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遺傳學會遺傳諮詢分會副主席盧煜明:cfDNA研究新突破,可用於...

2021-01-11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示意圖:全基因組甲基化測序技術應用於特定富含血漿DNA的組織,包括肝組織(癌症檢測和監控)、胎盤組織(產前檢測)、淋巴細胞(器官移植檢測)和中性粒細胞(創傷、自身免疫疾病等引發的組織損傷檢測)

盧煜明教授利用血漿游離DNA開創了NIPT診斷時代

早在在1997年,中國遺傳學會遺傳諮詢分會副主席,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及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盧煜明教授就首次發表了在孕婦外周血中發現胎兒游離DNA的文章,並被國際基本醫學領域稱為具有劃時代性的研究,對產前診斷的發展產生革命性影響。

如今近20年過去了,基於胎兒游離DNA的「無創產前檢測(NIPT)」技術已經從科研中成熟轉化為臨床應用,並走入了千萬家庭,為新生命保駕護航,盧煜明教授也被譽為無創產前檢測的奠基人、「NIPT教父」。

癌症患者的血漿DNA或可作為腫瘤診斷的生物標誌物

許多研究指出,癌症患者的血漿中含有攜帶腫瘤的基因突變和腫瘤負荷信息的無細胞腫瘤DNA,如果能通過鑑定血漿中DNA的突變,那麼就可以利用液體活檢來無創診斷癌症了。

近年來,血漿游離DNA(cell-free dna,cfDNA)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Science雜誌曾經專門刊登編輯文章強調cfDNA可能是血液中的潛在生物標誌物。對cfDNA的檢測就如「液態的組織活檢」,或替代現在的腫瘤活組織檢查。

盧煜明教授利用全基因組甲基化測序,將血漿游離DNA應用於癌症診斷、移植後的監測

血漿游離DNA除了在無創產前檢測(NIPT)上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盧煜明教授還在致力於將其推廣到癌症診斷、器官組織移植等多個臨床醫學領域。盧教授研究組報導了一種新的非侵入式檢測方法,通過全基因組甲基化測序繪製DNA組織圖譜,利用血漿游離DNA檢測鑑別基因組突變組織的來源。

其團隊認為,血漿游離DNA是指循環血中游離於細胞外的部分降解了的機體內源性DNA,它來自於機體的多種不同組織。對來自不同組織中血漿DNA的差異進行全基因組水平的甲基化測序能夠識別血漿DNA差異,找到基因組變異的組織來源。因此,盧煜教授等人發現了一種基於上述原理的通用方法,能夠識別游離DNA的組織來源,將血漿游離DNA作為診斷肝癌患者和器官組織患者的marker。

9月21日,盧煜明教授團隊將這項結果發布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研究人員通過對比孕婦、肝癌患者、骨髓移植和肝臟移植患者的樣本,發現在大部分樣本中,白細胞是循環DNA的主要貢獻者。

在孕婦的樣本中,游離DNA的貢獻比是以胎兒的特定遺傳物質作為marker;在器官移植患者中,游離DNA的貢獻比是以供體特定遺傳物質作為marker;在肝癌患者中,游離DNA的貢獻比來自於肝臟,是以腫瘤相關拷貝數變異比來測量。

在肝癌患者和孕婦體內發生的游離DNA拷貝數畸變,是通過比較使用基因組甲基化去卷積的結果與不同拷貝數狀態來識別組織畸變類型的。其中一個孕婦在懷孕期間被診斷為患有濾泡性淋巴瘤的診斷,其甲基化去卷積的增加,表示DNA從B細胞中游離出來,在游離DNA中檢測到了原來B細胞發生起源拷貝數變異。

盧煜明教授此項研究的9大重要結果

全基因組水平的甲基化測序(Bisulfite-Seq)是將Bisulfite處理與高通量測序技術相結合,從而來繪製單鹼基解析度的DNA甲基化圖譜,用於研究特定DNA區域甲基化與特定表型之間的關聯,具有單鹼基的解析度,具有覆蓋範圍廣等優勢。

在此項研究中,盧煜明教授的研究涉及以下9項重要結果:

1.為繪製DNA組織圖譜鑑定甲基化標記

2.不同組織DNA混合物的甲基化去卷積

3.孕婦血漿DNA甲基化去卷積

4.接受過移植術的患者血漿DNA甲基化去卷積

5.癌症患者血漿DNA甲基化去卷積

6.追蹤拷貝數異常的血漿組織來源

7.追蹤孕婦血漿中21號染色體拷貝數增加的胎盤來源

8.追蹤癌症患者血漿中拷貝數異常組織來源

9.追蹤懷孕期間惡性腫瘤的組織來源

基於上述結果,研究人員認為血漿DNA對於癌症診斷以及器官組織移植患者、癌症復發患者真的等具有有重要價值,相信未來通過更多的實驗驗證,這種新技術將會比NIPT具有更加廣闊的應用領域。

相關焦點

  • 交大Bio-X研究院賀林院士在2016中國遺傳學會遺傳諮詢分會發表主題...
    2月29日,中國遺傳學會遺傳諮詢分會在蘇州召開了2016委員年會,探討和規劃2016年中國遺傳諮詢師培訓的發展方向。為阻斷遺傳性耳聾的傳遞發生,實現聾病三級防控,中國遺傳學會遺傳諮詢分會和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耳內科學分會去年11月份聯合發起了中國聾病基因組計劃,這可以說是一項偉大的創舉。
  • 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神經科學研究技術分會學術年會
    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神經科學研究技術分會學術年會暨第七屆全國光遺傳技術培訓班舉辦 2018-12-29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語音播報   12月20日至24日,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神經科學研究技術分會
  • 解讀基因密碼,防範遺傳疾病 上海啟動培訓遺傳諮詢師
    二孩時代來臨,相關診斷、諮詢與治療需求再次爆棚,然而在目前臨床工作中尚面臨著一個重大挑戰:有足夠的遺傳諮詢師可勝任這份工作嗎?  今天,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國家兒童醫學中心)遺傳諮詢師培訓基地正式掛牌,同時《ACMG遺傳變異分類標準與指南》中文版也正式發布。  那麼,究竟什麼是遺傳諮詢?
  • 2019年度表觀遺傳與染色質生物學大會通知(第二輪)
    本次會議註冊名額已滿,但有很多老師同學諮詢參會,為了讓更多人有能夠參會的機會,會議開放同步視頻會場。同步視頻會場在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2號樓210會議室。同步視頻會場不收取任何費用,不提供會議資料、會議用餐和茶歇等服務,敬請諒解。
  • 《產前外顯子組測序遺傳諮詢和報告規範》團體標準宣貫活動火爆,線...
    9月12日,在「中國預防出生缺陷日」這天,由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在廣州正式發布《產前外顯子組測序遺傳諮詢和報告規範》
  • 中文版《ACMG遺傳變異分類標準與指南》發布—新聞—科學網
    6月25日,由中國遺傳學會遺傳諮詢分會主辦的「《ACMG遺傳變異分類標準與指南》中文版發布會」在滬召開。
  • 相約912,專家為你權威解讀《產前外顯子組測序遺傳諮詢和報告規範》
    在今年的9月12日,全國首個關注高通量測序技術在產前遺傳診斷領域的團體標準——《產前外顯子組測序遺傳諮詢和報告規範》將由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正式發布,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還將聯合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共同舉辦《產前外顯子組測序遺傳諮詢和報告規範》團體標準專項培訓活動,推進團體標準在業內的普及、應用。歡迎從事臨床基因檢測、臨床遺傳諮詢、產前診斷及相關技術和管理人員、以及獨立醫學檢驗所的從業人員參會。
  • 陸道培分子醫學團隊在2019年美國人類遺傳學會年會展示研究成果
    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多次在美國血液學會年會(ASH)、美國人類遺傳學會年會(ASHG)、日本血液學年會 (JSH)、韓國腫瘤學年會(KCA)等國際國內會議進行學術報告。博士階段由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和陸道培醫院聯合培養,所從事的原發性噬血細胞症候群的分子診斷及發病機制研究成果發表於Clinical Genetics,BIM基因先天遺傳多態性與TKI治療相關的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著名期刊Nature Medicine。
  • 用遺傳算法優化垃圾收集策略
    然後,這些機器人以它們的擬合度相關的概率進行「交配」(即,撿起大量垃圾的機器人更有可能繁衍後代),新一代機器人誕生了。交配有幾種不同的方法可以實現「交配」。在Mitchell的版本中,她將父母的兩條DNA鏈隨機拼接,然後將它們連接在一起,為下一代創造一個孩子。在我的實現中,我從每一個親本中隨機分配每個基因(即,對於243個基因中的每一個,我擲硬幣決定遺傳誰的基因)。
  • 8鹼基DNA的誕生,會是外星生命的遺傳密碼麼?
    近期,一項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資助的項目,首次合成了具有穩定雙螺旋結構、可儲存和轉錄遺傳信息的8鹼基系統DNA序列(Hachimoji DNA),探索了可能承載「外星人」遺傳信息的遺傳字母系統。
  • Bio-X研究院賀林院士榮獲2019年美洲華人遺傳學會傑出教育獎
    在10月18日舉行的美國人類遺傳學會2019年會(ASHG)上,Bio-X研究院賀林院士榮獲2019年美洲華人遺傳學會傑出教育獎,美洲華人遺傳學會黃濤生主席此前特地前往上海交通大學Bio-X研究院為其頒獎。
  • 專家視角丨田瑛教授:反覆妊娠丟失的遺傳諮詢
    約80%的RPL發生於妊娠12周之前,多由遺傳因素、內分泌異常、生殖免疫功能紊亂及血栓前狀態等所致;約20%發生於妊娠12周至28周,多由血栓前狀態、感染、妊娠附屬物異常(包括羊水、胎盤異常等)、嚴重的先天性異常(水腫、致死性畸形等)、子宮解剖結構異常導致。遺傳因素是導致早期自然流產的最常見因素,包括染色體異常、基因異常等。
  • 突破生命法則極限!8鹼基DNA誕生,會是外星生命遺傳密碼?
    在生物學的研究中,最關鍵也離不開的就是遺傳信息,無論是儲存、傳遞還是演化,都影響著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命體的生存。現代生物學已經發現遺傳信息的載體就是DNA,雙螺旋的結構上連接著同樣大小的脫氧核糖核苷酸鹼基,兩條鏈相對應的鹼基用氫鍵緊密結合。
  • 從最新報告看可遺傳人類基因組編輯技術應用前景
    報告:技術尚未安全有效由美國國家科學院、英國皇家學會、中國科學院等多國機構研究人員組成的「人類生殖系基因組編輯臨床應用國際委員會」3日在相關網站發布題為《可遺傳人類基因組編輯》的報告,詳細闡述了可遺傳基因組編輯技術帶來的潛在風險以及監管方面的要求。
  • ...泛生子助力癌症遺傳諮詢——《Counseling about cancer》中文...
    2016年1月28日,被譽為癌症遺傳諮詢「聖經」的《Counseling about cancer(中文版)》第一次編委會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圓滿召開。《Counseling about cancer》是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於2011年出版的英文圖書,該書目前已經出到第3版,涉及分子生物學、癌症遺傳學、乳腺癌、結直腸癌、癌症遺傳諮詢等內容。此次中文版編譯是中國癌症遺傳諮詢領域的一座裡程碑,同時為我國癌症遺傳諮詢教育提供了國際領先的理念以及理論基礎。
  • 你問我答,關於反覆流產的遺傳諮詢!
    總而言之,遺傳因素不是一成不變的,相反,他處在不停變化和轉換之中,不能用以往的結論去判斷此時的情況,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重視當下的遺傳因素檢查。流產物送檢一般進行如下檢查: A、核型分析是重要的、必查的一線診斷方法,可以檢測出多倍體、平衡性和非平衡性易位、倒位等;但需要足夠量的細胞,檢測周期長,解析度低,無法檢出5Mb以下的CNVs,不能檢測單親二倍體UPD、雜合性缺失LOH B、染色體微陣列分析(CMA)目前用於全基因組範圍檢測,利用基因晶片檢測出200kb以上的染色體重複
  • 南加州大學聯合10X Genomics開發新單細胞技術,揭示癌症的遺傳多樣性
    由於當前基因組測序的局限性,了解腫瘤內單個細胞的遺傳多樣性仍然是一個挑戰。南加州大學和單細胞測序行業龍頭10X Genomics的研究人員,通過使用高通量單細胞DNA測序,開發出一項新技術。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了由10X Genomics開發的一種名為「單細胞拷貝數分析」的新興技術,並採用了新穎的分析方法,可能提供以前無法實現的更高解析度的癌症觀察。
  • 他的發明為百萬中國孕婦減輕痛苦|對話「科學突破獎」得主盧煜明
    9 月10日,有著 「豪華版諾貝爾獎」 之稱的科學突破獎官網宣布了 2021 年(第九屆)獲獎名單,香港中文大學教授、英國皇家學會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盧煜明獲頒其中的生命科學獎。其獲獎理由為:「發現在孕婦外周血中存在胎兒的 DNA,能用於產前基因測試,判斷嬰兒是否患有 21 三體症候群和其他基因疾病。」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42期:新基因編輯技術可修復89%遺傳缺陷
    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第三代雜交稻首測畝產破1000公斤第三代雜交水稻新組合試驗示範衡南基地測產結果公布,兩塊試驗田平均畝產1046.3公斤。袁隆平表示,此次測產結果達到預期,他很滿意。專家組認為,第三代雜交水稻新組合表現優勢強,產量有重大突破,建議國家及相關單位給予大力支持,加快推動產業化進程。
  • 學會表觀遺傳很重要|DNA
    這還要從「表觀遺傳」說起。  什麼是表觀遺傳?  我們知道DNA負責儲存遺傳信息,影響著人類的性狀表達。除了一些特殊情況的變異,人的DNA在一生中都不會發生改變。  但為什麼DNA不變,人卻會有變化?環境的刺激為何會造成不同的表觀形態?同一個體中的不同器官明明共享同一套DNA,又為何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