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證實: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

2020-11-30 澎湃新聞

原創 轉網 轉化醫學網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Lauren

導言:在2019年11月,研究人員就首次揭示了染色體外DNA的結構和功能。近日,聖地牙哥加州大學(UC)的研究人員首次證實,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治療的新靶點。

人類細胞有23對染色體,但在癌症中,基因可以在染色體或環狀染色體外DNA (ecDNA)中擴增,其頻率和功能意義尚不清楚。近日,聖地牙哥加州大學(UC)的研究人員報告說,ecDNA是人類癌症中的一種常見事件,至少在14%的人類腫瘤中發生,在最惡性的癌症中出現的頻率更高,包括膠質母細胞瘤、肉瘤、食管癌、卵巢癌、肺癌、膀胱癌、頭頸部癌、胃癌等。

在2019年11月21日,Paul Mischel教授團隊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首次揭示了染色體外DNA(ecDNA)的結構和功能,他們的研究表明,ecDNA是環狀的,會大量表達癌基因,ecDNA的染色質是高度開放的,ecDNA的環狀結構介導超遠結構相互作用。環狀的ecDNA在腫瘤中普遍存在,同時由於缺乏著絲粒,導致不遵照孟德爾定律進行遺傳。這樣的特性,使得ecDNA是驅動腫瘤異質性的重要機制,這將對腫瘤的治療帶來極大的挑戰。

最近的一項新研究首次證實,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該研究結果在8月17日發表在《自然遺傳學》雜誌,題為「Extrachromosomal DNA is associated with oncogene amplification and poor outcome across multiple cancers」。

這是第一次有研究表明這些ecDNA基因的增殖,一種被稱為ecDNA癌基因擴增的現象在廣泛的癌症腫瘤類型中都存在。

ecDNA作為癌症的一個特徵在50多年前就首次被描述,但直到最近才有證據顯示其在腫瘤類型中流行。這些DNA循環改變了致癌基因的表達方式,從而促進了癌症生長,並在腫瘤進化和抵抗治療的能力中發揮關鍵作用。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的教授、路德維希癌症研究所成員Paul Mischel表示,「這項研究提供了一個了解腫瘤中ecDNA分子流行病學的新窗口,為縱向研究患者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以更好地理解如何以及為什麼他們對治療反應不佳。」

研究人員還發現,具有ecDNA的癌症患者的生存期明顯短於其他癌症患者,而其他癌症患者的腫瘤是由其他分子病變驅動的,即使是按腫瘤類型分組。

通過對3212名癌症患者的全基因組測序數據進行計算分析,研究人員發現,ecDNA擴增在大多數癌症類型中經常發生,但在血液或正常組織中不存在。癌基因在擴增的ecDNA上高度富集,最常見的復發癌基因擴增發生在ecDNA上。與拷貝數匹配的線性DNA相比,ecDNA擴增導致癌基因轉錄水平更高,同時染色質可達性增強,更頻繁地導致轉錄本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析的29種癌症類型中,有25種發現了基於ecDNA的環狀擴增子,並且在許多被認為是最具侵襲性的組織學類型的癌症中出現頻率很高,如膠質母細胞瘤、肉瘤和食管癌。

研究人員對此持樂觀態度,並希望這些發現能夠應用於針對ecDNA驅動的癌症患者的強大抗癌療法的開發。

Mischel表示,「癌症已經掌握了一個古老的進化技巧。致癌基因本身和周圍的調控區域擺脫染色體約束,驅動了致癌基因高拷貝數,賦予了腫瘤迅速改變基因組以應對快速變化的環境,從而加速腫瘤進化,促進了治療的耐藥性。」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教授Vineet Bafna博士指出,他們開發了一種名為Amplicon Architect的強大的計算方法,它基於循環性、高拷貝數和「斷點重用」三個關鍵特徵來識別ecDNA。

Mischel和Bafna是Boundless Bio的聯合創始人,該公司開發針對ecDNA的新療法,用於治療侵襲性癌症。

Boundless Bio的CTO Jason Christiansen補充說:「這些結果表明,迫切需要針對ecDNA的療法,並幹擾它們驅動惡性腫瘤生長、抵抗和復發的能力。」

參考:

【1】https://www.genengnews.com/news/extrachromosal-dna-found-to-play-a-critical-role-in-cancer/

【2】https://www.genomeweb.com/sequencing/pan-cancer-study-reveals-extrachromosomal-dna-frequency-possible-survival-impacts#.Xz4oP_nFISR

【3】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8-020-0678-2

原標題:《【Nature子刊】首次證實: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治療的新靶點》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治療的新靶點
    染色體外DNA的結構和功能。近日,聖地牙哥加州大學(UC)的研究人員首次證實,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治療的新靶點。 人類細胞有23對染色體,但在癌症中,基因可以在染色體或環狀染色體外DNA (ecDNA)中擴增,其頻率和功能意義尚不清楚。
  • 科學家發現癌基因在染色體外DNA中擴增 可促進腫瘤發展
    染色體外DNA(ecDNA),是一種從穩定的基因組DNA上脫落下來的DNA,以單鏈或雙鏈環狀存在,可促進腫瘤細胞的癌基因的表達。此外,ecDNA上帶有的原癌基因使腫瘤細胞對環境具有更強的適應性,可以響應腫瘤內部環境的變化。
  • Nature子刊:兒童癌症元兇或是染色體外環狀DNA?
    近日,由夏裡特醫學院和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組成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染色體外環狀DNA可從基因組分離和整合,可能導致一些基因被破壞,促進兒童癌症的發展。同時研究人員首次繪製了環狀DNA的詳細圖譜,並有望用於兒童癌症的診斷。該研究發表在近日的《Nature Genetics》期刊上。
  • 染色體外圓形DNA可導致兒童癌症的發生
    由柏林醫科大學Charite - Universitatsmedizin和紐約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現在揭示了被稱為染色體外圓形DNA的神秘DNA環可能有助於兒童癌症的發展。 科學家們繪製出了首份詳細的環狀DNA圖譜,為癌症遺傳學領域長期存在的問題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新發現。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遺傳學》雜誌上。
  • 科學家首次解析腫瘤染色體外DNA的環狀結構與功能
    早期研究認為腫瘤中大量擴增的原癌基因存在於染色體上。2017年,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Paul Mischel教授團隊在Nature雜誌上指出,它們是以染色體外DNA(extrachromosomal DNA,ecDNA)的形式存在的,但ecDNA的結構和功能一直缺乏直接的證據。
  • Cell:染色體外非編碼DNA促進神經膠質瘤發生
    但是,目前尚不清楚額外的DNA是否有助於癌症的發生於發展。 近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和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使用人膠質母細胞瘤腦腫瘤樣品,表明所有這些額外的DNA對於維持致癌基因的激活以及促進癌細胞的生存能力十分重要。 這項研究發表在《Cell》雜誌上,它幫助解釋了為什麼藥物通常對某些癌症類型有效而對其他癌症無效。
  • 繪製出首張兒童癌症環狀DNA圖譜 染色體外環狀DNA...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Genetic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德國夏洛蒂—洪堡大學和柏林自由大學附屬醫學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染色體外環狀DNA或會促進兒童癌症的發生,文章中,研究人員繪製出了首個兒童癌症環狀DNA精細化圖譜,有望揭示兒童患癌的原因並開發新型的治療策略。
  • 環狀RNA/DNA研究新進展!
    這項在細胞培養和小鼠身上進行的研究,首次證明了一種名為CDR1as的環狀RNA可以阻止黑色素瘤的惡性擴散,而它的缺失則會促進這種擴散。一項對人類黑素瘤組織的研究分析也表明,CDR1as水平升高與存活率增加有關。黑素瘤是皮膚癌中最致命的一種,癌症細胞的侵襲性擴散或轉移是黑素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由於基因錯誤,癌細胞從正常細胞中產生,但DNA的變化並不能完全解釋細胞是如何擴散的。
  • PNAS:重要分子促進人類肺癌侵襲性生長
    (圖片來源:Salk Institute)2015年11月5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美國Salk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發現一個重要分子,其發生突變後會導致一種在人類中常見且致命的肺癌類型出現侵襲性生長。
  • 新型免疫療法可激活癌細胞焦亡,抑制多種腫瘤生長
    已有研究表明,Gasdermin E基因(GSDME)的表達在許多癌症中均被抑制,許多癌症可通過啟動子DNA甲基化使GSDME失活;GSDME可抑制胃癌、黑素瘤和結腸直腸癌的集落形成和細胞增殖以及乳腺癌的侵襲性;GSDME的水平降低與乳腺癌的低存活率有關。
  • 首次發現「轉座子」元件竟能驅動多種癌症發生!
    文章中,研究人員通過探索基因組資料庫,尋找那些跳躍基因能夠驅動癌症生長的特殊腫瘤組織。研究者發現,許多驅動過度並促進腫瘤生長的癌症都擁有特殊的跳躍基因,其功能類似於一種隱形的開關,這些開關會驅動基因長期處於開啟狀態;研究者Wang說道,如果你進行典型的基因組測序來尋找驅動癌症的基因突變時,你或許並不會找到跳躍基因,在某些類型的癌症中,跳躍基因非常重要,但平均而言,研究者在至少一半所研究的腫瘤中發現了能夠激活癌症基因的跳躍基因,這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這些腫瘤更趨向於惡性化
  • 科學家如何利用聯合療法來有效治療多種癌症?
    在過去十年來,免疫療法逐漸成為癌症治療的主流治療手段之一,它相比傳統療法副作用更低。在這一新研究中,來自Nationwide兒童醫院的研究者們利用多種免疫療法結合的手段,在小鼠模型中證明了其對橫紋肌肉瘤的治療效果。
  • Nature:揭示p53缺乏促進頭頸癌招募神經元促進癌症生長和進展機制
    2020年2月16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報導,缺乏一種重要的腫瘤抑制基因允許頭頸癌發送信號到附近的神經,改變它們的功能並招募它們到腫瘤中,在那裡,它們促進癌症生長和進展。
  • 新型癌症藥物首次臨床試驗效果驚人:一半患者腫瘤停止生長,甚至...
    一種針對癌症可修復DNA的新型精準藥物在該類別藥物的首次臨床試驗中顯示出有希望的結果。這項旨在測試該藥物安全性的新研究發現,單獨使用該藥物或使用鉑化療的患者中,有一半的患者的腫瘤停止生長,有兩名患者的腫瘤縮小或完全消失。細胞內DNA的損傷是癌症的根本原因,但它也是腫瘤的一個基本弱點,進一步破壞它們的DNA或攻擊它們修復DNA,癌細胞就會被殺死。新的第一階段試驗首次測試了阻斷一種名為ATR的關鍵DNA修復蛋白的新藥物家族。
  • 原來有這麼多染色體外環狀DNA
    1964年,首次在小麥細胞核和豬精子細胞中發現eccDNA[1, 2],同年在腫瘤細胞上發現成對的染色體外環狀DNA(double minutes)。隨後,幾乎所有的生物體上都發現eccDNA存在,在不同的研究中,根據被發現時的特性,對染色體外環狀DNA有不同的命名。
  • 被刷屏的染色體外DNA,這個腫瘤幫兇早在1962年就被發現了……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Paul Mischel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大量的癌基因並不在染色體上,而是會從染色體上脫落下來,變成一種小型環狀的DNA(大小從100Kb到幾Mb不等),被稱為染色體外DNA(extrachromosomal DNA,簡稱ecDNA)。
  • 女大學生患罕見癌症: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
    19歲,本是花樣般的年齡,對未來充滿美好幻想的年齡,然而渠縣19歲女孩江欣卻不幸患上十分罕見的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承受著這個年齡不應承受的病痛和折磨。江國宏拿著報告單告訴記者,江欣體內最大的一顆腫瘤有30公分左右,周圍還有很多小腫瘤。通過活檢,發現江欣患的是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癌症。  延伸閱讀: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是什麼?
  • Cancer Res:癌細胞缺氧導致癌症生長和轉移機制
    2012年9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當缺氧時,腫瘤似乎應當縮小。然而,大量研究已證實腫瘤缺氧,即腫瘤部分區域含有極低濃度的氧氣,的確與更加侵襲性的腫瘤行為和更差的預後相關聯。這似乎表明腫瘤不會屈服於缺氧,相反腫瘤過量增加血液供應,因而經常會導致缺氧,從而給腫瘤發送生長和轉移的信號以便尋找新的氧氣源。
  • 科學家成功揭示腫瘤中環狀染色體外DNA的結構與功能
    2019年11月2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題為「Circular ecDNA promotes accessible chromatin and high oncogene expression」的研究報告中[1],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路德維希癌症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首次解析了腫瘤染色體外
  • 首次揭示lncRNA在20種癌症中的DNA甲基化改變圖譜
    研究者們進一步克隆出了一個在癌症中通過啟動子去甲基化激活的促癌長非編碼RNA,並將其命名為EPIC1 (Epigenetically induced lncRNA 1)。研究發現,EPIC1的作用機制主要是通過與MYC蛋白相互作用調控MYC靶基因轉錄,從而促進腫瘤細胞的周期進程與癌症的發生。該論文的第一作者為王澤華博士和楊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