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名中國癌症患者的血漿游離DNA檢測揭示中國癌症患者特異基因組特徵

2021-01-12 騰訊網

包括癌症基因組圖譜(TCGA)和MSK-IMPACT臨床測序隊列(MSKCC)在內的多個國際聯盟已經對多種腫瘤類型進行了全面的基因組分析。這些努力極大地增強了我們對癌症基因組的理解,並為世界範圍內的癌症研究提供了開放獲取的資源。然而,根據2018年全球癌症統計數據,這些聯盟主要關注白種人群患者的情況,缺乏來自亞洲患者的數據,而亞洲患者分別佔總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的50%和70%。儘管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但中國患者仍然缺乏全面的基因組資源。因此,明確中國患者的泛癌基因圖譜有助於改善治療方案和生存率。

基於血漿游離DNA(cfDNA)分析為腫瘤基因組提供了另一條途徑,克服了腫瘤內異質性的問題。腫瘤來源的cfDNA可在多種癌症類型中檢測到。然而,與基於組織的基因組圖譜相比,從cfDNA中獲得的基因組信息所獲得的廣泛見解帶來了額外的複雜性。循環腫瘤DNA (ctDNA) 和組織測序之間的一致性和差異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評估,但可能會被時間和空間的異質性所混淆。此外,ctDNA的可檢測性受到腫瘤大小和技術平臺的限制。考慮到這些因素,ctDNA和組織測序在提供有關癌症基因組的關鍵信息方面是相輔相成的。

儘管近年來發表了許多與ctDNA相關的研究,但對不同癌症類型的ctDNA的大規模分析仍然缺乏。為了填補這一空白並了解中國特有的癌症基因組,來自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的研究團隊,基於華大基因MGISeq-2000測序平臺,採用了一種靶向深度測序方法,最佳地研究血漿cfDNA中腫瘤來源的基因組改變,即使是低等位基因部分(AFs)。為了消除克隆性造血 (CH) 相關變異的幹擾,研究人員還對白細胞 (WBC) DNA進行了平行測序,並與cfDNA進行比較,以識別腫瘤特異性基因組改變。此外,研究人員使用ctDNA來量化腫瘤內異質性和克隆性,並探討泛癌患者靶向治療的敏感標誌物的前景。本研究的結果為進一步探索和應用CTDNA提供了基礎,並確定了需要額外的戰略和技術改進的局限性。最新研究結果已於近日以Pan-cancer circulating tumor DNA detection in over 10,000 Chinese patients為題發表在了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研究人員分析了11525名患者的13333份血液樣本。從血漿和匹配的白細胞中分離的DNA進行雜交捕獲和靶向深度測序,以檢測體細胞單核苷酸變異(SNV)、小片段插入和缺失(INDEL)、拷貝數變異和染色體重排。研究隊列包括41種主要的腫瘤類型。超過一半的樣本來自轉移期患者(臨床IV期, 54.8%),11.4%來自局部或區域分期(I-III期),33.8%缺乏詳細的分期信息。所有血漿樣本均測序至深度覆蓋(中位數4429×;範圍1000–30368×),以確保檢測基因組改變的高靈敏度。白細胞的中位數測序深度為423×(範圍369-7279×)。

研究人員通過cfDNA追蹤WBC中的CH變異,發現1861年血漿樣本中有2754個突變(14.0%)。與CH相關的15個典型基因包括DNMT3A,TP53,TET2和PPM1D等最常出現的基因。在超過20%的黑色素瘤,膀胱癌,子宮癌和前列腺癌的血漿樣本中以及在

在消除CH變異體後,研究人員在9801份血漿樣本中檢測到51133個非同義突變、1945個拷貝數變異和442個重排。ctDNA檢測的總靈敏度為73.5%。ctDNA的檢測能力在不同的癌症類型中有所不同,SCLC為91.1%,前列腺癌為87.9%,子宮癌為77.6%,HCC為77.1%和UGI癌為76.9%,顯示與其他癌症類型相比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甲狀腺癌為41.8%,腎癌為56.4%,其ctDNA檢出率較低。大多數IV期樣本 (79.7%) 有可檢測到的改變,而較小比例的I-III期樣本 (57.9%) 有可檢測到的改變。因此,研究人員探討了ctDNA在不同臨床階段對不同癌症類型的檢測能力。研究人員發現,ctDNA檢測在I-III期疾病中的敏感性>60%,分別為:SCLC (87.5%)、HCC (68.0%)、NSCLC (63.4%) 和宮頸癌 (60.9%)。在IV期疾病中,除腎癌 (63.2%) 和黑色素瘤 (68.2%) 外,> 70%的樣本中檢測到ctDNA。

血液腫瘤突變負荷 (bTMB)被作為一種有前景的免疫治療預測生物標誌物。除了SCLC表現出較高的bTMB(與子宮癌相比),子宮癌、膀胱癌、結直腸癌和宮頸癌的bTMB也高於其他癌症類型。甲狀腺癌和膠質瘤的bTMB最低。該隊列中的bTMB排名與MSKCC2中的相似,但存在一些差異。例如黑色素瘤和膠質瘤在MSKCC中顯示出較高的組織TMB排名,但在該研究隊列中bTMB排名較低,表明ctDNA脫落可能影響循環腫瘤負荷的確定。基於75%的bTMB百分比,高和低bTMB的臨界值設置為8.7突變/Mb。超過一半的SCLC樣本被認為是高bTMB (57.0%)。此外,非小細胞肺癌 (33.3%)、膀胱癌 (31.1%)、大腸癌 (29.2%)、宮頸癌(25.8%)也表現出較高的bTMB樣本比例,提示不同癌症類型應分別確定bTMB的臨界值。此外,bTMB與ctDNA AF正相關,當研究人員根據ctDNA AF將樣品分為不同組時,觀察到bTMB呈階梯狀增加。這些結果表明,經AF校正的bTMB可能是更好的治療標記。

由於AF和bTMB的大範圍暗示著基因組的異質性,研究人員使用突變等位基因腫瘤異質性(MATH)算法量化了腫瘤的異質性。MSKCC中大多數癌症類型的數學值明顯高於相應類型。這表明ctDNA在反映腫瘤異質性方面比單區域活檢具有潛在的優勢,可能是因為單區活檢傾向於忽略低AF引起的一些亞克隆改變。總之,這些結果突出了不同癌症類型之間以及與組織測序數據相比獨特的ctDNA特徵。

之前的一項研究提供了關於不同癌症類型的假定驅動基因的信息。為了評估基於ctDNA的液體活檢和組織活檢之間的基因組一致性,研究人員對假定的驅動基因的頻率進行了相關分析,顯示出很強的線性關係(R2 = 0.87,p 50%倍變化的蛋白才被鑑定為差異基因,以避免由於樣本量而產生差異。TP53突變在HCC血漿樣本中比MSKCC更常見(53.1%對28.6%),且與黃麴黴毒素暴露和B肝病毒感染密切相關的R249S在血漿ctDNA中富集。EGFR突變在NSCLC血漿樣本中比MSKCC更常見 (44.8% vs 25.2%),熱點的分布也存在一些差異。例如,在血漿樣本中,外顯子19缺失 (e19del) 和T790M的頻率更高,而介導對第三代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EGFR) 抑制劑抵抗的C797S僅在血漿樣本中存在。NSCLC血漿樣本中KRAS突變頻率低於MSKCC (6.8% vs 27.2%) 。值得注意的是,在前列腺癌血漿樣本中觀察到高頻率的AR突變。詳細的突變位點分布顯示,W742C和T878A在血漿樣本中最常見,而L702H和H875Y在MSKCC中最常見。所有這些突變位點都位於配體結合域,並與雄激素剝奪治療的耐藥性有關。這些發現強調了ctDNA在揭示耐藥機制方面的優勢,並強調了血漿和組織活檢之間的相似和差異。造成這些差異的一個可能原因是種族差異。也就是說,本研究中觀察到的明顯的突變患病率可能暗示了中國患者癌症的致病驅動特徵。

以ctDNA為基礎的液體活組織檢查最有意義的應用之一是尋找藥物敏感標記物,並為繼續進行靶向治療的患者確定耐藥機制。因此,研究人員使用其大型隊列系統評估ctDNA分析揭示的治療可操作性。研究人員分析了8032個基因組改變的血漿樣本,並排除了組織學未知的肺癌和未知的原發癌樣本。根據OncoKB資料庫建立的標準和其他證據報告,研究人員在3306個樣本(41.2%)中檢測到4665個潛在藥物敏感靶點,其中2299個樣本(28.6%)含有1級靶點,100個樣本(1.2%)含有最高的2A級靶點,221個樣本(2.8%)含有最高的2B級靶點,226人(2.8%)擁有最高級別的3A目標,459人(5.7%)擁有最高級別的3B目標。半數以上的NSCLC(55.8%)、GIST(54.5%)和乳腺癌(52.7%)樣本顯示有治療標誌物。在NSCLC、乳腺癌、UGI癌、GIST、卵巢癌、膀胱癌、黑色素瘤和結直腸癌中觀察到1級標記物。值得注意的是,僅在腦膠質瘤樣本中沒有可操作的基因變異,這意味著基因組特異性,並強調了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治療潛力較差。

總結來說,循環腫瘤DNA(ctDNA)提供了一種非侵入性的方法來闡明患者的基因組圖譜和可操作的信息。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以ctDNA為基礎的超過10000泛癌中國患者的研究。使用血漿細胞和白細胞之間的平行測序,14%的血漿細胞游離DNA樣本含有克隆造血(CH)變異,其可檢測性隨年齡增加。剔除CH變異後,ctDNA在73.5%的血漿樣本中檢出,其中小細胞肺癌(91.1%)和前列腺癌(87.9%)檢出率最高。ctDNA圖譜顯示的推測驅動基因的情況與基於組織的資料庫中的情況相似(R2 = 0.87,p

相關焦點

  • 液體活檢丨超萬例中國泛癌種患者ctDNA檢測分析,41.2%患者可受益於...
    TCGA項目和MSK-IMPACT隊列已經對多種癌症類型進行了全面的基因組分析,然而這些數據主要集中在白人患者中,缺乏來自亞洲患者的數據,這些患者分別佔總體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的50%和70%。儘管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但仍缺乏中國癌症患者的全面基因組信息,尤其是中國的泛癌種ctDNA檢測分析數據,因此,明確中國泛癌種患者的基因組圖譜有助於改善治療方案和生存率。
  • 深度測序揭示血漿循環遊離DNA變體的來源
    深度測序揭示血漿循環遊離DNA變體的來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26 15:11:18 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Jorge S.
  • 癌症患者全基因組無細胞DNA片段分析
    癌症患者全基因組無細胞DNA片段分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25 14:23:08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Victor E.
  • 中國遺傳學會遺傳諮詢分會副主席盧煜明:cfDNA研究新突破,可用於...
    示意圖:全基因組甲基化測序技術應用於特定富含血漿DNA的組織,包括肝組織(癌症檢測和監控)、胎盤組織(產前檢測)、淋巴細胞(器官移植檢測)和中性粒細胞(創傷、自身免疫疾病等引發的組織損傷檢測
  • Nature:基於DNA甲基化的早期癌症檢測
    儘管這些結果還有待更多獨立樣本的驗證,但他們認為這有望催生非侵入性的新型癌症篩查檢測。研究人員在上周的《Nature》雜誌上介紹了一種基於免疫沉澱的實驗方案,能夠分析少量循環遊離DNA的甲基化組,從而檢測不同類型癌症所對應的大規模 DNA 甲基化變化,包括早期胰腺腫瘤。
  • 最新研究揭示癌症胚系基因組模式與癌症風險及臨床預後的關聯
    通過對代表22種常見癌症類型的癌症患者和非癌個體的胚系基因組進行系統分析,研究確定了7種癌症胚系基因組模式(cancer-associated germline genomic patterns,CGGP),揭示了可能與癌症風險、腫瘤發生和臨床結果相關的基因序列
  • 晚期癌症的基因組藍圖特徵!
    等人就對570名晚期癌症或轉移性癌症患者進行研究,分析了其全基因組測序數據、轉錄組特性及療法預後等信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研究者對招募到POG570(Personalized Oncogenomics Program of British Columbia,不列顛哥倫比亞個性化腫瘤基因組學計劃)計劃中的570名患者的機體樣本進行研究,該研究計劃涵蓋了25種組織學,其中就包括一些罕見的癌症類型,患者會接受多種抗癌藥物進行治療,包括內分泌療法、化療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療法等,此前的類似工作主要是使用基因組或外顯子組測序進行
  • 血液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的應用
    三、應用 用於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血液循環DNA含量及完整性的研究: 腫瘤患者血液中的游離DNA(cell free DNA,cfDNA)包括循環腫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主要來源於細胞的凋亡和壞死。
  • 32種癌症10225例癌症患者的研究揭示TP53基因的新功能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在癌症研究領域中,TP53是迄今為止發現與人類腫瘤發生相關性最高的抑癌基因之一。該基因能感知細胞的應激或損傷,並在響應中阻止細胞分裂或引發細胞死亡,從而防止受損細胞的繁殖。TP53突變消除了一個關鍵的細胞安全機制,使其成為癌症的導火索。
  • 【合作論文】游離胺基酸譜和代謝生物標記物的變化:預測晚期肉瘤患者的化療反應
    近年來,靶向代謝組學在癌症研究中的應用非常熱門。血漿中的游離胺基酸譜在不同的癌症類型的表達是不同的,但是晚期肉瘤患者的胺基酸譜如何變化目前尚不清楚。肉瘤約佔小兒實體惡性腫瘤的21%,成年實體惡性腫瘤的1%。即使經過充分的治療,約有35%至45%的患者會復發。手術是大多數早期肉瘤患者的治療手段。然而對於手術後腫瘤無法切除或仍有殘留的患者,則會採取化療治療。
  • 5年針對6000多名癌症患者數據採集分析揭示新型腫瘤基因檢測
    NCI分子療法選擇分析(NCI-MATCH或EAY131)是迄今為止最大的精密醫學癌症試驗,旨在將驅動患者腫瘤的遺傳異常與針對這些缺陷的批准或實驗藥物進行匹配,癌症的類型無關緊要。近6000名癌症患者迅速加入了該試驗,並提供了他們的腫瘤樣本用於基因組測試。現在,《J. Clin. Oncol.
  • 軍醫談癌症患者EGFR基因突變檢測的臨床意義
    世界癌症報告統計,2012年中國癌症發病人數為306.5萬,約佔全球發病的五分之一,癌症死亡人數為220.5萬,約佔全球癌症死亡人數的四分之一。我國癌症發病率接近世界水平,但死亡率高於世界水平。在癌症治療中,傳統的化療和放療由於缺乏特異性,取得療效的同時也往往給患者帶來較大的毒副作用,因此,選擇特異的分子靶點進行治療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取得明顯療效的同時,又可以避免對正常細胞的傷害。EGFR是目前國內外研究者公認的一個腫瘤靶向治療分子。EGFR突變是癌症患者是否對TKI敏感的強預測因子,各項研究也表明EGFR在多種腫瘤細胞中存在突變或擴增的情況。
  • 癌細胞的哪些「特異能力」造就了癌症,也「斷送」了癌症
    人們對於癌症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更新的持續過程。大約三千至四千年前,就已經開始有了關於癌症的描述。隨著醫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正在逐步認清癌症的真正面目。「用細胞解決細胞的問題」——免疫細胞療法正成為科學家熱捧的癌症治療方式,聯合其他治療方式做到更好地防轉移、防復發,延長患者生命周期,提高生活質量。
  • 10225例癌症患者的TP53突變揭示了基因功能新亮點
    32種不同癌症的10225例患者樣本,並將它們與法國索邦大學分子生物學教授Thierry Soussi博士在過去30年收集的資料庫中另外80000個突變進行比較。 研究團隊在分析了這個龐大的數據樣本庫後,對TP53基因突變如何影響癌症有了更透徹的了解。他們發現,在所有被研究的癌症類型中,TP53突變在存活率較低的患者中更為常見。他們也找到了一種更準確預測預後的方法。Donehower說:「我在突變TP53腫瘤中發現了四個上調基因,其表達與患者預後相關。如果這四個基因高表達,那麼患者更有可能預後不良。
  • 2020年華大基因腫瘤醫學成果展示:3款最新腫瘤檢測技術,助力癌症防控
    技術1:尋癌變因子特徵信號——基於甲基化高深度靶向測序的肝癌早檢技術中國是一個肝癌大國。據統計,中國每年新增的肝癌患者約37萬[1],約佔全球新增肝癌患者的一半(95萬)[2]。肝癌是一種隱匿性發病的癌症,早期臨床症狀多不明顯,但是病情進展迅速,整體五年生存率僅有18%。對肝癌高危人群的篩查和監控,有助於肝癌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提高肝癌患者治療效果和生存率的關鍵。
  • 戰勝癌症:光靠重磅藥可能不行,早期檢測才是王道
    美國尼克森總統於1971年宣布了「癌症戰爭」的到來,然而四十多年後的今天,我們正在輸掉這場戰爭。據美國癌症協會報導,2014年美國將診斷出167萬的新癌症病例。今年,將有58.6萬的美國人死於癌症,而整個世界範圍內將有600萬人死於癌症。儘管通過加大癌症治療和預防上的投資,美國的癌症死亡率降到了85%以下,但是這與1975年比只下降了8%。
  • 研究揭示治療反應異常型癌症的分子特徵
    研究揭示治療反應異常型癌症的分子特徵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2 23:50:34 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Louis M. Staudt小組揭示出治療反應異常型癌症的分子特徵。
  • 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治療的新靶點
    ecDNA作為癌症的一個特徵在50多年前就首次被描述,但直到最近才有證據顯示其在腫瘤類型中流行。這些DNA循環改變了致癌基因的表達方式,從而促進了癌症生長,並在腫瘤進化和抵抗治療的能力中發揮關鍵作用。
  • ...Nature重磅發布迄今最全面的癌症全基因組圖譜,涉及38種癌症類型
    該大型研究揭示了大規模結構突變在癌症中所發揮的廣泛作用,在基因調控區域發現了此前未知的癌症相關突變,並推斷了多種癌症類型的腫瘤進化,闡明了體細胞突變與轉錄組之間的相互作用,同時研究了生殖系遺傳變異在調節突變過程中的作用。從獲取樣本、保護患者隱私、獲取測序數據、分析測序數據等方面來看,該研究的工作量極為龐大。
  • 首次證實: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
    這是第一次有研究表明這些ecDNA基因的增殖,一種被稱為ecDNA癌基因擴增的現象在廣泛的癌症腫瘤類型中都存在。ecDNA作為癌症的一個特徵在50多年前就首次被描述,但直到最近才有證據顯示其在腫瘤類型中流行。這些DNA循環改變了致癌基因的表達方式,從而促進了癌症生長,並在腫瘤進化和抵抗治療的能力中發揮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