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新的抑癌途徑:原本以為會促進癌細胞生長

2020-12-05 IT之家

北京時間1月2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DNA重複序列,作用是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使它們在細胞不斷分裂和DNA複製時不致降解。失去端粒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比如癌症。美國索爾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的科學家在研究端粒與癌症的關係時,獲得了一個驚人的發現:被稱為「自噬反應」的細胞過程——通常被認為是一種細胞存活機制——實際上促進了細胞的死亡,從而阻止了癌症的發生。

▲左圖為正在進行自噬反應的細胞中的23對染色體,看起來呈正常的健康狀態,沒有結構和數量畸變(每種顏色代表一對染色體)。右圖為端粒損傷危機中抑制了自噬反應的細胞染色體,表現出結構和數量上的畸變

這項工作發表在2019年1月23日的《自然》(Nature)雜誌上,揭示了自噬反應是一種全新的腫瘤抑制途徑,可以抑制腫瘤的發生,並表明阻止該過程的治療方法可能在早期階段無意中促進了癌症發展。

「這些結果非常令人意外,」研究通信作者、索爾克研究所分子和細胞生物學實驗室的Jan Karlseder說,「有許多檢查點可以防止細胞不受控地增殖和癌變,但我們沒有想到自噬反應會是其中之一。」

當每一次細胞進行DNA複製以分裂和生長時,它們的端粒就會變短一些。一旦端粒過短,它就無法有效地保護染色體,細胞就會獲得一個永久停止分裂的信號。但是,由於致癌的病毒或其他因素影響,細胞偶爾也不會得到這一信號,從而繼續分裂、增殖。由於端粒變短或缺失,細胞進入了「危機狀態」,細胞中未受保護的染色體會融合併變得功能失調——這是某些癌症發生的標誌。

Jan Karlseder的團隊希望更好地了解這一「危機」,一方面是因為這經常導致廣泛的細胞死亡,阻止了癌前細胞繼續發展為癌細胞;另一方面,這種有益的細胞死亡背後的機制尚不明確。

「許多研究人員認為處於危機中的細胞死亡是通過細胞凋亡發生的,細胞凋亡與自噬反應是細胞程序性死亡的兩種類型,」論文第一作者、Karlseder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者Joe Nassour說,「但還沒有人做實驗確定是否真的如此。」

為了研究端粒損傷危機以及隨之而來的細胞死亡,研究人員使用健康人類細胞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他們將正常生長的細胞與被迫損傷端粒位置的細胞進行了比較。通過使多種生長限制基因(又稱為腫瘤抑制基因)失能,研究人員使細胞不受限制地複製,從而使它們的端粒越來越短。

為了了解端粒損傷危機中主要的細胞死亡類型,研究人員檢查了細胞凋亡和自噬反應的形態學和生物化學標誌物。儘管這兩種機制都是導致正常生長的細胞中少量細胞死亡的原因,但自噬反應仍然是端粒損傷組中細胞死亡的主要機制,導致了更多的細胞死亡。

接下來,研究人員探討了在端粒損傷細胞中阻止自噬反應的情況。結果是驚人的:沒有了自噬反應導致的細胞死亡,這些細胞開始不知疲倦地複製。此外,當研究人員觀察這些細胞的染色體時,發現它們出現了融合和變形。這表明類似於癌變細胞中出現的嚴重DNA損傷正在發生,揭示自噬反應很可能是一種重要的早期癌症抑制機制。

最後,研究人員檢測了在正常細胞中誘導特定DNA損傷時發生的情況,一種損傷是在染色體末端(通過使端粒缺失),另一種在染色體中段。端粒缺失的細胞激活了自噬反應,而染色體其他區域DNA損傷的細胞則激活了細胞凋亡。這表明細胞凋亡不是摧毀癌前細胞——由DNA損傷引起的——的唯一機制,而且端粒和自噬反應之間存在直接的「相互交流」。

這項工作意味著,自噬反應其實並不是一種促進癌細胞無節制生長(通過蠶食其他細胞來獲取原料)的機制,而是一種抑制這種生長的保護機制。如果沒有自噬反應,失去其他保護措施(如腫瘤抑制基因)的細胞就會進入生長無法控制的危機狀態,造成肆意的DNA損傷,通常會引發癌症。值得一提的是,一旦癌症開始,阻斷自噬反應可能仍然是一種「餓死」腫瘤的有效策略,正如本研究共同作者、索爾克研究所的Reuben Shaw教授在2015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指出的那樣。

Karlseder補充道:「這項工作令人振奮,因為它代表了許多全新的發現。在此之前,我們不知道細胞能否在『危機』中存活下來,也不知道自噬反應是否參與了危機狀態中細胞的死亡;我們更不知道自噬反應如何阻止遺傳損傷的積累。這開闢了一個我們渴望追求的全新研究領域。」

研究人員下一步計劃更進一步研究不同的細胞死亡途徑是如何出現的,即為什麼染色體末端(端粒)的損傷會導致自噬反應,而染色體其他部分的損傷會引起細胞凋亡。

相關焦點

  • 抑癌基因或許會促進癌症發展 它還有什麼神秘作用?
    我們都知道,抑癌基因能夠有效保護機體免於癌症的產生,然而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深入,他們發現,有時候這些抑癌基因或許也會促進癌症進展,而且在疾病發生過程中或許還扮演著其它角色,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研究進行了整理,讓我們共同學習,揭開抑癌基因的神秘面紗!
  • 科學家發現新的結腸癌抑癌基因
    本報訊(記者黃辛)近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營養科學研究所陳雁小組新發現了結腸癌的一個抑癌基因PAQR3,並從細胞、動物和人群三個層面
  • 明星抑癌基因p53的那些亮點研究
    ,近年來科學家們投入了大量精力對該基因進行研究,本文中小編就對近年來明星抑癌基因p53的突破性研究進行盤點整理,與各位一起學習!【1】Nature:p53 缺失促腫瘤的新發現doi:10.1038/nature17157TP53抑癌基因突變在人類癌症中廣泛存在,突變的p53會廢掉原本p53所具有的抑癌功能。
  • 新型免疫療法可激活癌細胞焦亡,抑制多種腫瘤生長
    以上證據表明GSDME可能是一種腫瘤抑制因子,這促使科學家們探究GSDME是否以及如何起抑癌作用。,該方法可促進癌細胞通過一種高度炎性的細胞死亡形式死亡(細胞焦亡),可在多種癌症類型中發揮作用。研究發現,在22個癌症相關GSDME突變中,有20個降低了GSDME的功能。在表達GSDME的小鼠腫瘤中敲除GSDME可促進腫瘤生長,但在抑制GSDME表達的腫瘤中,GSDME異位表達則會抑制腫瘤的生長。分析發現,這種抑制作用是GSDME通過增加腫瘤浸潤性自然殺傷細胞(NK)和CD8+T殺傷淋巴細胞的數量和抗腫瘤功能來抑制腫瘤的生長。
  • 深度闡釋| 抑癌基因p53如何促進癌症發生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Genes & Development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澳大利亞沃爾特與伊麗莎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闡明了抑癌關鍵基因p53的突變誘發腫瘤發生的分子機制;研究者表示,在癌症早期階段,突變的p53會攔截正常的p53蛋白,並且阻斷其扮演保護性的角色,因此,p53就無法激活機體自身抵禦癌症的天然防禦性策略了,比如機體的DNA
  • Carcinogenesis:陳雁等發現一個新的結腸癌抑癌基因
    近日,國際腫瘤領域知名雜誌Carcinogenesis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陳雁研究組的最新研究進展,揭示了PAQR3是結腸癌發生過程中的一個新的抑癌基因。陳雁研究組長期致力於PAQR3即RKTG的研究,發現PAQR3能通過在空間上調控細胞內關鍵信號通路,影響多種細胞功能,但是關於PAQR3是否在結腸癌中發揮作用還不清楚。
  • 中國科學家《癌症研究》封面成果:讓抑癌基因不再「沉默」
    科學家仍在努力尋找新的靶向藥物和研究方向,在對付腫瘤時喚醒人體自身的免疫機能,讓抑癌基因不再做「沉默的羔羊」。南開大學藥學院楊誠教授課題組研究了腫瘤惡性演進中抑癌基因共沉默現象,並針對這一現象設計了通過納米微球運載的人工單鏈環狀DNA,通過吸附miRNA以提高機體抑癌基因的表達水平,從而抑制腫瘤進展。
  • PNAS:蛋白糖基化改變促進癌細胞生長
    2013年9月18日訊 /生物谷BIOON/--科學家一直關心蛋白的糖基化過程,部分原因是癌細胞中有高劑量的糖類。這表明這些糖類對癌細胞的生長有一定作用。新加坡的科學家與哥本哈根大學的科學家聯合研究發現非成熟糖基化即短O-聚糖能夠促進癌細胞生長。相關研究發表在近期的PNAS雜誌上。該研究揭示了促進癌細胞生長的一個重要機制,為開發阻斷癌細胞生長的治療方法提供了理論依據。該文章的一位作者Catharina Steentoft博士稱,雖然基礎研究到臨床應用之間有一段距離,但是該研究為開發新的治療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 Nature子刊:「抑癌好蛋白」的太極精神
    p21是一個在過去近二十年被認為指示腫瘤治療良好預後的「好」蛋白,甚至一度被當作是抑癌蛋白。然而,來自雅典大學、曼徹斯特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卻在最近揭露出了它「陰暗」的一面,並把這一發現發表在了Nature子刊《Nature Cell Biology》上。
  • 院士論壇 | 王紅陽院士:基於抑癌基因pten的膽管癌治療新策略
    pten抑癌基因的表達缺失與膽管癌患者預後的不良生存有密切聯繫膽管癌惡性程度高,進展快,臨床就診時患者多屬於晚期,且已復發轉移,可手術率低。而目前以吉西他濱為基礎的聯合化療方案,對患者的療效並不理想,亟待發現療效更好的藥物。
  • 癌症治療取得新突破 —— 南醫大教授抑癌基因成果引關注
    在生物醫藥與大健康專場,針對當前面臨嚴峻挑戰的癌症轉移和耐藥形勢,中國毒理學會副理事長、江蘇省毒理學會理事長、南京醫科大學教授周建偉帶來的「抑癌基因JWA」醫學研究成果引起了眾人的關注。1996年,周教授在美國加州大學做訪問學者時,從維甲酸誘導人細胞分化的模型中發現了一種全新的基因,並以他的名字縮寫命名為「JWA」。21年來,周教授及其帶領的團隊專注於研究JWA基因,發現JWA基因可調節細胞分化外,在正常細胞它是DNA修復基因,而在癌細胞能夠有效抑制其轉移。
  • 抑癌?必須知!
    原癌基因與抑癌基因之間的相互關係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都是在細胞生長、增殖調控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二者相互制約,維持正負調節信號的相對穩定。激活後的myc基因大量表達myc蛋白,對細胞生長分化起重要作用。3.src家族產物具有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能促進增殖信號的轉導,定位於細胞內面或跨膜分布。
  • ...砒霜竟可以復活結構性突變的最強抑癌蛋白p53,恢復其抑癌活性丨...
    我怎麼也沒想到,古老的砒霜會在21世紀與最強抑癌蛋白p53相遇,而且還成為恢復突變p53抑癌能力的最強「潛力股」。  我們都知道,在人體內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原癌基因突變後,就會編碼癌蛋白,誘發癌症;而抑癌基因突變,會導致抑癌蛋白失去抑制癌症形成和發展的能力。因此,從理論上講,消除癌蛋白和恢復抑癌蛋白活性,都能用於癌症的治療。  不過,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 科學家發現去泛素化酶ATXN3L通過穩定KLF5促進乳腺癌細胞增殖
    科學家發現去泛素化酶ATXN3L通過穩定KLF5促進乳腺癌細胞增殖 2015-05-15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如何在細胞系中敲除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
    我們一般在細胞基因敲除的時候都是在腫瘤細胞系中進行的,我們一般將要敲除的基因分為兩類:促進細胞增殖基因(原癌基因),抑制細胞增殖基因(抑癌基因),所有的後面細胞的操作都要和這兩個概念有關。促進細胞增殖基因:該基因在細胞代謝、分裂、細胞周期等具有促進的作用,可以使得細胞的增殖速度加快,對細胞生長有優勢;抑制細胞增殖基因:該基因是抑制細胞代謝、分裂或者對細胞的分裂有嚴格的調控作用,可以使得細胞的增殖處於正常速度或者是不失控的狀態下,對細胞的生長處於正常狀態非常重要。
  • Leukemia:如何利用促進癌細胞生長轉移的代謝過程抑制癌細胞?
    Warburg在1920s就發現腫瘤細胞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其代謝狀態,這個過程叫做Warburg效應,這個效應一直沒被重視,直到最近的腫瘤研究才發現這個效應對惡性腫瘤的形成至關重要。Richard Moriggl及其同事在Leukemia上發表文章表示:促癌因子STAT5可以整合促進致癌轉化的代謝信號。因此這些來自路德維希玻爾茲曼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也許發現了一個治療癌症的新靶標。
  • 昆明動物所揭示去泛素化酶BAP1促進乳腺癌生長和轉移的機制
    BAP1還和KLF5、HCF1等蛋白形成一個轉錄複合物,結合到下遊靶基因如p27的啟動子抑制其轉錄,從而促進細胞周期進展和細胞增殖。敲低BAP1或者KLF5表達都會抑制三陰性乳腺癌細胞在裸鼠體內生長和肺轉移。
  • 基因TP53如何抑癌?一文解讀
    TP53基因突變常見於各種基因檢測報告,在人體基因裡,TP53是非常重要的抑癌基因,在正常細胞中低表達,在惡性腫瘤中高表達。TP53基因翻譯的P53蛋白是細胞生長、增殖和損傷修復的重要調節因子。抑癌基因如TP53、BRAC1或BRAC2、PTEN、RB1和APC等,它們負責調控腫瘤細胞的增殖,如同汽車的剎車。需要注意的是抑癌基因的突變是比較隨機的,不管在基因的任何位置發生任何形式的突變,只要這個突變導致該基因失去功能,或者功能降低,都可能導致腫瘤的發生。
  • 癌細胞有哪些特性,為何能在人身上霸道橫行?
    以下是 6 項科學家累積數十年研究發現的癌細胞主要特性,說明它們為何能在病患體內如此霸道橫行。癌細胞會異常增生人有一定的壽命,細胞也是如此。某些白血球的壽命僅約 10 小時,骨頭細胞的壽命則可長達 30 年。
  • Genes & Devel:深度闡明抑癌基因p53如何促進癌症發生?
    2018年11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Genes & Development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澳大利亞沃爾特與伊麗莎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闡明了抑癌關鍵基因p53的突變誘發腫瘤發生的分子機制;研究者表示,在癌症早期階段,突變的p53會攔截正常的p53蛋白,並且阻斷其扮演保護性的角色,因此,p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