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通常將妊娠28周之前發生3次或3次以上的胎兒丟失稱為復發性流產,但各國對此標準不一,美國生殖醫學學會的標準是2次或2次以上妊娠失敗;英國皇家婦產科醫師協會(RCOG)則定義為與同一性伴侶連續發生3次或3次以上並於妊娠24周前的胎兒丟失。但大多數專家認為,連續發生2次流產即應重視並評估,因其再次出現流產的風險與3次者相近。
RPL病因複雜,約三分之一原因不明。約80%的RPL發生於妊娠12周之前,多由遺傳因素、內分泌異常、生殖免疫功能紊亂及血栓前狀態等所致;約20%發生於妊娠12周至28周,多由血栓前狀態、感染、妊娠附屬物異常(包括羊水、胎盤異常等)、嚴重的先天性異常(水腫、致死性畸形等)、子宮解剖結構異常導致。遺傳因素是導致早期自然流產的最常見因素,包括染色體異常、基因異常等。
染色體異常
據大數據統計,發生早期自然流產的人群中,約5%有染色體異常,而約2%-5%的反覆妊娠丟失夫婦中,至少一方有染色體結構異常。流產發生的時間越早,胚胎染色體異常的發生率越高,所佔比例約45%。夫妻染色體異常可導致配子染色體異常從而導致胚胎染色體異常,高齡增加胚胎染色體異常及非整倍胚胎的發生率。
染色體異常類型包括數目和結構異常。正常人體細胞染色體數目為二倍體(2n=46)。染色體數目異常即在46條數量上的增加或減少,包括整倍體和非整倍體。整倍體是染色體數目整組發生增加或減少(三倍體、四倍體)。非整倍體是少數幾條染色體數目的增減,包括常染色體數目的異常(三體症候群、少量的單體症候群和多倍體及嵌合體,最常見的是21三體症候群);常染色體以13、18、21三體型常見,性染色體主要有(47,XXX;47,XXY),多體型染色體增加了兩條或兩條以上,主要見於性染色體異常。嵌合體,一個個體上有兩種或兩種以上染色體不同的克隆體形成。性染色體數目異常的共同臨床特徵為性發育不全或兩性畸形。
染色體結構異常即缺失染色體上某一區段及其帶有的基因一起丟失,從而引起變異的現象。缺失的位置多在末端和中間位置。染色體結構異常的基礎首先是斷裂及斷裂後的重接,是復發性流產的重要因素。染色體不平衡的配子形成,導致受精卵染色體異常,引起流產。發生結構重排的染色體成為衍生染色體。
染色體結構異常——重複
染色體上的某一段重複出現,包括排前後重複、倒轉重複、移位重複。
染色體結構異常——倒位
染色體發生兩個斷裂後,某一區段連同它帶有的基因順序發生180°的倒轉又重新合併引起變異的現象,包括臂內倒位和臂間倒位。
形成4種配子(正常染色體、倒位染色體、兩種部分缺失或部分重複的衍生染色體)。遺傳效應越短,重複和缺失部分越長,導致不育;遺傳效應越長,重複和缺失部分越短,形成畸形兒。
染色體結構異常——易位
兩條染色體斷裂後形成的兩個斷片,互相交換連接而形成兩條衍生染色體,有時會造成二、三或多對染色體間發生易位。平衡易位,人群攜帶率(0.2%),復發性流產夫婦攜帶率(2%-5%);相互異位,是兩條染色體斷裂後所形成的斷片互相交換,並在斷裂點重接,形成兩條新的衍生染色體;羅氏易位是特殊類型的平衡易位。兩條近端染色體的非相互易位斷裂點在著絲粒處,斷裂後,兩條染色體由著絲粒處重接染色體總數45。易位唐氏症候群,約4%的唐氏患者為易位型,21號與14、15或22號染色體間發生易位。
基因異常
基因異常,同樣影響妊娠結局。若一級親屬存在反覆妊娠丟失,RPL的發病率是正常人群的6倍。常見的發生RPL有關的基因異常包括,遺傳性血栓相關基因缺陷(凝血因子V(G1691A)、凝血酶原II(G20210)基因);免疫相關基因缺陷(人白細胞抗原-G、免疫相關基因多態性、p53, p72,白血病抑制因子基因(LIF),FAS-L,血管上皮生長因子基因(VEGF);葉酸代謝相關基因(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MTHFR)基);雌激素受體基因;骨骼肌肉相關基因(強制性肌營養不良、致死性骨發育不全,成骨發育不全II型)等。
染色體及基因異常的診療多通過PGS/PGT。PGS的適應證包括女性年齡38歲及以上;不明原因反覆自然流產2次及以上及不明原因反覆種植失敗(移植3次以上失敗)。PGD的適應證包括,染色體異常;單基因遺傳病;具有遺傳易感性的嚴重疾病及人類白細胞抗原配型。RSA遺傳學分析包括,染色體核型分析、染色體微陣列分析(arrayCGH- arraySNP)。
總結
RPL為反覆發生3 次或3 次以上的胎兒丟失。當夫妻雙方存在染色體異常時,可導致配子染色體異常,從而導致胚胎染色體異常。高齡同樣增加胚胎染色體異常的發生機率。目前,相關基因檢測仍存在爭議 ,但胚胎遺傳學分析有助於分析引起RPL的原因。
田瑛教授
主任醫師,醫學博士,碩士生導師,赴美訪問學者。
河北生殖醫學中心主任。河北省生殖醫院生殖醫學部主任。中華醫學會婦幼健康生育調控專委會常委、河北省生殖健康學會秘書長、河北省醫學會計劃生育與優生分會副主任委員。《河北醫科大學學報》、《中國生育健康雜誌》審稿專家。
2011年9-12月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進修生殖醫學;2013年12月至2014年6月,美國堪薩斯州醫學中心生殖醫學訪問學者;2009年-2016年任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主任。2016年6月引進至河北省生殖醫院任生殖醫學部主任;2017年10月-2018年7月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進修生殖與遺傳諮詢。從事不孕不育、生殖內分泌等臨床與科研近30年。擅長各種促排方案,控制性卵巢刺激得當,針對患者個體化精準用藥等輔助生殖技術。宮腹腔鏡聯合輸卵管顯微整形、子宮畸形矯型、子宮內膜損傷後修復以及婦科腫瘤合併不孕等生殖外科處理。發表論文30餘篇。獲得省、市科技獎5項。獲省自然科學資金2項,省政府資助臨床醫學優秀人才項目1項。專業著作3部。
責任編輯:Jan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