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膜癌患者中常規篩查Lynch症候群的成本效益

2020-12-05 參考消息

  在發表於Gynecologic Oncology的分析中,作者對≤70歲的內膜癌患者進行微衛星不穩定性、免疫組化和MLH1超甲基化進行分析,對內膜癌患者及其家屬中Lynch症候群攜帶者進行隨訪,分析他們的花費和獲得的壽命年健康受益。同時分析比較如下三種情況的增量成本效益比(ICER):對≤70歲和≤50歲的內膜癌患者進行篩查,以及按照修訂的Bethesda指南進行篩查。

  結果,在179例內膜癌患者中發現7例Lynch症候群攜帶者:1例≤50歲(發現18位親屬為攜帶者),6例51-70歲(發現9位親屬為攜帶者)。對≤70歲和≤50歲的內膜癌患者進行篩查相比,ICER為5,252歐元/獲得的壽命年。根據修訂後Bethesda指南進行篩查將會遺漏4/7(57%)的內膜癌Lynch症候群攜帶者。對≤70歲內膜癌患者進行篩查與按照修訂後Bethesda指南進行篩查相比,ICER為6,688歐元/獲得的壽命年。在敏感性分析中上述兩項比較仍然<16,000歐元/獲得的壽命年。

  據此,對≤70歲的內膜癌患者進行常規Lynch症候群篩查是具有成本效益的策略,可以預防這些患者及其親屬的結直腸癌。

  文獻引自:Goverde A, Spaander MC, van Doorn HC, et al. Cost-effectiveness ofroutine screening for Lynch syndrome in endometrial cancer patients up to70years of age. Gynecol Oncol. 2016;143(3):453-459.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參考消息網的觀點。參考消息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

相關焦點

  • MSI檢測/IHC檢測在Lynch症候群子宮內膜癌患者腫瘤篩查中的應用
    基因檢測是Lynch症候群最準確的診斷方法,但常規的基因檢測費時、昂貴,難以在臨床進行廣泛應用,因此在突變分析前對高危人群採取篩查試驗是必要的。針對Lynch症候群相關子宮內膜癌的臨床篩查標準尚未有效建立,應用也不廣泛。
  • 關於「子宮內膜癌」,你需要知道這些!
    遺傳性非息肉樣結腸直腸癌(HNPCC,又稱Lynch症候群)患者發生結腸外癌的風險增高,主要包括子宮內膜癌、卵巢癌和胃癌等。Lynch症候群相關子宮內膜癌佔全部子宮內膜癌2%~5%,有Lynch症候群的女性,其終生發生子宮內膜癌的風險為70%。有子宮內膜癌家族史的其他家庭成員子宮內膜癌的發生危險也相應增加,一級親屬患子宮內膜癌的女性發生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大約為對照組的1.5倍。
  • 子宮內膜癌的出血特點 預防子宮內膜癌方法
    子宮內膜癌的症狀極早期患者可無明顯症狀,僅在普查或婦科檢查時偶然發現。一旦出現症狀,多表現為:(1)出血不規則陰道出血是子宮內膜癌的主要症狀,常為少量至中等量的出血。在年輕女性或圍絕經期婦女常誤認為是月經不調而被忽視。在絕經後女性多表現為持續或間斷性陰道出血。有些患者僅表現為絕經後少量陰道血性分泌物。晚期患者在出血中可能混有爛肉樣組織。
  • ACOG 意見:他莫昔芬是否增加子宮內膜癌風險?
    美國乳腺與腸道外科輔助治療研究組(NSABP)一項早期研究表明,服用他莫昔芬(20 mg/d)患者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為1.6/1000,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組患者發生率為0.2/1000。這個研究中,他莫昔芬組乳腺癌5年無病生存率為38%,明顯高於安慰劑組。這表明他莫昔芬治療乳腺癌可以明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這一好處遠遠大於發生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 18三體症候群(Edwrds症候群)
    活產新生兒中的發病率為1/6000,是僅次於21三體症候群(Down症候群(唐氏症候群))的第2大常見三體症候群:18三體症候群,由Edwrds在1960年首次報導,95%的18三體症候群胚胎自發流產。
  • 檢測腫瘤標誌物≠篩查癌症
    即使接種過宮頸癌疫苗,也要按照上述篩查方案進行篩查。因為疫苗並不能覆蓋所有亞型的HPV。結腸癌50歲以上的普通人,無論男女,都需要以下篩查手段中的1種:1. 每10年查1次結腸鏡 2. 每5年查1次乙狀結腸鏡 3. 每5年查1次結腸鋇餐造影 4. 每5年查1次CT結腸成像(虛擬結腸鏡檢查)5.
  • 上海成立首個遺傳性大腸癌諮詢門診 提供基因檢測篩查幹預
    東方網通訊員王懿輝8月31日報導:遺傳性大腸癌不僅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其高度遺傳性更可能導致患者後代以及直系親屬罹患腸癌以及子宮內膜癌、卵巢癌、胃癌等相關疾病。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依託大腸癌多學科綜合診治平臺,開設了上海市首家遺傳性大腸癌諮詢門診。
  • 21三體症候群(又稱Down症候群)
    產前篩查與產前診斷流程早孕建卡時進行產前篩查宣教,告知篩查的意義、疾病的檢出率、假陽性率等,孕婦或其家屬知情選擇並籤署知情告知書→同意篩查→確定孕婦的年齡與孕周(必要時B超核對)→根據不同孕周選擇篩查方案→低風險→定期常規產前檢查→解釋結果,
  • FDA批准LENVIMA+KEYTRUDA聯合療法用於特定類型的子宮內膜癌患者
    該批准基於研究111/KEYNON-146的數據,該研究是一項二期、多隊列、多中心、開放標籤、單組試驗,納入了108名在任何情況下至少接受過一次全身治療後有疾病進展的轉移性子宮內膜癌患者。在94名腫瘤無MSI-H或dMMR的患者中,LENVIMA+KEYTRUDA聯合療法顯示ORR為38.3%(95% CI,29-49),完全反應率為10.6%(n=10),部分反應率為27.7%(n=26)。在通過獨立審查確定有反應的患者中(n=36),在數據截止時,未達到DOR中位數(範圍為1.2+至33.1+個月);其中,69%的患者反應持續6個月或更長時間。
  • 13三體症候群(Patau症候群)
    遺傳學診斷採用染色體顯帶技術進行核型分析是診斷13三體症候群(Edwrds症候群)的「金標準」;對於嵌合型患者,往往需要加大外周血計數核型數目,或者採用染色體晶片(CMA)進行檢測(可檢出嵌合比例>20%的),或者採用低深度全基因組測序(CNV-seq)技術進行檢測(可檢出嵌合比例>5%的),必要時,取患者其他胚層來源組織
  • PTEN錯構瘤症候群
    PTEN錯構瘤症候群(The PTEN  hamartoma tumor syndrome,PHTS)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其特徵是具有多發性的錯構瘤和胚系的PTEN致病性突變,攜帶者具有較高的乳腺癌、甲狀腺癌和子宮內膜癌等患癌風險。
  • HRU精讀課程 | 楊冬梓教授團隊探討反覆妊娠丟失啟動篩查時機:兩次還是三次流產後進行評估?
    新近的回顧性研究報導及既往我國學者的研究均佐證了這一薈萃分析的結論,即目前常見病因篩查中2次與3次及以上妊娠丟失女性異常率無明顯異常。基於目前來源於流行病學研究、病因學研究的結論,我們在臨床診療中應著手對2次以上妊娠丟失患者開展相關病因學篩查。
  • 唐氏症候群不可治癒,會影響患兒生長發育,孕期唐氏篩查不可忽略
    4、不具備生育能力唐氏症候群的患兒長大之後性成熟比較晚,男性患者可能發生隱睪,在成年之後不具備生育能力,女性患者在青春期大多無月經,只有少數會出現月經,也有孕育的能力。3、遺傳因素家族中如果此前已經有過唐氏症候群的患者,那麼家族中再次生育唐氏症候群寶寶的機率就會比較高。另外,唐氏症候群患者也很容易直接將此病遺傳給下一代。
  • 楊興升教授:子宮內膜癌分型
    依據子宮內膜癌與雌孕激素的關係以及流行病學因素、預後因素等把子宮內膜癌分成兩型,即二元論學說:I型為雌激素依賴性,約佔子宮內膜癌的80%左右,發病高峰年齡50-60歲,伴肥胖和代謝症候群,子宮內膜背景為增生期,癌前病變為上皮內瘤變,組織類型為內膜樣腺癌,分化程度低級別,疾病進展相對緩慢,染色體為二倍體,愈後相對較好。
  • 家族中4人確診同類癌症,難道癌症真的會遺傳?
    不幸的是,最近她又被查出子宮內膜癌,不得不切除子宮,失去了做母親的機會。醫生詳細詢問了家族病史才發現,小希的母親43歲時曾被診斷患子宮內膜癌,後來又查出結腸癌;同時,兩位姨媽也患有直腸癌。 為什麼一個年紀輕輕的小姑娘,會前後患上兩種看上去八桿子打不到一起的癌症呢?家族中4人確診同類癌症,難道癌症真的會遺傳?
  • 我國唐氏症候群患者超百萬 專家提醒孕前須檢查
    據合肥在線消息,今天是世界唐氏症候群日,唐氏症候群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染色體異常之一,又稱為「先天愚型」或「21三體症候群」,是由多了一條21號染色體而導致的疾病,發病率約為1/800 。據統計,中國每年約有2.3~2.5萬唐氏兒出生,平均20分鐘就有1例唐氏兒出生,目前我國已有100萬唐氏症候群患者。
  • 中醫治療子宮內膜癌,子宮內膜癌的中醫治療方法
    中醫治療子宮內膜癌,子宮內膜癌的中醫治療方法 時間:2020-12-02 15:45 廣州復大腫瘤醫院 那麼中醫治療子宮內膜癌的方法有哪些,中醫治療子宮內膜癌有哪些可靠的方法?讓我們一起看看。
  • 哪些人應該進行大腸癌的篩查?
    很多臨床證據顯示大量吸菸和肥胖與大腸癌患病危險增高有關,故而建議將這類人群的篩查起始年齡由50歲提前至45歲。但是,由於我國人口基數巨大,如對適齡人口全部進行結腸鏡檢查,需要的篩查成本及工作量太大,我國現有的醫療資源無法承受。所以,我們國家建議對50歲以上的人群進行大腸癌發病的風險評估,評估為高風險的人群再進行結腸鏡檢查。
  • 子宮內膜癌的靶向治療
    2.1    雌激素信號通路抑制劑    迄今為止,對於子宮內膜癌患者,惟一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的靶向藥物是孕激素治療,表達雌孕激素受體的腫瘤對孕激素治療有較好的療效。鑑於子宮內膜癌是雌激素依賴性腫瘤,針對雌激素信號通路的治療有二種類型,芳香化酶抑制劑和雌激素受體拮抗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