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顛覆性發現:癌基因竟然不在染色體上

2020-12-04 小荷健康

接收人:小特工 老探員

熱報:ecDNA

周六,阿爾法想說說前沿科技,就介紹最近醫學界特別火的一個發現吧,它叫ecDNA。

其中DNA是很熟悉的詞語了,相信我們的小特工和老探員一下子就能get到這是一種和基因相關的物質。

對!ecDNA的中文名,就是染色體外DNA。中學生物課曾講過正常真核細胞的DNA存在於染色體上,但ecDNA存在於染色體外,這有點反常。

沒錯,ecDNA的確不同尋常,因為它總是出現在癌細胞中。

早在1965年,《柳葉刀》首次報導了染色體外DNA的存在,半個世紀過去,卻鮮有人重視。

2017年2月9日,美國加州大學Ludwig癌症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Nature》上發表了發現:惡性腫瘤的癌基因並不在染色體上,它們早已從染色體上脫落下來,以單獨存在的小型環狀DNA的形式存在。

這種小型環狀的DNA被稱為染色體外DNA,也就是阿爾法前面提到的ecDNA。

研究團隊使用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和傳統的細胞遺傳學等方式,分析了17種不同的癌細胞,研究了它們的ecDNA。

發現40%的腫瘤細胞中含有ecDNA,而正常細胞中幾乎沒有ecDNA,當他們在病人來源的腦癌模型中進行研究時,發現90%的癌細胞都攜帶ecDNA

其實,ecDNA在生物界不是特別罕見。像線粒體DNA、植物中的葉綠體DNA都算染色體外DNA中的一類。

一般來說,ecDNA的大小在50~1000bp之間,但是,癌細胞中的ecDNA,比普通的ecDNA更大,能達到1~3Mb,甚至可以通過光學顯微鏡觀察到,而且它們往往會攜帶一個到多個能幫助癌細胞脫穎而出的優勢基因。

ecDNA和染色體上的DNA不同,在細胞分裂時,ecDNA會被隨機分配到子代細胞中,因此,有些腫瘤中的細胞可能沒有ecDNA,有的細胞又會有很多ecDNA。ecDNA的數量變化越大,腫瘤異質性就越大。

看到這裡,問題就來了——什麼是腫瘤異質性?

腫瘤異質性,是惡性腫瘤的特徵之一。它是指腫瘤在生長過程中,經過多次分裂增殖,子細胞呈現出分子生物學或基因方面的改變,使腫瘤的生長速度、侵襲能力、對藥物的敏感性、預後等各方面產生差異。

腫瘤異質性也是導致晚期腫瘤難以治療的關鍵原因,因此,ecDNA很可能就是攻克惡性腫瘤最關鍵的一把鑰匙。

我們身上的每個細胞,都攜帶著原癌基因。但是,在一般情況下,這些基因是不會表達出來的。

人體細胞核裡面的DNA,會經歷反覆壓縮摺疊,形成常染色質和異染色質,存在於異染色質裡面的一些癌基因,無法被表達出來。

而且,正常的DNA之間,會因為壓縮摺疊而產生相互作用,進而調控基因表達。而這種相互作用的頻率,會隨著兩段DNA之間距離的增大而降低,對基因調控的作用也越來越弱。

可從染色體脫落下來的ecDNA是環狀的,沒了盤曲摺疊的結構,這就讓它的染色質結構變得相對開放,上面的基因,幾乎都能被順利轉錄出來。

換句話說,一旦原癌基因從染色體上脫落下來,形成這種環狀的ecDNA,就能夠大量表達。

DNA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指導編碼基因的轉錄,產生mRNA;而mRNA能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

ecDNA的形態雖然是環狀,但它也有同樣的作用,而且ecDNA能夠被高拷貝,能轉錄大量的癌基因產物,從而推動腫瘤的進展。

沒錯,ecDNA廣泛存在於腫瘤中。研究解析它的結構與功能,有助於ecDNA如何產生、如何複製以及如何運動等一系列問題的解答。

甚至,科研人員能夠通過維持ecDNA穩定,研發出一種通用的抗腫瘤策略——靶向ecDNA進行抗腫瘤治療。

想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更多科研人員的重視並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實現。

距離我們能夠抵禦大部分癌症,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可謂山高路遠。

但想要到達明天,現在就要出發。

用實力讓情懷落地。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我在平庸面前低了頭,請向我開炮。

本文版權歸百科名醫網所有,獲取轉載授權請聯繫我們。未經授權禁止任何媒體轉載。

圖片:原創繪製+已購買授權。

字體:已購買授權。

視頻:百科名醫網出品。

阿爾法參考情報:

1.Wu,S.,Turner,K.M.,Nguyen,N.et al. Circular ecDNA promotes accessible chromatin and high oncogene expression. Nature (2019) doi:10.1038/s41586-019-1763-5

2.Turner,K.,Deshpande,V.,Beyter,D.et al.Extrachromosomal oncogene amplification drives tumour evolution and genetic heterogeneity.Nature 543,122-125 (2017) doi:10.1038/nature21356

3.Nathanson DA,Gini B,Mottahedeh J,et al.Targeted therapy resistance mediated by dynamic regulation of extrachromosomal mutant EGFR DNA. Science.2014 Jan 3;343(6166):72-6.doi:10.1126/science.1241328

4.蒲公英醫學百科

相關焦點

  • Nature最新論文驚人發現,最強癌基因竟然不在染色體上……
    文章裡正面解析了癌基因所在的 ecDNA 的結構和基本功能,這為後續的基礎與應用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礎。這個發現對未來癌症研究有何意義?下文作者十三、慄子(來源量子位,IDQbitAI)。鈦媒體獲授權轉載,略經鈦媒體編輯。癌症難治,罪魁禍首竟然是你!
  • 癌基因竟然不存在於染色體上?
    研究團隊發現,其實大量的癌基因並不在染色體上,而是會從染色體上脫落下來,變成一種小型的DNA,稱為染色體外DNA(extrachromosomal DNA,簡稱ecDNA)。 這種顛覆傳統認知的發現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 Nature重大發現:癌基因竟不在染色體上?第一作者吳思涵親身解讀!
    今日凌晨,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Ludwig癌症研究所的Paul Mischel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大量的癌基因並不在染色體上,而是會從染色體上脫落下來,變成一種小型的DNA,稱為染色體外DNA(ecDNA)。
  • Nature新研究:真正的癌基因竟然不在染色體上
    這些年來,ecDNA的研究一直都是不溫不火。直到2014年,ecDNA開始被重視。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Ludwig癌症研究所的Paul Mischel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重新研究了ecDNA,發現ecDNA竟然和癌症治療中的抗藥性有關,能影響EGFR基因相關的靶向治療效果。
  • 新發現:癌症擴散的主力,竟然不在染色體上
    癌基因擴散的主力,竟然不在染色體上?最近,美國科學家發現,從染色體上脫落後,癌基因才變得「兇猛」起來。儘管這一研究目前還不能用於癌症治療,但的確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 癌症難治,罪魁禍首竟不在染色體上……
    如今,隨著一篇Nature論文的發布,又興起了「第四次革命」的說法,主角居然是染色體外DNA (ecDNA) 。雖然上世紀60年代便有人發現了這種環狀DNA的存在,也知道它會攜帶癌基因;但從前沒人直接觀察過ecDNA、沒人指出它對腫瘤的生長有多關鍵。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47期:最強癌基因找到了 居然不在染色體上
    Nature:最強癌基因找到了 居然不在染色體上在癌症治療的歷程中,有三次重大變革,分別是化療、靶向療法和免疫療法。如今,隨著一篇nature論文的發表,興起了第四次變革的說法。這一次的對象是染色體外DNA (ecDNA)。
  • 姜海/張雷發現新型原癌基因以及Hippo通路新調控因子SHANK2
    然而,染色體的區段擴增並不是一個精準的過程,絕大多數腫瘤中都會出現原癌基因附近的幾個甚至上百個基因被附帶擴增的現象(co-amplification)。因此,對於腫瘤中的一些染色體擴增區段,哪些是驅動腫瘤的原癌基因,哪些是被附帶擴增的基因,目前結論仍不明確。
  • 環狀染色體外DNA促進癌基因高表達
    環狀染色體外DNA促進癌基因高表達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21 14:14:51 環狀的染色體外DNA(ecDNA)促進可及染色質和癌基因高表達,這一成果由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Paul S.
  • Nature|德國科學家發現控制X染色體失活的關鍵因子
    X染色體失活現象指的是在雌性哺乳動物中有一條X染色體被隨機沉默【1】。X染色體失活現象發現到現在約60年的時間裡,關於該現象的研究已有數千篇,但其中的機制仍有不甚明朗之處。圖1 通過AID系統內源降解SPEN蛋白在此基礎上,作者們在誘導Xist表達並清除SPEN之後進行了RNA-seq。作者們發現與前人的結果相一致的是,SPEN的敲除並不會影響Xist的定位【3】。
  • Nature突破性發現:X染色體對精子的重要作用
    一項最新研究通過詳細的基因序列分析表明,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女性染色體的X染色體,其大部分組成成分在精子的生成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特殊作用。這一令人感到驚訝的研究新發現,公布在Nature出版社旗下Nature Genetics雜誌上,由Whitehead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完成。
  • 首次證實: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
    近日,聖地牙哥加州大學(UC)的研究人員首次證實,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治療的新靶點。人類細胞有23對染色體,但在癌症中,基因可以在染色體或環狀染色體外DNA (ecDNA)中擴增,其頻率和功能意義尚不清楚。
  • Nature:染色體的真實形態發現,並不是X形狀
    日前,來自英國劍橋巴布拉漢研究所(Babraham Institute)等機構的研究人員構建出了漂亮的染色體 3D 模型,這些模型更準確地顯示出了染色體的複雜形狀以及 DNA 在其中摺疊的方式。原來我們所熟知的染色體的X形態並不是其真正的模樣。相關文章發表在2013年9月25日的《Nature》上。
  • 科學家發現癌基因在染色體外DNA中擴增 可促進腫瘤發展
    染色體外DNA(ecDNA),是一種從穩定的基因組DNA上脫落下來的DNA,以單鏈或雙鏈環狀存在,可促進腫瘤細胞的癌基因的表達。此外,ecDNA上帶有的原癌基因使腫瘤細胞對環境具有更強的適應性,可以響應腫瘤內部環境的變化。
  • 染色體碎裂促進癌症中基因擴增的進化
    染色體碎裂促進癌症中基因擴增的進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2:53:46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Don W. Cleveland、Peter J.
  • 【每日一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但這些基因原本就存在於大部分生物的正常基因組中,人們把存在於病毒中的能夠使靶細胞發生惡性轉化的基因稱為病毒癌基因(故AC錯),把存在於生物正常細胞基因組中的癌基因稱為原癌基因(故B對)。ras癌基因(故A錯)的編碼產物為信號轉導蛋白。sis癌基因(故B錯)的編碼產物為生長因子。myc癌基因(故C錯)的編碼產物為轉錄調節因子(轉錄因子)。cyclin D癌基因(故D錯)的編碼產物為細胞周期蛋白。3 解析:A從正常的原癌基因轉變為具有使細胞轉化功能的癌基因的過程稱為原癌基因的激活,原癌基因激活將導致腫瘤的發生。
  • 「Nature」破碎的染色體為何會使癌細胞產生耐藥性?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Yun導言:最近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和路德維希癌症研究所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癌症是世界上最大的健康危機之一,與某些疾病不同,癌症是一種不斷惡化、不斷耐藥、不斷復發的疾病。「色鱗病」一詞的字面意思是「染色體破碎」。經歷了染色體去除的染色體首先分裂成許多片段,然後通過DNA修復隨機重新連接在一起,最終發生非同源末端連接。最近有研究人員發現破碎的染色體會使癌細胞產生耐藥性。
  • 被刷屏的染色體外DNA,這個腫瘤幫兇早在1962年就被發現了……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Paul Mischel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大量的癌基因並不在染色體上,而是會從染色體上脫落下來,變成一種小型環狀的DNA(大小從100Kb到幾Mb不等),被稱為染色體外DNA(extrachromosomal DNA,簡稱ecDNA)。
  • 五分鐘深度解讀癌基因!致癌?抑癌?必須知!
    癌基因是基因的一類,指人類或其他動物細胞(以及致癌病毒)固有的基因,又稱轉化基因,激活後可促使正常細胞癌變、侵襲及轉移。腫瘤的產生與癌基因(oncogene)和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有關。凡能參與或直接導致正常細胞發生惡性變的任何基因序列均稱為癌基因。
  • Nature:X染色體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
    在日本一個三刺魚種群(但並不是第二個與之密切相關、分享同一生境的物種)中一個新形成的性染色體系統的發現提供了這樣的證據:性染色體變化在引起生殖隔離和物種形成中所起作用可能要比以前所認為的更大。基因定位研究顯示,新形成的X染色體包含雄性求偶行為基因,而先祖X染色體既包含行為隔離基因,又包含雜交種雄性不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