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魔剪」安全性再遇挫折:編輯成功或意味增加患癌風險

2020-12-05 澎湃新聞

6月11日,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子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 同時發表了兩篇新成果,給持續受到追捧的「基因魔剪」 CRISPR技術潑了冷水。來自瑞典卡洛林斯卡研究所和劍橋諾華生物醫學研究院的兩個研究團隊分別將關注點投到了一處:CRISPR編輯成功或增加患癌風險。

兩個團隊認為,CRISPR/Cas9基因編輯過程中造成的DNA雙鏈斷裂,會激活p53蛋白通路,引起人多能幹細胞的凋亡。反過來也就是說,經基因編輯後還能存活下來的細胞,通常存在p53功能缺陷。

p53缺陷是至今已知的與癌症相關的最普遍的基因突變。p53基因被稱為「抑癌基因」,其編碼的p53蛋白的重要作用之一是調控細胞分裂和增殖。正常情況下,一旦該基因察覺有嚴重DNA損傷或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壞」細胞,p53基因會抑制細胞的分裂,並引導細胞自殺,因此也被冠以「基因警察」稱號。

CRISPR技術的安全性再次受到質疑後,首當其衝的是幾家基因編輯領域內的公司。Editas Medicine、Intellia Therapeutics、CRISPR Therapeutics這三家在紐約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 6月11日當天股票均大幅下挫,跌幅分別為7.8%、9.81%和12.59%。截至6月12日,僅Intellia Therapeutics一家收住跌勢翻紅,上漲1.55%。

增加患癌風險

此前的研究發現,CRISPR/Cas9技術運用到人多能幹細胞(hPSC)時,效率通常低下,僅為其他細胞類型的1/5或1/10。然而,多能幹細胞因其具有分化成多種成體細胞的潛能,在疾病治療時被寄予厚望。

劍橋諾華生物醫學研究院致力於解釋hPSC頑固對抗基因編輯的原因。

該團隊開發出一種幹細胞系,細胞在特定條件下能表達Cas9蛋白,因而提高編輯效率,為超過80%的細胞轉入了目標序列。然而後續情況卻不樂觀,大部分細胞最終死亡,僅極少數hPSC存活下來。研究團隊還發現,僅單個位點的DNA雙鏈斷裂,就會將hPSC大概率「毒死」。

而CRISPR/Cas9系統工作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是DNA雙鏈的打開。

研究人員在進行基因篩選後最終發現了p53的身影。隨後在細胞系中敲除p53基因,不出意外,p53的hPSC在基因編輯後生存率大大增加。在兩個不同的幹細胞系中敲除p53後,基因編輯的效率分別增加了16倍、19倍。

類似的,卡洛林斯卡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視網膜色素上皮(RPE)細胞中進行了相關研究。他們同樣發現,CRISPR/Cas9基因編輯導致的DNA雙鏈斷裂會激活p53-p21通路,誘導細胞自殺。研究人員還發現, 「剪刀」Cas9蛋白在切斷DNA雙鏈後會在切斷位點「滯留」長達6個小時。這很可能意味著,正常的DNA損傷修復遲遲不能進行,從而加劇DNA雙鏈斷裂後的危險。

研究團隊認為,在基因編輯前後,確保p53功能正常至關重要。畢竟,如果編輯成功的前提是p53缺陷,運用到臨床治療的後果是增加患者的患癌機率。

值得一提的是,劍橋諾華生物醫學研究院和卡洛林斯卡研究所的團隊早在2017年,已先後將論文發表在預印本雜誌bioRxiv上,當時卻並沒有引發廣泛關注。

長期籠罩的安全性陰影

當然,CRISPR技術甚至基因編輯技術,在面對質疑方面實際上已有豐富經驗。

1990年,美國正式批准開展基因治療的人體試驗,美國國家衛生院的醫生對一名4歲的重症聯合免疫缺陷病女童進行了基因治療,隨後基因治療「火」了近10年。

直至1999年,患有鳥胺酸氨甲醯基轉移酶缺乏症的美國亞利桑那州18歲男孩傑西基辛格(Jesse Gelsinger)「運氣」不夠好,他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參加一項基因治療臨床試驗時不幸去世。這是基因治療「開端」之後的第一例死亡案例,致死原因是基因治療過程中用到的「搬運工」病毒引發了強烈的免疫反應。

基辛格帶來的陰霾尚未褪去,2002年秋天,一項始於1997年的臨床試驗也開始傳出不好的消息。曾接受過基因治療的兒童患上了白血病,人數在不斷增加。

基因編輯技術發展步伐不曾停滯,但安全性陰影始終無法忽視。

而作為新一代門檻低、效率高的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自2012年問世以來,也已接受過輪番質疑。

2017年5月30日,《自然》另一子刊《自然-方法》在線發表論文表明,CRISPR技術面臨的脫靶效應可能遠超人們此前的估計。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團隊通過全基因組測序發現,CRISPR技術能引起基因組內大量非靶標區的基因突變,包括1500多種單核苷酸突變和100多種大片段序列的敲入和敲除。

不過上述論斷被生物界廣泛批評,認為該發表論文存在實驗設計不科學、數據不充分等問題。2017年7月25日,《自然-方法》就該篇論文發表編輯部關注,「以提醒讀者關於其數據解讀的擔憂」。 今年 4 月 27 日,上述論文最終被撤稿。

上述質疑曾被認為是CRISPR迄今遭遇的最大安全質疑。而在1月5日,預印本雜誌bioRxiv還發表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的一篇文章,提到人體會對最常用的兩種Cas9蛋白(主要來源於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化膿鏈球菌)有免疫反應。這也被認為給CRISPR-Cas9技術進入臨床試驗增加了一道障礙。

另外,就在不久之前的5月30日,前述提到的基因編輯領域第一梯隊上市公司 CRISPR Therapeutics 也遭遇了美國FDA「潑冷水」。 CRISPR Therapeutics曾於今年 4 月向 FDA 申請一項 CRISPR 療法研究,現被 FDA 暫停,需獲取足夠的公司信息。

CRISPR Therapeutics執行長Sam Kulkarni此番也表示,該研究結果看起來是有道理的。並表示,這是我們該重視的地方,尤其是目前 CRISPR 療法被應用于越來越多的疾病中。我們要確保這些編輯過的細胞不會在回輸體內後成為癌細胞。

相關焦點

  • 基因編輯技術獲諾獎:與爭議同行的「魔剪」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今天揭曉,法國生物化學家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和美國化學家詹妮弗·杜德納獲得該獎,諾獎委員會給出的理由是「她們發現了基因編輯技術中最有力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剪刀」。
  • 基因編輯技術獲諾獎:與爭議同行的「魔剪」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今天揭曉,法國生物化學家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和美國化學家詹妮弗·杜德納獲得該獎,諾獎委員會給出的理由是「她們發現了基因編輯技術中最有力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剪刀」。
  • 又見猛獁象:基因編輯技術背後的仁與魔,魔剪還是劊子手?
    除此之外,科學家們也在積極尋找根治愛滋病的方法,於是基因編輯技術介入了。科學家可以用該技術對身體的遺傳密碼做出修改。這種冒進的行為引起了質疑和指責一片,有人認為這種行為如同高射炮打蚊子,更為嚴重的是,未來以後人類的基因可能會因為這對「怪物」發生改變。另一支科研團隊將抑制愛滋病毒的藥物和基因編輯技術結合,在9隻小鼠的基因中完全消除了愛滋病毒,這為未來提供了一條清晰的道路,意味著愛滋病很可能會被根治。他們表示會循序漸進,先在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實驗再到人類患者身上進行臨床試驗。
  • 「基因魔剪」再升級 身材迷你卻可刪除大段DNA
    隨著CRISPR-Cas技術的問世,人類改造、編輯生物基因密碼的腳步大大加快。有了這把趁手的「基因魔剪」,人類可以對基因進行高效地定點編輯。然而,主流的Cas9和Cas12a酶似乎更擅長單個鹼基的定點編輯,在進行大規模刪除DNA的時候顯得「力不從心」。
  • 「基因魔剪」再升級身材迷你卻可刪除大段DNA
    隨著CRISPR-Cas技術的問世,人類改造、編輯生物基因密碼的腳步大大加快。有了這把趁手的「基因魔剪」,人類可以對基因進行高效地定點編輯。然而,主流的Cas9和Cas12a酶似乎更擅長單個鹼基的定點編輯,在進行大規模刪除DNA的時候顯得「力不從心」。
  • 「基因魔剪」背後專利之爭: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基因魔剪」背後的專利之爭: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科學家通過CRISPR可以高效、精確地改變、編輯或替換植物、動物甚至是人類身上的基因,經過改造的CRISPR技術被廣泛應用於農業和生物醫藥領域。由於簡單、廉價和高效,CRISPR已經成為全球最為流行的基因編輯技術,被稱為編輯基因的「魔剪」。02CRISPR–Cas9如何運作?
  • 基因「魔剪」和乳腺癌的不解之緣
    CRISPR-Cas9已廣泛應用於操縱細胞培養和動植物基因編輯,包括腫瘤的研究和治療;而這項基因「魔剪」技術與乳腺癌之間也有著許多「不解之緣」。但在CRISPR-Cas9「魔剪」技術的背後,人們沒有忘記其他科學家的一些開創性工作,比如為基因編碼技術奠定基礎的「同源重組」研究。
  • 基因魔剪,是怎樣修改生命的說明書的?
    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像編輯文本一樣地修改生命。但遺憾的是,我們對它的理解還很初級。原則上我們已可隨意修改基因,只是還有太多未知風險。|來自網絡這是個基因的時代。你一定對「基因改良」、「基因療法」這些字眼很熟悉,也可能聽過被稱為「基因魔剪」的革命性技術CRISPR-Cas9。憑藉「傻瓜式」的簡單操作和高效的工作效率,CRISPR-Cas9技術令基因編輯推廣和商業運作迅速發展。商業價值逐年激增,諾獎呼聲始終高漲。有人為它的發明專利爭奪至今,有人急於用它來創造新型人類。
  • 「基因魔剪」技術的發展及前景
    文 | 藥渡諮詢劉恕團隊「基因魔剪」技術問世後引發全球風暴CRISPR/Cas9這項明星技術自2002年問世以來一直備受關注。例如,血液系統的單基因疾病如β-地中海貧血或鐮狀細胞病就是基因治療的理想對象,該類疾病能夠在體外進行治療(又稱為離體治療)。患者的血細胞可以被取出,用CRISPR技術對其進行基因編輯之後,將無缺陷的基因引入到這些細胞中,再用化學手段篩選出基因缺陷得到修正的紅細胞,並將這些紅細胞移植回患者體內,以達到治療的目的。
  • 「基因魔剪」背後的專利之爭: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
    01、「魔剪」CRISPR-Cas9的前世今生  CRISPR是Clustered Regularly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成簇規律間隔短回文重複序列)的首字母縮寫,為基因組DNA上的一段特殊序列,源於細菌及古細菌中一種獲得性免疫系統,能夠識別出入侵細菌的病毒,並通過一種特殊的酶破壞入侵病毒
  • 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基因魔剪」背後的專利之爭
    01「魔剪」CRISPR-Cas9的前世今生CRISPR是Clustered Regularly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成簇規律間隔短回文重複序列)的首字母縮寫,為基因組DNA
  • 「基因魔剪」背後的專利之爭: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
    01「魔剪」CRISPR-Cas9的前世今生CRISPR是Clustered Regularly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成簇規律間隔短回文重複序列)的首字母縮寫,為基因組DNA上的一段特殊序列,源於細菌及古細菌中一種獲得性免疫系統,能夠識別出入侵細菌的病毒,並通過一種特殊的酶破壞入侵病毒
  • 為基因編輯提供「魔剪」兩位女科學家獲諾貝爾化學獎
    這項被稱為「基因魔剪」的技術,還因其專利紛爭和倫理爭議而引人關注當地時間2020年10月7日,瑞典,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這種基因工具有著巨大的力量,影響著我們所有人。它不僅使基礎科學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而且產生了創新的產物,並將導致開創性的新醫療方法。」諾貝爾化學委員會主席克拉斯·古斯塔夫森(Claes Gustafsson)說。諾貝爾獎官方新聞稿中這樣描述:自2012年夏彭蒂埃和杜德娜發現CRISPR/Cas9基因「魔剪」以來,它們的使用量激增。
  • 兩位女性科學家憑「基因魔剪」斬獲諾獎,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與之無緣?
    「魔剪」CRISPR-Cas9的前世今生CRISPR是Clustered Regularly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成簇規律間隔短回文重複序列)的首字母縮寫,為基因組DNA上的一段特殊序列,源於細菌及古細菌中一種獲得性免疫系統,能夠識別出入侵細菌的病毒,並通過一種特殊的酶破壞入侵病毒。
  • 華人科學團隊重大突破 「基因魔剪」技術再獲編輯進展 行業概念股...
    07月14日09:50CRISPR「基因魔剪」技術再現突破,可靶向編輯任何被選RNA麻省理工學院華裔科學家張鋒團隊將RESCUE新編輯器導入至人體細胞中,結果表明它能夠靶向人體細胞中的天然RNA以及合成RNA中的24
  • 基因庫倫理委員會委員:基因編輯技術或誤傷好的基因
    作為全國知名的基因學專家,他對轟動醫學界的「世界首例愛滋病免疫基因編輯嬰兒」是怎麼看待的?  祁鳴告訴錢江晚報記者,該項目用到的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也被稱為「基因魔剪」,難度很高,在美國目前是被禁止在人類胚胎中使用的。而在中國,並沒有明確的規定對它禁止或是許可。「按照『法無禁止即可為』的原則,這項技術的使用在程序上並沒有問題。」祁鳴說,而真正需要討論的問題存在於倫理上。
  • 新聞背後|基因魔剪:基礎科學的革命力量
    2位女科學家因發現「基因魔剪」獲獎  二人共同發現了基因技術中最強大工具之一的CRISPR/Cas9基因剪刀,相關論文在2012年底發表在《科學》雜誌上。這項技術又被稱作「魔剪」,可以用來在遺傳物質的任何預定位點上進行精確切割,使改變生命密碼成為可能。藉助這個工具,研究人員可以極其精確地修改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
  • 諾貝爾化學獎頒給2位歐美女生物學家,基因魔剪有望攻克醫學難題
    不過,人們的預測總是跟不上諾獎的結果,問世僅8年的基因編輯技術,和其背後的兩位女性科學家,還是打破了許多個「不可能」。對公眾而言,基因編輯技術本身並不陌生。雖然許多人並不清楚它的來龍去脈,卻多少都對「基因魔剪」這個別稱留有印象。
  • 諾貝爾化學獎頒給2位歐美女生物學家,基因魔剪有望攻克醫學難題
    不過,人們的預測總是跟不上諾獎的結果,問世僅8年的基因編輯技術,和其背後的兩位女性科學家,還是打破了許多個「不可能」。對公眾而言,基因編輯技術本身並不陌生。雖然許多人並不清楚它的來龍去脈,卻多少都對「基因魔剪」這個別稱留有印象。
  • 基因魔剪專利案裁決:華裔科學家張鋒獲勝 將決定數十億美元商業...
    糾紛由來已久 這場專利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為它的爭奪對象是當今生命科學領域最為明星的基因編輯技術,被稱為「基因魔剪」的CRISPR-Cas9,CRISPR-Cas9 是細菌和古細菌在長期演化中形成的一種適應性免疫防禦,可用來對抗入侵的病毒和外源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