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雜誌最新研究: 喝酒會破壞幹細胞DNA,引起突變

2021-01-08 浙江在線

  浙江在線1月9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鄭琪 本報通訊員 方序 魯青 王家鈴 周素琴 王屹峰)年底飯局多,經不起人勸酒怎麼辦?現在,最好的「擋酒牌」來了。

  2018年伊始,國際頂尖英國《自然》雜誌刊登了一篇研究論文:酒精和其代謝產物乙醛會破壞幹細胞DNA,引起突變,甚至導致癌症。對喝酒上臉的人來說,風險更大。飲酒傷身,顯然添了「實錘」,有關該研究的論文這幾天在朋友圈裡刷屏了。但也有聲音弱弱在問,不是說「上臉的人更能喝嗎」、「小酌怡情,喝點紅酒還能軟化心血管嗎」?別凌亂了,今天咱們來仔細說說喝酒這事。

  酒精及其代謝產物乙醛

  直接破壞幹細胞DNA

  了解《自然》雜誌這篇論文前,需要先了解酒精在人體內的代謝過程:乙醇→乙醛→乙酸。其中,乙醇和乙酸都相對安全,麻煩的是這個中間產物:乙醛。

  乙醛對人體不是個好東西,如果分解不夠快,不僅讓人反胃、嘔吐,還會造成毛細血管擴張,也就是喝酒臉紅,更嚴重的是,它會殺死肝臟細胞,如果長期被乙醛刺激,還容易導致肝硬化甚至肝癌。

  過去有研究指出,乙醛會損傷細胞的DNA。世界衛生組織呢,也早早給乙醛蓋了戳:一級致癌物。

  當然,人體不會輕易對乙醛妥協,我們身上有一種名為醛脫氫酶(ALDH2)的保護性酶,它能夠防止乙醛的毒性積累,加快它代謝為相對安全的乙酸。

  那麼,沒有ALDH2會怎麼樣?這次,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的Ketan Patel教授與他的課題組,就在幾隻喝了酒的小老鼠上做了實驗。他們敲掉了小鼠身上的ALDH2,無法及時被降解的乙醛讓小鼠的DNA變得不穩定。接著,研究人員再敲掉負責DNA修復的FANCD2基因,DNA不穩定性明顯上升。在受損DNA的影響下,造血幹細胞活性顯著降低,甚至無法正常工作。

  對喝酒上臉的人來說

  DNA突變風險更大

  造血幹細胞有什麼作用?浙醫二院血液科副主任醫師梁贇解釋,造血幹細胞是各種血細胞(如紅細胞、白細胞)的種子,正常的造血幹細胞一旦受損傷突變,形成惡性克隆的話,會成為癌變前兆。

  直接點說,幹細胞損傷了,會增加患癌風險。「這次《自然》發表的研究論文,除了表明喝酒的確傷身之外,對喝酒上臉的人來說,警示性更高。」梁贇醫生表示。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英國科學家在實驗中發現,攜帶ALDH2基因缺陷的小鼠喝酒後,DNA突變數量是普通老鼠的4倍!

  據統計,亞洲約有5.4億人攜帶ALDH2基因突變,存在突變的人群,自身不能合成足夠的ALDH2來降解乙醛,這種人往往有個特徵——喝酒容易上臉。科學家曾做過研究,發現約1/3的東亞人(日本人、中國人和韓國人)身體中缺乏ALDH2,他們比不缺乏ALDH2的人,有更高的患食道癌的風險。對他們來說,喝的是酒,拼的可是命啊。

  還有個知識點普及下,浙江大學國際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馬麗萍指出,對於普遍ALDH2這個基因有突變的人來說,患上冠心病後,使用硝酸甘油這種救心藥的藥效只有這個基因不突變人的十分之一。

  有研究指出

  至少7種癌症與酒精有關

  一些酒鬼可能要問,如果我沒有ALDH2和FANCD2缺失,不耽誤喝吧。

  對此,Patel教授也表態了,人體清除酒精和DNA修復系統並不完美,酒精仍然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導致癌症,甚至在防禦機制完好的人群中也是如此。

  2016年,紐西蘭科學家曾發表過一篇文章,指出人體至少有7個部位的癌症與酒精有明確的聯繫:口咽、喉部、食管、肝臟、結腸、直腸和乳腺。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發表過一項聲明,全世界每年5.5%的新增癌症和5.8%的癌症死亡都是由喝酒引起的。

  數據怪嚇人的,但從臨床上來說,這也都是正在發生的事實。

  浙江省腫瘤醫院腹部腫瘤外科副主任兼207東病區主任王新保醫生強調,體內積累的乙醛會損害肝臟,對B肝和C肝患者來說,喝酒更會增加肝癌風險,「臨床上越來越多病例說明,肝癌、肝硬化發病年齡提前和肝炎(B肝、C肝)患者愛喝酒有關」。

  他認為,相比過往酒精危害健康的研究,這次英國團隊主要是從分子生物學水平給出了「實錘」,「找到了酒精緻癌的分子機制,這為酒精所致癌症的治療可能找到了具體的靶點,但臨床上真正要應用,仍然有很長的路程。」

  紅酒能軟化血管是真的嗎

  酒量能越練越好是真的嗎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形成一種說法:每天喝點紅酒,可以軟化血管,預防心血管毛病。對此,錢報記者專門請教浙江省人民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丁亞輝。

  他指出,之所以有這種說法,是因為葡萄酒中含有白藜蘆醇,它是預防和治療動脈粥樣硬化、心腦血管疾病的化學預防劑。但脫離劑量來談效果是不靠譜的,如果想軟化血管,白藜蘆醇得攝入很大的劑量,有調查指出每天得喝十幾瓶紅酒才可能達到這個效果。

  「實際上,業界並不認同紅酒可軟化血管,任何喝酒具有保健作用的說法,也都沒有一個可靠的依據。」丁亞輝醫生說,近來有研究發現,長期少量飲酒,也會增加心律失常的發生率。

  一些人會以「過來人」的姿態說,酒量能練的,喝著喝著,臉也就不那麼容易紅了,這話吧,有點道理的。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急診科醫生戴均儒說,ALDH2屬於誘導酶,人體內往往不是完全沒有,只是含量低,喝酒喝多了、時間長了,它也能慢慢多起來,可理解為對酒精的耐受力增加。

  但這種「升級打怪獸」的過程還是算了吧,訓練期間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已形成,即便耐受力增加,對身體的損傷可是一個都沒有少。

  戴均儒醫生見多了喝酒造成為肝、胃黏膜損傷的病人,關於喝酒,他代表了廣大醫生的普遍態度:無論喝哪種酒,無論喝多少都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如果酒桌上實在推脫不了,不妨記住兩點:喝酒前,最好先在胃裡墊點東西,延緩乙醇進入血液。上酒桌前,也可喝一杯濃濃的牛奶,在胃裡形成一層保護膜。

相關焦點

  • 英國權威雜誌警告:長期飲酒會破壞幹細胞DNA,誘發基因突變
    消費君最近看到英國頂尖雜誌《自然》一篇文章在全球有不小的熱度,改判文章由劍橋大學科學家通過動物模型,發現酒精和其代謝產物乙醒會對造血幹細胞造成顯著影響。它之所以引起廣泛關注,是因為它再次證明了一個重要結論:喝酒會致癌!中國人尤其危險!
  • Nature:喝酒引起的DNA損傷可以修復?
    Nature:喝酒引起的DNA損傷可以修復?乙醛引起的針對ICL的第一道防線是ALDH2酶,該酶會將乙醛分解成乙酸,然而,大約一半的亞洲人口體內的乙醛脫氫酶2基因突變了,無法正常工作了,所以亞洲人酒精性癌症的發病率很高。
  • 造血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匯總
    由MedUni維也納皮膚科的Georg Stary和Johanna Strobl領導的研究小組現已鑑定出一種免疫機制。該結果現已發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上。白血病是一種用於描述造血系統癌化的惡性疾病,其中白細胞前體不受控制地增殖。針對白血病的治療中,化學療法和放射療法用於破壞異常細胞,然後通過正常幹細胞移植來替代。
  • 喝酒愈多,DNA損傷愈多......
    造血幹細胞為血液不斷地提供新鮮血細胞,然而,造血幹細胞內DNA損傷的積累會減弱造血能力。造血幹細胞在修復DNA的過程中,由於遺傳物質的配對錯誤,會引發惡性腫瘤。英國劍橋大學分子生物學家Ketan Patel教授和他的團隊,於2018年1月3日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報導「酒精和內生性乙醛損傷染色體導致幹細胞基因突變」。
  • 造血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7期)
    4.Science子刊:造血幹細胞移植免疫排斥的內在機制doi:10.1126/scitranslmed.abb7028在白血病的治療中,化學療法和放射療法之後的造血幹細胞移植通常會引起嚴重的不良炎症反應,尤其是在皮膚或腸道中,因為這些所謂的「屏障」器官更容易受到影響。到目前為止,其原因尚不清楚。
  • 腸道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1期)
    但是,當腸道遭受破壞時,丁酸能夠接觸到這些幹細胞,並限制它們的增殖。高脂肪飲食的小鼠通常在腸道幹細胞上會表現出明顯的改變,相比正常飲食的小鼠而言,其不僅擁有較多的腸道幹細胞,而且這些幹細胞可以自行運轉。這項研究非常重要,因為我們都知道,位於腸道中的幹細胞通常會獲取產生腫瘤的突變,而我們的機體不僅擁有大量傳統的幹細胞,而且還擁有一些非幹細胞的細胞群體,其也有可能產生突變最終引發腫瘤產生。
  • 胚胎幹細胞研究最新進展
    小編針對近年來胚胎幹細胞研究取得的最新進展進行一番盤點,以饗讀者。這是一個生物學家們最近才開始研究解決的問題,而且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表明,特定蛋白質數量的隨機時間變化在生物學過程中起著直接而且重要的角色。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蛋白質濃度的時間波動或能決定胚胎幹細胞所轉變的細胞類型。
  • DNA甲基化破壞改變造血分化
    DNA甲基化破壞改變造血分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9 23:37:40 美國紐約基因組中心Dan A. Landau研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他們的最新工作表明,DNA甲基化的破壞改變了造血分化。
  • 幹細胞研究最新進展(第4期)
    2018年10月2日/生物谷BIOON/---近期,幹細胞研究取得重大的進展。基於此,小編梳理了一下生物谷最新報導的幹細胞方面的新聞,供大家閱讀。已知這些細胞會產生紅細胞和某些類型的免疫細胞。在培養皿中培養的EMP幹細胞也會產生內皮細胞。對在母體子宮中自然生長的小鼠而言,EMP幹細胞也會產生內皮細胞,並且它們繼續存在於血管內壁直到成年時。3.Science:重磅!
  • 前沿|胚胎幹細胞研究最新進展
    小編針對近年來胚胎幹細胞研究取得的最新進展進行一番盤點,以饗讀者。這是一個生物學家們最近才開始研究解決的問題,而且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表明,特定蛋白質數量的隨機時間變化在生物學過程中起著直接而且重要的角色。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蛋白質濃度的時間波動或能決定胚胎幹細胞所轉變的細胞類型。
  • 美國《科學》雜誌發表最新論文: 近2/3的癌症發病是因為基因突變
    近日,國際頂尖學術期刊《science》(中文名《科學》)刊登了一篇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Kimmel癌症中心的研究,該研究稱,近三分之二的癌症基因突變可歸咎於健康細胞在分裂過程中發生的DNA(脫氧核糖核酸)複製隨機錯誤,即,所謂的「壞運氣」,而不是遺傳基因或環境因素。
  • 一基因突變會引起罕見多系統疾病
    ,當其突變時會引起罕見的多系統疾病Cornelia deLange症候群(CdLS)。通過揭示HDAC8基因突變破壞調控基因表達和細胞分裂的蛋白質生物學的機制,研究人員闡明了這一由於早期發育病損而導致智力障礙、肢體變形和其他殘疾的疾病。 「隨著我們更好地了解細胞生物水平上CdLS的作用機制,我們將能夠更好地為設計CdLS以及可能的相關疾病的治療制定策略,」研究的負責人、費城兒童醫院兒科遺傳學臨床醫生和科學家Matthew A. Deardorff博士說。
  • 肌肉乾細胞研究最新進展(第3期)
    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的《Nature Metabolism》雜誌上。圖片來源:Www.pixabay.com。骨骼肌中的肌肉乾細胞具有製造新肌肉組織的強大能力。這些細胞不僅擅長「製造」肌肉,而且還可以不斷分裂產生更多的幹細胞,這一過程稱為「自我更新」。但是它們的相關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弱,從而導致肌肉創傷後的再生能力下降。
  • 胚胎幹細胞研究最新進展(第3期)
    小編針對近年來胚胎幹細胞研究取得的最新進展進行一番盤點,以饗讀者。1.Sci Adv:科學家鑑別出營養有效性和胚胎生長發育之間的分子關聯doi:10.1126/sciadv.aav2448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巴塞隆納基因組調控中心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鑑別出了一種調節幹細胞分裂速度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發現有望幫助闡明人類不育發生的機制並開發新型的不育療法。
  • 腫瘤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4期)
    然而,最近一項研究則表明腫瘤並非處於穩定不變的狀態,其內部的細胞會隨著時間或者治療不斷地發生演化。這一結果表明腫瘤在治療後復發之後的特徵與其原始的特徵存在明顯差異。這項發表在《Clinical Cancer Research》雜誌上的研究通過對一名唾液腺癌患者進行三個不同時間點的樣本採集與分析比較,從而得出了上述結論。
  • 胚胎幹細胞研究最新進展(第4期)
    小編針對近年來胚胎幹細胞研究取得的最新進展進行一番盤點,以饗讀者。1.MSB:轉錄因子濃度的時間波動或會影響胚胎幹細胞的分化命運doi:10.15252/msb.20199002蛋白質濃度的時間變化如何影響生物學?
  • 《自然》:科學家找到了維持造血幹細胞的關鍵因子
    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一支研究團隊帶來一項幹細胞領域的重要進展。研究小組鑑定出了人類血液幹細胞的關鍵調節因子,激活後可以顯著提升血液幹細胞在體外的自我更新能力。
  • 為啥國際組織又對我國幹細胞治療「指手畫腳」?《自然》雜誌更是盯...
    中鍾看藥 第036期5月2日,著名的《自然》雜誌發表了「中國醫院將開始銷售實驗性細胞療法」的文章。報導提到,根據衛健委《體細胞治療臨床研究和轉化應用管理辦法(試行)》草案,患者可以在未經監管部門批准的情況下購買一些幹細胞療法。說起來,自2009年起,《自然》雜誌持續關注我國幹細胞治療,2012年的一篇報導直接導致我國叫停幹細胞療法。
  • 盤點:2015年Cell雜誌亮點研究成果
    研究人員發現,Ptx3-/-小鼠會出現巨噬細胞浸潤,細胞因子合成,血管生成以及Trp53突變增加等表型,這些變化都與癌症發生的易感性增加相關。cell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這篇研究發表在本周Cell雜誌。癌症,作為有機體的生命周期中的體細胞突變積累的結果,一般不會傳染或傳輸給其他個體,受限於基於多態表面蛋白的免疫識別和拒絕,特別是在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的脊椎動物。不過一些腫瘤是受感染(如病毒)引起的。雖然這些感染源可以是傳染性的,腫瘤仍然是在受感染的個體中通過體細胞的轉化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