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損傷、患癌風險增加,原來太空人身體毛病這麼多

2020-12-01 健康界國際

在聽到別人吹牛,特別是不靠譜時,我們往往喜歡補一句:你咋不上天呢?

說實話,這「天」可不能隨便上。

相信有人還記得美國宇航局在2019年進行的雙胞胎研究(2019 NASA Twins Study)。這項研究綜合分析了人類在太空中待上近一年對人體的影響。在這項研究中,美國宇航局太空人斯科特·凱利(Scott Kelly)在國際空間站生活了340天,而他的同卵雙胞胎兄弟生活在地球,研究人員最後對比了兩人的身體變化。

現在,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等研究人員收集了由世界各地200多名研究人員撰寫的30項研究,包括NASA雙胞胎研究以及對其他生物(如老鼠和昆蟲)的體徵分析研究,形成了迄今為止最大的一組太空生物學數據,並確定了6種人類在太空中生活後可能對健康產生重大影響的關鍵分子變化。

基於30項研究形成的新研究成果——The Biology of Spaceflight已於11月25日發表在《細胞》等雜誌上。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氧化應激及其一系列後果

該新研究顯示,在太空飛行過程中,生物體發生的6種分子變化包括DNA損傷、氧化應激、端粒長度改變、微生物組變化、線粒體功能障礙和基因調控。

在太空環境的促進作用下,人體內自由基數量可能會遠大於細胞中的抗氧化劑,這時就會產生氧化應激。研究人員發現,這種壓力主要與研究人員觀察到的其他分子變化有關。

這些細胞和分子水平的變化可能對太空人在任務期間和之後的健康狀況產生重大影響,包括已觀察到的對心血管、中樞神經、肌肉骨骼、免疫和胃腸系統的影響,以及導致晝夜節律的中斷和視力的改變。

癌症風險的增加也與這些變化有關。

30項研究中有一項新研究還發現,克隆性造血(攜帶突變的血細胞比其他細胞複製得更快)是太空人患心血管疾病、淋巴瘤和白血病的潛在風險。在與157名癌症患者的對比中,癌症患者平均在70歲左右才會診斷出克隆性造血,然而太空人提早了整整20年。

目前為止,太空人還沒有執行過超一年的空間站任務。不過未來前往火星的太空任務或將持續長達5年。

研究人員表示,了解這些特徵對健康的影響,並制定和建立有效的對策和衛生系統,是使人類進入下一階段太空探索的關鍵步驟。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DNA損傷和端粒長度改變

端粒就像染色體末端的帽子,對染色體起保護作用。隨著年齡的增長,端粒會變短。

在美國宇航局的雙胞胎的研究中,太空人斯科特體內白血球中的端粒在太空中變得更長,回到地球後又恢復到正常長度。

一項新研究對10名太空人在在太空前後採集的血液樣本進行了研究,並與美國宇航局的雙胞胎研究結果進行了比較。

這些太空人在空間站生活了6個月,雖然由於他們處於近地軌道,太空輻射程度會降低,但研究人員發現了他們DNA受損的證據。

太空人的端粒在太空中被拉長,這是由於在太空中持續的慢性氧化應激所致。當他們返回地球後,端粒長度會比在太空中要短。

研究DNA和端粒輻射損傷的專家、美國宇航局雙胞胎研究調查員、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教授蘇珊·貝利(Susan Bailey)說:「我們現在有了這樣一個研究基礎,未來可以在太空人身上進一步對端粒長度變化和DNA損傷反應進行探究。目標是更好地了解潛在機制、人體在長時間太空飛行期間會發生何種變化以及不同人的不同變化。」

在太空中端粒會更長聽起來似乎是「太空之旅」帶來的一個優勢,但在貝利看來,這種變化可能會導致其他風險,而非使人「青春永駐」。

貝利說:「由太空輻射引起的DNA損傷(如染色體倒置)的細胞延長壽命或永生,是增加癌症風險的推手。端粒會真實反映我們的生活方式-無論是在地球上還是在地球外。我們對生活方式的選擇確實會影響我們衰老的速度和程度。保護好端粒十分重要。」

關鍵在於線粒體功能障礙

太空人身上出現的健康問題還包括肌肉和骨骼消失、心臟和肝臟問題以及免疫系統功能障礙。

研究人員認為這些問題根源於線粒體功能障礙。

線粒體是產生細胞所需化學能量的動力室。當它們暴露在變化的重力或輻射環境下時,它們基本上就失靈了。

「我們首先要清楚,在太空中,人體內是否存在某種可以解釋我們所觀察到的現象的普遍機制。」一項研究的第一作者、首席研究員兼生物信息學家阿夫申·貝赫什提(Afshin Beheshti)說,「我們多次發現,在線粒體調節出現狀況後人體一切都失去正常。」

當線粒體受到抑制時,可以在肝臟、其他器官和免疫系統中觀察到漣漪效應。研究人員認為,這種功能障礙也可以解釋太空人的晝夜節律(生物鐘)甚至心血管問題。

貝赫什提表示,目前已經有許多用於治療各種線粒體疾病的藥物,應對太空中出現的線粒體功能障礙問題將更容易,而現在最容易實現的是在太空中用動物和細胞模型來測試其中部分藥物。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太空環境下的心臟壓力

一項研究表明,在太空中出生的果蠅的心臟較小,而且泵血的效率較低。如果太空人在月球或火星表面進行長期任務,可能會出現類似情況。

「這是首次在研究中發現太空人的心臟疾病背後可能存在細胞和分子變化。」該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斯坦福·伯納姆·普裡比斯醫學發現研究所的衰老與再生項目助理教授卡倫·奧科爾(Karen Ocorr)說,「我們發起這項研究是為了解微重力對心臟的影響,現在我們可以開始制定策略,以保護太空人心臟健康。」

果蠅和人類在子宮裡時的心臟很相似。研究人員通過觀察被送回地球的果蠅爬上試管側面的情況,來測試它們的心臟功能。

「在正常的果蠅心臟裡,肌肉纖維的工作模式就像你用手指擠壓牙膏時一樣。」奧科爾說,「在太空飛行中,心臟收縮方式就像試圖通過按壓而不是擠壓的方式把牙膏擠出管體一樣。對人類來說,這可能會成為一個大問題。」

了解人類心臟在太空中的運作方式可能對有心臟問題的人以及計劃未來進行太空執行任務的人員提供一些幫助。

該研究報告作者、美國宇航局高級科學家沙米拉·巴塔查裡亞(Sharmila Bhattacharya)說:「隨著我們繼續推進在月球上建立僑居地的工作以及將首批太空人送上火星,了解人體在微重力環境下過長時間對人體的影響至關重要。現在的研究結果表明,微重力對心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這也說明了長期太空飛行可能需要醫療幹預,同時也明確了具體治療的幾個方向。」

原文來源:CNN

原文標題:Astronauts experience these key changes in space that could impact their health, new research shows

相關焦點

  • 這種激素提高了生育力,卻也增加了患癌風險
    這種激素提高了生育力,卻也增加了患癌風險 2020-07-15 15: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每分鐘7.5人患癌症,為什麼患癌率這麼高?3種飲食習慣是真兇
    據去年國家癌症機構發布的一項癌症預警,在提醒我國人患癌概率逐年增加,經確認每年都超過1萬人患癌,平均到每分鐘會有7.5人患癌症。可依舊有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什麼患癌的人這麼多? 我國有兩句對應的話,一個是「民以食為天」,還有一個就是「病從口入」,也就是說在同時告訴大家:吃是決定身體健康很大的部分,腸胃健康才有福享受美食。
  • 「基因魔剪」安全性再遇挫折:編輯成功或意味增加患癌風險
    來自瑞典卡洛林斯卡研究所和劍橋諾華生物醫學研究院的兩個研究團隊分別將關注點投到了一處:CRISPR編輯成功或增加患癌風險。兩個團隊認為,CRISPR/Cas9基因編輯過程中造成的DNA雙鏈斷裂,會激活p53蛋白通路,引起人多能幹細胞的凋亡。反過來也就是說,經基因編輯後還能存活下來的細胞,通常存在p53功能缺陷。
  • 研究顯示:腰圍超過1個數的人,患癌風險也增加
    擔心新房有甲醛,吹了一年都不敢入住;醃製的食物吃多了易致癌,就再也不吃了;發黴的食物會致癌?只要看到食物黴變,就立刻扔掉,原以為自己已經將防癌措施做得很到位了,卻不知道腰圍太粗的人,患癌的風險也會有所增加。現在人肥胖的情況還是很常見的,畢竟現在的條件好了,一些美食是想吃就吃,控制不住吃多了,就會導致肥胖。在老一輩人看來,胖是福氣的象徵,但在健康角度來看,肥胖意味著存在很多健康隱患。
  • 「CT」對身體輻射有多大?會增加患癌機率?醫生說出了實話!
    但是一些設備中會含有射線,對人體會有輻射,就拿我們最為常見的「CT」來說,很多人對其有著一種排斥的心理,因為他們認為這套設備中含有射線,對人體有著很大的輻射,很容易增加我們患癌的機率,對於這種說法,大家也是議論紛紛,那拍攝「CT」到底會不會增加我們患癌的機率呢?
  • 傳說中的「永久性損傷」可以被修復?看看這個全新的DNA損傷修復機制
    核心提示:在2018年,頂級期刊Nature發表研究表示,喝酒會對我們的DNA造成永久性損傷,提高患癌風險,並給出了他們認為的最佳飲酒量:0!這一研究成果無疑給眾多有飲酒習慣的人造成巨大壓力,不過,近期Nature又發布了一項新研究成果:這個由乙醛造成的「永久性」DNA損傷,或許可以被修復。
  • 患癌只跟基因有關?外界哪些因素也會影響患癌機率?聽醫生怎麼說
    這個數字非常驚人,有時候我們會想,如果說癌症是因為基因突變導致的,那麼為什麼現在會有這麼多突變呢?是不是還有不少跟癌症相關的因素我們沒有注意到呢?其實,外界環境因素對於癌症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而外界環境因素有哪些呢?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外界環境因素,這是要跟人體的內在因素區分的,也就是說除去基因、遺傳、性別、年齡、種族等因素外的,受其他非人體自身影響的因素都可以稱為外界環境因素。
  • 腹部贅肉增加患癌機率?40歲後,腰圍保持在多少才算標準?
    很多人都是說結婚之後長胖是「幸福肥」,但是你可能不知道,腰圍越大,患癌的機率也就越大,尤其是容易出現肝臟和腎臟等方面的疾病。根據統計腰圍要是超出正常的範圍11釐米,那癌症的風險就會增加13%,可以說是腰圍越粗,肥胖的機率也就越大,患癌的風險也就越高。除了癌症的風險會增加,腹部的贅肉要是過多,也是會引起其他方面的疾病的,一起來了解一下。
  • CT輻射大有致癌風險?醫生告訴你,做一次CT對身體危害有多大
    微信群裡有朋友發聲:單位組織年度體檢了,要求我們做個CT,但是我們有同事說CT輻射大,會致癌的,我好擔心,做CT,會不會對身體產生大的危害?相信很多朋友在醫院做CT時都會有這樣的顧慮,CT輻射這麼大,會不會增加患癌機率?
  • 【科普】太空人上天一年,身體居然衰老幾十歲?
    雖然這種破壞會在一段時間之後停止,但是太空人的血紅細胞數量將會因此處於較低水平,免疫系統的T-細胞不再增殖,這使太空人很容易出現細菌感染,直到回到地球,情況才會有所好轉。  體液的重新分配會影響太空人的眼睛和鼻子。首先增加了眼球中的壓力,這對視神經產生壓迫,有很多太空人會有一段漫長的視力模糊期;而頭部的體液增加會導致鼻塞、頸靜脈突出和面部浮腫,這些綜合起來使人感覺就像患了感冒。
  • NASA太空人回地球3年後,與雙胞胎兄弟DNA對比,發現基因突變!
    NASA太空人DNA發生永久突變?最新消息,NASA太空人史考特在國際太空站待了340天,回到地球3年後,科學家對他展開全身的檢查。然後和他的雙胞胎兄弟進行基因比對,結果顯示史考特「免疫系統和DNA修復功能」出現突變,是無法恢復的永久損傷。認知神經科學家稱,這不會對太空人造成直接危險,但不排除會增加他們未來罹患癌症的風險。
  • 黃麴黴毒素也有「剋星」,用來泡水喝,排出毒素,降低患癌風險
    但是黃麴黴毒素也是有「剋星」的,有一種食物拿來泡水喝,能夠排出毒素,降低患癌風險。菠菜就是黃麴黴毒素的剋星。美國有研究表示,青菜中的葉綠素能夠降低黃麴黴毒素的毒性,減少人體對於黃麴黴毒素的吸收不良。如果想要避免黃麴黴毒素對身體的損傷,不妨經常用菠菜煮湯喝,能夠幫助促進排洩,排出體內的毒素,而且還能夠避免因為攝入黃麴黴毒素引發肝臟代謝負擔加重,誘發肝癌等疾病。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食物也能夠幫助人體清除黃麴黴毒素,起到減輕毒性,預防癌症的作用。
  • 硒對身體有多重要,您知道嗎?哪些食物富含硒元素呢?醫生告訴您
    不知道您是否聽說過硒這種礦物質,它對我們的身體非常的重要,早在1988年就已經被中國營養學會列為15種每日膳食必須的營養素之一,但和鈣相比,它卻很少被人重視,今天我們就來好好的聊聊它!這個自由基當中所含有的氧很不穩定,隨時可能氧化周圍的細胞,引起細胞膜的損傷,引起細胞的損傷,會導致癌症、炎症、動脈的損傷以及衰老。我們目前已知的有自由基參與的常見疾病,包括老年性痴呆症、癌症、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牙周疾病以及類風溼關節炎等等。
  • CT掃描增加患癌機率
    新華網芝加哥12月3日電 美國研究人員2日說,經過對美國一家大型醫院的病人進行調查後發現,多達7%的病人在一生接受的CT掃描中所受的輻射會令他們患癌機率略有升高。   波士頓布裡格姆婦科醫院的研究人員在芝加哥舉行的一次北美放射學會會議上說,他們正在研發新的方法,以幫助醫生評估病人有生以來接受CT掃描所造成的癌症風險。
  • 患癌只跟基因遺傳有關?日常這5大致癌因素讓人無從察覺,別忽視
    這個數字非常驚人,有時候我們會想,如果說癌症是因為基因突變導致的,那麼為什麼現在會有這麼多突變呢?是不是還有不少跟癌症相關的因素我們沒有注意到呢? 2、慢性病高血糖因素 根據目前的研究發現,高血糖又增加胰臟癌、食道癌、小腸癌、膀胱癌的風險。根據有關醫療機構的統計研究報告中指出,血糖升高每增加5.6mmol/L,就會增加14%患胰臟癌的機率。原因在於高血糖狀態下,血糖會損傷胰腺的細胞,而這種損傷可能導致,基因突變。
  • 大腸癌盯上青年白領 「三高一低」飲食增加患癌風險
    大腸癌盯上青年白領 「三高一低」飲食增加患癌風險 原標題:   大腸癌盯上了年輕人,不良生活方式或成為致癌的罪魁禍首。  孔大陸分析,現代人食用快餐會使紅肉等高脂食物攝入量不斷增加,蔬菜水果攝入量較少,缺乏有助於消化和分解脂肪的膳食纖維。特別是對於需要久坐、缺乏運動的年輕白領,其腸道蠕動更容易減緩,引起排便紊亂,使毒素在腸道內的滯留時間延長,對腸道造成更重的負擔,也增加了致癌物與腸道接觸的機會,增加罹患大腸癌風險。
  • 多項新研究表明:暴露在外太空會加速衰老,還會導致DNA損傷
    近日,多篇新研究成果表明,長期暴露在外太空存在多種健康風險,包括與老化和輻射誘發的DNA損傷。通常來說,如果沒有重力和大氣層,我們就會有多種健康風險,如骨密度和肌肉質量的損失、心血管和神經問題,甚至是眼睛疾病。似乎在太空呆的時間越長,影響就越嚴重。此次一共有30篇研究論文發表,所有都與長期太空任務帶來的健康問題有關。根據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新聞稿,這些論文總體上代表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組空間生物學和太空人健康影響數據」。
  • 喝酒愈多,DNA損傷愈多......
    英國劍橋大學分子生物學家Ketan Patel教授和他的團隊,於2018年1月3日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報導「酒精和內生性乙醛損傷染色體導致幹細胞基因突變」。論文展示了這種內生性乙醛導致DNA損傷、引起基因突變的框架圖。乙醛的作用,導致DNA雙股螺旋脫氧核苷酸鏈斷裂,並刺激細胞通過重組修復DNA,同時引起染色體重新排列。 以前有很多文章報導,酒精在細胞培養皿中導致細胞癌變,而這次研究,科學家用小白鼠證實酒精暴露會導致幹細胞內永久性基因損傷,增加7種癌症發生的風險,包括乳腺癌和腸癌。
  • 《自然》雜誌最新研究: 喝酒會破壞幹細胞DNA,引起突變
    對喝酒上臉的人來說  DNA突變風險更大  造血幹細胞有什麼作用?浙醫二院血液科副主任醫師梁贇解釋,造血幹細胞是各種血細胞(如紅細胞、白細胞)的種子,正常的造血幹細胞一旦受損傷突變,形成惡性克隆的話,會成為癌變前兆。  直接點說,幹細胞損傷了,會增加患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