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我有共同的童年記憶。或者至少我願意相信,我不是唯一一個有這樣的母親,她會把我從電視屏幕上趕開,警告我坐得太近會損害視力。起初我相信她的話,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變得越來越懷疑。畢竟,她也曾告訴我,如果我吞下黑色的西瓜籽,西瓜就會在我的肚子裡長出來;如果我從別人胯下穿過,我就會停止長高。但與前兩個警告不同的是,關於屏幕及其光的危害,似乎有些道理。媒體讓我們清楚地意識到,電子設備發出的藍光會打亂我們的睡眠周期,並可能損害我們的視力。更近期的證據表明,我們每拍一張自拍,就會加速衰老。最糟糕的是,有證據表明,藍光與生物的大腦損傷有關。
現在,藍光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它是可見光光譜的自然組成部分。紅光能量低,波長長,藍光輻射能量高,波長短。陽光本身就含有藍色的光。這種輻射幫助我們的身體調節晝夜節律——我們的睡眠和清醒周期。儘管在炎炎夏日曬日光浴是多麼愜意,但我們都很清楚太陽紫外線輻射的危害。日曬會破壞我們的皮膚,更糟的是,增加我們在以後的生活中患癌症的風險。我們通過使用防曬霜和限制在戶外的時間來保護自己免受這種傷害。
然而,藍光比紫外線更能穿透皮膚。它向下延伸到真皮層。這是皮膚最厚的一層,血管、結締組織、毛囊以及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都聚集在這裡。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是賦予我們的皮膚年輕紋理,保持它的光滑和緊緻的蛋白質。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有更多的皺紋,因為我們的身體不能再像年輕時那樣大量地產生這些蛋白質。這也意味著我們不再讓自己暴露在陽光下,但我們卻花了很多時間(平均每天有3小時以上)與我們的手機打交道。由於這些原因,藍光的危害不亞於太陽紫外線輻射,甚至更大。
問題是,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電腦和其他設備都使用LED(發光二極體)技術。它們發出的藍光波長在400-490納米範圍內。這種高能量輻射比低能量的紅光或黃光對我們身體的傷害更大。近年來的研究揭示了我們的皮膚細胞對這種光線的反應,其中許多研究指出了一個令人沮喪的事實:人造光可能會增加自由基的產生,從而破壞我們的細胞。即使只有一小時的暴露也會損害細胞,而更多的暴露會導致DNA損傷和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的分解。這種損害以皮膚過早老化和變色的形式出現。醫生們現在注意到一種模式,那就是面部兩側(也就是我們拿著手機說話的地方)的變色越來越多,而在手機廣泛使用之前,這種變色最常見的地方是臉頰中央。
然而,比起藍光表面上可能造成的危害,更令人擔憂的是藍光在實驗室環境中是如何影響某些生物體的。
果蠅在許多研究中被用作模型生物,因為它們具有與人類相似的細胞機制。人類和果蠅的基因也有密切的關係。在去年剛剛完成的一項研究中,每天暴露在12小時的藍光下的成年果蠅表現出大腦損傷,運動能力受損,眼睛的視網膜細胞受損。當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元失去功能時,大腦損傷就表現出來了。
在小鼠實驗中,只要將它們暴露在一次「急性劑量」的藍光下,就會殺死光感受器細胞,從而造成視網膜損傷。暴露在12小時藍光照射下的果蠅的壽命也顯著縮短。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研究雖然經過同行評議,但規模較小,還不能給我們帶來任何明確的結論。像LED燈這樣的技術出現的時間很短,很難知道它們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身體的。當我們繼續在實驗室中研究它們時,我們必須知道,在實驗室環境中適用於生物體和單個細胞的東西並不總是適用於人類。然而,我們所掌握的那一點點信息似乎向我們指出了一個特別而令人擔憂的事實:我們需要限制自己對屏幕的接觸。無論是為了保持年輕的外表還是為了防止我們的視力進一步惡化,我們必須偶爾放下我們的電子設備,把我們的注意力轉移到現實世界上。
雖然目前的新冠疫情正在推動我們中的許多人花更多的時間上網,但趨勢已經朝著這個方向發展。我們通過屏幕交流,盯著屏幕是我們工作的一部分,盯著屏幕是為了娛樂自己。由於我們還處在研究的初級階段,專家們還不能告訴我們該在哪裡劃定界限。目前的建議是塗抹含有氧化鐵或抗氧化劑的防曬霜。這些會對抗藍光對皮膚的負面影響。多吃水果和深色多葉蔬菜可以提供抗氧化劑類胡蘿蔔素,有助於保持眼睛健康。你可以找到富含類胡蘿蔔素的植物,尋找明亮的、日落時的顏色,如紅色、黃色和橙色。
至於你能在屏幕上做什麼,目標是把亮度降低到50%或更暗。夜間模式很有幫助,因為它把手機的大部分藍光換成了黃光。手機上的夜間模式使用得越多,對你的眼睛和皮膚就越好。
藍光的影響可能不會在一夜之間顯現出來,但就像許多壞習慣一樣,它們可能會在未來暴露出各種危害。一些醫生甚至把藍光比作吸菸。從道德上講,我們永遠不可能在人類身上進行將吸菸與肺癌聯繫起來的試驗,但邏輯上的聯繫是一樣的。
縱觀我們的歷史,只要我們離自然太遠,就會有後果在我們的生活中顯現出來。無論進一步的研究是否表明屏幕時間與衰老和視力有關,有一件事是正確的,外面有一個豐富的、令人驚訝的世界等著你去進入它。那裡到處都是了解你、關心你的人。讓我們多花點時間看看我們愛的人的臉,少花點時間看看我們的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