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升教授:子宮內膜癌分型

2020-11-30 醫脈通



【專家簡介】楊興升,男,1964年出生,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婦產科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醫學博士,1986年畢業於山東醫科大學醫學系,2001年至2002年赴日本留學。兼任中華醫學會婦科腫瘤分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婦產科分會委員、山東省抗癌協會婦科腫瘤分會主任委員、山東省醫學會婦產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山東省醫師協會婦產科分會副主任委員、現代婦產科進展雜誌常務副主編等 。


  依據子宮內膜癌與雌孕激素的關係以及流行病學因素、預後因素等把子宮內膜癌分成兩型,即二元論學說:I型為雌激素依賴性,約佔子宮內膜癌的80%左右,發病高峰年齡50-60歲,伴肥胖和代謝症候群,子宮內膜背景為增生期,癌前病變為上皮內瘤變,組織類型為內膜樣腺癌,分化程度低級別,疾病進展相對緩慢,染色體為二倍體,愈後相對較好。II型子宮內膜癌主要是漿液性和透明細胞癌,約佔15%,平均發病年齡比I型子宮內膜癌推後十年左右,不伴肥胖和代謝症候群,組織類型為高級別,疾病進展迅速,染色體為多倍體,預後差。這種分類模式基本上能反映子宮內膜癌的預後,但是也不完全一致。如同樣是I型子宮內膜癌,同樣是高分化的腺癌,但預後差別很大。譬如,高分化子宮內膜腺癌年輕患者,應用孕激素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療,只有70%能夠緩解,30%對孕激素治療不敏感。對於肥胖患者,用孕激素效果不佳,用二甲雙胍加口服避孕藥緩解率非常高。因此,雖然」二元論「分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子宮內膜癌的本質,但仍存在一定的異質性。


  子宮內膜癌I型,是在內源性或外源性雌激素刺激後引起子宮內膜單純增生到複雜增生到不典型增生,進而發展成為子宮內膜癌。大多數增生保持穩定或退化(18%,74%),各種增生發展成子宮內膜癌的機率分別為1%,3%,8%,29%,不典型增生在10年內有25%發展成為子宮內膜癌。子宮內膜腺體異型增生(EmGD)是子宮內膜漿液性癌的癌前病變。它的發生在機制上與子宮內膜樣腺癌不完全一樣,EmGD是指正常良性子宮內膜和漿液性子宮內膜上皮內癌(EIC)之間的一種過渡性病變。組織學上來說,子宮內膜腺體異型增生時細胞的非典型性介於靜止期子宮內膜和EIC之間,病變發生過程中,發現一些形態學上沒有任何不典型性的內膜腺體或腺上皮在p53染色後出現強陽性。p53基因突變在p53印記腺體和子宮內膜漿液性的腫瘤病變中高度一致。EmGD符合癌前病變的特徵。子宮內膜漿液性腺癌可能的發生模式:首先是損傷導致基因突變,引起細胞的增殖及過度增生,最後發展成為子宮內膜漿液性癌。子宮內膜漿液性癌與卵巢漿液性癌的特徵非常相似,包括都有很高的p53突變率(90%以上),很少有PTEN基因突變(不超過3%),另外還有一些其他基因突變的差別。我們想子宮內膜漿液性癌與卵巢漿液性癌大部分基因突變相似,是不是同一個起源?對子宮內膜漿液性癌及雙側輸卵管進行病理學分析,並對非腫瘤性的子宮內膜進行了病理學檢查,同時進行p53的免疫組化,發現在58%的病例中有陽性存在,29%出現輸卵管受累,其中有9例輸卵管壁受累,同時有內膜的轉移。因此,輸卵管的上皮性癌在子宮內膜漿液性癌中佔了8%,因此還不能肯定輸卵管上皮的漿液性癌與子宮內膜漿液性癌之間的相關性,但是它們可能是多灶性的起源。


  目前,子宮內膜癌的分型還存在一個問題,在I 型子宮內膜癌中,並不一定都與雌激素的刺激有關,臨床實踐中我們可以見到少部分I型子宮內膜癌患者中沒有任何的代謝紊亂表現、腫瘤分化較差,周圍內膜呈萎縮性表現,所以,應把這類子宮內膜癌歸為II型。相反有些II型子宮內膜癌繼發於增生性子宮內膜基礎之上,似乎與雌激素刺激有相關性,而且在子宮內膜癌WHO分類中還存在其他類型的子宮內膜癌,譬如混合型子宮內膜癌、移行細胞癌、小細胞未分化子宮內膜癌等,雖然比較罕見,但是不應該排除在子宮內膜癌分型之外。現有的子宮內膜癌的分型是基於流行病學臨床病理分型,它揭示了子宮內膜癌兩種最常見的臨床表現。


  子宮內膜癌細胞是如何癌變,如何賦予對雌激素的不同反應性,以及除了上面提到的兩型子宮內膜癌還有其他的子宮內膜癌存在嗎?有研究顯示,對於I型和II型子宮內膜癌分子標記物,雖然他們之間有差別,甚至差別很大,但是在I型子宮內膜癌有很高發生率的分子標記物,也存在在II型子宮內膜癌中; 同樣II型子宮內膜癌發生率高的分子標記物,也可以存在於I型子宮內膜癌中,因此,它們之間存在一些交叉性。


  目前精準醫學的概念就是充分考慮每個病人環境、基因、生活方式的前提下量體裁衣的進行精準的治療與預防,包括全基因組DNA分析、全外顯子組DNA序列表達譜研究及小RNA表觀遺傳修飾、蛋白質組、代謝組檢測等等。因此,對癌症治療來講要做到正確的治療,就是要在正確的時間選擇正確的藥物對病人進行正確的治療。


  基於基因特徵的子宮內膜癌分類應運而生。子宮內膜癌二元論分型(基因突變特徵):I型 PTEN、FGFR2、ARID1A、CINNB1、PIK3CA、PIK3RI和KRAS等; II型TP53、PIK3CA、PPP2RIA等。通過全基因組分型,可以把子宮內膜癌大致分成四種亞型,他們的預後完全不同。進一步對漿液性癌、子宮內膜樣癌,特別是低分化腺癌分析發現,94%(50/53)漿液性癌、62%(8/13)混合型癌為CN-H,另有12%的子宮內膜樣癌為CN-H,包括24%G3、5%G1/2內膜樣癌。提示子宮內膜樣癌存在與傳統組織學分類和細胞分級完全不同的亞群。2名病理學家對TCGA研究中所涉及的75例FIGO G3子宮內膜樣腺癌進行形態學再評價,55例一致,6例不一致,14例不確定。其中,符合漿液性癌形態學特徵6例中僅有1例符合漿液性癌基因學特徵,另4例為典型的子宮內膜樣癌基因學特徵。CN-H組15例中,2例形態學及基因學均符合漿液性癌特徵,另外13例至少有1例病理學家判定為子宮內膜樣癌,CN-L組一致性最好(90%;k=0.9),(POLE:62%,X=0.55;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 :78%,x=0.74;and CN-H:53%,x=0.48)。通過RNA序列分析及其他的基礎研究也發現,這四型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別。對信號通路研究發現,幾乎所有的子宮內膜癌最常改變的通路是RTK/RSA。


  分子分型的意義是:更客觀地反映腫瘤分子生物學行為,指導個體化,精準的治療。總的來講,目前,分子分型對於指導子宮內膜癌個體化治療還遠遠不夠,但我們已經前進了一步。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基於預後和分子分型的子宮內膜癌分期修訂建議:國際聲音與中國現狀
    基於預後和分子分型的子宮內膜癌分期修訂建議:國際聲音與中國現狀
  • 子宮內膜癌的出血特點 預防子宮內膜癌方法
    現在的很多女性朋友會有子宮內膜癌的病症,那么子宮內膜癌的出血特點有哪些呢?子宮內膜癌是怎麼引起的?是什麼原因導致,如何預防?子宮內膜癌的症狀有哪些呢?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吧。子宮內膜癌的出血特點子宮內膜癌有著很多的出血症狀。
  • 子宮內膜癌的靶向治療
    對於標準治療後出現進展的惡性腫瘤,目前,有希望的治療方法是靶向治療,針對已經明確的致癌位點發揮作用,使腫瘤細胞特異性死亡,而不會波及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從而在發揮抗腫瘤活性的同時,減少對正常細胞的毒副反應。隨著對腫瘤發生機制的深入研究,針對癌細胞生存分子通路治療靶點的藥物陸續得以研製,涉及血管生成、DNA修復和凋亡等諸多方面。針對腫瘤基因通路的分子靶向藥物,也可能在子宮內膜癌的治療中具有用武之地。
  • 中醫治療子宮內膜癌,子宮內膜癌的中醫治療方法
    中醫治療子宮內膜癌,子宮內膜癌的中醫治療方法 時間:2020-12-02 15:45 廣州復大腫瘤醫院 那麼中醫治療子宮內膜癌的方法有哪些,中醫治療子宮內膜癌有哪些可靠的方法?讓我們一起看看。
  • 關於「子宮內膜癌」,你需要知道這些!
    根據發病機制和生物學行為特點,子宮內膜癌分為雌激素依賴型(Ⅰ型)和非雌激素依賴型(Ⅱ型)。大部分子宮內膜癌屬於雌激素依賴型。Ⅰ型子宮內膜癌的發生與無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持續刺激直接相關。缺乏孕激素對抗,子宮內膜長期處於過度增生的狀態,進一步發展為子宮內膜癌。Ⅱ型子宮內膜癌的發生機制至今尚不完全不清楚。主要危險因素如下:1.
  • 子宮內膜癌特徵的揭示
    子宮內膜癌特徵的揭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7 10:43:42 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Tao Liu、Karin D.
  • 研究證實肥胖與子宮內膜癌有關
    《國際癌症期刊》(Int J Cancer)近期發表的一項研究進一步證實了體重與子宮內膜癌的重要關聯。
  • 研究顯示懷孕有助降低女性患子宮內膜癌風險
    (新華社/路透)新華社雪梨11月19日電(記者陳宇)澳大利亞科研人員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懷孕有助於降低女性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懷孕次數越多,患這種癌的風險越小,即使是中途流產,同樣有一定的保護效果。澳大利亞伯格霍弗醫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新一期《國際癌症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分析了全球30項相關研究獲得的懷孕數據,分析對象包括近1.7萬名患有子宮內膜癌的女性和近4萬名從未患過該病的女性。
  • 維生素D或可降低子宮內膜癌風險
    美國喬治敦大學研究人員9月21日報告說,他們進行的動物實驗顯示,補充維生素D可以降低肥胖實驗鼠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 ...子宮內膜癌|腫瘤標誌物|惡性腫瘤|子宮頸癌|卵巢癌|讀懂|基因|...
    如在盆腔炎症、月經期、懷孕時檢查,CA125有可能升高,這些因素去除後CA125有可能恢復正常;另外,輸卵管腺癌、子宮內膜癌、宮頸癌、胰腺癌、腸癌、乳腺癌和肺癌患者CA125的水平也會升高。2.CA199:在卵巢粘液性腺癌和子宮內膜癌中可以升高,也是胰腺癌敏感性最高的標誌物。
  • ACOG 意見:他莫昔芬是否增加子宮內膜癌風險?
    標準劑量的他莫昔芬可能與子宮內膜增殖、增生、息肉形成、浸潤性癌和子宮肉瘤有關。為此,ACOG委員會建議對服用他莫昔芬的女性適當隨訪,評估風險,並進行子宮癌症的預防和檢查。多數研究發現,服用他莫昔芬的女性發生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是相同年齡段人群的2至3倍。子宮內膜癌發生風險與服用劑量和時間有關。
  • 常喝咖啡和飲茶降低患子宮內膜癌風險
    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女性常喝咖啡和飲茶能降低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美國羅斯韋爾·帕克癌症研究所科學家在4月刊的美國《國際癌症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上發表報告說,他們對近1100名婦女進行跟蹤調查後發現,常喝咖啡和飲茶的人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要比未飲用者低,而且喝咖啡和飲茶的次數越多,患這種癌症的風險就越小。
  • MSI檢測/IHC檢測在Lynch症候群子宮內膜癌患者腫瘤篩查中的應用
    子宮內膜癌中約有2-3%的患者與遺傳性非息肉性結直腸癌症候群(Lynch症候群)相關,故稱之為Lynch症候群相關子宮內膜癌。然而,該指南尚有缺陷,因家族史是首要指標,對於家族成員少、家族史不明或家族成員在高危年齡之前就因各種原因進行了全子宮雙附件切除的病例則難以評估。另外,該標準將<50歲作為篩查指標之一,雖然Lynch症候群相關子宮內膜癌的發病年齡相對年輕,但仍有約40%的患者>50歲,尤其是MSH6突變人群易被遺漏。
  • 全球醫權威報導:美國子宮內膜癌治療研究最新報告!
    抗血管生成療法抗血管生成劑在子宮內膜癌的治療中一直具有一定活性。在接受1-2次子宮內膜癌先前細胞毒性治療的女性中,貝伐單抗的緩解率為14%,6個月的PFS率為40%,與其他任何二線治療方案相比,均具有優勢。
  • Nat Genet:GWAS分析發現增加子宮內膜癌風險的新變異
    2016年5月5日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一項國際合作發現了可能增加女性患子宮內膜癌風險的五個新基因區域,子宮內膜癌是影響女性的一種常見癌症類型,該研究將與該疾病有關的已知基因區域增加到九個。 子宮內膜癌是發生在子宮壁的癌症,在英國每年有大約9000人新診斷為該疾病。
  • 輔助化療聯合放射治療局部晚期子宮內膜癌
    輔助化療聯合放射治療局部晚期子宮內膜癌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19 12:46:40 美國西北大學Daniela Matei團隊,研究了輔助化療聯合放射治療局部晚期子宮內膜癌是否可以取得新突破。
  • FDA批准LENVIMA+KEYTRUDA聯合療法用於特定類型的子宮內膜癌患者
    該批准基於研究111/KEYNON-146的數據,該研究是一項二期、多隊列、多中心、開放標籤、單組試驗,納入了108名在任何情況下至少接受過一次全身治療後有疾病進展的轉移性子宮內膜癌患者。 紐約史隆凱特靈紀念醫院醫學腫瘤學家Vicky Makker博士表示,「早期診斷時,子宮內膜癌可以有良好的預後;然而,對於接受既往全身療法後癌症已經進展的婦女來說,FDA批准的治療方案很少,」「基於客觀反應率和反應持續時間,LENVIMA+KEYTRUDA聯合療法的批准將有助於解決非MSI-H或dMMR、在既往全身療法後有疾病進展且不適合接受根治性手術或放療的晚期子宮內膜癌患者未得到滿足的重大醫療需求
  • Aeterna子宮內膜癌新藥AWZS-108三期研究開始
    三期研究將研究新藥AWZS-108對子宮內膜癌作用。研究人員將招募500名子宮內膜癌患者參加三期研究,以對AWZS-108的臨床效果進行深入研究。
  • AJOG:手術有風險,時間需謹慎---過早手術或增加子宮內膜癌患者死亡...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與確診後3-4周進行手術的病人相比,確診後兩周內進行手術(通常是切除子宮)的病人五年內死亡率顯著增加。研究人員分析了超過200000例病例,其中2/3的病例為低風險病人,這些病人中,確診後兩周內進行手術(通常是切除子宮)的病人五年內死亡率比確診後3-4周進行手術的病人增加14%。在高風險的病人中這一比例增加到了20%。
  • 會引起子宮內膜癌嗎?
    內分泌治療雖然溫和,但也有它的不良反應,最讓人擔心的是增加子宮內膜癌的風險!他莫昔芬具有雙重作用,對於乳腺它是抗雌激素作用,但對於子宮內膜卻有微弱的雌激素刺激作用,因此,他莫昔芬可能會使子宮內膜增厚。有研究顯示他莫昔芬內分泌治療5年子宮內膜增厚大約6—21mm,而增加子宮內膜癌概率的結論有些不一致,有不增加的結論,也有增加的結論,但總的來說,他莫昔芬增加子宮內膜癌的風險不是很大!這種風險相對於降低50%的復發率、減少1/3死亡率,利遠大於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