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重大發現:癌基因竟不在染色體上?第一作者吳思涵親身解讀!

2020-11-23 生物谷

今日凌晨,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Ludwig癌症研究所的Paul Mischel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大量的癌基因並不在染色體上,而是會從染色體上脫落下來,變成一種小型的DNA,稱為染色體外DNA(ecDNA)。文章以《Circular ecDNA promotes accessible chromatin and high oncogene expression》為題發表在Nature《自然》雜誌上。



△來源Nature官網截圖


原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763-5


文章第一次正面解析了癌基因所在的ecDNA的結構和基本功能,這為後續的基礎與應用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這一重大發現,是不是意味著癌症可以治癒了?第一作者吳思涵博士為我們親身解讀。


癌基因的重大發現,癌症研究的曙光


TIMEDOO:可否介紹一下該研究的背景呢?


吳思涵:腫瘤是一種基因疾病,它是由抑癌基因的功能缺失,以及原癌基因的功能亢進引起的。在高通量測序的時代,我們已經把腫瘤的基因組給測了個遍,把每一個鹼基的突變都測得一清二楚。但現在問題來了:癌基因到底存在於什麼地方?


教科書告訴我們,基因在染色體上。然而,我們研究團隊發現,其實大量的癌基因並不在染色體上,而是會從染色體上脫落下來,變成一種小型的DNA,稱為染色體外DNA(extrachromosomal DNA,簡稱ecDNA)。


△圖中藍色的部分為DNA,以染色體的狀態存在。而紅色的點,則是癌基因。可以發現,大量的癌基因其實並不在染色體上,而是在染色體之外。


此前,我們團隊分別在Science《科學》和Nature《自然》雜誌上報導,這種ecDNA在腫瘤中是廣泛存在的,大概佔了全部腫瘤案例的1/3。這些攜帶著癌基因的ecDNA,拷貝數往往較高,且其拷貝數是高度動態的。舉個例子,它們的拷貝數,會隨著細胞複製,還有藥物的治療而改變。因此,ecDNA的存在,是驅動腫瘤異質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導致腫瘤耐藥的因素。


TIMEDOO:這篇Nature論文報導了什麼新的發現?


吳思涵:這項研究主要有4個重要發現:


1.ecDNA是環狀的


在生物學中,結構決定了功能。因此,我們首先解析了它的結構。我們團隊結合了二代基因組測序、光學匹配(optical mapping)、掃描電鏡、透射電鏡、3D結構照明顯微鏡等方法,揭示了ecDNA的真實結構:和經典的真核生物染色體的紡錘狀不同,這些從染色體上脫落下來的ecDNA,形成一個環狀的DNA分子。


△圖示掃描電鏡下的環狀ecDNA分子


2.ecDNA大量轉錄癌基因


DNA的一個重要功能,是指導編碼基因的轉錄,產生信使RNA(mRNA),並用於指導蛋白質的翻譯。我們發現,ecDNA也在執行著同樣的功能。然而,ecDNA上面存在著癌基因。而ecDNA往往可以高達幾十甚至幾百個拷貝,因此,這些高拷貝的ecDNA,就能轉錄大量的癌基因產物,從而推動腫瘤的進展。


3.ecDNA的染色質是高度開放的


我們身上的每個細胞,都攜帶著原癌基因。但在一般情況下,這些原癌基因是不表達的。因為,人體細胞核裡面的DNA,是會經歷反覆壓縮摺疊,形成常染色質和異染色質。而異染色質裡面的基因,是無法表達的,這其中就包括了一些癌基因。


我們的研究發現,在ecDNA上面,染色質的結構是相對開放的。這就造成了,這些環狀DNA上面的基因,幾乎都能被順利轉錄出來。換句話說,一旦原癌基因從染色體上脫落下來,形成這種環狀的ecDNA,就能夠大量表達。


4.ecDNA的環狀結構產生了新的基因調控迴路


正如第1點所提,結構決定功能。DNA序列之間,是會因DNA的摺疊而產生相互作用的,並進而調控基因表達。而這種相互作用的頻率,會隨著兩段DNA之間的距離的增大而降低,對基因調控的作用也越來越弱。


△圖示DNA相互作用。在線性的條件下,因基因A和B相鄰較近,有較強的相互作用,而C距離A較遠,相互作用力較弱。而一旦形成環狀的ecDNA,原本距離較遠的C就和A相鄰,從而增強相互作用。


但是,ecDNA是環狀的,這就導致了原本相距很遠的DNA片段,被連接到了一起,從而實現了超遠距離的相互作用,實現超遠距離的基因調控。這就好比物理學中假想的蟲洞超時空旅行,把原本相距很遠的空間給連接到了一起——比如哆啦A夢大長篇裡面的一個經典劇情。


△《大雄的宇宙開拓史》


TIMEDOO:這項研究對腫瘤的臨床治療有什麼重要意義呢?


吳思涵:要是說,這項研究出來後,腫瘤就有救了,那是非常不負責任的。作為嚴謹的科學家,我們的解讀是:


第一次正面解析了癌基因所在的ecDNA的結構,並且闡明了其基本功能,這為後續的基礎與應用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礎。由於ecDNA在腫瘤中廣泛存在,因此,解析其結構與功能,將有助於後續一系列問題的研究,包括ecDNA是如何產生,如何複製,以及如何運動的。只要找到腫瘤維持ecDNA穩態的機制,我們甚至有辦法研發出一種通用的抗腫瘤策略,即直接靶向ecDNA進行抗腫瘤治療。但是,目前距離實現這個目標,還有相當長的距離。我們團隊,也在不斷地超著這個目標前進。


目前我們已經在更大的人群範圍中,去研究ecDNA對腫瘤發生發展的意義。由於是尚未發表的數據,不便透露結論性的東西。目前能講的是,學術界應該更加重視ecDNA之於腫瘤的意義。尤其是對研究腫瘤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的同行來說,切莫忽視ecDNA的重要性。


TIMEDOO:聽吳博的潛臺詞,是說ecDNA一直是被科學家所忽視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吳思涵:是這樣的。實際上,有關腫瘤中存在ecDNA的證據,早在1965年的時候就發現了。然而多年過去,這個發現並沒有被寫進教科書。我猜,這其中有兩個重要原因:


△1965年,The Lancet《柳葉刀》首次報導了染色體外DNA的存在。然而半個世紀過去,卻鮮有人重視。


第一,2011年有團隊估計,ecDNA陽性的腫瘤案例比例,僅有1.4%。然而我們是不認可這個數據的,也因此催生了我們2017年刊登在Nature《自然》雜誌上的研究,指出總體比例應該高達1/3。在某些腫瘤中,這個比例甚至逼近90%。不過,我們也大概推測到為何前人會低估。原因是,ecDNA太小了,在顯微鏡下,如果不仔細觀察,甚至很難發現。我們2017年的研究,是結合了二代測序以及螢光原位雜交技術,這才得以定位ecDNA,從而檢出許多以前未能發現的ecDNA。


第二,現在大家越來越依賴於測序技術,而傳統的細胞遺傳學方法(即在顯微鏡下觀察染色體這類技術),則逐步被遺忘了。然而,雖然測序技術的DNA序列解析度很高(即能輕易地解析單個鹼基的突變),但其空間解析度卻很低。反過來,細胞遺傳學技術,比如螢光原位雜交,雖然不能精確地檢查DNA鹼基的突變,但是,其空間解析度卻很高,能夠知道癌基因的空間定位。因此,只有將這兩項技術結合起來,才能夠有效地研究腫瘤遺傳學。這也是我們團隊所推崇的研究路線:測序和影像,一個都不能少。


△魚與熊掌不可得兼。雖然基因組測序的鹼基序列解析度極高,但卻丟失了空間分布的信息。只有和傳統的影像學技術相結合,才能徹底解析腫瘤的基因組。


令人關注的華人生物科學家


TIMEDOO:可否簡單介紹一下你們的科研團隊?


吳思涵:我們是一支精悍、專業的隊伍,由Paul S. Mischel教授領導。包括PI、主管、博士後、研究生、研究員和行政助理在內,目前只有9人。然而就是這麼一支小隊伍,我們在2019年,連發了兩篇Nature,一篇Cell Metabolism,還有一篇即將上線的Nature Reviews Cancer。每一位博後與研究生,都有獨立的研究課題,但我們總是相互幫助,參與到每一個人的研究中。這也是我們能夠持續保持學術產出的關鍵。我們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博士加入我們的科研團隊,擴充博士後隊伍。


△Paul Mischel教授團隊(第一排右3),吳思涵(第一排右1),目前有博士後3名,博士研究生2名,研究員1名,實驗室主管1名,行政助理1名。


我們的研究領域是腫瘤遺傳學與代謝。就如前面所說的,腫瘤是一種基因疾病,因此,腫瘤研究的根基學科,就是腫瘤遺傳學。不過,在遺傳學領域有一個著名「公式」:基因型 + 環境 = 表型。這裡的表型,指的就是腫瘤。而基因與環境,就類似種子與土壤的關係。因此,光研究基因是不夠,還需要去注重何種環境才能滿足腫瘤的生長。而代謝,正是連結細胞外部環境與細胞內部事件的重要環節,因此,我們實驗室的根基,就是腫瘤遺傳學與代謝。


如果對我們實驗室感興趣,還可以訪問我們的網站:https://paulmischellab.org/


TIMEDOO:導師Paul Mischel教授是什麼樣的人?


吳思涵:我對Paul的印象,主要可以總結為3點吧:1)思維活躍,思路寬廣。他經常可以從「不可思議」的角度提出科學問題,而這正是創新性研究的基礎。2)文筆優雅。他寫的文字,包括論文,已經到了雅的境界。因為他最開始是學哲學的,後來才進的醫學院,並拿到了MD和PhD學位,所以他的文字功底非常好。3)對學生和博後給予充分的指導與鼓勵。Paul和一些「放養」團隊的教授不同,他會主動地參與到每一個人的研究中,除非出差,他幾乎每天都在實驗室,並且每天花至少5-10分鐘和每個人交流工作。


△Paul S. Mischel, M.D., Ph.D,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病理學傑出教授,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會員,美國醫師學會會員,美國臨床研究協會會員。


TIMEDOO:在求學和職業發展過程中,有沒有什麼事情對你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吳思涵:我談兩件事,一件和學術有關,一件看似和學術無關但其實非常重要。


第一件事,是自己邁過了一個坎。在直博的第四、五年間,我發現自己的思維非常局限,感覺在原地踏步,亟需成長。雖然後來拿到了去加州大學做博後的offer,但是在入職的頭一年,發現在研究所三層樓裡面,每一個人都是那麼優秀,就更加感受到了自己的局限性,甚至有想過放棄學術,發展其他事業。不過後來Paul跟我說,每一個人能夠來到這裡,都有一個具體原因。而我之所以能夠加入這個團隊,是有足夠強大的創造力。而當邁過自我否定與懷疑的坎之後,整個人如脫胎換骨,有了新的成長。


第二件對我成長有極大幫助的,是以前在中山大學讀書期間,多年的藝術團經驗。其中,合唱團對我的影響是巨大的,不光鍛鍊了我的發聲、口才、辦事能力、領導能力,多年的舞臺經驗也對我個人的形象氣質,有重大的助益。比如說,現在去公開場合講報告,都是信手拈來。當然,這背後也是謹記藝術團老師的教誨:成功的前提是熟練。所以我特別感謝中大藝術團的幾位老師對我的栽培。同時我也建議師弟師妹們不要一頭悶在實驗室裡,要利用在學校的時間,去全方位培養自己的能力與素質。


TIMEDOO:聽說你是科普網紅?為什麼想著要寫科普呢?目前主要的創作平臺?


吳思涵:呵呵,算是涼掉的過氣網紅吧。我覺得,作為科研人員,除了做好具體的科學工作外,還需要承擔社會責任。因為,科研基金主要來自國家的撥款,而國家的撥款又是從納稅人手裡獲得的。作為科學家,也應對社會負責任。至少應該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去傳播科學知識。當然,這僅僅是我對自己的要求,並不是說每個科學家都必須這麼做。


在科普創作中,自己也有很多收穫,比如鍛鍊了表達能力。事實上,如果科學家不會寫也不會講,那是不行的。因為要獲取科研經費,是要寫申請書的。而為了獲得合作機會,也需要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包裝出去,讓更多的科學家來對你的科研產生興趣。


近兩年,我的科普平臺是知識星球「真知拙見」(KnowledgeHot)。「真知拙見」是一個由海內外教授、博士、高管共同運營的高質量付費訂閱中文知識分享社區,在這裡可以和許多不同領域的專家共同交流 。特別有意思的是,這篇Nature論文得到了「真知拙見」社區嘉賓的幫助。其中有個重要的數據分析方法,是和社區裡面的同行學來的。


TIMEDOO:接下來在事業上有什麼規劃呢?


吳思涵:未來還是想繼續從事科研工作。目前在各地尋找一些高校、研究所、或者醫院的獨立科研崗位。由於目前求職季才剛開始,所以未來半年主要就是在忙這件事,希望能到理想的單位就職。


— 專訪華人科學家 —


吳思涵博士,2009年獲得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學士學位,隨後以保送直接攻博的方式,進入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師從顏光美教授從事腫瘤研究工作。2014年獲得藥理學博士學位後,進入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開展博士後工作。曾獲教育部研究生國家獎學金,以及教育部博士學術新人獎。在包括Nature,Nature Reviews Cancer等期刊上發表論文與專著19篇。


相關焦點

  • Nature最新論文驚人發現,最強癌基因竟然不在染色體上……
    文章裡正面解析了癌基因所在的 ecDNA 的結構和基本功能,這為後續的基礎與應用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礎。這個發現對未來癌症研究有何意義?下文作者十三、慄子(來源量子位,IDQbitAI)。鈦媒體獲授權轉載,略經鈦媒體編輯。癌症難治,罪魁禍首竟然是你!
  • 癌症難治,罪魁禍首竟不在染色體上……
    ecDNA上的癌基因和染色體DNA上的癌基因,都會被轉錄,從而推動癌症病情的發展。但由於兩類癌基因所在的位置不同,發揮的作用也無法等同。下圖可以看出,環狀DNA比染色體上的線性DNA,擴增能力要強許多,也就更有能力支持癌基因的表達:
  • 《Nature》顛覆性發現:癌基因竟然不在染色體上
    ecDNA的中文名,就是染色體外DNA。中學生物課曾講過正常真核細胞的DNA存在於染色體上,但ecDNA存在於染色體外,這有點反常。沒錯,ecDNA的確不同尋常,因為它總是出現在癌細胞中。早在1965年,《柳葉刀》首次報導了染色體外DNA的存在,半個世紀過去,卻鮮有人重視。
  • 癌基因竟然不存在於染色體上?
    研究團隊發現,其實大量的癌基因並不在染色體上,而是會從染色體上脫落下來,變成一種小型的DNA,稱為染色體外DNA(extrachromosomal DNA,簡稱ecDNA)。 這種顛覆傳統認知的發現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 Nature新研究:真正的癌基因竟然不在染色體上
    1965年,在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上發表了一篇研究,作者在觀察來自癌症患者的癌細胞時發現,癌細胞在細胞分裂過程中,除了我們常見的完整的染色體外,會在染色體外出現一些細小的被染色的顆粒。不過,這些細小的染色體顆粒在當時並沒有引起特別大的關注。
  • 新發現:癌症擴散的主力,竟然不在染色體上
    癌基因擴散的主力,竟然不在染色體上?最近,美國科學家發現,從染色體上脫落後,癌基因才變得「兇猛」起來。儘管這一研究目前還不能用於癌症治療,但的確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47期:最強癌基因找到了 居然不在染色體上
    Nature:最強癌基因找到了 居然不在染色體上在癌症治療的歷程中,有三次重大變革,分別是化療、靶向療法和免疫療法。如今,隨著一篇nature論文的發表,興起了第四次變革的說法。這一次的對象是染色體外DNA (ecDNA)。
  • 姜海/張雷發現新型原癌基因以及Hippo通路新調控因子SHANK2
    然而,染色體的區段擴增並不是一個精準的過程,絕大多數腫瘤中都會出現原癌基因附近的幾個甚至上百個基因被附帶擴增的現象(co-amplification)。因此,對於腫瘤中的一些染色體擴增區段,哪些是驅動腫瘤的原癌基因,哪些是被附帶擴增的基因,目前結論仍不明確。
  • 環狀染色體外DNA促進癌基因高表達
    環狀染色體外DNA促進癌基因高表達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21 14:14:51 環狀的染色體外DNA(ecDNA)促進可及染色質和癌基因高表達,這一成果由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Paul S.
  • Nature|德國科學家發現控制X染色體失活的關鍵因子
    X染色體失活現象指的是在雌性哺乳動物中有一條X染色體被隨機沉默【1】。X染色體失活現象發現到現在約60年的時間裡,關於該現象的研究已有數千篇,但其中的機制仍有不甚明朗之處。圖1 通過AID系統內源降解SPEN蛋白在此基礎上,作者們在誘導Xist表達並清除SPEN之後進行了RNA-seq。作者們發現與前人的結果相一致的是,SPEN的敲除並不會影響Xist的定位【3】。
  • 首次證實: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
    原創 轉網 轉化醫學網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Lauren導言:在2019年11月,研究人員就首次揭示了染色體外DNA的結構和功能。近日,聖地牙哥加州大學(UC)的研究人員首次證實,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治療的新靶點。人類細胞有23對染色體,但在癌症中,基因可以在染色體或環狀染色體外DNA (ecDNA)中擴增,其頻率和功能意義尚不清楚。
  • 被刷屏的染色體外DNA,這個腫瘤幫兇早在1962年就被發現了……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Paul Mischel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大量的癌基因並不在染色體上,而是會從染色體上脫落下來,變成一種小型環狀的DNA(大小從100Kb到幾Mb不等),被稱為染色體外DNA(extrachromosomal DNA,簡稱ecDNA)。
  • 五分鐘深度解讀癌基因!致癌?抑癌?必須知!
    癌基因是基因的一類,指人類或其他動物細胞(以及致癌病毒)固有的基因,又稱轉化基因,激活後可促使正常細胞癌變、侵襲及轉移。腫瘤的產生與癌基因(oncogene)和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有關。凡能參與或直接導致正常細胞發生惡性變的任何基因序列均稱為癌基因。
  • 染色體碎裂促進癌症中基因擴增的進化
    染色體碎裂促進癌症中基因擴增的進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2:53:46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Don W. Cleveland、Peter J.
  • 研究人員發現破碎的染色體如何使癌細胞更具攻擊性
    癌症是世界上最嚴重的疾病之一,因為與某些疾病不同,它是一個不斷變化的目標,能夠不斷演變以逃避和抵制治療。染色體碎裂是細胞歷史上一種災難性的突變事件,它涉及大量的基因組重排,而不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獲得重排和突變。
  • Cell:重大突破!首次鑑定出抑制RAS癌基因的小分子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6年4月21日那期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 Small Molecule RAS-Mimetic Disrupts RAS Association with Effector Proteins to Block Signaling」。論文通信作者是西奈山伊坎醫學院腫瘤學教授E. Premkumar Reddy博士。
  • Nature:染色體的真實形態發現,並不是X形狀
    日前,來自英國劍橋巴布拉漢研究所(Babraham Institute)等機構的研究人員構建出了漂亮的染色體 3D 模型,這些模型更準確地顯示出了染色體的複雜形狀以及 DNA 在其中摺疊的方式。原來我們所熟知的染色體的X形態並不是其真正的模樣。相關文章發表在2013年9月25日的《Nature》上。
  • 科學家發現癌基因在染色體外DNA中擴增 可促進腫瘤發展
    染色體外DNA(ecDNA),是一種從穩定的基因組DNA上脫落下來的DNA,以單鏈或雙鏈環狀存在,可促進腫瘤細胞的癌基因的表達。此外,ecDNA上帶有的原癌基因使腫瘤細胞對環境具有更強的適應性,可以響應腫瘤內部環境的變化。
  • Nature:重大進展!首次揭示端粒t環保護染色體機制
    他們揭示了這種稱為t環(t-loop)的環狀結構的纏繞和解開如何阻止染色體的末端被識別為存在DNA損傷,而且還揭示了這一過程是如何受到調控的。相關研究結果於2019年11月13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CDK phosphorylation of TRF2 controls t-loop dynamics during the cell cycle」。
  • 「Nature」破碎的染色體為何會使癌細胞產生耐藥性?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Yun導言:最近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和路德維希癌症研究所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DNA的破碎是抗癌藥耐藥性的驅動力,從而可以合理設計藥物聯合療法防止癌症患者產生耐藥性,改善其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