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發現破碎的染色體如何使癌細胞更具攻擊性

2020-12-25 賽醫學

癌症是世界上最嚴重的疾病之一,因為與某些疾病不同,它是一個不斷變化的目標,能夠不斷演變以逃避和抵制治療。

在2020年12月23日在線出版的《自然》雜誌中,加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路德維希癌症研究所研究人員,描述一種被稱為「染色體碎裂」(Chromothripsis)的現象——染色體被打破,然後重新組裝——促進了癌細胞生長。

染色體碎裂是細胞歷史上一種災難性的突變事件,它涉及大量的基因組重排,而不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獲得重排和突變。

基因組重排是許多癌症的關鍵特徵,它允許突變細胞生長或生長得更快,不受抗癌治療的影響。

「這些重新排列可以在一個簡單的步驟中發生,」第一作者Ofer Shoshani博士說,他是該論文的高級合著者Don Cleveland博士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員,Don Cleveland博士是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的醫學、神經科學和細胞和分子醫學教授。

在染色體碎裂中,細胞中的一條染色體被打碎成許多碎片,有些情況下是數百條,然後按照打亂的順序重新組合。一些片段丟失了,而另一些片段作為染色體外DNA (ecDNA)保留了下來。其中一些ecDNA元素促進癌細胞生長,形成微粒染色體,稱為「雙微粒」。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路德維希癌症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去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報導,在多種癌症中,多達一半的癌細胞都含有攜帶促癌基因的ecDNA。

在最新的研究中,Cleveland, Shoshani和他的同事利用染色體結構的直接可視化來識別基因擴增的步驟和甲氨蝶呤耐藥的機制。甲氨蝶呤是最早的化療藥物之一,至今仍被廣泛使用。

在與英國Wellcome Sanger研究所癌症、衰老和體細胞突變主任、資深合著者Peter J. Campbell博士的合作中,該團隊對產生耐藥性的細胞的整個基因組進行了測序,揭示了染色體碎裂啟動了攜帶ecDNA的基因的形成,從而產生了抗癌治療耐藥性。

科學家們還發現了染色體碎裂是如何在染色體內的基因擴增後驅動ecDNA形成的。染色體碎裂將染色體內(內部)擴增轉化為染色體外(外部)擴增,擴增後的ecDNA可以重新整合到染色體位置,以應對化療或放療造成的DNA損傷。

這項新研究突出了染色體碎裂在癌細胞擴增DNA生命周期中所有關鍵階段的作用,解釋了癌細胞如何變得更具侵略性或耐藥性。」

——Ofer Shoshani博士,第一作者

克利夫蘭說:「我們確認重複的染色體碎裂是抗癌藥物耐藥的驅動因素,以及重組破碎的染色體片段所需的DNA修復途徑,這使得合理設計聯合藥物治療方案成為可能,以防止癌症患者出現耐藥性,從而改善療效。」

這些發現解決了所謂的「癌症治療開發的九大挑戰」之一。

文獻出處

Shoshani, O., et al.(2020) Chromothripsis drives the evolution of gene amplification in cancer.Nature.doi.org/10.1038/s41586-020-03064-z.

科學出版社賽醫學(sci_med)

科學出版社醫藥衛生分社訂閱

相關焦點

  • 「Nature」破碎的染色體為何會使癌細胞產生耐藥性?
    「色鱗病」一詞的字面意思是「染色體破碎」。經歷了染色體去除的染色體首先分裂成許多片段,然後通過DNA修復隨機重新連接在一起,最終發生非同源末端連接。最近有研究人員發現破碎的染色體會使癌細胞產生耐藥性。該研究由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和路德維希癌症研究所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組織,並於12月23日發表在《Nature》期刊上,題目為:「Chromothripsis drives the evolution of gene amplification in cancer」。文章講述了「染色體脫色」的現象,以及如何分解染色體,最終促進癌細胞生長的方式。
  • 研究人員發現染色體不穩定性是如何讓癌細胞避開免疫防禦的
    赴美看病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眾所周知,癌細胞會傳播基因混亂。當癌細胞分裂時,DNA片段甚至整個染色體都可能被複製、突變或丟失。這被稱為染色體不穩定性,斯隆·凱特琳紀念醫院的科學家們已經了解到,它與癌症的侵襲性有關。
  • 「甜甜圈形」環狀DNA:導致癌細胞更具侵襲性 不易治癒
    一項新研究發現,癌細胞的強大破壞力也許與其獨特的「甜甜圈形」DNA有關。部分癌細胞中的DNA並不像健康細胞那樣壓縮摺疊為線狀結構,而是摺疊為環狀結構,導致癌症更具侵襲性。DNA不僅通過鹼基序列、還通過形狀傳遞信息。我們在生物課上學過,人類的大部分DNA都緊密摺疊在細胞核中一種名叫染色體的結構裡。
  • 科學家研究發現癌細胞如何逃避免疫防禦,研發新的治療方法
    一個謎是為什麼這種由癌細胞引發的免疫反應並不意味著它們的崩潰。 「房間裡的大象是,我們並不真正理解癌細胞是如何在這種炎症環境中生存和茁壯成長的,」MSK的內科科學家、人類腫瘤學和致病計劃的成員塞繆爾·巴克霍姆(Samuel Bakhoum)說。
  • 研究發現:經歷極端暴風雨天氣後 蜘蛛會變得更具攻擊性
    加拿大安大略省麥克馬斯特大學(MacMaster University)和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研究人員,本周在《生態與進化》(Ecology &
  • 超級癌細胞如何擴散
    癌細胞當地時間12月2日,英國雷丁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雜誌上發表論文稱,癌細胞可以感知周圍環境進行移動、隱藏,並形成新腫瘤,而且,它們可以靈活「開關」這種感知能力。對周圍環境的敏感性是部分癌細胞更易擴散的關鍵原因。這項研究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某些癌症更具攻擊性,甚至可能在未來幫助醫生們在「超級癌細胞」擴散之前進行靶向治療,從而為癌症患者創造更大的康復機會。研究人員結合進化生物學和人工智慧技術開發了一種新方法,可以更詳細地研究癌細胞的運動和形狀。這種計算機視覺分析新方法也可以用於其他場合,例如測量血凝塊的形成或跟蹤精子細胞的運動。
  • 美研究人員發現癌細胞能量源自「回收蛋白質」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癌細胞生長能量源自機體回收利用蛋白質的過程。小鼠實驗顯示,阻斷這一過程,腫瘤開始萎縮,癌細胞幾乎不再轉移。這項研究有助開發治癌新藥,關鍵是如何有選擇地抑制機體回收利用蛋白質。
  • ...MSKCC等三頂級機構發現了一種全新狀態的癌細胞,是癌細胞異質性...
    他們在肺腺癌的發展過程中發現了一種從來沒有被報導過的癌細胞狀態——「高可塑性癌細胞狀態」(HPCS),這類癌細胞有些不同尋常,它看起來不像肺癌細胞,因為它表現出胚胎滋養層幹細胞、軟骨幹細胞,甚至腎臟細胞的特徵。
  • 「超級癌細胞」,是如何做到輕鬆擴散的?
    癌細胞當地時間12月2日,英國雷丁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雜誌上發表論文稱對周圍環境的敏感性是部分癌細胞更易擴散的關鍵原因。這項研究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某些癌症更具攻擊性,甚至可能在未來幫助醫生們在「超級癌細胞」擴散之前進行靶向治療,從而為癌症患者創造更大的康復機會。
  • 科學家畢生研究鳥類染色體進化—新聞—科學網
    而他們將幾乎整個職業生涯都奉獻給了白喉帶鵐生物學研究。就在52歲的Tuttle死前6個月,這對夫妻和他們的團隊發表了一份論文,而這也是其研究的頂峰。它解釋了偶然的基因突變如何將一個物種置於不尋常的進化路徑上。 突變使2號染色體的大部分發生倒置,使其不能與等位染色體配對並交換遺傳信息。
  • 染色體可以告訴你答案
    因為一些腫瘤可能極具侵略性,而另一些則比較「溫和」,可能要幾十年才會造成傷害。但目前,在衡量是否需要手術或其他治療的方法上,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血液檢測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失寵」。因此,迫切需要一種檢測方法,來識別出那些前列腺癌死亡風險較高的人群。如今,一項新的研究表明,追蹤前列腺癌細胞內染色體數量的特定變化,有望給出答案。
  • 新研究發現染色體端粒更長增加患腦癌風險
    科技日報訊 據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科學家領導的最新基因組研究揭示,兩個普通的基因變異會使染色體端粒變得更長,但也會大大增加患神經膠質瘤腦癌的風險。此前許多科學家認為,端粒的功能只是防止細胞老化,保持細胞健康。相關論文在線發表於最近的《自然·遺傳學》網站上。
  • 《Nature》顛覆性發現:癌基因竟然不在染色體上
    ecDNA的中文名,就是染色體外DNA。中學生物課曾講過正常真核細胞的DNA存在於染色體上,但ecDNA存在於染色體外,這有點反常。沒錯,ecDNA的確不同尋常,因為它總是出現在癌細胞中。早在1965年,《柳葉刀》首次報導了染色體外DNA的存在,半個世紀過去,卻鮮有人重視。
  • 「染色體破碎」:了解色鱗病
    哈佛醫學院和EMBL-EBI的研究人員對新發現的突變現象色裂症的癌症類型進行了最大的分析。這項研究是迄今為止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的,包含了來自跨越38種不同癌症類型的2600多個腫瘤的全基因組測序(WGS)數據。
  • 科技那麼發達,為什麼全世界的科學家竟然攻克不了癌細胞呢?
    了解癌細胞生長和存活的關鍵 即使在同一個腫瘤內,癌細胞也可能在重要方面有所不同。技術術語是異質的,異質性的後果在幾年前才開始受到關注。當時,研究人員發現,從同一個腎癌腫瘤的四個不同區域採集的細胞實際上是完全不同的。進一步的研究已經證實了這一發現,癌細胞的異質性現在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 染色體變異與癌症
    研究癌症基本的、共有的特徵非常重要,可以為理解癌症發生過程和進一步研究如何檢測、診斷及治療癌症提供理論依據。 非整倍體就是癌症的一個典型特徵。非整倍體指的是細胞內染色體的數目發生非整套變異。每個物種都含有特定數目的染色體,通常以整套的形式存在,其個體被稱為整倍體。例如,人類有23對染色體,每條染色體在細胞內以成對的形式存在,共計46條染色體。
  • Cell:基質細胞影響胰腺癌細胞的增殖與惡化
    2019年6月1日 訊 /生物谷BIOON/ --麻薩諸塞州綜合醫院(MGH)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腫瘤內基質可以影響個體癌細胞增殖和轉移的能力。他們的報告詳細描述了腫瘤細胞和基質細胞的相對數量如何改變個體腫瘤細胞內基因表達的模式,並可能為這種難以治療的癌症提供改進的治療方法。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的《Cell》雜誌上。
  • 癌基因竟然不存在於染色體上?
    研究團隊發現,其實大量的癌基因並不在染色體上,而是會從染色體上脫落下來,變成一種小型的DNA,稱為染色體外DNA(extrachromosomal DNA,簡稱ecDNA)。 這種顛覆傳統認知的發現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 科學家發現新的抑癌途徑:原本以為會促進癌細胞生長
    美國索爾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的科學家在研究端粒與癌症的關係時,獲得了一個驚人的發現:被稱為「自噬反應」的細胞過程——通常被認為是一種細胞存活機制——實際上促進了細胞的死亡,從而阻止了癌症的發生。
  • 研究發現:5-羥色胺可調節人的攻擊性
    研究發現:5-羥色胺可調節人的攻擊性 2008年06月10日 09:23 來源:新華網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