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這篇文章摘自2010年10月7日《赫芬頓郵報》,由5P醫學APP獨家組織翻譯,5P醫學APP是國內領先的科普正念冥想應用的健康促進平臺。這篇文章雖是舊文,但目前依然是許多正念從業者都會閱讀和參考的一篇文章。正念靜觀對大腦的改變,毫無疑問是眾多研究正念的醫生和科學家關注的領域,本文集合了幾篇相關科研文獻的精華,語言通俗易懂,供無醫學背景而對正念有興趣的人參考。
我喜歡靜觀。它讓我感到輕鬆,我相信它帶來的平靜感能幫助我應對日常生活中的挑戰。當然,當我面對更大的壓力時,我也沒能堅持每天靜坐10或15分鐘。
壓力影響每個人。沒有人沒有壓力。但不幸的是,它對疾病起重要作用。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數據顯示,在美國,約90%的人看醫生都可能與壓力有關。靜觀是緩解壓力的一劑良藥,就像阿司匹林可以對抗頭痛一樣,規律的練習可以極大地促進健康。
它能讓神經系統平靜下來。這對免疫系統有好處。這對心臟也有好處;它能在動脈中產生一氧化氮(不是一氧化二氮——這是笑氣!),擴張動脈並降低血壓。它還能平緩心率。
多虧腦科學研究的不斷增長,我們現在知道靜觀也會對大腦灰質產生物理性的影響。
由丹麥奧爾胡斯大學的功能整合神經科學中心的科學家進行的研究證實了這一觀點。通過對靜觀者大腦和非靜觀者大腦的核磁共振成像進行對比,他們發現靜觀導致了大腦下部灰質的實際變化:靜觀使灰質生長。
在另一項研究中,亞特蘭大埃默裡大學精神病學和行為科學部的科學家Giuseppe Pagoni和Milos Cekic,比較了禪宗內觀經驗者和非內觀者的大腦灰質體積。
隨著年齡的增長,灰質的體積通常會減少,這是科學家們在非內觀者群體中發現的。但是對於內觀者來說,他們的灰質並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根據科學家們的說法,靜觀實踐對內觀者有一種「神經保護」的作用:它保護大腦不受衰老的影響。
這印證了2008年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該研究分析了內觀者與非內觀者的基因。這是第一個測量靜觀對基因的影響的研究,研究發現在長期靜觀實踐中,有2209個基因與非內觀者相比是不同的。甚至在研究初級內觀者時,他們發現在僅八周的靜觀練習之後,有1561個基因受到影響。他們的結論是,靜觀的影響效應可能會產生長期的生理後果,其中之一就是延緩衰老的速度。
我們聽說過那些處於極端壓力下的人,他們的頭髮在幾周內就會變白。我們知道壓力可以加速衰老。那麼,為什麼我們會驚訝地發現,一種應對壓力的技術能夠延緩衰老呢?
有許多不同的內觀形式。麻薩諸塞州綜合醫院的一項研究研究了佛教「頓悟」禪修對大腦的影響。頓悟禪修是一種將我們的注意力轉移到身體上或專注於呼吸的技術。研究發現,它導致大腦前額葉皮層的厚度增加,這部分位於眼睛上方,並與注意力有關。
靜觀時,大腦的幾個區域是活躍的,但最明顯的是前額葉皮質,因為靜觀時我們會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件事上——無論是身體、呼吸、一個詞、一根蠟燭,甚至是一個精神追求。當這個區域處於激活狀態時它會生長,就像肌肉被鍛鍊一樣。
神經科家用這個類比來描述大腦的變化方式。當我們鍛鍊肌肉時,肌肉會變得更硬實更強壯。同樣地,靜觀時我們就是在進行這種鍛鍊,當我們鍛鍊大腦的任何區域時,神經元群——灰質會變得更大更密集。這種現象被稱為神經可塑性,它描述了大腦在整個生命過程中是如何變化的。
當我進入大學時,我了解到,一旦我們進入成年期,大腦就會被連接起來。可以這樣類比:當我們年輕的時候,大腦有點像麵團,可以揉成各種各樣的形狀,但是當我們成年的時候,我們把麵團放在烤箱裡,然後在上面放一個麵包皮。大腦是「硬連接的」,我們是被教導的。
但這個類比後來被推翻了。現在我們知道,我們從來沒有把麵團放進烤箱裡。當我們體驗生活時,我們的灰質是不斷變化的;當我們學習,走路,跑步,跳舞,當我們集中注意力的時候,就像我們靜觀時一樣。
我們的灰質正在改變,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只要我們還有一口氣,它就會增長。
原文作者:David R.Hamiton,Ph.D.
中文翻譯: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