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敬請持續關注騰訊新聞99公益日特別策劃「眾病之王——癌症「系列,科普正確的醫學知識,幫助你遠離癌症,降低患癌風險。
【編者按】按照2015年的速率,每分鐘就有8個人被確診患癌,有5個人因癌症而離世!面對癌症,沒人能輕言治癒。所以我們要先認清「癌症的現實」,才能想辦法去跑贏「大盤趨勢」!因為我們尊崇循證醫學精神,堅決不做信口開河的養生派,爭取做到每一個論點都有理有據,所以文章篇幅較長。如果你不方便瀏覽,可以先收藏,或者直接收聽音頻版。
點擊收聽本文音頻版,企鵝FM獨家播出。
準備就緒
據《2015年中國癌症統計數據》[1],2015年中國人口預期癌症新發病例總數為429.2萬人(比同年貴陽市人口數還多[2]),預期死亡281.4萬人(超過同年烏魯木齊市人口數),與實際每天12000個新發癌症病例和7500個的癌症死亡病例相符合。也就是說,按照2015年的速率,每分鐘就有8個人被確診患癌,有5個人因癌症而離世!(可以算算你讀完這篇文章要花多少時間。)
圖表1:2015年中國人口癌症預期發病和死亡人數(單位:萬人)
癌症是中國人的第一大死因
簡單而言,癌症=惡性腫瘤+血癌。[3]事實上,惡性腫瘤已經成為中國人口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了。據《中國統計年鑑-2016》,無論城鄉,惡性腫瘤都位居2015年中國居民死亡原因的首位,其次才是心臟病和腦血管病。2015年中國戶均家庭人口數為3.35人[4],這意味著有超過1400萬人口直接或間接成為癌症的受害者。(一旦有人患癌,就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一個家庭,甚至是幾個家庭的大事!)
圖表2:2015年中國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死因構成[5]
或許抽象的數據無法讓你直接感知到癌症的威脅,那麼我們不妨模擬一個家庭模型,看一看在最極端的情況下,中國人群的患癌風險。(以下是模擬家庭成員的詳細人設,大家也可直接跳到下一段正文,解說到具體患癌風險的時候,也會有相關的人物背景介紹。)
年輕一輩
丈夫小李,1987年生,30歲,河南林州人,現定居北京,程式設計師;小李姐姐,1984年生,33歲,河南林州人,現定居上海,私企高管,未婚未育。
妻子小陳,1992年生,25歲,廣東中山人,現定居北京,空姐,獨生子女。
父母一輩
男方家:小李父親,1959年生,58歲,河南林州人,農民;小李母親,1962年生,55歲,河南林州人,農民;小李大伯,1955年生,2016年因結腸癌去世,享年61歲。
女方家:小陳父親,1962年生,55歲,廣東中山人,公務員;小陳母親,1967年生,50歲,雲南宣威人,現定居廣東中山,企業職員;小陳姑姑,1969年生,48歲,廣東中山人,私營業主。
祖父母一輩
男方家:小李爺爺,1933年生,2003年因結腸癌去世,享年70歲;小李奶奶,1935年生,82歲,健在。
女方家:小陳外公,1940年生,2004年因肺癌去世,享年64歲;小陳外婆,1942年生,2005年因肺癌去世,享年63歲。
小李,30歲,來自河南北部農村,現生活在北京,從事軟體編程工作。他的妻子小陳,25歲,來自廣東沿海城市,是一名空姐。小李有一個33歲的姐姐,已經定居上海,小陳則是獨生子女。夫妻雙方的父母皆健在,但父輩與祖輩親屬中也已經有人離世。
老年人更容易患癌
在這個家庭中,老年人更容易患癌。也就是說,在患癌風險上,祖輩高於父輩,父輩高於子女。醫學研究顯示,和癌症發生率最相關的因素是年齡。據《2015年中國癌症統計數據》,隨著年齡的增長,無論是癌症發病率還是死亡率都呈上升趨勢,並且中國60歲及以上的患者分別佔癌症發病總人數和死亡總人數的60%和71%。[6]
圖表3:按年齡分組的2015年中國人口癌症預期發病與死亡人數(單位:千人)
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癌
如果從性別的角度來觀察這個大家庭,家族中男性的患癌風險高於女性。據《2015年中國癌症統計數據》,中國男性癌症的預期發病率為234.9/10萬,遠大於女性的168.7/10萬。[7]若從五年存活率來看,男性的則要低於女性。2015年大概有36.9%的癌症患者能夠存活五年以上,其中男性的五年存活率只有29.3%,顯著低於女性的47.3%。[8](扎心了男同胞們!是的,癌症確實「重男輕女」!)
圖表4:按性別分組的2015年中國人口預期癌症發病與死亡情況
農村人比城裡人更容易患癌
若從居住地上來分析,小李父母的患癌概率要高於小陳的父母。《2015年中國癌症統計數據》顯示,中國農村居民的癌症發病率比城市居民高,而農村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卻明顯低於城市患者。(嗯,城鄉二元體制無所不在。)
圖表5:按城鄉分組的2015年中國人口預期癌症發病(死亡)率及五年存活率
全國各地域人群患癌概率不同
若只考慮地域因素,妻子小陳的外公外婆死於癌症的可能性要高於丈夫小李的爺爺奶奶。因為小陳的母親來自雲南,她的外公外婆也一直生活在當地。《2015年中國癌症統計數據》詳細比較了全國七大區域的不同癌症水平,西南地區不僅有著全國最高的癌症發病率與死亡率,也有著全國最低的五年存活率。
圖表6:按地域分組的2015年中國人口預期癌症發病(死亡)率及五年存活率
以上僅是基於人口自然屬性的患癌風險估計,如果考慮遺傳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答案就未必是這麼簡單了。
遺傳因素是癌症的發病原因之一
首先,年輕人患癌概率較低,但真的就可以高枕無憂嗎?遺傳因素是癌症的發病原因之一。據《中國人大腸癌的流行病學研究》[9],約有15%的腸癌具有家族遺傳性。小李的爺爺和大伯分別在70歲和61歲時因結腸癌去世,那麼作為有腸癌家族史的高危人士,小李如果不注意加強篩查和早期幹預,那麼他罹患腸癌的風險將大大提高。同時,小李作為萬千宅男程式設計師中的一枚,久坐、少鍛鍊,將繼續使這個概率上升。《2015年中國癌症統計數據》已顯示,我國無論男女,結直腸癌的發病和死亡人數都在45歲以後陡然升高,並在60-74歲年齡段達到峰值。(了解疾病家族史是很重要的。如果在與你有血緣關係的親屬中,有兩人或以上患同一種癌症的,那麼你要小心了!)
圖表7:按年齡分組的2015年中國結直腸癌預期發病與死亡人數(單位:千人)
電離輻射是甲狀腺癌的高危因素之一
我們再來看看小李的妻子——小陳。她是一名國際航班的空姐,長期的洲際飛行大大增加了她的宇宙射線暴露時長,導致電離輻射累積量過高,患甲狀腺癌的風險自然也隨之增高。據《中國甲狀腺癌發病趨勢分析》[10],電離輻射是迄今為止甲狀腺癌最明確的危險因素,並且中國女性的甲狀腺癌粗發病率已經從1988年的2.71/10萬上升至2009年的10.09/10萬,0-64歲累積發病率[11]也從1988年的0.17%上升到2009年的0.6%,上升趨勢非常明顯。最新的《2015年中國癌症統計數據》顯示,甲狀腺癌已成為女性30歲以前被診斷出最普遍的癌症。(注意!甲狀腺癌的高危因素是電離輻射,宇宙射線和醫院CT機發射的射線屬於電離輻射,但大家接觸有限,並且還有暴露劑量問題,所以也不用太過擔心,該飛還是要飛,該做的檢查也還是要做。)
圖表8:1988-2009年中國女性甲狀腺癌粗發病率和0-64歲累積發病率
圖表9:按年齡分組的2015年中國甲狀腺癌預期發病人數(單位:千人)
圖表10:2015年中國小於30歲女性的預期癌症發病人數(單位:千人)[12]
不哺乳是女性乳腺癌的高危因素之一
小李還有一個姐姐,是一名私企高管,已經定居上海。她今年33歲,既沒有結婚也未生育。《中國乳腺癌防控形勢面臨挑戰》[13]裡提到,乳腺癌的發病與經濟發展水平呈正相關,近年來獨身、晚婚、晚育(即初產年齡>30歲)、哺乳時間短甚至不哺乳、不生育現象的增多,都是乳腺癌發病率增加的原因。所以,小李姐姐已經成為乳腺癌的易感人群。《2015年中國癌症統計數據》指出,乳腺癌是女性發病率最高的腫瘤,佔到所有女性癌症總發病率的15%,也是30-59歲女性中最普遍被診斷出的癌症,還是導致45歲以下女性死亡的最主要原因。(真不是歧視單身狗,不哺乳確實是女性乳腺癌的高危因素。)
圖表11:京滬兩地個別年份女性乳腺癌粗發病率(單位:1/10萬)[14]
圖表12:2015年中國女性乳腺癌預期發病與死亡人數(單位:千人)
不良飲食習慣是食管癌的高危因素之一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這對小夫妻的雙親。小李的父母都是河南省林州市的農村居民,當地有以燙食為主的飲食習慣,並且喜食高鹽、醃製食品。太行山系地區是我國食管癌高發地區,不良飲食習慣可能是導致食管癌高發的致病因素之一,所以他們有較高罹患食管癌的風險,尤其是小李的父親。據《河南省林州市食管癌發病率長期趨勢分析》[15],河南林州食管癌發病率在1980年代達到高峰,男性發病率曾達到188.02/10萬,女性發病率曾達到125.49/10萬。據《2013年中國食管癌發病和死亡估計》[16],我國食管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趨勢,尤其是作為高發地區的河南省林州市在1988-2003年,男性食管癌發病率下降了34.9%,女性下降了36.5%。當然,這背後更大的癌情是2013年食管癌的全國發病率為20.35/10萬,死亡率為15.17/10萬,位列全部惡性腫瘤發病人數的第6位和死亡人數的第4位,而2015年食管癌的發病人數已上升至第3位,僅次於肺癌和胃癌。(不良飲食習慣雖然滿足了所謂的「口感」,但其實會讓人的食管上皮細胞受傷不輕,為細胞癌變埋下隱患。不必要的口腹之慾不僅僅有熱燙、高鹽,還有黴變、酒精等等,歡迎大家在評論中補充。)
圖表13:2013年中國食管癌發病與死亡情況估計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胃癌的高危因素之一
另外,由於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小李母親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這將大大提升她患胃癌的風險。《中國早期胃癌篩查及內鏡診治共識意見》[17]、《抗幽門螺旋桿菌預防胃癌》[18]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胃部疾病的相關性》[19]等醫學研究共同指出,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引發胃炎,並且是進一步導致胃癌的高危因素。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幽門螺旋桿菌作為明確的人胃癌致癌原。此外,小李母親不使用冰箱,喜歡食用高鹽和醃製食物,這一飲食習慣將使她罹患胃癌的概率再次增加。據《上海市區飲食與胃癌發病的病例對照研究》[20],與不使用冰箱者比較,使用冰箱1-9年可使胃癌發生的危險性下降58%,10-19年下降82%,20-29年下降92%,30年以上的下降97%。但《中國統計年鑑-2016》顯示,2015年中國至少還有10%的農村家庭沒有冰箱!而在這一年裡,胃癌分別是男性第二大、女性第三大發病人口的癌症;在年齡組別裡,無論男女,45歲以後的胃癌發病和死亡人數都大幅增加,並在60-74歲年齡段達到峰值。
圖表14:2015年中國每百戶年末主要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單位:臺)
圖表15:2015年中國胃癌預期發病與死亡人數(單位:千人)
剛剛我們分析的人群主要是北方人,現在我們把視角轉向南方。
慢性B肝是肝癌的高危因素之一
妻子小陳的父親來自廣東中山,是一名公務員。在最近一次單位體檢中,陳父被查出患有肝癌。原來他不僅被診斷為慢性B肝[21],還經常飲酒。(肝癌三大高危因素陳爸已經佔了倆,剩下的那個因素是黃麴黴素。)
據《2006-2010年全國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規劃》[22],我國人群B肝病毒感染率為57.6%,B肝病毒攜帶率為9.75%。流行病學研究[23]和《原發性肝癌診療規範》[24]顯示,B肝病毒感染是我國肝癌發生的主要因素之一,以致「慢性肝病背景」已經成為我國在臨床中診斷肝癌的標準之一。
可惜的是,55歲的陳父既沒有接種過B肝疫苗,確診為慢性B肝後也沒有及時控制病情,再加上酗酒,「B肝—肝硬化—肝癌」三部曲竟真的在他身上發生了。其實陳父並不是個例,反而具有相當意義的普遍性。看當地,中山市的肝癌發病率已在呈逐年增高的態勢,並且男性的發病率明顯高於女性[25];對於更大範圍的中國南方人來說,他們的「解酒基因」——乙醛脫氫酶的突變較為普遍,再加上酒文化盛行導致飲酒過多,所以他們的肝臟更容易受到傷害;再放大到全國範圍,肝癌是60歲以前男性被診斷出的最普遍的癌症,也在男性的癌症死亡中佔比最高;而上升到全球層面,有超過半數的肝癌新發和死亡病例來自中國[26]。(誰說喝酒有利於身體健康?拿真正的醫學研究出來PK!)
圖表16:1970-2010年間廣東省中山市肝癌發病率(單位:1/10萬)
圖表17:按地域分組的2015年中國肝癌預期發病與死亡人數(單位:千人)
圖表18:按年齡分組的2015年中國肝癌預期發病與死亡人數(單位:千人)
鼻咽癌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性
陳爸爸的妹妹,也就是小陳的姑姑,在當地經營一家超市,生活方面沒有不良嗜好,但同樣逃不開癌症的侵擾。作為說粵語的廣東人,陳姑姑可能會面臨更高的鼻咽癌風險。據《中國鼻咽癌流行概況》[27],鼻咽癌的全球發病率是1.2/10萬;中國的發病率是1.9/10萬,高於全球水平。鼻咽癌在我國具有顯著的地域差距性,廣東省的發病率遠超全國其它地區,因此鼻咽癌又被稱為「廣東癌」。據《中國2003-2007鼻咽癌發病與死亡分析》[28],廣東省內鼻咽癌發病率最高的是四會市,為21.32/10萬;其次是中山市,為19.83/10萬;第三名是廣州市,為17.78/10萬。鼻咽癌高發於廣東的原因較為複雜,據《廣州地區鼻咽癌患者非職業相關因素的調查》[29]和《鼻咽癌語音易患因素與難患因素分析》[30],飲食習慣(酗酒、常食醃製食品)、生活方式(常用語言為粵語)、遺傳因素、慢性鼻咽病史、EB病毒感染等都是鼻咽癌的相關風險因素。其中,家族遺傳可能是鼻咽癌最大的相關危險因素。據《中國人群鼻咽癌發病危險因素的Mate分析》[31],與正常人群相比,有家族鼻咽癌病史的人群罹患鼻咽癌的風險升高了7.86倍。
圖表19: 2012年中國與世界鼻咽癌流行情況
圖表20: 2003-2007年廣東省內部分城市鼻咽癌發病率(單位:1/10萬)
空氣汙染和吸菸是肺癌的高危因素
我們再來看看小陳的母親那一方。陳母來自雲南宣威,年輕時嫁到廣東。小陳的外公外婆均因肺癌逝世於當地。西南地區是我國肺癌的高發地區,雲南宣威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代表。研究顯示[32],2004-2005年宣威居民肺癌死亡率為118.49/10萬,0-74歲累積死亡率13.64%,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3倍和5倍。宣威地區出產煤炭,多數家庭燃燒煙煤取暖做飯,且通風不良。室內燃煤空氣汙染成為宣威肺癌高發的主要危險因素。
具體到個人原因上,小陳外公有著40年以上的吸菸史,那麼吸菸很可能是他死於肺癌的主要疊加因素。美國一項研究顯示[33],與不吸菸者相比,吸菸者因肺癌致死的風險增加13.7倍,因為在低PM2.5的環境中,從不吸菸者的肺癌死亡率是14/10萬,而吸菸者的肺癌死亡率高達192/10萬!對於小陳的外婆來講,雖然她不吸菸,但她的家庭讓她有著40年以上的二手菸暴露史。據《中國非吸菸女性肺癌危險因素的Mate分析》[34],相比未暴露在二手菸環境下的非吸菸女性而言,暴露於二手菸環境下的非吸菸女性罹患肺癌的風險增高了1.2-1.5倍。二手菸可能是小陳外婆罹患肺癌的因素之一。
從全國層面上來看,肺癌是75歲以上男性、60歲以上女性,最廣泛被診斷出的癌症,也是在60-74歲年齡段內新增和死亡病例最多的癌種。(啥也別說了,菸民們主動戒菸吧,非菸民就勸說別人戒菸吧!)
圖表21:按地域分組的2015年中國肺癌預期發病與死亡人數(單位:千人)
圖表22:按地域分組的2015年中國肺癌預期粗發病率(單位:1/10萬)[35]
圖表23:按年齡分組的2015年中國肺癌預期發病與死亡人數(單位:千人)
以上我們只是虛擬了一個家庭模型來演示不同中國人群的患癌風險,這個「最倒黴家庭」不是真實存在的。接下來,我們要在國際層面,看一看癌症的概率問題。
中美日三國癌情差異明顯
放眼全球,在癌症發病率方面,中國遠低於美國,略低於與我們有著類似生活習慣和體質的日本;在癌症死亡率方面,中國又遠高於日本,略低於美國;至於五年存活率,中國則明顯低於美日[36]。為什麼會有這樣明顯的差異呢?
圖表24:中美日三國癌症發病(死亡)率及五年存活率
首先,癌譜不同。據《2015年中國癌症統計數據》,中國人最高發的癌症前五名分別是肺癌、胃癌、食道癌、肝癌和結直腸癌。除了三國共有的高發癌症——肺癌外,中國患者主要集中在消化道腫瘤上,這類癌症的特點就是惡性程度高,治療難度大,生存期短。在美國,惡性程度較低、經綜合治療後五年存活率長的前列腺癌和乳腺癌都位居前列。而且不僅在排名上有差異,在人群數量上也對比明顯,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患者佔據了中國癌症患者的57%,但在美國只佔18%。
圖表25:中美日三國發病人數排名前五位的癌症(單位:千人)[37]
美國經驗:防控菸草抗擊肺癌
第二,幹預不同。無論中美,肺癌都是死亡人數最多的癌症。由於認識到肺癌的發生與吸菸密切相關,美國從1965年正式開始了全國性的菸草防控行動,當時立法規定所有香菸包裝必須明顯印刷「注意:吸菸對健康有害,有可能導致癌症或者其他疾病引起的死亡」;此後菸草公司不能在廣播電視上投放廣告;菸草公司的執行長們被國會議員質詢,並且質詢過程被全程直播;菸草巨頭被法院判決敗訴,賠償給菸民巨額費用……[38]經過半個世紀的努力,結果就是美國的肺癌死亡率出現了明顯的下降:從1990年到2015年,美國男性肺癌死亡率下降了44.7%。[39]
圖表26:中美2015年肺癌死亡人數及佔比
圖表27:美國近年肺癌死亡率(單位:1/10萬)
反觀中國,來自中國疾控中心的信息顯示[40],2010年中國菸民總數達3.01億,男性的現在吸菸率為52.9%,吸菸者日平均吸菸14.2支,有72.4%的非吸菸者暴露於二手菸。在過去30天訪問過的公共場所中,有88.5%的人看到餐館內有人吸菸。在過去30天裡,有近1/5的人看到了菸草廣告、促銷和贊助活動,有40.2%的人沒有看到菸草危害或者鼓勵戒菸的宣傳信息。雖然有86.7%的人在煙盒包裝上看到了「吸菸有害健康」的警示語,但其中63.6%的吸菸者並不考慮戒菸。3/4以上的中國人不能全面了解吸菸和二手菸對健康的危害。
據《2015年中國癌症統計數據》,12種與吸菸密切相關的癌症佔到了中國所有癌症的57%,由吸菸直接或間接導致的癌症死亡約為23%-25%。中國農村擁有更高的吸菸率,顯然是農村癌症發病率高於城市的重要原因。其實這件事情真正的可怕之處在於,吸菸相關疾病往往在開始吸菸的20-30年之後才逐漸凸顯。
圖表28:2011/2015年中國人口的肺癌發病與死亡人數(千人)[41]
日本經驗:越早發現越早治療
再來看一下與我們人種相同、飲食習慣相似的日本。胃癌是中日兩國,無論男女,皆同樣高發的癌症。但是兩國胃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竟是天壤之別!日本胃癌的五年存活率高達74.5%,就是預期有超過六成的患者在確診五年後依然存活,而中國胃癌患者的這一概率還不到三成。[42]
圖表29:中國與日本兩國的胃癌相關情況(單位:千人)
為什麼日本患者可以比中國患者多活?日本人的胃癌秘籍是「全民早篩查」,口號是「越早發現,越早治療」。上世紀60年代起,日本開始推行全民性的胃癌篩查,將早期胃癌篩查上升到了國家策略的高度。截至目前,日本每年接受胃鏡檢查的人數達到人口總數的12.5%,而中國每年進行胃鏡檢查的人數僅佔人口總數的約2%。[43]積極的早期胃癌篩查不僅有助於篩查出息肉、潰瘍等癌前病變,也可能發現早期腫瘤,從而進行積極幹預,比如外科切除手術和修正生活方式。提高早期胃癌診斷率對於降低胃癌死亡率和提高五年存活率具有重要價值。但在中國,目前胃鏡檢查還不是40歲以上人群的常規體檢項目,因此在早發現早治療上的貢獻度實在有限。除此以外,日本積極普及冰箱與低鹽飲食也是防控胃癌重要的舉措之一。
據《中國早期胃癌篩查及內鏡診治共同意見》,日本的早期胃癌診治率高達70%,而我國早期胃癌診治率還不足10%,這意味著我國絕大多數胃癌患者的診斷治療都集中在中晚期!在我國,癌症確診時患者已臨中晚期,絕不僅僅是胃癌的問題。「為時已晚」恐怕是困擾中國患者、家屬和醫生的第一大魔音。
《2015年中國癌症統計數據》顯示,在2000-2011年間,中國男性的癌症發病率較為穩定,女性則顯著上升,但兩性的總體死亡率都有顯著下降。儘管這個趨勢令人高興,但實際上在此期間的癌症死亡人數增加了73.8%,原因就是人口增加和老齡化。
據《中國統計年鑑-2016》,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已經從2000年的7%上升到2015年的10.5%;平均預期壽命也越來越長,已經從2000年的71.40歲上升至2015年的76.34歲。這當然是好事,但在可以預見的未來裡,中國人口的老齡化現象可能會越來越嚴重,惡性腫瘤在死因排行上的佔比也有可能越來越大。(不是嚇你,人生終於癌症真的有可能成為大概率事件!)
圖表30:中國人口老齡化現狀
以上皆是基於人群的宏觀數據,對於個人來講則要簡單許多,因為實際上癌症只會給出0和100%這兩個選項。
如果癌症成為個人走向終局之路上的大概率事件,你要怎樣逃脫?如果癌症成為家庭裡避無可避的「新常態」,你又當怎樣面對?如果把「能否遇到癌症」這個問題替換成「何時遇到癌症」,你準備好了嗎?當然這些問題宏大、沉重而又複雜,但真的是時候思考它們了。
現有醫學經驗提示我們,癌症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是降低死亡率並提高存活率的主要策略。在此,我們也給出有限的個人可操作性建議:勤篩查早治療,積極幹預生活習慣,了解家族病史,學習癌症知識,將有助於我們和親人遠離任何一個癌症大數據的分子。
本文引用的所有數據皆來自醫學論著、衛生部門公報和專業媒體報導。醫學文獻浩如煙海,本文引述有限,但已盡力進行了相關查閱。如有未盡或謬誤之處,歡迎指正!為提升閱讀體驗,本文未按照學術論文引用格式進行註解,大部分來源直接呈現在正文中,需要單獨說明的則以尾注形式給出。感謝所有醫學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所做的努力!感謝咚咚腫瘤科為本文寫作提供的大力支持!
[1] 本文引用的中國2015年全國癌症數據皆來自《2015年中國癌症統計數據》,即《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 , 2015》,作者陳萬青、鄭榮壽、張思維等,原文為英文寫作,發表於業內影響因子排名全球最高的《CA CANCER J CLIN》期刊。因為該數據是流行病學的趨勢分析,所以是預期人口數據,這是到目前為止,業內發布的最新全國數據。由於本文多次引用該文獻,為提升閱讀體驗,後文再次提到時,如無特別需要說明的,均不再做來源注釋。
[2] 參照系人口數來自中國國家統計局網站數據查詢。
[3] 據《癌症·真相——醫生也在讀》,菠蘿著,清華大學出版社。
[4] 戶均人口數引自《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5年)》,國家衛計委家庭司編,中國人口出版社。
[5] 中國居民死因排行榜數據引自《中國統計年鑑-2016》。因篇幅所限,此處僅選取了城鄉榜單的前三名。由於本文多次引用該年鑑,為提升閱讀體驗,後文再次提到時,如無特別需要說明的,均不再做來源注釋。
[6] 佔比數據根據《2015年中國癌症統計數據》內的原始數據算得,原始數據詳見圖表3。
[7] 發病(死亡)率單位為1/10萬,表示每10萬人發病(死亡)多少人,計算公式是某年齡組發病(死亡)率=某年齡組發病(死亡)人數/同年齡組人口數×100000/10萬。由於粗發病(死亡)率受人口年齡構成影響較大,因此在進行不同地區或不同時期比較時,需要消除人口年齡結構的影響,即假定人口年齡結構均為標準人口計算的發病(死亡)率。本文中所引用的發病(死亡)率,除特別標明的粗發病(死亡)率外,皆為經過標準化計算的標化發病(死亡)率。網友們可以簡單理解為粗發病率是原始數值,標化發病率是經過計算的、可進行比較的相對數值。
[8] 五年存活率是臨床中評價患者治療效果及預後的重要指標,指腫瘤患者經綜合治療後,生存5年以上的比例。
[9] 《中國大腸癌的病因學及人群防治研究》,作者鄭樹、蔡善榮,發表於《中華腫瘤雜誌》2004年1月第26卷第1期。
[10] 《中國甲狀腺癌發病趨勢分析》,作者孫嘉偉、許曉君、蔡秋茂等,發表於《中國腫瘤》2013年第22卷第9期。數據詳見圖表8。
[11] 累積發病(死亡)率,是指某病在某一年齡段限內的按年齡(歲)的發病(死亡)率進行累積的總指標。因它消除了年齡構成不同的影響,故不需要標準化便可進行地區間的直接比較。癌症一般是計算0-74歲的累積發病(死亡)率。累積發病率可以作為累積危險度的近似值,即假定無其他死因存在的情況下,一個個體在某一年齡期間,如0-74歲,發生某種疾病的危險性。
[12] 全國分病種數據來自《2015年中國癌症統計數據》,原始數據所限,只展示小於30歲女性的前六種癌症發病人數。
[13] 《中國乳腺癌防控形勢面臨挑戰》,作者張保寧、陳萬青、張希等,發表於《中華腫瘤雜誌》2016年10月第38卷第10期。
[14] 《2000-2010年我國前列腺癌和乳腺癌流行狀況的系統性綜述》,作者唐志柳、白潔、顧麗娜等,發表於《中國腫瘤》2013年第22卷第4期。上海市區數據未統計郊縣地區發病率,北京4城區女性乳腺癌粗發病率僅有2001-2002年數據,為40.1/10萬。
[15] 《河南省林州市食管癌發病率長期趨勢分析》,作者孫喜斌、劉曙正、劉志才等,發表於《2006第四屆中國腫瘤學術大會論文集》。
[16] 《2013年中國食管癌發病和死亡估計》,作者賀宇彤、李道娟、梁迪等,發表於《中華腫瘤雜誌》2017年4月第39卷第4期。
[17] 《中國早期胃癌篩查及內鏡診治共識意見》,發表於《胃腸病學》2014年第19卷第7期。
[18] 《抗幽門螺旋桿菌預防胃癌》,即《Anti-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Gastric Cancer Prevention》,作者為遊偉程、張聯、潘凱楓等,原文為英文寫作,發表於《PROGRESS IN CHEM ISTRY》。
[19]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胃部疾病的相關性》,作者王海珍、孫聰,發表於《中國腫瘤》2014年第23卷第3期。
[20] 《上海市區飲食與胃癌發病的病例對照研究》,作者費素娟、蕭樹東,發表於《胃腸病學》2003年第8卷第3期。
[21] B肝即乙型病毒肝炎,臨床上通常分為急性B肝、慢性B肝及B肝病毒攜帶者。患者一旦感染B肝病毒,急性發作並伴有肝功能受損的,稱為急性B肝;病程超過半年或發病日期不明確,而臨床有慢性肝炎表現的,稱為慢性B肝;B肝病毒檢測為陽性,但無慢性肝炎症狀,且1年內隨訪肝功能正常的,稱為B肝病毒攜帶者。B肝病毒攜帶者也可能轉為慢性B肝。慢性B肝患者與B肝病毒攜帶者均是我國肝癌的高危人群。
[22] 《2006-2010年全國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規劃》,中國國家衛生部衛疾控發〔2006〕39號文件,發布於衛計委辦公廳官網。
[23] 《中國四川和日本東京兩地原發性肝癌手術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狀況》,作者袁萍、唐偉、文進等,發表於《中華預防醫學雜誌》2005年9月第39卷第5期。
[24] 《原發性肝癌診療規範(2011年版)》,中國衛生部(衛辦醫政發[2011]121號)文件,發表於《臨床腫瘤學雜誌》2011年10月第16卷第10期。
[25] 《廣東省中山市1970-2010年肝癌發病概況》,作者梁智恆、彭俠彪、岑惠珊等,發表於《中國腫瘤》2015年第24卷第8期。詳見圖表16。
[26] 《中國肝癌發病的趨勢分析和預測》,作者張思維、鄭榮壽、李霓等,發表於《中華預防醫學雜誌》2012年7月第46卷第7期。
[27] 《中國鼻咽癌流行概況》,作者梁鋅、楊劍、高婷等,發表於《中國腫瘤》2016年第25卷第1期。詳見圖表18。
[28] 《中國2003-2007年鼻咽癌發病與死亡分析》,作者鄧偉、黃天壬、陳萬青等,發表於《腫瘤》2012年3月第32卷第3期。
[29] 《廣東地區鼻咽癌患者非職業相關因素的調查》,作者唐國文,發表於《國際醫藥衛生報導》2014年 第20卷第13期。
[30] 《鼻咽癌語音易患因素與難患因素分析》,作者張浩亮、於鋒、孫子謀,發表於《海南醫學》2004年第15卷第12期。
[31] 《中國人群鼻咽癌發病危險因素的Mate分析》,作者韓旻雁,銀恭舉,陳維清,發表於《中國熱帶醫學》2005年第5卷第7期。
[32] 《滇東工業燃煤區與宣威室內生活燃煤區肺癌死亡率比較》,作者李繼華、盧翃章、朱媛媛等,發表於《中國腫瘤》2015年第24卷第5期。
[33] 《American Cancer Society’s Cancer Prevention Study II》,即《美國癌症協會癌症預防研究Ⅱ》, Michelle C. Turner,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發表於《American Journal Of Industrial Medicine》34:229-237(1998),是一項基於一百多萬人的大樣本、隨訪長達30年的隊列的研究成果。
[34] 《中國非吸菸女性肺癌危險因素的Mate分析》,作者餘藝文、王傳鵬、韓耀風等,發表於《中國流行病學雜誌》2016年2月第36卷第2期。
[35] 根據《2015年中國癌症統計數據》裡的各地區肺癌發病人數和《中國統計年鑑2016》 各地區人口數計算得出。計算公式為:粗發病率=發病人數/人口數×100000/10萬。這是沒有經過年齡標準化計算的數據。
[36] 中國數據來自《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2015》,發表於《CA CANCER J CLIN,2016;66:115–132》;美國數據來自《Cancer Treatment and Survivorship Statistics,2016》,發表於《CA CANCER J CLIN,2016;66:271-289》;日本2015年數據來自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官網,2012年發病率來自日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於2015年公布的2012年全球癌症數據。
[37] 日本數據來自《Cancer incidence and incidence rates in Japan in 2009:a study of 32 population-based cancer registries for the Monitoring of Cancer Incidence in Japan (MCIJ) project》,發表於《Japa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15,45(9) 884-891》。
[38] 綜合自《眾病之王——癌症傳》,[美]悉達多·穆克吉著,李虎譯,中信出版社。
[39] 根據《Cancer Treatment and Survivorship Statistics, 2016》內的美國近年肺癌死亡率數據算得。詳見圖表26。
[40] 《2010全球成人菸草調查——中國部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制,發布於中疾控控煙辦公室官網。
[41] 2011年數據引自《2011中國惡性腫瘤發病和死亡分析》,作者陳萬青、鄭榮壽、曾紅梅等,發表於《中國腫瘤》2015年第25卷第1期。2015年數據引自《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2015》。
[42] 中國胃癌相關數據引自《2015年中國癌症統計數據》,粗發病率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16》和日本厚生省官網數據計算得出。日本胃癌數據來自《Cancer incidence and incidence rates in Japan in 2009》。
[43] 引自2015年消化道早期癌症學術會議,數據公布者為江蘇省消化內鏡學會主任委員、中大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施瑞華教授。
版權聲明
本文系騰訊「益視頻工作室」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製作團隊
文章編輯:夏小魚 校對:胡曉菲
節目主播:許一零 後期:鄭侃
醫學支持:咚咚腫瘤科
本文音頻版,由騰訊公益聯合騰訊新聞出品,企鵝FM獨家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