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項新研究表明:暴露在外太空會加速衰老,還會導致DNA損傷

2020-12-03 中國科學技術館

近日,多篇新研究成果表明,長期暴露在外太空存在多種健康風險,包括與老化和輻射誘發的DNA損傷。

通常來說,如果沒有重力和大氣層,我們就會有多種健康風險,如骨密度和肌肉質量的損失、心血管和神經問題,甚至是眼睛疾病。似乎在太空呆的時間越長,影響就越嚴重。

此次一共有30篇研究論文發表,所有都與長期太空任務帶來的健康問題有關。根據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新聞稿,這些論文總體上代表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組空間生物學和太空人健康影響數據」。

這些新研究揭示了長期航天飛行的六個潛在有害方面:

氧化應激(自由基和抗氧化劑的不平衡導致組織損傷);

DNA損傷;

線粒體功能障礙(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包);

端粒長度改變;

基因組和表觀基因組的變化(即受環境影響的基因表達);

微生物群的變化(人體內外的全部微生物)。

其中,端粒長度變化和DNA損傷尤其引人矚目。新研究中列出的所有六種健康特徵在我們的健康方面都起著深遠的作用,但是端粒和DNA損傷尤其可能與衰老過程有關。

端粒是位於染色體末端的保護帽。隨著年齡的增長,端粒越來越短,端粒長度的顯著變化可以被視為加速衰老和/或患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痴呆症等與年齡相關的疾病的風險增加的跡象。

太空環境對細胞端粒長度的影響早已不是什麼秘密。先前NASA對同卵雙胞胎太空人斯科特和馬克·凱利的研究(斯科特在太空呆了將近一年,而他的哥哥待在地面上)表明,長期太空生活使端粒變長,但一旦回到正常的重力條件下,長度就恢復了正常。

在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中,團隊研究了10名在國際空間站上執行過長期(持續大約六個月或更長時間)任務的太空人。

在這些太空人前往空間站和返回地面後,研究人員採集了血樣。結果發現,長期暴露在太空中會導致端粒延長,而在完成任務後,通常端粒又較短,而且要比升空之前更短。

這種現象在生物學中被稱作端粒延長替代機制(Alterative lengthening of telomere, ALT),通常見於癌症病例或發育中的胚胎。令人不安的是,在所有10名被研究的太空人中都觀察到了這一現象。

當然,並不是說端粒長就是好事。研究人員表示,短端粒和長端粒都與疾病風險增加有關,端粒短與加速衰老和相關的退行性病變如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有關。

長端粒可能與長壽有關,但也與癌症有關,因為突變細胞壽命更長,細胞可分裂的次數更多,而癌細胞就是在細胞分裂過程中變異產生的。這10名太空人的端粒長度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但研究人員還不知道相關的健康影響。

造成在太空長期停留的太空人端粒長度不穩定的原因是慢性氧化應激。

氧化應激是指體內氧化與抗氧化作用失衡的一種狀態,傾向於氧化,導致中性粒細胞炎性浸潤,蛋白酶分泌增加,產生大量氧化中間產物,被認為是導致衰老和疾病的一個重要因素。

研究人員進一步解釋到,在太空中電離輻射環境下的急性暴露已被證明會導致氧化應激,端粒「非常容易受到氧化損傷。

新的研究還表明,暴露在太空中會導致DNA損傷。科學家還記錄到了染色體倒位,這是輻射暴露的特徵。通常,當同一條染色體上出現兩個斷裂,並且斷裂之間的遺傳物質被翻轉時,染色體翻轉就會發生。

長期暴露在太空中的健康影響將繼續是研究人員的關注重點。此類研究非常重要,因為它最終可能會產生新的醫療方案,從而使執行長期任務的太空人更安全。

相關焦點

  • 暴露在外太空的太空人會加速衰老
    最新研究報告表明,長期太空任務將對人體帶來各種健康風險,其中包括:暴露外太空可能加速人體衰老,輻射導致DNA損傷等。這些針對太空人和模型生物體的最新研究揭示長時間太空飛行的6個潛在有害因素:氧化應激(自由基和抗氧化劑不平衡導致組織損傷)、DNA損傷、線粒體功能障礙(線粒體是人體細胞的能量包)、端粒長度發生改變、基因組和表觀基因組的變化(即受環境影響的基因表達)、微生物組(人體內部和外部微生物總和)產生的變化。 其中兩個潛在有害因素引起了科學家的關注——端粒長度改變和DNA損傷。
  • 暴露在外太空的太空人真的會加速衰老
    林德格倫是一項研究長期任務影響的10名受調太空人之一。最新研究表明,長期太空任務將導致太空人加速衰老。正如我們所了解的那樣,太空對於弱小的人類而言真的很糟糕!最新研究報告表明,長期太空任務將對人體帶來各種健康風險,其中包括:暴露外太空可能加速人體衰老,輻射導致DNA損傷等。
  • 新證據表明,暴露在外太空可能加速衰老
    一批引人入勝的新研究論文著重指出了與長期航天任務有關的各種健康風險,包括與衰老過程和輻射誘導的DNA損傷有關的麻煩觀察。太空, 對我們這些微不足道的人來說真是糟糕透頂。其中,有兩個特別引起我的注意:端粒長度交替和DNA損傷。新研究中列出的所有六種健康特徵對我們的健康都起著深遠的作用,但是端粒和DNA損傷尤其可能與衰老過程有關。端粒是位於染色體末端(攜帶我們基因的細胞核中的螺紋結構)的保護帽。
  • 研究表明,手機會加速我們的衰老,我們該如何應對?
    媒體讓我們清楚地意識到,電子設備發出的藍光會打亂我們的睡眠周期,並可能損害我們的視力。更近期的證據表明,我們每拍一張自拍,就會加速衰老。最糟糕的是,有證據表明,藍光與生物的大腦損傷有關。現在,藍光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它是可見光光譜的自然組成部分。紅光能量低,波長長,藍光輻射能量高,波長短。陽光本身就含有藍色的光。
  • 新研究表明:屏幕藍光或損害大腦 加速人體衰老
    10月17日,據外媒報導,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在《衰老與疾病機理》上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發光二極體產生的藍色波長會損害大腦和視網膜中的細胞。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智能電子設備幾乎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越來越多。
  • DNA甲基化會加速人體衰老,降低人體抵抗力
    DNA甲基化會加速人體衰老,降低人體抵抗力 2020-08-25 07: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新發現】DNA甲基化會加速人體衰老,降低人體抵抗力
    近些年來,隨著生物技術的進步,全球表觀遺傳圖譜的建立,研究人員發現,表觀遺傳變化可能對複雜疾病的發展、加速衰老或認知能力的急劇下降至關重要。 近日,加州大學河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一位心理學家領導了一項研究:人們如何適應晚年的生活可能受到基因的影響。
  • 最新研究說對著屏幕傷眼傷腦還加速衰老,可是你捨得放下手機嗎
    真的不要時時刻刻盯著你的手機、平板或是筆記本了,屏幕發出的藍光可能會加速衰老並最終縮短你的壽命,這是來自俄勒岡州立大學研究人員的警告。 俄勒岡州立大學一項最新研究表明,由LED產生的藍色光波會損害大腦細胞和視網膜,這項研究於10月17日發表在《衰老與疾病機制》雜誌上。
  • Natrue:成體幹細胞的DNA損傷可引發衰老
    生物谷報導:成體幹細胞對人體自我修復和組織再生至關重要,不過,成體幹細胞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人體因而也會逐漸衰老。一項最新研究表明,DNA損傷是造成成體幹細胞減少進而產生衰老的主要機制原因。這一發現對於人類理解衰老過程以及幹細胞移植具有重要的意義。相關論文發表在6月7日的《自然》雜誌上。
  • Nature communication:DNA損傷促衰老體內新證據
    2015年4月13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在線發表了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利用腺病毒系統在小鼠肝臟細胞內製造DNA雙鏈斷裂(DSB),在體內證明了
  • DNA損傷修復基因資料庫
    DNA損傷與修復是生命活動中的重要現象,據統計,每個體細胞每天會受到至少六萬次的DNA損傷,正是由於DNA損傷修復機制的存在,才能夠隨時糾正和修復這些損傷,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如果DNA損傷沒有被正確修復,可能發生以下3種情況細胞衰老,加速細胞衰老進程細胞凋亡,DNA損傷過度無法修復時,會啟動凋亡程序來清除損傷的細胞細胞癌變,DNA損傷部分修復的情況下,細胞會出現各種基因組變異,累積到一定程度導致正常細胞癌變成為腫瘤細胞DNA
  • 美研究發現即使不看手機屏幕,藍光輻射也會加速衰老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即使不看手機屏幕,藍光輻射也會加速衰老澎湃新聞記者 虞涵棋 長久以來,社會上都在關注手機、平板、筆記本電腦等電子產品屏幕中存在的藍光輻射對視力的影響而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即使不直視屏幕,發光二極體(LED)產生的藍光也會損害視網膜細胞,甚至影響到一些大腦神經元,加速衰老過程。相關研究人員建議,人們應主動使用一些方法來保護自己,例如琥珀色鏡片的眼鏡可以過濾掉藍光,一些電子設備也可以設置藍光過濾模式,通過硬體或軟體方法降低藍光輻射。
  • 最新發現:衰老的神經元會積累DNA損傷,有助改善記憶和認知能力!
    在一項對小鼠的研究中,研究表明:當HDAC1酶丟失時,隨著小鼠年齡的增長,一種特定類型的DNA損傷會積累起來,其研究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上。這項研究表明,恢復HDAC1可能對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和患有與年齡相關認知功能減退的人都有積極好處。麻省理工學院皮考爾學習與記憶研究所所長、這項研究的資深作者蔡立輝(音譯)說:看起來HDAC1確實是一種抗衰老分子,我認為這是一個應用非常廣泛的基礎生物學發現,因為幾乎所有的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都只發生在衰老過程中。
  • 玩手機傷眼又傷腦 最新研究:藍光可能傷腦並加速衰老
    | 字號:A+ | A- 玩手機傷眼又傷腦 每天曬「藍光」還會加速衰老「真的不要時時刻刻盯著你的手機、平板或是筆記本了,屏幕發出的藍光可能會加速衰老並最終縮短你的壽命。」最新研究藍光可能傷腦並加速衰老英國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衰老與疾病機理》期刊刊載了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和波蘭華沙大學等機構的一項新研究。該研究發現,發光二極體產生的藍光可能損害腦細胞和視網膜,並加速衰老過程。
  • 加速人體DNA損傷
    所謂三手煙,即二手菸留在物體表面的菸灰,科研人員發現,它們會損傷我們的DNA。  「這是首次發現三手煙會誘導突變的研究結果。」研究作者蘿拉·季德爾是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一名科學家。她在一份聲明中說,「三手煙裡的亞硝胺是已知的最主要的致癌物之一。它們留在布料、地毯等物體的表面,對於兒童的潛在威脅尤其大。」
  • 人體中被忽視的60%「垃圾DNA」並非毫無作用,或與衰老有關!
    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最近的一項研究對「垃圾DNA」的重要性提出了挑戰。6月5日發表在《衰老細胞》(Aging Cell)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一部分被稱為重複元素轉錄本的非編碼遺傳物質可能是衰老過程的一個重要生物標記。
  • 【盤點】衰老與疾病的關聯性研究進展
    【8】Nature communication:DNA損傷促衰老體內新證據近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在線發表了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利用腺病毒系統在小鼠肝臟細胞內製造DNA雙鏈斷裂(DSB),在體內證明了DNA損傷會導致肝臟組織衰老,彌補了DNA損傷與組織器官衰老之間的體內證據,對於DNA
  • Cell:揭示細胞保護它們的DNA免受機械應力損傷機制
    2020年6月6日訊/生物谷BIOON/---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組織,比如皮膚和肌肉,會被拉伸、拉扯和壓縮,而不會對細胞或DNA造成損傷。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老化生物學研究所、科隆大學和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細胞不僅通過讓細胞核變形,而且還通過讓遺傳物質變得柔軟來保護自己免受由這樣的機械應力(mechanical stress)帶來的損傷。
  • 知否知否,紫外線會導致DNA損傷,甚至癌變
    究其原因,是細胞DNA損傷導致的。DNA存儲著生物體賴以生存和繁衍的遺傳信息,因此維護DNA分子的完整性對細胞至關緊要。外界環境和生物體內部的因素都經常會導致DNA分子的損傷或改變。DNA損傷會導致細胞致死、喪失某些功能(疾病)、改變基因型(genotype)而不改變表現型(phenotye)、發生了有利於物種生存的結果,使生物進化等。
  • 新研究:夜間暴露於藍光,結直腸癌風險高60%
    來自這兩個城市的研究結果均顯示,暴露在藍光下最多的參與者比暴露較少的人群患結直腸癌的風險高60%,且未發現與全光譜光具有相關性。研究人員表示:「夜間暴露在光線下,尤其是藍色光譜光,會減少褪黑激素的產生和分泌,並與光的強度和波長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