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喝酒引起的DNA損傷可以修復?

2020-12-05 澎湃新聞

Nature:喝酒引起的DNA損傷可以修復?

2020-03-11 13: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轉網 轉化醫學網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Paris

導語:2018年,《Nature》曾發文指出,酒精(乙醇)代謝產物—乙醛會導致DNA雙鏈斷裂,導致染色體重排,並永久地改變DNA序列,從而提高罹患癌症的風險。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酒精發燒友為此慢慢遠離了各種酒局。

近日,《Nature》再次發文,酒精引起的DNA交聯可以通過兩種不同的機理修復,有望因此找到治療FA(範可尼貧血)的策略,甚至降低酒精性癌症的發病率。

乙醛是一種有毒物質,當體內含量過高時,乙醛會堆積在細胞裡,造成一種危險的DNA損傷-鏈間交聯(ICL),該損傷將DNA的兩條鏈粘在一起。結果,它阻礙了細胞分裂和蛋白質生產。最終,ICL損傷的積累可能導致細胞死亡和癌症。萬幸的是,機體存在自我保護系統,細胞也不例外,可以修復這種類型的DNA損傷。乙醛引起的針對ICL的第一道防線是ALDH2酶,該酶會將乙醛分解成乙酸,然而,大約一半的亞洲人口體內的乙醛脫氫酶2基因突變了,無法正常工作了,所以亞洲人酒精性癌症的發病率很高。

前面我們提到過,乙醛累積會造成DNA損傷,進而引起FA,FA是一種罕見的常染色體或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其臨床表現為進行性骨髓衰竭、惡性血液系統腫瘤等,該疾病的主要特徵是患者DNA發生自發斷裂以及交聯劑誘導後可產生DNA鏈間交聯(interstand cross-links, ICL)現象。乙醛解毒和FA途徑的聯合失活誘導突變,加速惡性腫瘤的發展並引起血液幹細胞的快速消耗,對於乙醛脫氫酶2基因失活的人而言,身體的第二層自我保護機制就是修復乙醛導致的DNA損傷。然而,乙醛引起的DNA損傷性質及修復問題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為此,來自Puck Knipscheer(Hubrecht研究所)和Ketan J. Patel(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小組的科學家研究了針對酒精誘導的ICL的第二道防線:修復DNA損傷的機制。研究人員使用爪蛙卵(Xenopus laevis)(生物學研究中常用的動物模型)的卵中提取的蛋白質提取物研究了這些機制。通過使用這些提取物修復乙醛形成的ICL,他們發現了修復ICL損傷的兩種機制:其中一種便是已知的Fanconi貧血(FA)途徑,目前已鑑定出22種「FANC「蛋白參與該途徑,它通過切除來運作—類似於修復化學治療劑順鉑引起的鏈見交聯機制,然而,與順鉑誘導的交聯修復相比,乙醛誘導的交聯修復導致突變頻率和突變譜改變。除了FA通路,他們還發現了一個更快的修復機制存在,大約有一半的乙醛誘導的DNA交聯是未知的修複方式修復的。

FA通路的修複方式:紅色短線是DNA交聯損傷位點

兩種不同修複方式的對比(左下角FA修複方式,右下角是新發現的修複方式)

這兩種機制彼此不同:在FA途徑中,DNA被切除以去除ICL,而新發現的途徑中的酶則在自身中切斷了交聯,第二種修復機制需要複製叉的融合,但不涉及DNA切口,而且乙醛交聯本身被破壞了,研究人員繼續深入研究發現,這個未知的修複方式雖然能修復乙醛誘導的DNA交聯損傷,但是對於順鉑誘導的DNA交聯損傷卻無能為力。遺憾的是,雖然找到了修複方式,但研究人員對於其背後的機制還未曾有進一步的認識,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無疑是修復DNA損傷的「新開關」,開關找到了,鑰匙早晚也會被找到,那麼假以時日,FA治療相關藥物的研發都不再是空談。

可以說,該研究為酒精打了一場翻身仗,但還是要提醒大家,這篇文章並不能作為我們重拾酒杯的藉口,無論怎樣,飲酒都要適度!

參考文獻

Michael R. Hodskinson, Alice Bolner, Alcohol-derived DNA crosslinks are repaired by two distinct mechanism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059-5

原標題:《《Nature》重磅!飲酒引起的DNA損傷竟可以修復?新方法安全又高效!》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酒精,DNA,隱性遺傳病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Nature:重大進展!揭示修復酒精引起的DNA損傷的新機制
    2020年3月17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荷蘭胡布勒支研究所和英國劍橋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發現人體修復由酒精降解產物引起的DNA損傷的新機制。這一發現突顯了飲酒與癌症之間的聯繫。
  • DNA損傷修復基因資料庫
    DNA損傷與修復是生命活動中的重要現象,據統計,每個體細胞每天會受到至少六萬次的DNA損傷,正是由於DNA損傷修復機制的存在,才能夠隨時糾正和修復這些損傷,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損傷與修復機制在維持正常生命活動和腫瘤發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經過科學家們堅持不懈的努力,對於DNA損傷修復機制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別1.
  • Nature新研究:酒精導致的DNA損傷能被安全修復
    當酒精代謝物乙醛沒能被及時分解為乙酸,乙醛就會侵入細胞誘發DNA損傷,增加細胞癌變風險。一則好消息是,Nature上發表的最新研究表明:乙醛誘發的DNA損傷能被安全修復。被鎖住的DNA,自然無法複製,從而造成損傷。新的DNA修復機制那麼,這種損傷就不能修復了嗎?其實,我們的身體針對乙醛帶來的傷害,有兩重保護。
  • 傳說中的「永久性損傷」可以被修復?看看這個全新的DNA損傷修復機制
    核心提示:在2018年,頂級期刊Nature發表研究表示,喝酒會對我們的DNA造成永久性損傷,提高患癌風險,並給出了他們認為的最佳飲酒量:0!這一研究成果無疑給眾多有飲酒習慣的人造成巨大壓力,不過,近期Nature又發布了一項新研究成果:這個由乙醛造成的「永久性」DNA損傷,或許可以被修復。
  • 喝酒愈多,DNA損傷愈多......
    論文展示了這種內生性乙醛導致DNA損傷、引起基因突變的框架圖。乙醛的作用,導致DNA雙股螺旋脫氧核苷酸鏈斷裂,並刺激細胞通過重組修復DNA,同時引起染色體重新排列。 以前有很多文章報導,酒精在細胞培養皿中導致細胞癌變,而這次研究,科學家用小白鼠證實酒精暴露會導致幹細胞內永久性基因損傷,增加7種癌症發生的風險,包括乳腺癌和腸癌。
  • Nature chemical biology:DNA損傷修復——老問題還有新進展
    當DNA發生損傷組蛋白γH2AX(紅色螢光)聚集在損傷位置,隨後招募53BP1(綠色螢光)幫助修復 為了保證細胞能夠存活並進行適當的複製,機體需要許多機制修復DNA損傷,雖然這個領域的研究已經進行了幾十年,但是關於這一基本過程仍有許多未解問題等待科學家們去探究。 近日,來自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就DNA損傷修復機制進行了進一步研究,揭示了這一過程的一些新信息。
  • 酒精造成 DNA 損傷的新修復通路
    研究發現了一種逆轉這種損傷的安全機制,或能為藥物研發開闢新的途徑。醛是一類高度活躍的分子,可以從環境進入人體,也可以由細胞代謝過程而產生。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的一種醛類物質是乙醛,細胞在代謝攝入的酒精時會產生乙醛。如果乙醛在細胞內堆積,就會與DNA發生反應,並將雙鏈交聯起來,形成一種非常有害的DNA損傷——鏈間交聯[1](ICL)。
  • DNA損傷與修復(注意區分!!)
    DNA突變是指個別dNMP(脫氧單磷酸核苷)殘基以至片段DNA在結構、複製或表型功能的異常變化,也稱為DNA損傷。DNA損傷修復(repair of DNA damage)在多種酶的作用下,生物細胞內的DNA分子受到損傷以後恢復結構的現象。DNA損傷修復的研究有助於了解基因突變的機制,衰老和癌變的原因,還可應用於環境致癌因子的檢測。
  • Mol Cell:新研究揭示DNA損傷後的組蛋白降解促進DNA修復
    2020年9月26日訊/生物谷BIOON/---DNA損傷可能發生在基因組的任何地方,但大多數DNA被包裹在核小體上,這就使得修復複合體無法進入。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弗雷德裡希米歇爾生物醫學研究所和巴塞爾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DNA會誘導組蛋白耗竭,這增加了DNA纖維的可訪問性和靈活性,並提高了同源重組修復過程中的同源搜索速度。
  • 《自然》雜誌最新研究: 喝酒會破壞幹細胞DNA,引起突變
    2018年伊始,國際頂尖英國《自然》雜誌刊登了一篇研究論文:酒精和其代謝產物乙醛會破壞幹細胞DNA,引起突變,甚至導致癌症。對喝酒上臉的人來說,風險更大。飲酒傷身,顯然添了「實錘」,有關該研究的論文這幾天在朋友圈裡刷屏了。但也有聲音弱弱在問,不是說「上臉的人更能喝嗎」、「小酌怡情,喝點紅酒還能軟化心血管嗎」?別凌亂了,今天咱們來仔細說說喝酒這事。
  • Nature:揭示蛋白支架在修復DNA斷裂中起關鍵作用
    結果就是DNA鏈可以在每個細胞分裂周期中至少斷裂一次,並且這種頻率會因某些生活方式(比如吸菸)或先天性DNA修復缺陷而增加。這就導致不可逆轉的遺傳損傷,並最終導致疾病,比如癌症、免疫缺陷、痴呆或發育缺陷。如今,這些研究人員發現某些蛋白如何協調受損DNA的修復,從而確保它在不同代之間保持穩定,並阻止鄰近未受損DNA受到附帶損害。
  • DNA修復異常會引起癌症?
    有些損傷可以阻斷DNA複製,細胞可能因此而死亡。關鍵基因中的DNA損傷,會影響細胞執行其正常功能,並可能形成腫瘤。DNA損傷與突變不同。DNA損傷指DNA物質異常,如單、雙鏈斷裂,8-羥基脫氧鳥苷和多環芳烴加合物。DNA損傷能夠被酶識別,有被修復的可能。突變指DNA分子中一個鹼基變成另外一個鹼基,使DNA序列改變。DNA雙鏈都突變了,酶就不能識別這種DNA分子的改變,也就不能修復。
  • CNS前沿文獻追蹤:DNA損傷修復過程中的γH2AX
    回頭看看,關於DNA損傷修復的文章分享了好幾篇,索性又扒了扒老文章,找到了一篇17年的nature子刊,看的是DNA損傷修復過程中的γH2AX,具體內容如下:作者想研究DNA損傷修復過程中γH2AX,先用共聚焦和WB看了一下伴隨修復過程 γH2AX的變化趨勢 看看損傷後不同時間點細胞周期、增殖情況
  • DNA損傷反應與DNA的修復(一)
    DNA損傷的後果很嚴重,所以生物進化出了各種修復手段,針對不同類型的損傷。真核生物的DNA修復主要有4種類型:核苷酸切除修復(NER)、鹼基切除修復(BER)、錯配修復(MMR)和雙鏈斷裂修復(DSBR)。
  • SIRT6在DNA損傷修復中的新功能
    生物體演化出了多條損傷修復通路以應對不同類型的DNA損傷,其中核苷酸切除修復(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NER)以及DNA雙鏈斷裂修復(DNA double strand breaks repair,DSBR)均與腫瘤及衰老發生關係緊密。
  • DNA損傷反應與DNA的修復(二)
    作為DDR(DNA損傷反應)的3個PIKK之一,DNA-PK在DDR中主要參與NHEJ過程。而另外兩個PIKK,ATM和ATR具有更多功能。後來發現AT患者的細胞對放射線敏感,表明其突變基因與DNA修復相關。在DDR中,ATM負責協調細胞對DSB(雙鏈斷裂)的應答,包括DNA修復、檢查點激活、凋亡、衰老以及染色質結構改變、轉錄和mRNA剪接等。它是一種頂端激酶,可以響應DNA損傷而使數百種底物磷酸化。MRN複合體、Tip 60、ATR、PP2A和Wip1都可以調節ATM的激活。
  • 能修復DNA損傷的防曬霜,到底有沒有科學根據?
    防曬霜還能修復DNA? 但是最近一次去佛羅裡達(Florida)旅行,我又知道了一些關於防曬霜的新鮮事,這讓我很是驚訝:最近新上市的某些防曬霜,據說可以修復 UVB 造成的 DNA 損傷。
  • DNA損傷反應與DNA的修復(三)
    ATR通過其伴侶蛋白ATRIP被募集到覆蓋有複製蛋白A(RPA)的損傷區域。RPA是真核生物的單鏈DNA結合蛋白,損傷處的單鏈DNA(ssDNA)被RPA包圍後會募集ATR-ATRIP複合物。RPA-ssDNA是許多DNA修復途徑的重要結構。除了HR外,RPA-ssDNA還參與核苷酸切除修復,錯配修復,鹼基切除修復和複製叉重啟。
  • 揭示DNA去甲基化與DNA損傷修復之間的調控作用—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
  • Nature:最新發現一類DNA修復酶
    Eichman及其合作者發現,在蠟樣芽孢桿菌(Bacillus cereus,一種土壤寄居菌,可引起一種稱為炒飯症候群的食物中毒)中發現的一個糖基化酶AlkD,可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起作用。它不需要鹼基翻轉來識別受損的DNA或修復它。七年前,Eichman的研究小組發現,AlkD有一種不同於其他糖基化酶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