能夠達到30%,而非土著人群的糖尿病流行率僅大約為5%。
  • 楊興升教授:子宮內膜癌分型
    子宮內膜癌I型,是在內源性或外源性雌激素刺激後引起子宮內膜單純增生到複雜增生到不典型增生,進而發展成為子宮內膜癌。大多數增生保持穩定或退化(18%,74%),各種增生發展成子宮內膜癌的機率分別為1%,3%,8%,29%,不典型增生在10年內有25%發展成為子宮內膜癌。子宮內膜腺體異型增生(EmGD)是子宮內膜漿液性癌的癌前病變。
  • 攻克1型糖尿病,我們在路上
    糖尿病通常分為1型、2型及妊娠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相對於2型在治療上更加的複雜,患者「三多一少」症狀更為典型,急、慢性併發症(如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腎病等)的發生率更高,病情進展更快,患者的預後和生存質量也更差,且以年輕患者居多。
  • 最新研究表明;糖尿病新藥特普珠單抗,有助於延緩1型糖尿病發作
    最新研究表明,特普珠單抗可延緩家族增加1型糖尿病的發生風險。特普珠單抗如何在新診斷為1型糖尿病的兒童和青少年中發揮作用,現在將在研究中進行調查。通過破壞T細胞,接受特普珠單抗治療的1型糖尿病糖友可能能夠繼續生產更多的胰島素,減少對胰島素注射的需求,更好地控制血糖,或減少1型糖尿病帶來的併發症。最終,這將改善1型糖尿病糖友的生活質量和結局。
  • 盤點2017年1型糖尿病研究新進展
    導語  1型糖尿病是一種自身免疫疾病,其患者自身免疫系統會錯誤攻擊並摧毀分泌胰島素的胰島細胞,從而導致胰島功能喪失並最終發展為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多發於青少年,因此也曾被稱為青少年糖尿病。小編整理了2017年1型糖尿病領域的一些重要研究進展,分享給各位,一同學習。
  • 導致1型糖尿病的胰腺細胞也出現在健康人群中
    科學家們知道,危險的T細胞生活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腺中,但一項新研究表明,它們也居住在健康個體的胰腺中。即使健康的人擁有這些免疫系統細胞,但患有1型糖尿病的人的T細胞卻接近或滲入胰腺內的細胞團。生活在這些簇中的β細胞產生胰島素來調節血糖,但是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T細胞會殺死那些β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