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刷屏的染色體外DNA,這個腫瘤幫兇早在1962年就被發現了……

2021-01-15 尹哥聊基因

2019年11月21日凌晨,《自然》雜誌上一篇名為《Circular ecDNA promotes accessible chromatin and high oncogene expression》的文章在科研從業者的朋友圈、微信群裡刷了屏。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Paul Mischel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大量的癌基因並不在染色體上,而是會從染色體上脫落下來,變成一種小型環狀的DNA(大小從100Kb到幾Mb不等),被稱為染色體外DNA(extrachromosomal DNA,簡稱ecDNA)。


該項研究成果首次正面解析了腫瘤觸發相關基因所在的ecDNA分子的三維空間結構和功能,為腫瘤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此團隊已發表多項成果,揭示ecDNA在腫瘤中廣泛存在,大約有三分之一的腫瘤病例含有這種DNA,它們的拷貝數往往比較高,而且會隨著細胞複製或藥物治療發生動態變化。ecDNA由此成為腫瘤異質性的重要驅動因素,也是腫瘤耐藥性的動因。

(黃框中的環形為ecDNA | 圖片由該論文第一作者提供)


腫瘤是由原癌基因激活或者抑癌基因功能丟失引發的。當前,我們已經可以應用高通量測序技術完整地測得腫瘤基因序列,但這些基因在人體細胞當中的空間位置和空間結構尚不清楚。正所謂,結構決定功能,關於ecDNA結構的研究為一些針對腫瘤的基因治療方案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上圖為普通染色體的三維結構,下圖為ecDNA的三維結構 | 圖片由該論文第一作者提供)


其實,ecDNA並非今日才被首次發現。早在1962年,生物學家Spriggs就在一名支氣管癌病人胸腔積液中發現了這樣的染色體外DNA。

(Spriggs發現破裂腫瘤細胞所含染色體遠多於正常數目,說明其中有一部分染色體外DNA)


ecDNA不僅僅和腫瘤有關,它其實是真核細胞內的一種應對危機的基因擴增機制。在腫瘤發展過程中,腫瘤細胞挪用了這一擴增機制來快速擴增原癌基因,從而使腫瘤細胞獲得競爭優勢。此外,目前沒有證據證明所有腫瘤細胞都會挪用這一擴增機制。


從上世紀60年代發現染色體外DNA,到今天揭示染色體外DNA含有原癌基因且在腫瘤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是源於以高通量測序為代表的生物科學研究技術的突破。


測序技術繼續高速發展,在不遠的將來,新技術的突破將使我們對生命體對腫瘤有更深刻的認識。其中一種有巨大前景的技術是空間基因組學技術——「DNA顯微鏡」。


空間基因組學技術的突破性工作來自今年6月在《細胞》雜誌發表的文章《DNA microscopy:Optics-free spatio-genetic imaging by a stand-alone chemical reaction》,對空間基因組學進行了描述。該技術無需專門的昂貴光學設備,僅使用樣本本身及相應試劑,就能使樣本作為化學反應的一部分提供自身的空間信息,幫助闡明細胞和組織內遺傳物質的空間組織結構。而且,該方法化學反應的產物可以直接通過DNA測序儀讀出。



雖然目前空間基因組學的方法獲得的圖像不如光學顯微鏡清晰,但它能區分帶有不同基因的紅色螢光細胞和綠色螢光細胞。此外,該方法還能獲得細胞的排列。這種能力在分析來自人體器官的樣本時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傳統光學顯微鏡(左)和「DNA顯微鏡」(右)捕獲的一組細胞。來源:Joshua Weinstein/Broad Institute)


這項技術目前才剛起步,其解析度極限和靈敏度尚未量化,而且不能揭示細胞內部的細節。但這項新技術可能會大大促進生物分析技術,使生物分析技術更為簡便、精確。



參考文獻

1. Wu, S., Turner, K.M., Nguyen, N. et al. Circular ecDNA promotes accessible chromatin and high oncogene expression. Nature (2019) doi:10.1038/s41586-019-1763-5.

2. Spriggs AI, Boddington MM, Clarke CM. Chromosomes of human cancer cells. Br Med J (1962) 2:1431–1435.

3. Weinstein JA, Regev A, Zhang F. DNA Microscopy: Optics-free Spatio-genetic Imaging by a Stand-Alone Chemical Reaction. Cell(2019) Jun 27;178(1):229-241.

相關焦點

  • 首次證實: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
    原創 轉網 轉化醫學網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Lauren導言:在2019年11月,研究人員就首次揭示了染色體外DNA的結構和功能。近日,聖地牙哥加州大學(UC)的研究人員首次證實,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治療的新靶點。人類細胞有23對染色體,但在癌症中,基因可以在染色體或環狀染色體外DNA (ecDNA)中擴增,其頻率和功能意義尚不清楚。
  • 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治療的新靶點
    月,研究人員就首次揭示了染色體外DNA的結構和功能。近日,聖地牙哥加州大學(UC)的研究人員首次證實,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治療的新靶點。 人類細胞有23對染色體,但在癌症中,基因可以在染色體或環狀染色體外DNA (ecDNA)中擴增,其頻率和功能意義尚不清楚。
  • 科學家首次解析腫瘤染色體外DNA的環狀結構與功能
    早期研究認為腫瘤中大量擴增的原癌基因存在於染色體上。2017年,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Paul Mischel教授團隊在Nature雜誌上指出,它們是以染色體外DNA(extrachromosomal DNA,ecDNA)的形式存在的,但ecDNA的結構和功能一直缺乏直接的證據。
  • Nature子刊:兒童癌症元兇或是染色體外環狀DNA?
    近日,由夏裡特醫學院和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組成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染色體外環狀DNA可從基因組分離和整合,可能導致一些基因被破壞,促進兒童癌症的發展。同時研究人員首次繪製了環狀DNA的詳細圖譜,並有望用於兒童癌症的診斷。該研究發表在近日的《Nature Genetics》期刊上。
  • 原來有這麼多染色體外環狀DNA
    1964年,首次在小麥細胞核和豬精子細胞中發現eccDNA[1, 2],同年在腫瘤細胞上發現成對的染色體外環狀DNA(double minutes)。隨後,幾乎所有的生物體上都發現eccDNA存在,在不同的研究中,根據被發現時的特性,對染色體外環狀DNA有不同的命名。
  • 染色體外圓形DNA可導致兒童癌症的發生
    由柏林醫科大學Charite - Universitatsmedizin和紐約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現在揭示了被稱為染色體外圓形DNA的神秘DNA環可能有助於兒童癌症的發展。 科學家們繪製出了首份詳細的環狀DNA圖譜,為癌症遺傳學領域長期存在的問題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新發現。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遺傳學》雜誌上。
  • 《Nature》顛覆性發現:癌基因竟然不在染色體上
    ecDNA的中文名,就是染色體外DNA。中學生物課曾講過正常真核細胞的DNA存在於染色體上,但ecDNA存在於染色體外,這有點反常。沒錯,ecDNA的確不同尋常,因為它總是出現在癌細胞中。早在1965年,《柳葉刀》首次報導了染色體外DNA的存在,半個世紀過去,卻鮮有人重視。
  • 科學家發現癌基因在染色體外DNA中擴增 可促進腫瘤發展
    染色體外DNA(ecDNA),是一種從穩定的基因組DNA上脫落下來的DNA,以單鏈或雙鏈環狀存在,可促進腫瘤細胞的癌基因的表達。此外,ecDNA上帶有的原癌基因使腫瘤細胞對環境具有更強的適應性,可以響應腫瘤內部環境的變化。
  • 新發現:癌症擴散的主力,竟然不在染色體上
    大部分癌症都是後天的,除了衰老這個最重要的因素,吸菸、長期與致癌物質接觸等,都會為基因突變創造條件,使得中年人甚至是年輕人患癌。 新發現:染色體外DNA才是癌症擴散主力 我們人體細胞內有23對染色體,由DNA纏繞在蛋白質上組成,存在於每一個體細胞核內,是遺傳信息的載體。每一條染色體上有一個DNA分子,上面攜帶很多基因(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就像指導人體建造工程的「圖紙」。
  • 看了這45張圖片才發現自己做的設計是那麼渺小
    1870年Jean-Henri Fabre發現昆蟲費洛蒙為信息素(圖片來源:Scribd)晚四十年代Barbara McClintock提出在減數分裂時染色體有交換現象發生的假設,由此她更觀察出染色體透過重組會形成新的特徵。(圖片來源:NSF)
  • 無創dna檢測的價格是多少?無創dna檢測應該怎麼做?
    無創dna檢測對於很多寶媽來說應該都很熟悉了,但是其中一個問題很是受寶媽們的關注,那就是其檢測的價格,那麼無創dna檢測的價格是多少?無創dna檢測應該怎麼做?下面裕力為大家講解一下這個備受寶媽們關注的問題。
  • Nature重大發現:癌基因竟不在染色體上?第一作者吳思涵親身解讀!
    今日凌晨,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Ludwig癌症研究所的Paul Mischel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大量的癌基因並不在染色體上,而是會從染色體上脫落下來,變成一種小型的DNA,稱為染色體外DNA(ecDNA)。
  • dna親子鑑定原理和鑑定步驟
    一個人有23對(46條)染色體,同一對染色體同一位置上的一對基因稱為等位基因,一般一個來自父親,一個來自母親。如果檢測到某個dna位點的等位基因,一個與母親相同,另一個就應與父親相同,否則就存在疑問了。
  • 愛滋病病毒「幫兇」CCR5基因添新「罪證」:阻礙中風康復
    此前研究表明,CCR5基因還是愛滋病病毒進入細胞的主要幫兇。早在1996年,科學家就發現CCR5基因控制產生的CCR5蛋白是HIV病毒進入人體T細胞的主要受體之一。抗愛滋病藥物馬拉威若(Maraviroc)的作用就是佔據病毒囊膜蛋白gp120與CCR5蛋白的結合位點,抑制病毒與該受體的結合。
  • DNA十字架結構導致染色體易位
    新華網東京3月13日電(記者藍建中)日本藤田保健衛生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報告說,他們發現DNA一種特殊的十字架結構會導致染色體易位。這一發現有助於弄清染色體易位導致的白血病、不孕症等疾病的發病過程。  染色體易位是指兩條非同源染色體同時發生斷裂,一條染色體的片段移至另一條染色體的斷端後,連接形成新的染色體。
  • Nature最新論文驚人發現,最強癌基因竟然不在染色體上……
    鈦媒體注(微信ID:taimeiti):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 Ludwig 癌症研究所的 Paul Mischel 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大量的癌基因並不在染色體上,而是會從染色體上脫落下來,變成一種小型的 DNA,稱為染色體外 DNA(ecDNA),並發文在 Nature《自然》雜誌上。
  • JNCI:Y染色體低表達易患癌!研究發現Y染色體極度低表達與男性癌症...
    人類這23對染色體裡,還就是最後一對性染色體最為特殊。其它的染色體都是大小差不多的哥倆好,而Y染色體卻只有X的三分之一左右,似乎還在不斷變小。甚至還有人預測Y染色體將在500萬年後消失。不過對於人類來說,Y染色體還不能消失。除了決定性別外,它可能還擔負著防癌的重任。
  • 科學家成功揭示腫瘤中環狀染色體外DNA的結構與功能
    2019年11月2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題為「Circular ecDNA promotes accessible chromatin and high oncogene expression」的研究報告中[1],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路德維希癌症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首次解析了腫瘤染色體外
  • 子宮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1例病理匯報
    3.1臨床特徵 Hart和 Earle等人於1973年首先描述PNET,認為其起源於原始神經管胚基細胞的未分化高度惡性小圓細胞性腫瘤,且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力。前者起源於幕上及脊髓的由小圓細胞構成的原始神經上皮細胞,後者起源於顱外軟組織、骨骼系統和原始神經溝早期細胞成分的原始基質小圓細胞,以軀幹及周圍軟組織多見。pPNET屬於Ewing肉瘤家族中,pPNET和Ewing肉瘤具有相同的起源和相似的免疫表型,而pPNET具有神經外胚層分化。1993年WHO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組織學分類修訂版中首次將PNET列入其中。
  • 研究發現生物鐘因子通過改變DNA修復來促進腫瘤的進展
    由於迫切需要開發治療前列腺癌的新靶點,西德尼·金梅爾癌症--傑斐遜健康中心(SKCC)的研究人員探索了生物鐘時鐘,並發現時鐘基因哭泣-1在癌症進展中起著意想不到的作用。這項研究於1月15日發表。自然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