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染色體外非編碼DNA促進神經膠質瘤發生

2020-12-04 生物谷

2019年11月2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致癌基因通過不斷的自我複製,產生足夠能力將正常細胞轉變為癌細胞。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注意到,當致癌基因不斷複製時,它們還會從拷貝中提取出一些額外的DNA。但是,目前尚不清楚額外的DNA是否有助於癌症的發生於發展。

 

近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和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使用人膠質母細胞瘤腦腫瘤樣品,表明所有這些額外的DNA對於維持致癌基因的激活以及促進癌細胞的生存能力十分重要。

 

這項研究發表在《Cell》雜誌上,它幫助解釋了為什麼藥物通常對某些癌症類型有效而對其他癌症無效。

 

Gertrude Donnelly Hess腫瘤學教授,共同作者Peter Scacheri博士說:「我們一直在將致癌基因作為治療的靶點,但事實證明,我們也應該考慮針對相應的開關。」

 

當人類基因組首次被完全測序時,許多人驚訝地發現它所包含的基因比DNA片段少得多。事實證明,基因組中人類DNA的其餘部分(非編碼區)在調節和增強蛋白質編碼基因活性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重點分析了致癌基因EGFR,該基因在成膠質細胞瘤,侵襲性腦癌和其他癌症中特別活躍。當EGFR的拷貝在腫瘤中堆積時,它們傾向於呈環狀DNA的形式,並且與染色體分離而存在。

 

(圖片來源:Www.pixabay.com)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醫學院教授,神經系統疾病主任,醫學博士Jeremy Rich醫學博士說:「 2004年,我作為負責人首次在臨床試驗中測試EGFR小分子抑制劑對膠質母細胞瘤的殺傷效果,然而結果顯示是無效的。15年後的今天,我們仍然試圖理解為什麼靶向這一基因的抑制劑不產生反應。」

 

研究小組仔細研究了接受手術的患者捐贈的44種膠質母細胞瘤腫瘤樣品,以及其中9種EGFR環周圍的額外DNA。他們發現這些環狀結構中包含多達20至50種增強子元件以及其它調控元件。一些調節元件在基因組中與EGFR相鄰,但其他一些則是從基因組的其他區域引入的。

 

為了確定每個調節元素所起的作用,研究人員一次將它們全部「沉默」。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幾乎每個調節因子都有助於腫瘤生長。Scacheri說:「看起來,致癌基因抓住了儘可能多的開關,從而最大化自身表達水平。」

 

接下來,研究人員想知道其它各種癌症類型中調控元件的多樣性是否也可以幫助腫瘤進化和對藥物治療產生抵抗性。他們還希望找到一類抑制這些調節成分的治療藥物,為抑制致癌基因提供另一種途徑。(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處:Andrew R. Morton, Nergiz Dogan-Artun, Zachary J. Faber, Graham MacLeod, Cynthia F. Bartels, Megan S. Piazza, Kevin C. Allan, Stephen C. Mack, Xiuxing Wang, Ryan C. Gimple, Qiulian Wu, Brian P. Rubin, Shashirekha Shetty, Stephane Angers, Peter B. Dirks, Richard C. Sallari, Mathieu Lupien, Jeremy N. Rich, Peter C. Scacheri. Functional Enhancers Shape Extrachromosomal Oncogene Amplifications. Cell, 2019; DOI: 10.1016/j.cell.2019.10.039


相關焦點

  • Cell | G34R/V型膠質瘤—H3.3G34和PDGFRA突變共同促進膠質瘤發生
    G34R/V型腫瘤具有獨特的病理組織學異質性以及不同程度的雙重神經-膠質細胞間隔等特點,容易導致誤診,近30%的中樞神經系統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被證明是G34R/V突變HGGs。  分子水平上,G34R/V HGGs具有統一的特徵:總是攜帶ATRX和TP53的突變、缺乏少突膠質細胞標記物OLIG2的免疫反應性、DNA甲基化分析與其他膠質瘤有明顯差異【2】。
  • Cell|聚焦G34R/V型膠質瘤:H3.3G34和PDGFRA突變共促膠質瘤發生
    HGGs是青少年和年輕人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主要發生在大腦半球葉,大量的病例被認為是表觀遺傳紊亂導致。超過30%的HGGs攜帶非典型H3.3變體的雜合子突變(即34位甘氨酸突變為精氨酸或纈氨酸,G34R/V)【1】。G34R/V型腫瘤具有獨特的病理組織學異質性以及不同程度的雙重神經-膠質細胞間隔等特點,容易導致誤診,近30%的中樞神經系統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被證明是G34R/V突變HGGs。
  • 研究發現神經膠質瘤中電信號與突觸信號的整合
    研究發現神經膠質瘤中電信號與突觸信號的整合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19 13:24:07 美國史丹福大學Michelle Monje小組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神經膠質瘤中的電信號與突觸信號能夠整合進神經迴路中。
  • 組蛋白H3.3 G34R/V突變在神經膠質瘤中的研究進展
    組蛋白H3.3 G34R/V突變在神經膠質瘤中的研究進展
  • Cell:揭示小膠質細胞促進大腦中的癌細胞生長機制
    圖片來自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9.064。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作者發現一類對免疫力很重要的細胞,即髓系細胞(myeloid cell,也譯為髓樣細胞),可以抑制免疫反應---這有可能讓乳腺癌細胞轉移到大腦中並在那裡形成繼發性腫瘤細胞。
  • 腦外科專家顧建文:缺氧下基因突變可致腦膠質瘤
    在細胞培養過程中,強制表達突變的IDH1會減少酶產物α-Ketoglutarate(α-KG)的形成,增加低氧誘導因子亞基HIF-1α的表達,HIF-1α是一種轉錄因子具有促進低氧環境下腫瘤生長的作用,HIF-1α的穩定性由α-KG來調節。HIF-1α的表達水平由α-KG的誘導,並發生可逆性的調節。研究發現神經膠質瘤的患者中IDH1發生突變的人比沒有發生突變的人多。
  • ...Research | 汪源/陳路/張燕組揭示惡性膠質瘤發生路徑和潛在…
    Luis Parada/Sheila Alcantara Llaguno、Yuan Zhu/汪源、Hui Zong/劉衝等團隊通過多種轉基因小鼠模型證明,GBM最可能的起源細胞是側腦室下區(Subventricular zone, SVZ)神經幹細胞(Neural stem cell, NSC)和腦實質中廣泛存在的少突膠質細胞前體(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 OPC
  • 丘腦膠質瘤能活多久?
    一般來說,膠質瘤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術後根據病情輔以放化療,丘腦膠質瘤也不例外。一線治療手段仍是先手術切除腫瘤,手術過程中切記注重對術中神經功能的保護,這將保障更好的術後生活質量,同時也將提高放化療的療效。歐洲、美國、日本等的膠質瘤治療規範中也指出,手術可很快解除佔位效應,明確病理,另一方面,也能提高放化療的效果。
  • 研究| IDH1突變抑制劑 治療膠質瘤臨床前景良好
    近年來,神經腫瘤分子取得了重大進展,目前已發現一系列有助於腦膠質瘤臨床診斷和預後判斷的分子標誌物。這些新的生物學分子標誌物的發現為膠質瘤患者的治療和預後提供重要參考指標,並可能成為未來治療的新靶點。其中IDH1基因的突變為近年發現的重要的此類分子標誌物之一,且與腦膠質瘤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本文就膠質瘤IDH1基因突變的研究進展簡要概述。
  • 神經毒性小膠質細胞促進前顆粒蛋白缺乏的TDP-43蛋白病
    神經毒性小膠質細胞促進前顆粒蛋白缺乏的TDP-43蛋白病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 16:31:15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Eric J.
  • 1 型神經纖維瘤病相關腫瘤的診療進展(綜述)
    譬如,NF1基因微缺失的患者表現型更為嚴重,易在早年就出現神經纖維瘤、平均IQ較低、面部特徵異常、發生惡性周圍神經鞘瘤的風險增加。目前,NF1的診斷多採用臨床標準,NF1基因檢測只用於臨床表現罕見或做生育決策之時。
  • 三、神經膠質細胞
    三、神經膠質細胞   神經膠質細胞或簡稱膠質細胞(glial cell),廣泛分布於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其數量比神經元的數量大得多,膠質細胞與神經元數目之比約10:1~50:1。膠質細胞與神經元一樣具有突起,但其胞突不分樹突和軸突,亦沒有傳導神經衝動的功能。
  • 膠質母細胞瘤DNA甲基化研究進展
    細胞和分子遺傳學研究已經證實,在GBM中存在大量的染色體異常和基因變異。目前,原發性GBM根據其基因改變被分為:神經元型、前神經元型、經典型及間質型四種。但是,除了基因改變,表觀遺傳學改變也可能包含在每種亞型的發展和演進之中。作為表觀遺傳學調控的重要機制之一,DNA甲基化對GBM的發生與演進也具有重要作用。現將近期內GBM的DNA甲基化的研究進展進行回顧與綜述。
  • Cell評論丨癌症神經生物學興起的路線圖
    例如對於中樞神經系統(CNS),穀氨酸能神經元活性促進膠質前體細胞增殖,而穀氨酸能神經元同樣驅動著的惡性神經膠質瘤的生長。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釋放的神經元活動依賴生長因子的促進了神經膠質瘤的變化。同時,惡性膠質瘤細胞間依靠間隙連接,同神經系統整合成了一個依賴電信號的交聯網絡。此外,乳腺癌細胞轉灶到腦部後也會接收神經遞質信號而被激活。
  • 損傷可誘導星形膠質細胞的神經幹細胞潛能
    來自卡羅林斯卡醫學院Jonas Frisén小組的最新工作表明,損傷能夠誘導新皮質星形膠質細胞的神經源性潛力。 研究人員發現,Notch信號缺乏的星形膠質細胞可以在受傷後生成新的神經元。使用單細胞RNA測序,研究人員發現,當Notch信號被阻斷時,星形膠質細胞會轉變為神經幹細胞樣狀態。然而,只有在損傷後,這些星形膠質細胞中的一部分才會產生神經源性程序,包括自擴增祖細胞樣狀態。
  • 膠質細胞代謝重塑促進軸突再生和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恢復
    膠質細胞代謝重塑促進軸突再生和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恢復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8 15:47:57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Yuanquan Song、天普大學Shuxin Li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膠質細胞代謝重塑促進軸突再生和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恢復
  • 駐留神經幹細胞促進脊髓修復
    駐留神經幹細胞促進脊髓修復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 22:55:18 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Jonas Frisén課題組取得一項新突破。
  • 小膠質細胞外基質重塑促進突觸可塑性
    小膠質細胞外基質重塑促進突觸可塑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 13:47:45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Anna V.
  • 首次證實: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
    近日,聖地牙哥加州大學(UC)的研究人員首次證實,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治療的新靶點。人類細胞有23對染色體,但在癌症中,基因可以在染色體或環狀染色體外DNA (ecDNA)中擴增,其頻率和功能意義尚不清楚。
  • Stem Cells:星形膠質細胞控制神經幹細胞產生的新神經元
    星形膠質細胞是在中樞神經系統發揮著很多功能的細胞,這些功能包括控制神經元突觸和血液流動,或者大腦對神經外傷或中風的反應。減少大腦組織損傷Pekny教授實驗室與合作人員開展研究,並在早期證實星形膠質細胞降低中風發作後大腦組織遭受的損傷,和通過調節星形膠質細胞的活性能夠極大地改善移植的神經幹細胞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