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發現染色體端粒更長增加患腦癌風險

2021-01-21 人民網

科技日報訊 據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科學家領導的最新基因組研究揭示,兩個普通的基因變異會使染色體端粒變得更長,但也會大大增加患神經膠質瘤腦癌的風險。此前許多科學家認為,端粒的功能只是防止細胞老化,保持細胞健康。相關論文在線發表於最近的《自然·遺傳學》網站上。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6月8日報導,這兩個基因變異是TERT(端粒逆轉錄酶)和TERC(端粒酶),51%的人攜帶TERT變異,72%的人攜帶TERC變異。這兩個基因都有調節端粒行為的功能,是維持端粒長度的酶,這種由大部分人所攜帶的風險基因變異還比較罕見。研究人員認為,這些變異基因攜帶者的染色體端粒更長,所以全體細胞更加強健,但也增加了患高等級神經膠質瘤(high-grade gliomas)的風險。

「真要發展成神經膠質瘤,還有很高『門檻』,可能因為我們的大腦還有其他特殊保護機制。」論文高級作者、UCSF腦腫瘤研究所的瑪格麗特·蘭斯徹說,「由此而被診出患神經膠質瘤的人很少見,起碼我從未見過。」

端粒加長可能是遺傳行為在風險與利益之間取得平衡的一個例子。在研究初期,UCSF和愛爾蘭梅奧臨床醫學院研究人員合作分析了1644名神經膠質瘤病人和7736名健康人的全範圍基因組數據。研究證實了TERT和神經膠質瘤之間存在相關性,並首次確定了TERC是神經膠質瘤的風險因子。另一部分數據來自英國萊斯特大學對近4萬人的端粒長度進行的大範圍基因組分析,該調查發現,端粒更短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大大增加。

「雖然總體來看端粒更長對人更好,會減小健康風險、延緩衰老,但也可能會讓某些細胞活得超過期望,這正是癌細胞的特徵。」論文第一作者、UCSF神經外科副教授凱爾·沃什說。

在很多研究中,端粒更長被認為是健康的標誌。如一些研究顯示,一個人長期生活在壓力下會使端粒縮短。但癌細胞卻能通過維持端粒長度而延長自身壽命,藥物公司一直在尋找特殊標靶遏制腫瘤細胞端粒,希望能讓癌細胞因此而老化死亡。有些疾病相關的變異會促進端粒更長,而有些會讓端粒變短。但研究認為,無論端粒更長還是更短,都可能引起疾病。

沃什還指出,新研究的意義不止於神經膠質瘤。TERT變異還與肺癌、前列腺癌、睪丸癌和乳腺癌有關,TERC變異與白血病、結腸癌、多發性骨髓瘤等疾病有關,而TERT和TERC都變異則會增加突發性肺纖維化的風險。(常麗君)

相關焦點

  • 端粒太長易患癌?
    據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科學家領導的最新基因組研究揭示,兩個普通的基因變異會使染色體端粒變得更長,但也會大大增加患神經膠質瘤腦癌的風險研究人員認為,這些變異基因攜帶者的染色體端粒更長,所以全體細胞更加強健,但也增加了患高等級神經膠質瘤(high-grade gliomas)的風險。「真要發展成神經膠質瘤,還有很高『門檻』,可能因為我們的大腦還有其他特殊保護機制。」論文高級作者、UCSF腦腫瘤研究所的瑪格麗特·蘭斯徹說,「由此而被診出患神經膠質瘤的人很少見,起碼我從未見過。」
  • 精華盤點:端粒與人類疾病!
    想想摩菲斯特的魔鬼身份,再想想該虛構交易發生的時間——黑暗的中世紀,摩菲斯特其實給出了一些非常不錯的建議:【9】研究發現端粒更長增患腦癌風險據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科學家領導的最新基因組研究揭示,兩個普通的基因變異會使染色體端粒變得更長,但也會大大增加患神經膠質瘤腦癌的風險。
  • 專訪諾獎得主:解密人類長生不老「開關」——端粒
    其實,前沿科學早已揭開了人類衰老的密碼,這個密碼就是存在於染色體上的「端粒」。近日,記者專訪了端粒和端粒酶研究領域的先驅、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伊莉莎白•H•布萊克本博士,請她揭開端粒———這個關係人類健康與壽命的神秘物質的面紗。
  • 新證據!長端粒抗衰老作用被證實
    在衰老領域,端粒是熱門的研究方向之一。來自 Gladstone 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發現了防止小鼠形成衰老相關人類疾病的關鍵機制,證實了長端粒的保護作用。 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一種結構,對維持人類基因組的穩定至關重要。端粒的本質和染色體一樣,都是 DNA 序列。打個比方說,端粒就像「鞋帶兩頭的塑料封套」,保證鞋帶不會鬆開。但端粒自身也有壽命。
  • 美媒報導染色體端粒長度關壽命 縮短可能患病
    研究人員稱,在身體內,染色體尾端結構也會洩露細胞的年齡,敲響生命的警鐘。  這些尾端結構被稱之為端粒,對承載基因的染色體起著保護作用,會隨著我們年齡的增加而老化,因此它們也許可能用來預測我們的壽命,甚至預測人們早死的危險性。一些研究還發現,端粒的長短和某些疾病的發病率有關聯。如果我們能進一步了解端粒和健康長壽之間的關係,也許我們就能明白如何保護或增強這些染色體尾端。
  • 多項新研究表明:暴露在外太空會加速衰老,還會導致DNA損傷
    近日,多篇新研究成果表明,長期暴露在外太空存在多種健康風險,包括與老化和輻射誘發的DNA損傷。其中,端粒長度變化和DNA損傷尤其引人矚目。新研究中列出的所有六種健康特徵在我們的健康方面都起著深遠的作用,但是端粒和DNA損傷尤其可能與衰老過程有關。端粒是位於染色體末端的保護帽。隨著年齡的增長,端粒越來越短,端粒長度的顯著變化可以被視為加速衰老和/或患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痴呆症等與年齡相關的疾病的風險增加的跡象。
  • 美國發現有人易患感冒原因:白細胞端粒較短
    核心提示:為什麼有些人更容易患感冒?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研究人員20日發表的研究報告說,原因可能在於這部分人的白細胞端粒較短。 為什麼有些人更容易患感冒?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研究人員近日發表的研究報告說,原因可能在於這部分人的白細胞端粒較短。
  • DNA損傷、患癌風險增加,原來太空人身體毛病這麼多
    研究人員發現,這種壓力主要與研究人員觀察到的其他分子變化有關。這些細胞和分子水平的變化可能對太空人在任務期間和之後的健康狀況產生重大影響,包括已觀察到的對心血管、中樞神經、肌肉骨骼、免疫和胃腸系統的影響,以及導致晝夜節律的中斷和視力的改變。癌症風險的增加也與這些變化有關。
  • 科學網—端粒效應——揭開染色體與衰老之間的秘密
    遺憾的是,這個保鏢需要不斷作出犧牲:細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會縮短一點,細胞分裂次數越多,端粒就縮短得越多。通俗地說,就是細胞越老,端粒就越短。當它們變得太短時,細胞就不再分裂,開始變得不活躍、衰老直至死亡。因此,端粒又被稱為生命體的「分子時鐘」。 端粒酶是細胞中一種負責延長端粒的酶。在年輕的細胞中,它在端粒末端加上鹼基,可以讓端粒免受過度磨損,使細胞分裂的次數增加。
  • 老年痴呆男女有別,首次發現女性X染色體可使患者壽命更長
    近日,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科學家發現了其中的奧秘,研究表明女性的X染色體能夠給患者提供更好的適應力。以往人們認為,女性更容易得阿爾茨海默氏症,而現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科學家在研究中得到證據,發現女性具有免受疾病侵襲的遺傳保護。他們發現X染色體能夠給患者提供更好的適應力,而由於女性具有兩條X染色體,所以她們就天然地獲得了雙重「劑量」的保護。
  • Nature:首次實時觀察染色體末端修復過程
    2016年10月22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首個系統來觀察新合成的端粒中斷裂的DNA的修復。這一進展對設計新的癌症藥物產生重要影響。
  • 端粒效應——揭開染色體與衰老之間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遺憾的是,這個保鏢需要不斷作出犧牲:細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會縮短一點,細胞分裂次數越多,端粒就縮短得越多。通俗地說,就是細胞越老,端粒就越短。當它們變得太短時,細胞就不再分裂,開始變得不活躍、衰老直至死亡。因此,端粒又被稱為生命體的「分子時鐘」。 端粒酶是細胞中一種負責延長端粒的酶。在年輕的細胞中,它在端粒末端加上鹼基,可以讓端粒免受過度磨損,使細胞分裂的次數增加。
  • 多篇文章解讀近期端粒相關研究成果!
    .2018.01110一項針對來自五個歐洲國家的1,200多人的新研究發現,端粒長度較短的老年人更有可能難以進行日常活動。這一發現與之前的一項研究相吻合,該研究表明患有杜氏肌營養不良症(一種遺傳性肌肉萎縮疾病)的人在其心肌細胞端粒較短,這些患者通常因心力衰竭而過早地死亡。雖然目前還不知道發育不良的端粒是直接影響心肌細胞的功能,還是由於心力衰竭而產生間接效應,但這一研究結果為一系列有趣的研究和藥物發現打開了大門。也可能有一天,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可以識別因心肌病而有心力衰竭風險的人。
  • 研究表明,尼安德特人基因會增加患新冠風險
    但據研究人員稱,這些古老的夫妻關係為當今世界的死亡奠定了可怕的基礎。科學家稱,尼安德特人傳給現代人類的一段DNA,使感染Covid-19的風險增加了兩倍。當瑞典和德國的科學家將重症Covid-19患者的DNA與尼安德特人和他們神秘的姐妹群體丹尼索瓦人的DNA進行比較時,風險基因的起源就被發現了。使患者更有可能患上重病的DNA序列與在克羅埃西亞採集的尼安德特人的DNA序列非常吻合。
  • 新發現神奇端粒與細胞衰老存關聯
    ,端粒就會變短,直到它們失去活性。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研究者發現新的證據,表明「生物性」的衰老和許多與年齡有關疾病的風險有關,這些疾病包括心臟病、多發性硬化症和多種癌症。  昆士蘭醫學研究所神經遺傳學實驗室的Dale Nyholt博士稱,一項對超過48000人的國際研究表明,一種被稱為端粒的染色體,在以不同的速度損耗,這使得通過控制端粒長度來保持健康成為可能。  端粒位於染色體的末端,而DNA鏈則位於細胞核內。每當細胞分裂產生新細胞時,端粒就會變短,直到端粒達到一個臨界長度,這時細胞也失去活性而死亡。所以端粒是隨著細胞個體的衰老而變短。
  • 新證據表明,暴露在外太空可能加速衰老
    一批引人入勝的新研究論文著重指出了與長期航天任務有關的各種健康風險,包括與衰老過程和輻射誘導的DNA損傷有關的麻煩觀察。太空, 對我們這些微不足道的人來說真是糟糕透頂。其中,有兩個特別引起我的注意:端粒長度交替和DNA損傷。新研究中列出的所有六種健康特徵對我們的健康都起著深遠的作用,但是端粒和DNA損傷尤其可能與衰老過程有關。端粒是位於染色體末端(攜帶我們基因的細胞核中的螺紋結構)的保護帽。
  • 認識端粒、端粒酶
    把端粒當作一件絨線衫袖口脫落的線段,絨線衫像是結構嚴密的DNA,排在線上的DNA決定人體性狀。它們決定人頭髮的直與曲,眼睛的藍與黑,人的高與矮等等,甚至性格的暴躁和溫和。科學家們在尋找導致細胞死亡的基因時,發現了一種叫端粒的存在於染色體頂端的物質。端粒本身沒有任何密碼功能,它就像一頂高帽子置於染色體頭上。
  • 延長端粒續命有風險,科學家警告:端粒過長反而容易患癌
    多年以來,科學家們也確實有在往這方面嘗試的研究。例如西班牙,就有研究人員培育出了超長端粒的小鼠:患癌更少、壽命更長。這兩項選擇,控制「重置器」被認為有演變成為癌細胞的風險。因此,多年以來,科學家們便更主要的集中於延長端粒的研究。這,便引出了科學界持續了數十年的一個爭議。因為先前,就有科學家提出:端粒也有直接的腫瘤抑制途徑,延長端粒,可能也會帶來風險。但是,一直沒有證據能夠證明。
  • 或與染色體端粒長短有關
    而一項最新研究發現,22歲以上成年人對感冒的免疫力,與一種染色體端粒的長短密切相關。  染色體端粒越短就越容易感冒  這項由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謝爾頓·科恩教授領銜的研究主要為了研究染色體端粒長短與一些中青年常見病的關係。在試驗中,科研人員邀請了152名18至55歲不等的志願者作為實驗對象,並事先觀測他們細胞內染色體端粒的長短。
  • Science:決定壽命的「端粒長度」研究獲重要突破
    結果表明,全血中的端粒長度能夠代表大部分其他組織中的端粒長度,進一步支持了現有研究中關於端粒長度、血統和衰老之間的關係。端粒是 DNA 的非編碼重複序列,位於染色體末端,發揮如「安全帽」般的保護作用,防止基因組的損壞。細胞每分裂一次,染色體就要被複製一次,給每一個新細胞提供一份新拷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