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ommunication:DNA損傷促衰老體內新證據

2021-01-17 生物谷

                                                                    

2015年4月13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在線發表了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利用腺病毒系統在小鼠肝臟細胞內製造DNA雙鏈斷裂(DSB),在體內證明了DNA損傷會導致肝臟組織衰老,彌補了DNA損傷與組織器官衰老之間的體內證據,對於DNA損傷與衰老研究具有一定意義。

 

DNA雙鏈斷裂是DNA損傷眾多類型中的一種,在幾乎所有生物中都會發生,這一過程可以受到多種條件的誘導,並且雙鏈斷裂會導致基因組重排,因此DSB過程在促進腫瘤發生以及衰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DNA損傷可參與衰老過程,但目前仍缺少直接證據證明兩者因果關係,其主要原因是由於在細胞和組織內誘導特定的DNA損傷,同時不損傷其他生物分子和細胞結構存在困難。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腺病毒系統在細胞內表達四環素調節的SacI 限制性內切酶,進而檢測高毒性的DNA雙鏈損傷是否會驅動衰老表型的出現。研究人員將腺病毒注入小鼠體內,然後將肝臟內的分子與細胞與正常衰老的小鼠進行了對比。對3月齡的小鼠進行了病毒處理後,發現其表現出許多特徵,包括衰老的病理特徵,出現細胞衰老的標記,線粒體發生融合,並且基因表達譜也出現改變。

 

綜上所述,這些結果表明DNA雙鏈斷裂會在小鼠肝臟造成衰老表型,為研究DNA損傷在驅動組織衰老方面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見解。(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並附原文連結。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資訊APP

 

 

 

Controlled induction of DNA double-strand breaks in the mouse liver induces features of tissue ageing

 

Ryan R. White,Brandon Milholland,Alain de Bruin,Samuel Curran,Remi-Martin Laberge,Harry van Steeg,Judith Campisi,Alexander Y. Maslov & Jan Vijg

 

DNA damage has been implicated in ageing, but direct evidence for a causal relationship is lacking, owing to the difficulty of inducing defined DNA lesions in cells and tissues without simultaneously damaging other biomolecules and cellular structures. Here we directly test whether highly toxic DNA double-strand breaks (DSBs) alone can drive an ageing phenotype using an adenovirus-based system based on tetracycline-controlled expression of the SacI restriction enzyme. We deliver the adenovirus to mice and compare molecular and cellular end points in the liver with normally aged animals. Treated, 3-month-old mice display many, but not all signs of normal liver ageing as early as 1 month after treatment, including ageing pathologies, markers of senescence, fused mitochondria and alterations in gene expression profiles. These results, showing that DSBs alone can cause distinct ageing phenotypes in mouse liver, provide new insights in the role of DNA damage as a driver of tissue ageing.

 

相關焦點

  • 酒精造成 DNA 損傷的新修復通路
    但直到2011年,研究人員才通過遺傳證據表明,乙醛導致的DNA損傷是FA的一個致病因素[5]。不過,這一損傷如何修復當時尚不知曉。自從在小鼠體內發現幫助小鼠防禦乙醛的雙層系統後,清除細胞中的這一高度活躍分子以防止DNA損傷免就顯得很有必要[5]。第一層保護涉及乙醛脫氫酶2(ALDH2),這種酶將乙醛轉化為無害的醋酸鹽分子(圖1)。
  • 瑜珈可減緩、逆轉衰老的秘密,有了最新研究證據
    日前有兩項新的研究顯示,規律的瑜珈練習可以減緩身體衰老,及壓力對細胞和DNA的有害影響。許多情況與細胞加速衰老有關,例如抑鬱、不孕和心臟病。這些研究提供了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瑜珈可以減緩,甚至逆轉加速衰老和壓力對身心的有害影響。
  • Nature新研究:酒精導致的DNA損傷能被安全修復
    當酒精代謝物乙醛沒能被及時分解為乙酸,乙醛就會侵入細胞誘發DNA損傷,增加細胞癌變風險。一則好消息是,Nature上發表的最新研究表明:乙醛誘發的DNA損傷能被安全修復。酒精代謝物誘發DNA損傷要解釋這項研究,先得從酒精如何造成DNA損傷說起。酒精飲料影響健康,與細胞攝入酒精後產生的乙醛有關。當乙醛在細胞中積聚,就會與DNA反應,造成DNA雙鏈之間形成鏈間交聯(ICL)。
  • Natrue:成體幹細胞的DNA損傷可引發衰老
    生物谷報導:成體幹細胞對人體自我修復和組織再生至關重要,不過,成體幹細胞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人體因而也會逐漸衰老。一項最新研究表明,DNA損傷是造成成體幹細胞減少進而產生衰老的主要機制原因。這一發現對於人類理解衰老過程以及幹細胞移植具有重要的意義。相關論文發表在6月7日的《自然》雜誌上。
  • Nature communication:科學家發現重要肥胖基因FTO促肥胖機制
    2015年4月22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英國的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在線發表了他們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發現脂肪含量與肥胖相關基因(FTO)能夠通過調節脂肪前體細胞的有絲分裂克隆擴增,影響脂肪生成,而這一過程是通過增強促脂肪生成因子RUNX1T1的表達實現的。
  • DNA損傷修復基因資料庫
    DNA損傷與修復是生命活動中的重要現象,據統計,每個體細胞每天會受到至少六萬次的DNA損傷,正是由於DNA損傷修復機制的存在,才能夠隨時糾正和修復這些損傷,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如果DNA損傷沒有被正確修復,可能發生以下3種情況細胞衰老,加速細胞衰老進程細胞凋亡,DNA損傷過度無法修復時,會啟動凋亡程序來清除損傷的細胞細胞癌變,DNA損傷部分修復的情況下,細胞會出現各種基因組變異,累積到一定程度導致正常細胞癌變成為腫瘤細胞DNA
  • 【重磅綜述】Nature | 衰老腎臟的免疫學變化
    炎症由多種機制導致,包括異常的炎性小體激活,微生物失調,衰老細胞蓄積和原發的免疫細胞失調。免疫衰老的原因和後果疊加,形成了加劇免疫衰老的惡性循環。免疫衰老是多種年齡相關疾病的危險因素,因此針對免疫衰老的治療可能是預防這些疾病的新策略。
  • Nature:重大進展!揭示修復酒精引起的DNA損傷的新機制
    乙醛會造成一種危險的DNA損傷---鏈間交聯(interstrand crosslink, ICL),即將兩條DNA鏈粘在一起。結果就是它阻礙了細胞分裂和蛋白產生。最終,ICL損傷的積累可能導致細胞死亡和癌症。抵禦DNA損傷值得慶幸的是,我們體內的每個細胞都有一個可以修復這種類型的DNA損傷的工具包。
  • Nature:梳理衰老研究歷史,並指出人類最終有望健康衰老
    這是因為線粒體內的自由基產生非常複雜,在呼吸鏈中至少有數十個產生位點,而且在各種生理狀態、不同年齡和不同細胞類型下的產生速率很少被人探究和描述。儘管自由基含量較高時通常與細胞損傷和炎症有關,但是在含量較低時,它們也可能通過適應性反應潛在地增加細胞防禦能力,這種現象稱為線粒體刺激作用(mitohormesis,有時也譯作線粒體興奮效應)。
  • Nature:喝酒引起的DNA損傷可以修復?
    乙醛是一種有毒物質,當體內含量過高時,乙醛會堆積在細胞裡,造成一種危險的DNA損傷-鏈間交聯(ICL),該損傷將DNA的兩條鏈粘在一起。結果,它阻礙了細胞分裂和蛋白質生產。最終,ICL損傷的積累可能導致細胞死亡和癌症。萬幸的是,機體存在自我保護系統,細胞也不例外,可以修復這種類型的DNA損傷。
  • Nature梳理衰老研究歷史,指出人類最終有望實現健康衰老
    這是因為線粒體內的自由基產生非常複雜,在呼吸鏈中至少有數十個產生位點,而且在各種生理狀態、不同年齡和不同細胞類型下的產生速率很少被人探究和描述。儘管自由基含量較高時通常與細胞損傷和炎症有關,但是在含量較低時,它們也可能通過適應性反應潛在地增加細胞防禦能力,這種現象稱為線粒體刺激作用(mitohormesis,有時也譯作線粒體興奮效應)。
  • 人體確認存在新的DNA結構,或與人類衰老、癌症有重大關聯
    原標題:人體確認存在新的DNA結構,或與人類衰老、癌症有重大關聯 我們距離 DNA 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已經過去了 65 年。這種新確認的結構形似一個扭曲的DNA「結」,而這一新發現被發表於 4 月 23 日的《自然-化學》期刊上。
  • 【盤點】衰老與疾病的關聯性研究進展
    ,就線粒體蛋白酶在人類健康,衰老和疾病中的新作用進行了總結討論。【8】Nature communication:DNA損傷促衰老體內新證據近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在線發表了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利用腺病毒系統在小鼠肝臟細胞內製造DNA雙鏈斷裂(DSB),在體內證明了DNA損傷會導致肝臟組織衰老,彌補了DNA損傷與組織器官衰老之間的體內證據,對於DNA
  • Nature封面文章|呂垣澄等逆轉視神經衰老恢復視力
    該研究利用基因治療誘導神經節細胞重編程,恢復年輕的表觀遺傳信息,從而使得視神經能在損傷後再生,並逆轉青光眼和衰老造成的視力下降。但是這一改變細胞身份的重編程過程一旦應用到體內,就會誘發畸胎瘤。國際上多個團隊都沒能找到在體內安全控制重編程(in vivo reprogramming)的方法。
  • 什麼樣的人衰老的最快?談自由基、炎症與衰老的關係
    氧化應激導致生物分子的氧化損傷,引起機體內源性損傷相關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molecular patterns,DAMPS)產生和細胞因子釋放。 基於氧化應激與炎症、衰老的密切關係。
  • 多項新研究表明:暴露在外太空會加速衰老,還會導致DNA損傷
    近日,多篇新研究成果表明,長期暴露在外太空存在多種健康風險,包括與老化和輻射誘發的DNA損傷。這些新研究揭示了長期航天飛行的六個潛在有害方面:氧化應激(自由基和抗氧化劑的不平衡導致組織損傷);DNA損傷;線粒體功能障礙(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包);端粒長度改變;
  • Nat Commun|應對衰老和AD:HDAC1調控DNA損傷修復
    進行性的細胞和生理功能的惡化在衰老的過程中無法逆轉,並且會增加對疾病的易感性,進而導致死亡。基因組由於DNA損傷所致的不穩定性是衰老的重要標誌,並且與人腦中的基因突變、基因表達變化和認知損害相關。深入了解調控腦中DNA損傷和修復的機制可以為應對衰老和疾病提供幹預的可能。組蛋白脫乙醯基酶(HDACs),是一類可以將組蛋白和非組蛋白賴氨酸殘基的乙醯基團移除的酶。HDACs參與很多細胞過程,包括轉錄、染色質重塑和DNA修復。
  • Nature communication:亦正亦邪的狠角色——Sox2
    2015年4月7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在線發表了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的一項最新發現,他們發現在幹細胞轉錄因子Sox2依賴性的癌症幹細胞中,Sox2能夠通過拮抗
  • 新證據表明,暴露在外太空可能加速衰老
    一批引人入勝的新研究論文著重指出了與長期航天任務有關的各種健康風險,包括與衰老過程和輻射誘導的DNA損傷有關的麻煩觀察。太空, 對我們這些微不足道的人來說真是糟糕透頂。對太空人和模型生物的這些新研究揭示了長期航天的六個潛在有害方面:氧化應激(自由基和抗氧化劑的失衡導致組織損傷); DNA損傷;線粒體功能障礙(線粒體是我們細胞的動力源);端粒長度改變;基因組和表觀基因組的變化(即受環境影響的基因表達);以及微生物組的變化(生活在我們體內外的微生物總數)。
  • 從衰老本質到老而不衰,抗衰老運動聲勢俱增
    於是,基因的衰老,最後體現在細胞的衰老上,細胞的衰老才構成了宏觀的人體的衰老。而廣義地講,衰老是細胞生物學過程的逐漸惡化和組織損傷的累積,會導致器官健康水平和功能下降。這就增加了機體對與年齡相關疾病的敏感性,使得生物體對損傷的反應減弱以及有更大死亡的可能性。衰老的機制主要包括細胞損傷的幾種主要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