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揭示:慢性痛會損害大腦結構和功能

2020-11-26 東方網

  頭痛、腰背痛、關節痛……如果你身邊有人常年受慢性疼痛的折磨,請一定特別善待他們。因為,科學家最近發現,慢性疼痛會損害人大腦的結構和功能,並在記憶中留下深深的印跡,影響他們的睡眠、情緒,導致更重的焦慮和抑鬱,甚至會改變他們的性格特質。

  最近,《人腦圖譜》上發表了一項來自上海科學家的成果,首次揭示了慢性痛的病因與人類大腦結構和功能的病理性改變有特異性關係。這項成果來自中科院上海臨床研究中心的「人腦疼痛和感覺圖譜」課題組,他們在中科院B類先導「腦功能聯結圖譜」項目支持下,第一次基於中國人群,對多種類型的慢性痛病人展開大範圍和大樣本的跟蹤性腦結構和功能研究。

  被一些病痛長期折磨,有些人會變得如祥林嫂般,逢人就「痛啊痛」地抱怨傾訴。他們往往給人以負能量爆棚的感覺,讓人望而生畏,其中有的甚至抑鬱嚴重到想要自殺。這真的不是他們本意要將生活過得如此糟糕,而是慢性疼痛對他們的大腦造成了改變。

  「對這一現象,過去一直不曾了解。」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上海臨床中心副研究員楊青說,這次他們收集了300餘例慢性疼痛病人的大腦影像和心理學調查表數據,並建立起大數據平臺,進行長期跟蹤。

  在研究中,科學家發現,慢性痛使大腦中某些區域的皮層厚度發生了改變,有的增厚,有的變薄。「變薄意味著一些大腦皮層萎縮,功能減退;變厚則是代『缺位者』過度工作的結果。」楊青說,這些涉及改變的大腦皮層區域,印證了不少我們對疼痛的認識。

  比如,這些改變的皮層中,有不少與記憶相關。著名腦科學專家、中科院院士張旭說,他早年當醫生時,就接觸過大量被慢性疼痛折磨的病人,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即使在疾病治癒之後,仍會覺得原先的疼痛沒有消失,「這可能就是記憶的作用,一旦形成記憶的神經通道,就很難抹去。」因此,今後或許可以針對這一現象,設計心理治療方案,幫助患者更好應對疼痛。

  「在這些腦區中,還有與個性特質、情緒和認知相關聯的。」楊青介紹,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很多病人在長期病痛折磨下,更容易變得焦慮、抑鬱,甚至脾氣也變得古怪。而且,他們還發現,不同的疼痛影響的腦區也不同,比如頭痛主要影響在大腦的左半球,而腰背痛的影響則是跨兩個半球的。今後,醫生或許可以根據這些特點,尋找出標誌性的診斷方法,並進一步形成治療方案,比如對特定皮層區域進行電刺激、磁刺激,來緩解疼痛。

相關焦點

  • 抑鬱症引起的大腦功能損害,時間長了,還能徹底恢復嗎?
    從事精神醫學和心理治療工作30年,上述觀點的具體依據如下:1、抑鬱症對大腦的損害主要是功能性的目前尚無確切的證據,證明抑鬱症一定會導致大腦產生器質性損害,這裡問主提到的僅僅是大腦功能性損害,即因大腦的生理生化過程失常導致的一些功能障礙,這些障礙通過有效的抗抑鬱治療,大腦的生理過程和功能是可以恢復到正常狀態的。當然,這是需要時間來實現的。
  • 科學家首次繪製出人類大腦3D結構高清圖像
    ,圖中黃色區域是與藍點具有較強的連接性  【搜狐科學消息】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美國「人類連接體項目(HCP)」最新公布人類高清大腦圖像,這是首次繪製的3D大腦思維連接圖,將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理解人類大腦組織。
  • J Neurosci:研究揭示大腦結構發育過程
    2019年6月27日訊 /生物谷BIOON /——在最近發表在《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揭示了大腦的基本結構形成的過程。人類的大腦由神經元組成。大腦皮層是大腦大部分功能的所在地,也是大腦的最大組成部分,它被分成無數的微柱。
  • 360多名科學家首次揭示大腦灰質的遺傳結構 發現大腦發育和衰老的...
    10年前,這些科學家共同創立了ENIGMA Consortium,這是一個國際研究網絡,匯集了數百名成像基因組學研究人員,以了解基於大腦成像和遺傳數據的大腦結構、功能和疾病。「這項研究之所以成為可能,是因為有60多個參與核磁共振掃描和基因分型的研究地點進行了大規模的科學合作。」 斯坦說,「到目前為止,這項研究是ENIGMA Consortium皇冠上的寶石。」
  • 科學家揭示長時間停留太空對大腦結構的影響
    科學家們揭示了長時間停留太空對大腦結構的影響,相關的研究報告發表在了《科學進展》期刊上。來自澳大利亞、比利時、德國和俄羅斯的研究人員對11名俄羅斯太空人的大腦結構進行了研究,這些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上的平均連續停留時間是171天。
  • 揭示環狀RNA與大腦功能存在關聯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德爾布呂克分子醫學中心的Nikolaus Rajewsky和他的團隊首次將一種circRNA與大腦功能關聯在一起。當前的RNA測序分析已揭示出它們是一種龐大的RNA種類,在大腦組織中高度表達。上千種circRNA存在於線蟲、小鼠和人類中在2013年,兩項發表在Nature期刊上的開創性研究描述了circRNA,其中的一項研究是由Nikolaus Rajewsky和他的團隊領導的。有趣的是,大多數circRNA是非常穩定的,在細胞質中連續地漂浮幾個小時甚至幾天。
  • 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
    清華大學顏寧研究組取得生命科學基礎研究重大突破 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  清華新聞網6月6日電(記者 顧淑霞)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教授研究組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
  • 兩篇Science文章揭示關鍵大腦受體複合體的結構 有望開發多種神經...
    2019年12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範德比爾特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成功揭示了關鍵大腦受體複合物的奧秘。大腦中名為AMPARs的穀氨酸受體對於突觸可塑性、學習和記憶力非常重要,AMPARs受體的功能不良常常與多種神經性和精神性疾病的發生直接相關,包括癲癇症、阿爾茲海默病、重度抑鬱症和自閉症譜系障礙等。
  • 北師大龔高浪組首次揭示大腦左右半球白質連接的遺傳關聯規律
    該論文利用雙生子和家系人群的彌散磁共振腦影像數據,從遺傳度(heritability)相似性和遺傳相關性(genetic correlation)兩個角度,揭示了左右側同源腦白質連接的遺傳關聯規律。眾所周知,左右半腦之間高度相似,但也存在多個維度的不對稱性,這是人腦結構與功能的重要規律之一。
  • 復旦大學馮建峰教授團隊首次繪製大腦功能網絡動態圖譜
    》(「Neural, electrophysiological and anatomical basis of brain-network variability and its characteristic changes in mental disorders」)的論文,該研究通過核磁共振掃描技術定量刻畫人類大腦各區域的動態相互作用模式,揭示了大腦產生動態變化機制,首次繪製了動態腦功能網絡圖譜。
  • 大腦皮質構築與功能定位
    二 大腦皮質的分層    大腦皮質的神經元呈分層排列。原皮質(海馬和齒狀回)和舊皮質(嗅腦)為三層結構,新皮質基本為6層結構。一般將6層型皮質稱為同型皮質;而其他區域稱為異型皮質。  大腦皮質又可以分為傳入層(包括Ⅱ、Ⅲ、Ⅳ層)和傳出層(包括Ⅴ、Ⅵ 層,大腦皮質發出至皮質下諸結構的投射纖維大部分起自該兩層)。  以Ⅳ層為界,又可分為粒上層(包括Ⅰ-Ⅲ層)和粒下層(包括Ⅴ-Ⅵ層)。
  • 揭示那些科學家們獲得的「首次」研究發現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揭示那些科學家們獲得的「首次」研究發現!與大家一起學習!由Katrin Amunts博士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在Science期刊上發表了這個新型大腦圖譜。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人腦的結構並不統一,而是被劃分為清晰可辨的區域。這些區域在神經細胞的分布和密度以及功能上都有所不同。藉助於Julich-Brain,這個研究小組如今提出了最全面的大腦細胞結構數字圖譜,並通過EBRAINS研究基礎設施向全世界提供。
  • 血清素會影響大腦功能和大腦迴路
    美國凱斯西保留地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最近研發出了首個用於描述血清素在大腦發育與結構方面所具有的作用的完整模型。據了解,血清素又名5-羥色胺,是對於大腦發育和結構以及神經迴路運轉具有重要作用的神經調質。研究的結果已經發布在了最新一期的《The 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期刊在線版上。  據凱斯西保留地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系助理教授Roberto Fernández Galán介紹,研究小組的目標是加強科學對血清素在大腦皮層中具有的作用的理解。
  • 前沿綜述:大腦結構網絡、功能網絡和網絡控制中的物理學
    、功能網絡和網絡控制的角度,梳理了物理學在腦科學研究中的進展。雖然日益進步的非侵入式腦成像技術擴展了我們發現腦網絡結構和功能上規律的能力,但理解腦網絡結構與其體現出的功能之間的關係,依舊是一個最基本的難題。
  • 首次揭示癢覺從脊髓傳遞到大腦的一條重要環路
    首次揭示癢覺從脊髓傳遞到大腦的一條重要環路 2017-10-19 【字體:大 中 小】 癢覺領域的核心問題之一就是癢覺信息如何從脊髓傳遞到大腦。  2017年8月18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在《科學》發表重要研究成果,首次發現了癢覺傳遞到大腦的重要環路。孫衍剛團隊使用小鼠模型,採用光遺傳學、在體電生理記錄等方法,首次發現癢覺由脊髓癢覺特異GRPR細胞傳遞到脊髓投射細胞,再由投射細胞傳遞到腦幹的臂旁核。
  • 左右腦功能層級結構的不對稱性規律
    該論文基於靜息態功能磁共振影像,結合最新的功能連接梯度(gradient)分析方法,首次揭示了左右半腦內部的功能層級模式、及其不對稱性與性別差異。人腦的左右半球是兩個相互連接又相對獨立的功能模塊,半腦內的功能層級結構是半腦內信息加工的重要內部組織特性,其左右腦差異可能為大腦認知加工過程的偏側化現象提供了部分支撐。但迄今為止,缺乏針對左右腦功能層級結構差異的實證研究。
  • 轉錄中介體的結構和功能獲揭示
    轉錄中介體的結構和功能獲揭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23 17:12:25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中心Rafael Casellas和科羅拉多大學 Francisco J.
  • 今天我們來講大腦的結構與功能
    今天我們來講大腦的結構與功能。那什麼是大腦?大腦皮層我們知道包括灰質和白質,那大腦皮層呢,是灰質,也就是端腦。大腦皮層也叫大腦外層,他有那些結構呢?分為四個葉,額葉、頂葉、枕葉、顳葉四個部分。這個是考點。接著大腦兩半球功能的不對稱性。
  • PNAS:多層面揭示大腦結構
    2020年11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大腦的結構支持認知和行為功能,並且在相互影響的多層連接中極為複雜。但是,對於大腦結構的研究工作通常集中在單個空間尺度上。在由巴塞隆納大學複雜系統研究所(UBICS)的研究人員領導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研究了大腦的多尺度空間組織,並觀察到,在幾何網絡模型中,不同解析度的層是相似的,也就是說,隨著我們移開,層的幾何結構和連通性結構保持不變。為了進行這項研究,研究人員使用了兩個高質量的數據集,這些數據集包含八十四個健康受試者的神經連接圖。
  • Nature:科學家首次解析出大腦門冬氨酸受體精細化結構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2016年5月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一項研究論文中,來自冷泉港實驗室和珍妮莉婭法姆研究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對一種重要類型的大腦細胞受體的激活進行了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