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鍾看藥 第036期
5月2日,著名的《自然》雜誌發表了「中國醫院將開始銷售實驗性細胞療法」的文章。報導提到,根據衛健委《體細胞治療臨床研究和轉化應用管理辦法(試行)》草案,患者可以在未經監管部門批准的情況下購買一些幹細胞療法。
說起來,自2009年起,《自然》雜誌持續關注我國幹細胞治療,2012年的一篇報導直接導致我國叫停幹細胞療法。這次的報導同樣引起了反響。5月底,國際幹細胞協會致信我國有關部門,稱衛健委政策草案中提出的幹細胞療法「有限安全性和有效性測試」不充分,不符合國際標準,呼籲取消這個草案。
衛健委政策將使醫院幹細胞治療由「灰轉白」
我國在幹細胞的研究上曾經領先於國際,但2009年後《自然》雜誌開始持續報導我國幹細胞治療亂象。報導說,一些診所公開宣稱,通過幹細胞療法可治療不少疑難雜症,吸引了數以千計的海外患者前來治療。並且一些診所開設在大型綜合醫院裡面,給人一種幹細胞療法已成為主流療法的假象。市場上流通的很多所謂幹細胞產品,有的是醫院自製,有的來自機構實驗室,更有的來自身份模糊的民間公司和所謂的「海外進口」,質量難保。經過培養的細胞有可能變異,有產生腫瘤的風險。
2012年1月,當時的衛生部叫停幹細胞治療。2012年7月,衛生部幹細胞整頓工作辦公室的調查結果是——幹細胞治療已經在我國300家左右的醫院、機構開展。同時,國家藥監局將2004-2012年間受理的10項幹細胞新藥註冊申請全部清零,幹細胞藥物開發回到原點。
在我國叫停幹細胞之前,2009年10月和12月,歐盟和美國各批准了一個幹細胞藥物;我國叫停之後,美國、韓國、歐盟、加拿大、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又批准了近10個幹細胞藥物,涉及退行性關節炎和膝關節軟骨、急性心梗等病症。顯然,幹細胞確實有較大的治療應用價值。
2017年12 月,國家藥監局發布了《細胞治療產品研究與評價技術指導原則》,幹細胞藥物研究重新啟動。同時,幹細胞納入了《「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以及《「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
3月29日,在得到國家藥監局同意後,衛健委發布《體細胞治療臨床研究和轉化應用管理辦法(試行)》草案,公開徵求意見。《辦法》對自體或異體幹細胞臨床研究進行備案管理,並允許臨床研究證明安全有效的體細胞治療項目收費。實際上,幹細胞治療在很多醫院禁而不絕,臨床研究不允許收費,很多醫院通過與第三方合作註冊一家公司來收費。不同的醫院收費標準差異非常大,如深圳的一些機構收費20萬元左右,東北的醫院收費只有兩三萬元。
同時,今年1月以後,北京、深圳等地出臺了幹細胞治療相關的收費標準。如深圳規定自體軟骨細胞移植術每次1400元,北京醫療機構申報的自體細胞修復關節軟骨缺損,為64000元/側。
本來,衛健委的政策將使目前灰色的幹細胞治療變白。
治療手段和藥物之爭的背後
2018年6月開始,國家藥監局接受幹細胞藥物臨床試驗的申報,目前已同意3個申請展開臨床試驗。衛健委和藥監局各行其是,涉及的是將幹細胞作為治療手段還是藥物的問題。衛健委可以批准治療手段,藥物只能由藥監局審查批准,幹細胞作為藥物要得到批准顯然要比治療手段難得多。特別是異體幹細胞排異問題是藥物研究中的難點。
國際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表示,未經證實的幹細胞治療的診所已經在世界各地激增。在這種治療之後,有許多記錄在案的急性和慢性併發症以及其他不良事件,包括死亡。國際幹細胞協會也表示,美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監管機構正在加強規則,以減少未經證實的細胞療法的銷售,並建議中國也這樣做。
國外一些研究癌症免疫治療的專家說,「對患者進行的任何新的細胞療法都必須證明其在III期療效試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有專家擔心,批准幹細胞作為治療手段後,製藥公司被迫與醫院競爭,沒有動力進行幹細胞的深入研究。我武生物董事長胡賡熙也曾在採訪中說,國內搞幹細胞研發的主要是兩類人,要麼是科研人員,要麼是醫生,很少有製藥行業的專業人員參與其中,以至於一些製藥行業基本的規範都被忽視。如果按藥物審批很難得到批准。
在國際上將幹細胞作為藥物管理的通行背景下,允許幹細胞作為治療手段應用,有讓中國治療手段迎頭趕上的良苦用心,也有給醫院增加收入來源的現實考量。
醫改的重點是去除「以藥養醫」,取消藥品加成,醫院必需原價將藥賣給患者,醫院利潤大幅下降。6月4日,財政部網站發布了「開展2019年度醫藥行業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工作」的消息,將於六七月對77家藥企開展會計信息質量專項檢查,重點是核查銷售費用。意在對醫藥企業銷售環節開展「穿透式」監管,延申檢查關聯方企業和相關銷售、代理、廣告、諮詢等機構,必要時可延伸檢查醫療機構。這將導致醫生的開藥回扣大幅減少,甚至會沒有。
據一些醫生說,去年底以來,他們的收入開始大幅縮水。醫院和醫生收入雙雙大幅下降,將帶來醫生隊伍不穩定等問題。如此,醫院需要開拓新的業務來源,而幹細胞之類新型療法一般不在醫保範圍內,收費受到的制約較少。
浙江中醫院愛滋感染事件的警示
還是2017年2月的時候,浙江省衛計委通報了一起重大醫療事故。浙江省中醫院技術人員趙金方違規操作導致5名患者感染愛滋病病毒。這5名患者在浙江省中醫院進行的是一項名為封閉抗體主動免疫的治療。
2016年12月30日上午,趙金方在浙江省中醫院「封閉抗體治療」服務項目培養室獨自收集、提純培養後的整批共34份男性淋巴細胞時,未認真做操作前的檢查、準備工作,在操作開始後發現備用的一次性吸管不夠的情況下,抱持僥倖心理,嚴重違反相關法規制度關於「一人一管一拋棄」的規定,重複使用同一根吸管交叉吸取、攪拌、提取上述培養後的淋巴細胞,致使該批次淋巴細胞被交叉汙染。隨後,趙金方將受汙染的淋巴細胞交由護理部醫護人員對該34名男性的配偶實施皮內注射。
2017年1月24日,接受該批次「封閉抗體治療」的一名女性向浙江省中醫院反映,其丈夫在被抽取血樣前因個人原因已感染HIV病毒。隨後,趙金方將其違規操作可能致該批次接受皮內注射的其他女性面臨交叉感染HIV病毒危險的情況向醫院領導作了匯報。經緊急排查,至2017年2月先後確認5名參加該批次皮內注射的女性感染了HIV病毒,其中兩人已懷孕。
封閉抗體免疫治療始於上世紀80年代的美國,其中,主動免疫療法認為,不明原因的反覆自然流產與母體缺少保護胎兒的抗體——封閉抗體有關,導致母胎免疫識別紊亂,將胎兒當成「外來侵略者」,從而導致流產。治療時,醫務人員抽取丈夫體內一定量外周血進行離心沉澱機淋巴細胞分離、培養,再回輸到妻子的前臂皮內。每4周一個循環,一直做到懷孕以後四五個月以上,以確保妻子正常懷孕。但該療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直飽受爭議。
2002年,由於大樣本臨床試驗發現沒有科學依據表明患者接受治療後流產率下降,FDA叫停了主動免疫治療——不再提供商業化的生殖免疫治療,僅在少數科研機構進行臨床實驗。隨後,國內很多大型醫院也停止了封閉抗體的檢查和治療,但一些民營醫院或是市縣一級的公立醫院仍樂此不疲。有婦產科醫生說,「經濟利益是進行封閉抗體檢查和治療最重要的原因。」對於具備治療不孕不育能力的醫療機構來說,生殖中心長期以來都是醫院的營收主力。
浙江中醫院一家中醫院去做這樣的項目自然也是為了收入。據了解,目前治療封閉抗體費用在一千多元,綜合費用在一萬元以上。
這一事件對幹細胞治療仍有警示意義,醫院的硬體條件不如藥廠,各醫院間的硬體設施差異也較大,對醫院操作人員的制約也不如藥廠,將幹細胞作為治療手段而放開有一定的安全隱患。
按照衛健委的安排,《體細胞治療臨床研究和轉化應用管理辦法(試行)》於4月14日結束徵求意見,但現在國際組織幹預了,預計很難實施。現在的問題是,要不要叫停大量在進行並收費的幹細胞治療?叫停了,醫院將失去一塊收入來源,一些絕症患者失去一個治療機會,若不叫停,風險責任誰來承擔?其實,對於醫療醫藥行業的行動需要大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