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I檢測/IHC檢測在Lynch症候群子宮內膜癌患者腫瘤篩查中的應用

2020-12-01 醫脈通

MSI檢測/IHC檢測在Lynch症候群子宮內膜癌患者腫瘤篩查中的應用

2014-10-22 來源:中國婦產科網

子宮內膜癌中約有2-3%的患者與遺傳性非息肉性結直腸癌症候群(Lynch症候群)相關,故稱之為Lynch症候群相關子宮內膜癌。



文獻來源:Consequences of universal MSI/IHC in screening ENDOMETRIAL cancer patients for lynch syndrome.


Lynch症候群是一種由鹼基錯配修復(MMR)基因缺陷引起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主要與4種MMR基因的胚系突變有關,包括MLHI、MSH2、MSH6及PM52,具有較高的癌症發生傾向。


基因檢測是Lynch症候群最準確的診斷方法,但常規的基因檢測費時、昂貴,難以在臨床進行廣泛應用,因此在突變分析前對高危人群採取篩查試驗是必要的。


針對Lynch症候群相關子宮內膜癌的臨床篩查標準尚未有效建立,應用也不廣泛。目前篩查方法主要是阿姆斯特丹標準Ⅱ及改良Bethesda指南,但方案僅以相關家族史和年齡為指標,有可能遺漏40%-60%的遺傳性子宮內膜癌。


近年來國際婦科腫瘤專家協會(SGO)在阿姆斯特丹標準Ⅱ基礎上提出了新的篩查指南,除家族史與年齡外,還將同時或異時患Lynch症候群相關癌作為篩查指標,符合率達71%-93%。


然而,該指南尚有缺陷,因家族史是首要指標,對於家族成員少、家族史不明或家族成員在高危年齡之前就因各種原因進行了全子宮雙附件切除的病例則難以評估。另外,該標準將<50歲作為篩查指標之一,雖然Lynch症候群相關子宮內膜癌的發病年齡相對年輕,但仍有約40%的患者>50歲,尤其是MSH6突變人群易被遺漏。


因此近年來有研究採用微衛星不穩定性(MSI)檢測、4種MMR蛋白的免疫組織化學(IHC)檢測,以及MLH1啟動子甲基化序列分析三種方法進行該腫瘤的篩查。


本研究作者選取了一個回顧性分析隊列包括共408名在2011年診斷子宮內膜癌已行全子宮切除術的患者和一個前瞻性分析隊列包括共206名在2012年8月1日至2013年8月31日因子宮內膜癌行全子宮切除術的患者。


兩個隊列中每個患者的組織學標本均進行IHC檢查檢測MMR基因突變蛋白和/或MSI檢測,由於MMR蛋白MSH2、MSH6或PMS2中之一的缺失高度提示有Lynch症候群的可能。


MLH1蛋白表達缺失則可能是胚母細胞突變或由於CpC島甲基化導致的MLH1基因靜默表達的結果。因此若只有MLH1蛋白表達缺失,需要對該病例進一步行DNA啟動子甲基化檢測,以排除MLHI啟動子甲基化所導致的情況。


該研究以IHC檢測中MSH2、MSH6或PMS2中之一的缺失,或非啟動子甲基化所致的MLH1缺失和/或MSI檢測顯示高度不穩定性為子宮內膜癌合併Lynch症候群高危患者的確認標準。研究人員將聯繫這部分患者,並進一步提供遺傳學諮詢和基因檢測。


結果顯示:在回顧性隊列中,11%(45/408)的患者顯示Lynch症候群高危型, 42%(19/45)的患者進行了遺傳學諮詢,其中79%(15/19)的患者進行了基因檢測,有40%(6/15)的患者檢測到有害或可疑有害突變,另有一名患者檢測到不明意義的基因變異。


在前瞻性隊列中,8.7%(18/206)的患者顯示Lynch症候群高危型,72%(13/18)的患者進行了遺傳學諮詢,其中77%(10/13)的患者進行了基因檢測,有40%(4/10)的患者檢測到有害突變,另有一名患者檢測到不明意義的MSH6基因變異。


在回顧性隊列中遺傳諮詢率低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再次聯繫的時間間隔、患者年齡、缺乏特異性關聯、外出就診不便、醫療保險不能覆蓋費用等。


因此作者認為以Lynch症候群相關子宮內膜癌的臨床腫瘤篩查為例,相關的篩查方案制定需要充分考慮到腫瘤遺傳諮詢、基因檢測的困難和結果難以解釋的情況,以選用最為有效的、成本效益最優的篩查手段。


關鍵點


●Lynch症候群相關癌症的腫瘤篩查後,進行腫瘤遺傳諮詢和隨診是非常重要的。


●影響相關腫瘤遺傳諮詢的困難主要包括年齡、缺乏特異性關聯、外出就診不便、醫療保險不能覆蓋費用。


●難以解釋的基因突變結果將對患者後續診治造成困擾。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檢測腫瘤標誌物≠篩查癌症
    這個團隊所用的腫瘤標誌物,仍然是原來老的標誌物,跟我們平時體檢可能抽血化驗的腫瘤標誌物沒什麼區別。而實際上,權威的醫學指南並不用腫瘤標誌物來篩查癌症,而是用其他的檢查辦法。原因在於,腫瘤標誌物檢測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的可能性很大。也就是說,腫瘤標誌物異常的人往往並沒有患癌,腫瘤標誌物正常的人也有可能患癌。
  • 鑫諾解讀|微衛星不穩定MSI檢測專家共識
    二、MSI的臨床意義MSI檢測對於包括CRC和子宮內膜癌(endometrialcancer,EC)在內的多種實體瘤患者均具有重要臨床意義。2.1 MSI檢測作為林奇症候群初篩手段《NCCN結直腸癌臨床實踐指南2019V1》和《CSCO
  • 內膜癌患者中常規篩查Lynch症候群的成本效益
    在發表於Gynecologic Oncology的分析中,作者對≤70歲的內膜癌患者進行微衛星不穩定性、免疫組化和MLH1超甲基化進行分析,對內膜癌患者及其家屬中Lynch症候群攜帶者進行隨訪,分析他們的花費和獲得的壽命年健康受益。
  • ...子宮內膜癌|腫瘤標誌物|惡性腫瘤|子宮頸癌|卵巢癌|讀懂|基因|...
    3.鱗狀細胞癌抗原(SCC):是一種特異性很好而且是最早用於診斷鱗癌的腫瘤標誌物,在宮頸癌、外陰癌中有較高的表達,並與病情的進展有關,可用於檢測鱗癌的臨床過程。在卵巢惡性腫瘤、子宮頸癌和子宮內膜癌等婦科惡性腫瘤可發現有Mye基因的異常表達。Mye基因的過度表達在卵巢腫瘤患者中約佔20%,多發生在漿液性腫瘤。而30%的子宮頸癌有Mye基因過度表達。表達量可高於正常2~40倍。Myc基因的異常擴增意味著患者預後極差。
  • 哪些腫瘤需檢測MSI?這6類患者必須檢測!
    MSI現象於1993年被Jacobs等人在結直腸癌中首次發現,與癌症發生有關,可用於癌症檢測。 由於微衛星數量龐大且遍布整個基因組,因此位於多個基因上的微衛星不穩定將會導致與腫瘤相關的多個信號通路中的多個基因功能異常,進而導致 MSI-H 腫瘤的發生發展。
  • 關於「子宮內膜癌」,你需要知道這些!
    卵巢腫瘤有些卵巢腫瘤,如卵巢顆粒細胞瘤、卵泡膜細胞瘤等,常產生較高水平的雌激素,引起月經不調、絕經後出血、子宮內膜增生甚至內膜癌。應對存在上述疾病患者常規行子宮內膜活檢。6.遺傳性非息肉樣結腸直腸癌(HNPCC,又稱Lynch症候群)患者發生結腸外癌的風險增高,主要包括子宮內膜癌、卵巢癌和胃癌等。Lynch症候群相關子宮內膜癌佔全部子宮內膜癌2%~5%,有Lynch症候群的女性,其終生發生子宮內膜癌的風險為70%。有子宮內膜癌家族史的其他家庭成員子宮內膜癌的發生危險也相應增加,一級親屬患子宮內膜癌的女性發生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大約為對照組的1.5倍。
  • 子宮內膜癌的靶向治療
    2.1    雌激素信號通路抑制劑    迄今為止,對於子宮內膜癌患者,惟一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的靶向藥物是孕激素治療,表達雌孕激素受體的腫瘤對孕激素治療有較好的療效。鑑於子宮內膜癌是雌激素依賴性腫瘤,針對雌激素信號通路的治療有二種類型,芳香化酶抑制劑和雌激素受體拮抗劑。
  • 中醫治療子宮內膜癌,子宮內膜癌的中醫治療方法
    中醫治療子宮內膜癌,子宮內膜癌的中醫治療方法 時間:2020-12-02 15:45 廣州復大腫瘤醫院 那麼中醫治療子宮內膜癌的方法有哪些,中醫治療子宮內膜癌有哪些可靠的方法?讓我們一起看看。
  • ACOG 意見:他莫昔芬是否增加子宮內膜癌風險?
    子宮內膜癌發生風險與服用劑量和時間有關。研究報導,使用他莫昔芬(20 mg/d)進行治療的患者發生腫瘤的分期、分級、組織學和生物學與一般人群並無差異。但是一些報告認為高劑量他莫昔芬(40 mg/d)更易發生侵襲性腫瘤。
  • 上海成立首個遺傳性大腸癌諮詢門診 提供基因檢測篩查幹預
    東方網通訊員王懿輝8月31日報導:遺傳性大腸癌不僅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其高度遺傳性更可能導致患者後代以及直系親屬罹患腸癌以及子宮內膜癌、卵巢癌、胃癌等相關疾病。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依託大腸癌多學科綜合診治平臺,開設了上海市首家遺傳性大腸癌諮詢門診。
  • 子宮內膜癌的出血特點 預防子宮內膜癌方法
    子宮內膜癌的症狀極早期患者可無明顯症狀,僅在普查或婦科檢查時偶然發現。一旦出現症狀,多表現為:(1)出血不規則陰道出血是子宮內膜癌的主要症狀,常為少量至中等量的出血。在年輕女性或圍絕經期婦女常誤認為是月經不調而被忽視。在絕經後女性多表現為持續或間斷性陰道出血。有些患者僅表現為絕經後少量陰道血性分泌物。晚期患者在出血中可能混有爛肉樣組織。
  • 微衛星不穩定性(MSI)檢測概述
    MSI現象於1993年被Jacobs等人在結直腸癌中首次發現。隨著針對MSI的研究深入,發現MSI現象不止存在於結直腸癌,在子宮內膜癌、胃癌、肝細胞癌、乳腺癌等實體瘤中均有發生。
  • 楊興升教授:子宮內膜癌分型
    譬如,高分化子宮內膜腺癌年輕患者,應用孕激素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療,只有70%能夠緩解,30%對孕激素治療不敏感。對於肥胖患者,用孕激素效果不佳,用二甲雙胍加口服避孕藥緩解率非常高。因此,雖然」二元論「分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子宮內膜癌的本質,但仍存在一定的異質性。
  • 最新版生物標誌物丨腫瘤常見分子標誌物之MSI/MMR
    ✦ 公開發表報導具有MSI-H變異可能性的腫瘤,MSI-H最常見於結腸癌,小腸癌,胃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膽囊癌和前列腺癌[1]。當前FDA批准MSI/MMR藥物適應症  派姆單抗(Pembrolizumab):✦ 不能切除或轉移的,微衛星不穩定性高(MSI-H)或錯配修復缺陷(dMMR)的成人或兒童腫瘤,包括既往治療進展並且沒有令人滿意的替代治療方案的實體腫瘤患者[2]。
  • 基於預後和分子分型的子宮內膜癌分期修訂建議:國際聲音與中國現狀
    自1988年修訂分期以來,子宮內膜癌分期系統歷經多次修改,最新一次修訂是在2009年,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對子宮內膜癌分期採用手術病理分期,既彰顯了手術在治療中的重要性,也顯示了與臨床分期相比,病理分期的準確性。但目前僅基於腫瘤解剖範圍的分期,並未考慮其他與預後相關的重要因素。
  • 發現早期腫瘤、判斷預後的循環腫瘤細胞檢測在結直腸癌中的應用!
    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臨床腫瘤學科學基金等。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市醫學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上海醫學院首屆青年學者論壇二等獎等 。近年,結直腸癌(CRC)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在全球範圍內不斷攀升,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第三大癌症。隨著手術、放化療及靶向治療等綜合治療手段的應用, CRC患者的預後得到有效改善,其5年生存率,10年生存率已分別達到65%與58%。
  • FDA批准LENVIMA+KEYTRUDA聯合療法用於特定類型的子宮內膜癌患者
    這標誌著美國首次批准LENVIMA+KEYTRUDA聯合療法,也是美國首次批准抗PD-1療法與激酶抑制劑聯合治療晚期子宮內膜癌。在6月17日提交申請後,FDA的實時腫瘤學審查(RTOR)試點項目對這一批准進行了加速審查,旨在提高申請審查過程的效率,以確保患者能儘早接受治療。在申請人正式提交完整的申請之前,RTOR允許FDA提前審查大部分數據。這種加速批准是基於腫瘤反應率和反應持久性。
  • 「MSI-H/dMMR亞型」腫瘤患者的免疫治療
    2017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兒:FDA第一次不按照腫瘤來源,而是按照生物標誌物進行區分腫瘤類型,批准了PD1抑制劑K藥(Keytruda)用於治療「微衛星高度不穩定(MSI-H)/錯配修復缺陷(dMMR)亞型」的實體瘤患者。 詳情閱讀:菠蘿|全球首個「廣譜抗癌藥」獲批!
  • 腫瘤患者需要做基因檢測嗎
    基因檢測目前在腫瘤治療上的應用主要有如下三點: 1)腫瘤遺傳易感基因檢測。腫瘤的發生發展與遺傳具有重要的聯繫,很多基因突變會在家系中遺傳,攜帶這些突變基因的人群,患腫瘤的風險更高。基因檢測可以預測相應腫瘤的發生風險,進行積極的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