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中4人確診同類癌症,難道癌症真的會遺傳?

2020-11-26 騰訊網

文 | 芝麻仁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博士,四川省「人才計劃」特聘專家,「循因健康」創始人。

本文首發在公眾號「循因健康」。

癌症纏身的女孩

9年前,21歲的福州女孩小希被查出結腸癌,之後結婚多年,還沒有生育。不幸的是,最近她又被查出子宮內膜癌,不得不切除子宮,失去了做母親的機會。醫生詳細詢問了家族病史才發現,小希的母親43歲時曾被診斷患子宮內膜癌,後來又查出結腸癌;同時,兩位姨媽也患有直腸癌。

為什麼一個年紀輕輕的小姑娘,會前後患上兩種看上去八桿子打不到一起的癌症呢?家族中4人確診同類癌症,難道癌症真的會遺傳?

癌症會遺傳嗎?

癌症不是遺傳病。所謂「遺傳病」,是基因變異直接導致的先天疾病,主要從攜帶缺陷基因的父母、或者患病的父母那裡遺傳,後天因素影響很小。

雖然癌症本質上是由基因突變引起的,但癌症跟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阿爾茨海默病等慢性病一樣,也是先天和後天風險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

先天風險因素,是與生俱來的遺傳基因特徵,是比一般人患癌機率更高的「內因」,目前幾乎無法改變;而後天風險因素,則包括了是否抽菸喝酒,是否愛吃醃製食物,是否受過特定病毒感染,工作環境是否有致癌物,等容易導致基因突變的「外因」,是可以避免、幹預的。

整體而言,癌症屬於老年病,主要由後天風險因素決定。

隨著年齡增大,加上各種不健康生活方式,比如抽菸喝酒以及直接接觸到「致癌物」,包括尼古丁、酒精、黃麴黴素、乙醛、亞硝胺、甲醛、輻射等等,長年累月積累基因突變而導致患癌。這些基因突變是後天發生的,不會影響我們身體所有的細胞,不會遺傳給子女,稱為「獲得性突變」,由此引起的癌症稱為「散發性癌症」。

也有一小部分癌症是由天生的基因缺陷造成的,這些基因在正常情況下能夠糾正細胞分裂時自然發生的DNA複製錯誤或損傷,保護我們免受癌症的侵襲。基因缺陷意味著它們不能有效修復細胞中受損的DNA,從而增加細胞癌變的機會

這些升高癌症風險的基因缺陷直接從父母傳給子女,或者發生於卵子或精子細胞中的DNA複製過程,因此存在於我們身體所有的細胞中,稱為「遺傳性癌症基因」,或者「癌症易感基因」

天生攜帶有缺陷的基因並不意味著一個人肯定會得癌症,但是攜帶者的確比常人更容易患上特定類型的癌症,患病年紀也更年輕。這就是癌症的遺傳易感性

所以,癌症不是直接遺傳的,遺傳的是「易感基因型」。

小希的案例,從她的家族性癌症種類來看,很可能是「林奇症候群」,一種典型的遺傳性結直腸癌易感症候群

林奇症候群

林奇症候群,也叫「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HNPCC),是一種遺傳病,會增加很多不同組織器官的腫瘤風險,包括結直腸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胃癌、小腸癌、輸尿管或腎盂癌、膀胱癌、膽管癌、胰腺癌或皮膚皮脂腺腺瘤。大約3%-5%的結直腸癌,2%-3%的子宮內膜癌,是由林奇症候群引起的。

林奇症候群發病率大約1/300,實際可能更高,患者通常在四十多歲或五十多歲時患上癌症。由於涉及女性生殖系統癌症,女性患者患癌的總體風險高於男性患者。

林奇症候群患者偶爾可能會在結腸中出現「良性」增生,稱為「結腸息肉」,通常發生時的年齡較小,但數量並不比其它情況下的息肉更多。

罪魁禍首

在林奇症候群患者中,發現了MLH1、MSH2、MSH6、PMS2EPCAM基因變異。

這些基因都是幹啥的呢?

原來,MLH1、MSH2、MSH6和PMS2基因都是「修理工」——細胞分裂時DNA複製出現的「零件」(鹼基)配對錯誤,就是由這些修理工協作來修復的,所以被稱為「錯配修復(MMR)」基因。

這些基因中的任何一個突變,都無法正確修復DNA複製錯誤。當異常細胞繼續分裂時,累積的錯誤就可能導致細胞生長失控,最終誘發癌症。

MLH1或MSH2基因的變異,往往會導致攜帶者一生中患癌風險達到70%-80%,而MSH6或PMS2基因的變異致癌風險則相對低一些(25%-60%)。

EPCAM基因本身不是修理工,但這貨「坐」在2號染色體上MSH2基因旁邊,某些EPCAM基因變異會干擾修理工MSH2幹活——導致MSH2基因被關閉、失去活性,不能有效修復錯配的DNA,造成錯誤的積累、癌症的發生。

一種叫「免疫組織化學」(IHC)的檢測,可以用來監控這些修理工是否「在崗」;MLH1、MSH2、MSH6和PMS2當中任何一個蛋白檢測不到了,都說明錯配修復車間出了問題。

另一方面,人體基因組裡有一些串聯重複排列的短DNA序列,一般由1-6個核苷酸「零件」組成,叫做「微衛星」(MS,也叫「簡單重複序列」SSR,比如2個核苷酸AT串聯重複排列成「ATATATATATATATATATATATAT」)。

如果DNA複製時「插入」多餘的核苷酸,或「缺失」掉某些核苷酸,而錯配修復不給力,就會引起微衛星序列長度改變,這種現象叫「微衛星不穩定性」(MSI),與腫瘤的發生密切相關。

臨床上已經把MSI作為結直腸癌預後和輔助制定治療方案(如免疫治療)的重要依據,並應用於協助林奇症候群篩查。

遺傳方式

我們知道,染色體上每個基因都有兩份拷貝:一份來自父親,一份來自母親(男性性染色體上的基因例外,還有一些奇奇怪怪的多拷貝基因例外)。對於林奇症候群來說,任何一個這些修理工的兩個基因拷貝,只要一個發生突變就足以致病,升高患癌風險(所謂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這個圖裡面,母親是林奇症候群患者,兩個MLH1基因拷貝中,一個突變(紅色),另一個正常(藍色),相應的卵子就有2種類型。父親兩個MLH1基因拷貝都正常,相應兩種精子也都正常(提示:精子、卵子裡面都只有一套染色體,共23條)。這樣,他們的子女就有50%的機會遺傳母親的MLH1基因突變,成為林奇症候群患者。

必須注意的是,變異攜帶者患癌風險會升高,但並非所有攜帶者都會患癌。

對了,萬一兩份拷貝都發生先天變異呢?這將導致一種非常罕見的嚴重疾病:「錯配修復癌症症候群」,表現為年紀很小的時候就出現多發性腫瘤,通常是在結腸和腦部。

患林奇症候群的人什麼樣?

有一套稱為「修訂版貝塞斯達指南」的標準,用來幫助醫生判斷誰可能患林奇症候群,以接受相關檢查,並更精準地指導癌症預防和治療。具體標準如下:

不到50歲就診斷出結直腸癌。

患結直腸癌,並且在腫瘤樣本檢測中發現「錯配修復缺陷」(dMMR),或高水平的「微衛星不穩定性」(MSI-H)。

同時患結直腸癌和其他林奇症候群相關癌症(子宮內膜癌、卵巢癌、胃癌、小腸癌、輸尿管或腎盂癌、膀胱癌、膽管癌、胰腺癌或皮膚皮脂腺腺瘤),或者在不同的時間分別患結直腸癌和其他林奇症候群相關癌症。

1個或1個以上一級親屬(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和子女)患結直腸癌,同時也患有或曾經患有其它林奇症候群相關癌症(同上),並且至少有1個在50歲之前發病。

2個或2個以上一級或二級親屬(包括姑姑、叔叔、祖父母、孫子、侄子和侄女)患有結直腸癌,同時也患有其他林奇症候群相關癌症(同上)。

符合5項標準中的任何一項,都意味著林奇症候群可能性很高,需要做進一步檢查以確診。

小希的情形,就完全符合上面的標準。如果能早些了解林奇症候群,甚至在母親和姨媽患癌的時候就做好確診檢查,是完全有機會預防相關癌症的,或者至少可以提前發現、提早治療。

還有別的標準也在用於判斷林奇症候群,包括阿姆斯特丹I號和II號標準。林奇症候群的定義仍在不斷演變。許多人即使家族病史不完全符合「修訂版貝塞斯達指南」,可能仍然有林奇症候群。

如何確診?

林奇症候群的診斷方法,就是針對MLH1、MSH2、MSH6、PMS2和EPCAM的基因檢測,排查是否攜帶先天的、可遺傳的致病性變異(也叫「胚系突變」)。不過,並不是所有林奇症候群家族都能在這些修理工基因中檢測到變異。

如果已經患癌,還可以對腫瘤組織進行檢測,包括「微衛星不穩定性」試驗和「免疫組織化學」試驗,以確定是否有林奇症候群的可能,及是否應該考慮上面提到的特異性更高的基因檢測。

之前提到過「散發性」腫瘤,同樣的,MLH1、MSH2、MSH6、PMS2和EPCAM基因也可能由於組織器官衰老或其他未知原因,發生後天「獲得性突變」。這時,可以分別檢測並比較腫瘤組織正常組織來源的DNA:如果變異只存在於腫瘤組織,那麼就是後天發生的「獲得性突變」;如果變異在兩種組織都有,那麼就是先天遺傳的,意味著其他家庭成員可能會受到影響。

怎麼預防?

林奇症候群是遺傳病,先天的基因缺陷,很難「預防」。我們說的「預防」,其實是針對林奇症候群帶來的癌症風險。

雖然林奇症候群會升高患癌風險,但本身並不是癌症。癌症的發生、發展往往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給我們留出了足夠的時間去管控:

一方面,可以通過基因檢測充分評估先天風險——就算真的攜帶林奇症候群致病變異,也不是絕對會患病;

另一方面,只要針對林奇症候群帶來的癌症風險,做好預防篩查工作,特別是針對高危部位的腫瘤篩查——而不是做年復一年、千篇一律的「一刀切」式體檢,也有機會早發現、早治療,避免一旦發現就是癌症中晚期的悲劇!

具體的篩查選項,需要考慮年齡、性別等情況:

從20-25歲開始,或者從比家族中最早確診者小5歲的年齡開始——以較早者為準,每1-2年做腸鏡。

檢查是否感染「幽門螺桿菌」,如果結果為陽性,需要進行治療;此外,每3-5年進行一次上消化道內窺鏡檢查。

每年全身皮膚檢查。

可以諮詢醫生,考慮每天服用阿司匹林。有研究指出,阿司匹林能夠降低林奇症候群患者患結直腸癌和其他癌症的風險。

根據患者的家族病史,可以考慮針對林奇症候群相關的其他癌症進行篩查(有效性尚未得到充分證實)。

針對女性,從30-35歲開始,每年進行盆腔檢查、盆腔超聲檢查、子宮內膜活檢。沒有生育計劃的女性,可以考慮預防性手術,切除子宮和卵巢——這麼做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篩查對女性林奇症候群患者很難奏效。

此外,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也至關重要——先天不足,後天彌補!遠離吸菸、飲酒等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健康的食物,不要為「出廠設置」就有問題的身體增加額外的負擔,把癌症總體風險降下來!

擔心遺傳給寶寶?林奇症候群患者可以考慮「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PGD)」。

這是一種結合體外受精(IVF)進行的醫學程序,允許攜帶特定已知基因突變的人生下不攜帶該突變的孩子:卵子在實驗室被取出並受精;當胚胎達到一定大小時,取出1個細胞做基因檢測,選擇把不攜帶突變的胚胎移植到子宮。PGD技術已經使用了二十多年,並已用於幾種遺傳性癌症易感症候群。

然而,這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在開始之前需要考慮經濟、身體和情感因素。有關細節,可以諮詢輔助生殖專家。

*本文旨在科普癌症背後的科學,不是藥物宣傳資料,更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疾病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參考文獻:

[1] Genetic/familial high-risk assessment: colorectal. 2020. NCCN guidelines.

[2] ASCO.org

_________

上期文章

相關焦點

  • 癌症也會遺傳?醫生直言:如果是這4種,下一代可能會「繼承」
    癌症也是一種「遺傳病」嗎?2017年,青島一家七人患癌的事例,讓不少人堅信癌症會遺傳。一開始,是家裡的女兒確診肺癌,並伴有多個病灶轉移。住院期間,他哥哥因為意外也來到醫院,隨後也檢查出肺癌,同樣是多病灶的原發性肺腺癌。經過了解得知,他們七兄妹中,有六人確診癌症,其中一人因胃癌去世,而且他的父親早年也是因肺癌去世的。
  • 癌症會遺傳嗎?
    點擊查看 癌症,也就是人們所說的惡性腫瘤,它是100多種相關疾病的統稱,也是我國出國看病市場的主要疾病。中國三甲醫院指定國際醫療平臺好醫友介紹,癌症現在不是明確的遺傳性疾病,但是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癌症確實有遺傳傾向,與遺傳有一定關係。
  • 9種癌症「遺傳」風險高!有家族史的人要小心了……
    癌,疾病中最讓人揪心的字眼。世衛組織下屬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在《2020年世界癌症報告》中說,每年有近六分之一的人死於癌症。雖然癌症不傳染,但你可能忽略了,有些癌有著「遺傳」的可怕特性。9種癌和遺傳關係大目前,人類對癌症的發生機制尚不完全了解,很多癌症的病因還不明確,已被證明具有明顯遺傳傾向的癌症有30餘種。
  • 癌症和遺傳到底有多大關係?
    癌症越來越常見。有人說癌症和糖尿病一樣是富貴病,是因為人均壽命提高了,很多人活到了得癌的歲數。這只是原因之一,此外還有癌症診斷技術的改進,特別是早期診斷技術的改進,使得很多人身體內的癌症被早期發現。總而言之,我們死於癌症的可能性會越來越高。癌症是一大類疾病的總稱,其共同點是失去控制的細胞增殖。
  • 這6類癌症遺傳機率高
    ■ 本報記者 符王潤  通訊員 譚瑩  根據海南省衛健委提供的數據顯示,近年來我省癌症發病率排名前五的依次為肝癌、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胃癌。據有關數據統計,目前具有較高遺傳率的常見癌症有乳腺癌、胃癌、肺癌、腸癌、肝癌、鼻咽癌等。那麼,它們的遺傳機率有多大?又該如何降低遺傳的風險?
  • 一家人容易患同一種癌,是癌症會傳染嗎?醫生闢謠:這麼說不準確
    最近看到了一則報導,在一家人中相繼確診了很多例乳腺癌患者。於是有的人有了這樣的疑問,都說癌症是細胞癌變來的,那為什麼都會聚集性發作呢?難道癌症會傳染嗎?其實掰開這個疑問有兩個問題。1.癌症會傳染嗎?2.不傳染的話為什麼會聚集發病?為了解答這兩個問題還真需要費一番口舌了,但是相信您看完這篇文章會有很多感觸,對癌症的了解也會更加深刻。
  • 什麼是癌症性格?真的存在嗎?醫生:癌症的確喜歡4類人,要注意
    但是對於很多癌症的具體發病機制,還是有待研究,不過專家在研究癌症的過程中,也發現了很多癌症的危險因素,除了大家熟知的飲食、環境、作息等因素,癌症還會跟大家的性格有關係,也提出了癌症性格這個觀點。什麼是癌症性格?真的存在嗎?
  • 每分鐘就有7人得癌症,不想「發現即晚期」,5類人注意篩查
    你或許不知道癌症是一種什麼病,但你一定知道它的治療難度大、死亡率高! 我國每年新被確診的癌症患者達到了近400萬人,相當於平均每天就有1萬人被確診為癌,每分鐘有7人被確診。而且,更為可怕的是,在這些患者中有近70%都已經邁入了中晚期!
  • 八分之一的癌症患者或有遺傳突變,基因檢測可幫助親人預防癌症
    遺傳因素在多種癌症的患病風險中起著關鍵作用。識別種系易感性對治療決策、降低風險幹預、癌症篩查和受影響患者及其近親的種系檢測具有重要意義。基因檢測可以發現遺傳的遺傳突變,並可以個性化癌症治療,提高生存率,在親人中控制癌症並突破精密醫學的界限。
  • 這6種癌症會遺傳!家裡有親人患這種癌,你就要當心啦!
    或許你會發現這樣的現象 在某些家庭中有一人患癌症 其他家庭成員可能也會患上這個癌症 就像病毒感冒一樣一個傳染一個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癌症真的會傳染嗎?
  • 為什麼會得癌症?醫生:這5個因素,或許是癌症的幕後推手
    為什麼會得癌症?對於不了解醫療知識的人來說,那原因可就太多了,報應、因果循環、作孽、運氣不好,這些詞你都可能會聽到,但就是沒有專業、靠譜的內容。其實對很多人來說就是如此,只要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就會用封建迷信解釋。然而,科學界就真的對癌症有研究、明確患癌的因素嗎?首先,大家要明白癌症到底是一種什麼病!
  • 癌症不傳染但可能會遺傳 「三早」提高患癌生存率
    王東林說,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例癌症傳染的臨床報導。而實踐中,腫瘤醫院裡長期與癌症患者接觸的醫生和護士,癌症發病率並不比一般人高。因此,可以確定癌症不會通過親吻、接觸、性、共用餐具等日常的生活方式進行傳染。
  • 刮一刮口腔黏膜就能預測癌症?真的靠譜嗎
    很多人面對這項新興技術躍躍欲試但猶豫不決。一方面,腫瘤是召喚亡靈的不二殺手,是全球範圍內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人們都對腫瘤有恐懼心理,找到預測方法當然是眾望所歸。另一方面,大家對基因檢測不甚了了,內心會畫一個問號:「通過基因預測腫瘤風險靠譜嗎?真的對我有幫助嗎?」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了解腫瘤是怎麼來的。腫瘤到底是怎麼來的?
  • 我國每分鐘6人被診斷為癌症 中國人一生患癌症概率22%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的專家介紹說,目前我國平均每天確診8550名癌症患者,相當於每分鐘就有6人被診斷為癌症,平均10秒鐘就有一人確診。每年因癌症死亡病例達270萬例。按照人均期望壽命計算,中國人一生罹患癌症的概率為22%。北京發病率最高的癌症是肺癌,其次為結直腸癌、肝癌、胃癌和前列腺癌。女性中的第一大癌是乳腺癌,肺癌居第二位。
  • 最新全國癌症統計數據:每分鐘7人被確診為癌症
    本報訊(記者王瀟雨)近日,《中華腫瘤雜誌》刊登了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最新一期全國癌症統計數據,數據來源於全國腫瘤登記中心收集匯總的2014年登記資料。報告發現,全國惡性腫瘤2014年估計新發病例為380.4萬例,其中男性211.4萬例,女性169.0萬例,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被確診為癌症,每分鐘有7個人被確診為癌症。截至2017年8月30日,全國腫瘤登記中心共收集到全國31個省(區、市)的449個登記處提交的2014年腫瘤登記資料。報告顯示,2014年我國腫瘤發病率為每十萬分之278.07。
  • 十堰父女幾乎同時確診中晚期!醫生:這種癌有遺傳性
    我們聽說過  「一家幾口同時患癌」的消息  那麼癌症真的會遺傳嗎?  十堰一對父女  先後確診為癌症中晚期  醫生提醒  這種癌有家族遺傳性  一定要提高警惕!  做好相應檢查!  經過手術,父女倆的病灶均被切除  結腸癌有家族遺傳性  這類人注意做好相應檢查  狄茂軍表示,結腸癌的發病率在惡性腫瘤中位居第三,每年約有60多萬人確診結腸癌,這其中,有10%為家族性遺傳。
  • 我國試管嬰兒孕前基因診斷首次攔截家族癌症
    我國試管嬰兒孕前基因診斷首次攔截家族癌症 2015-09-29 中國科學報 成舸 董雷 【字體:大 中 小】 (PGD)技術,對一個家族性致癌基因在後代中的傳遞進行了排除,通過該技術誕生的國內首例「無癌寶寶」目前已滿半歲,隨訪顯示寶寶身體指標一切正常。
  • ...泛生子助力癌症遺傳諮詢——《Counseling about cancer》中文...
    《Counseling about cancer》是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於2011年出版的英文圖書,該書目前已經出到第3版,涉及分子生物學、癌症遺傳學、乳腺癌、結直腸癌、癌症遺傳諮詢等內容。此次中文版編譯是中國癌症遺傳諮詢領域的一座裡程碑,同時為我國癌症遺傳諮詢教育提供了國際領先的理念以及理論基礎。
  • 確診癌症,還能活多久?壽命是長是短,關鍵看4個條件!
    最近有很多粉絲在後臺問小艾:確診癌症了,還可以活多久呢?其實這個問題,沒有準確的答案。因為有的人患癌,仍然存活幾十年:香港闊太陳嵐,6歲確診白血病,骨髓配型成功;而到46歲時患腦瘤仍然治療成功,目前幸福地活著。著名央視主持人朱迅,17歲患癌治療康復;34歲再次患癌再次治療康復,目前健康平安。
  • 中國癌症大數據深度分析:西南地區癌症發病率最高
    ,家族中男性的患癌風險高於女性。遺傳因素是癌症的發病原因之一首先,年輕人患癌概率較低,但真的就可以高枕無憂嗎?遺傳因素是癌症的發病原因之一。據《中國人大腸癌的流行病學研究》[9],約有15%的腸癌具有家族遺傳性。小李的爺爺和大伯分別在70歲和61歲時因結腸癌去世,那麼作為有腸癌家族史的高危人士,小李如果不注意加強篩查和早期幹預,那麼他罹患腸癌的風險將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