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多名科學家首次揭示大腦灰質的遺傳結構 發現大腦發育和衰老的...

2020-12-01 騰訊網

大腦皮層是大腦中相對較薄、摺疊的外部「灰質」層,對思考、信息處理、記憶和注意力都至關重要。關於影響大腦皮層表面積大小和厚度的遺傳基礎還沒有太多的發現,這兩者之前都被認為與各種精神疾病有關,包括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抑鬱症、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和自閉症。

現在,來自全球184個不同的機構的360多名科學家第一次齊心協力找到了超過200個基因組區域,超過300種特定基因變異,後者影響大腦皮層的結構,在精神病學和神經條件下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這項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研究由北卡羅來納大學醫學院遺傳學系助理教授、共同高級作者傑森·斯坦(Jason Stein)博士牽;澳大利亞QIMR Berghofer醫學研究所高級研究員Sarah Medland博士;南加州大學馬克和瑪麗·史蒂文斯神經成像和信息學研究所副主任保羅·湯普森博士參與。10年前,這些科學家共同創立了ENIGMA Consortium,這是一個國際研究網絡,匯集了數百名成像基因組學研究人員,以了解基於大腦成像和遺傳數據的大腦結構、功能和疾病。

「這項研究之所以成為可能,是因為有60多個參與核磁共振掃描和基因分型的研究地點進行了大規模的科學合作。」 斯坦說,「到目前為止,這項研究是ENIGMA Consortium皇冠上的寶石。」

研究人員對5萬多人的核磁共振掃描和DNA進行了研究,以識別306個影響大腦結構的遺傳變異,從而闡明基因如何影響個體大腦皮層的差異。遺傳變異僅僅是使我們與眾不同的微小的遺傳差異。一般來說,一些變異會導致不同,如頭髮顏色或血型,有些與疾病有關。

然而,數以百萬計的基因變異中,大多數都沒有已知的重要性。這就是為什麼準確定位與皮質大小和結構相關的基因變異是一件大事。斯坦和他的同事們認為他們新的大腦基因圖譜將有助於解釋某些基因如何影響個體的大腦結構和神經系統後果。

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研究結果包括:

一些遺傳變異與皮層摺疊有關,以表面積來衡量,而其它遺傳變異與皮層厚度有關。

決定表面積的基因與胎兒皮層的早期發育有關,而厚度似乎是由活躍於成人皮層的基因驅動的。

有抑鬱或失眠遺傳風險的人,從基因上傾向於有較低的表面積,而有帕金森氏症遺傳風險的人傾向於有較高的表面積。

該項目的規模之大,使得人們發現了驅動全球人類大腦發育和衰老的特定基因。

「我們以前對影響大腦的基因的大多數認識來自於模型系統,比如老鼠。」 斯坦說,「在老鼠身上,我們可以找到基因,敲除基因,或過度表達基因,看看它們是如何影響大腦的結構或功能的。但這裡有幾個問題。」

一個問題是,很簡單,老鼠不是人。而許多人類特有的特徵科學家們只能在人腦中研究。

「老鼠的基因基礎與人類的基因基礎非常不同。」 斯坦說,「尤其是在基因組的非編碼區域。」

基因包含DNA,這是一種基本的人類代碼,當它被轉化為行動時,就會產生「做」事情的蛋白質,比如幫助你的手指肌肉打字、心跳或肝臟處理毒素。但只有大約3%的人類基因組編碼蛋白質。人類基因組的絕大部分被稱為非編碼基因組。這個區域的大部分在老鼠和人類之間是不共享的。這個非編碼基因組由微小的分子開關組成,可以調節其他基因的表達。這些開關不會直接改變蛋白質的功能,但會影響蛋白質的表達量。結果表明,大多數與精神疾病相關的基因變異都存在於基因組的非編碼區域。

這些發現現在可以成為科學家幫助回答關於基因對大腦的影響以及它們如何與許多條件相關的重要問題的資源。

Aysenil Berger博士是精神病學神經成像研究主任,同時也是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Frank Porter Graham兒童發展研究所主任,也是這項研究的合著者。

這項研究由國家和國際公共和私人資助機構資助,包括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澳大利亞國家衛生和醫學研究理事會、麥可·J·福克斯基金會和卡弗裡基金會。

原文來源: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0/03/200326160801.htm

相關焦點

  • 揭示大腦灰質遺傳結構
    一項重大的國際合作生成了第一張大腦皮層的基因圖譜,確定了300多個影響大腦皮層結構並在心理活動中發揮作用的基因變異!大腦外層相對較薄、摺疊的「灰質」層,對思考、信息處理、記憶和注意力至關重要。此前科學家懷疑大腦皮層表面積和厚度的遺傳基礎與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抑鬱症、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和孤獨症等多種精神特徵有關,但目前還未得到太多證據。
  • 科學家開發出新型表觀遺傳時鐘 有望揭示人類大腦衰老分子機制
    儘管機體生物鐘決定了我們的睡醒節律,但一個相對更新的概念—表觀遺傳時鐘或許能告訴我們,機體衰老的速度到底有多快,以及我們老年時患病的風險到底有多高。人類的衰老速度並不相同,有些人要比其他人更早出現與衰老相關的疾病和特徵,而更多地了解這種所謂的「生物學年齡」(biological age)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如何有效預防與衰老相關的疾病,比如痴呆症等。
  • 我們為何能擁有更大的大腦?科學家揭示細胞發育之謎
    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也可能是宇宙間最複雜的物體。在進化過程中,人類大腦的皮層顯著增大,為各種高級認知功能提供了結構基礎。解碼人腦的發育過程,將為我們理解「人何以為人」提供接近本質的答案。  在探索人類大腦皮層為什麼能夠變得更大的問題時,人們常常把目光集中在神經元胞體集中的灰質區域。實際上,大腦皮層的白質也在進化過程中劇烈增大。
  • 科學研究表明,正念靜觀可以改變大腦灰質體積,延緩衰老速度!
    這篇文章雖是舊文,但目前依然是許多正念從業者都會閱讀和參考的一篇文章。正念靜觀對大腦的改變,毫無疑問是眾多研究正念的醫生和科學家關注的領域,本文集合了幾篇相關科研文獻的精華,語言通俗易懂,供無醫學背景而對正念有興趣的人參考。 我喜歡靜觀。它讓我感到輕鬆,我相信它帶來的平靜感能幫助我應對日常生活中的挑戰。
  • 愛運動的小孩為何腦子好 大腦灰質多多益善
    都知道多運動有益孩子的大腦發育。西班牙一項最新研究顯示,運動會讓孩子大腦中9個不同區域的大腦灰質增多,這些區域關聯認知功能、執行功能、學業表現等。作為「活躍大腦」研究項目的一部分,格拉納達大學體育與健康研究所研究人員掃描了101名8到11歲兒童的大腦。
  • 研究發現大腦灰質影響疼痛感知
    新研究發現,負責處理內部思維和注意力的大腦區域中灰質較多的人對於疼痛的感覺比其他人來的弱。  大腦包含灰質與白質,其中灰質主要負責信息處理,而白質負責連接大腦各個不同的區域。最新的研究發現如果特定大腦結構發生細微的變化,特別是控制思維和注意力的區域出現了變化以後,人的疼痛感覺能力就會受到影響。
  • 科學家揭示長時間停留太空對大腦結構的影響
    科學家們揭示了長時間停留太空對大腦結構的影響,相關的研究報告發表在了《科學進展》期刊上。來自澳大利亞、比利時、德國和俄羅斯的研究人員對11名俄羅斯太空人的大腦結構進行了研究,這些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上的平均連續停留時間是171天。
  • 科學家首次繪製出人類大腦3D結構高清圖像
    ,圖中黃色區域是與藍點具有較強的連接性  【搜狐科學消息】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美國「人類連接體項目(HCP)」最新公布人類高清大腦圖像,這是首次繪製的3D大腦思維連接圖,將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理解人類大腦組織。
  • 吸食大麻一次就會改變青少年大腦結構
    科學家發現吸大麻一次就會改變青少年大腦結構,即使是少量的大麻也足以加厚組織。他們發出警告,僅僅一兩次的吸食就足以改變青少年的大腦結構。美國佛蒙特州大學的研究者們掃描英國,愛爾蘭,法國和德國的青少年大腦,研究大麻吸食對他們大腦的影響。他們發現,14歲接觸THC大麻的女孩和男孩大腦灰質體積更大。
  • 雙語對人體大腦發育有影響嗎?這篇研究揭曉答案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雙語(或多語)成年人的皮層區域和皮層下灰質結構以及連接這些區域的白質束的結構與單語者不同。神經科學領域的一項最新研究進一步探究了雙語如何影響大腦從幼年到成年前期的結構變化,該研究由雷丁大學和喬治敦大學的研究人員們完成。
  • 新研究發現鍛鍊對大腦灰質有好處:或能防止老年痴呆
    新研究發現鍛鍊對大腦灰質有好處:或能防止老年痴呆2020-01-05 17:24出處/作者:快科技整合編輯:Alan責任編輯:leijunhua> 近日,據外媒報導,德國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和梅奧診所的的一項聯合研究表明, 心肺健康與大腦健康,特別是與認知能力下降和衰老有關的大腦灰質和總腦容量區域的健康之間存在關聯 。
  • 腦科學日報:運動員腦成像研究發現與意志品質相關的大腦結構組織
    1,Cell | 黃薇等揭示人類胚胎少突膠質細胞發育與大腦皮層白質擴張的細胞和分子機制來源:BioArt7月16日,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Arnold Kriegstein實驗室在Cell雜誌上在線發表了題為Origins
  • 新研究發現對大腦灰質有好處:或能防止老年痴呆
    近日,據外媒報導,德國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和梅奧診所的的一項聯合研究表明,心肺健康與大腦健康,特別是與認知能力下降和衰老有關的大腦灰質和總腦容量區域的健康之間存在關聯。腦組織由灰質和從灰質細胞延伸出來由神經纖維或髓鞘構成的白質組成,灰質體積似乎與各種技能和認知能力有關。
  • 《細胞》:我們為何能擁有更大的大腦?神經科學家揭示細胞發育之謎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也可能是宇宙間最複雜的物體。在進化過程中,人類大腦的皮層顯著增大,為各種高級認知功能提供了結構基礎。解碼人腦的發育過程,將為我們理解「人何以為人」提供接近本質的答案。
  • 科學家發現影響大腦結構的8個基因突變
    新華網雪梨2月3日電 不同人的大腦有很大差異,這是生活中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科學家發現了其中的部分原因。一項大規模國際研究顯示,一些基因變異會顯著影響大腦中不同區域的大小,進而影響人的能力和行為。
  • 揭開大腦結構奧秘,進化和遺傳相關組織軸是如何塑造人類大腦的?
    進化和遺傳又是如何塑造人類大腦的?,這意味著大腦兩個區域的結構聯繫是由共同的遺傳效應驅動的。Sofie Valk表示:「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遺傳和進化塑造了大腦的組織結構,但我們不能忘記環境也在影響改變我們的大腦和思想,儘管我們在目前的研究中特別關注這些遺傳效應,但我們團隊的其他工作已經表明,行為訓練也可以改變大腦結構。」
  • 復旦教授發現精神分裂症風險基因位點,與青春期大腦發育有關
    它為醫療體系和社會管理帶來相當大的負擔,在發病機制上的研究進展緩慢。此前,有課題組積累了全世界範圍內2萬多例腦影像和基因數據,也未找到任何與大腦結構關聯的精神疾病風險基因位點。「研究難點主要在於大腦在不同年齡受不同遺傳信息影響,此前的研究未嚴格控制這一混雜因素,導致重要的遺傳信號淹沒。」研究團隊主要成員羅強說。
  • 新研究:學習第二語言會影響大腦結構,提高大腦效率
    例如,一些研究發現,雙語或多語成年人的皮層區域和皮層下灰質結構與單語者的不同。這些發現與其他觀察結果一致,此前的其他觀察強調,掌握一項新技能(如雜耍、彈鋼琴或操作特定工具)的人大腦結構也會發生變化。由於這些變化通常發生在與習得技能相關的大腦區域,因此掌握雙語和多語預計會影響與語言處理、學習和控制相關的大腦區域。
  • 首次揭示:慢性痛會損害大腦結構和功能
    因為,科學家最近發現,慢性疼痛會損害人大腦的結構和功能,並在記憶中留下深深的印跡,影響他們的睡眠、情緒,導致更重的焦慮和抑鬱,甚至會改變他們的性格特質。  最近,《人腦圖譜》上發表了一項來自上海科學家的成果,首次揭示了慢性痛的病因與人類大腦結構和功能的病理性改變有特異性關係。
  • 研究表明:一個人大腦中的灰質越多越無私
    >科學家發現大腦內頂葉和顳葉結合處有更多灰質的人更無私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瑞士蘇黎世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發現,大腦內頂葉和顳葉結合處有更多灰質的人更無私。這項研究首次表明了大腦解剖、大腦活動和利他行為之間存在著聯繫。  為什麼有些人很自私,而有些人非常無私呢?以往的研究表明,性別、收入或教育等社會類別難以解釋利他行為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