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魔剪專利案裁決:華裔科學家張鋒獲勝 將決定數十億美元商業...

2020-12-08 觀察者網

當地時間2月15日,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審查與上訴委員會就基因編輯技術CRISPR的專利糾紛案作出裁決,華裔科學家張鋒所在機構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保留2014年獲得的CRISPR專利權,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專利申請沒有衝突。這一判決將決定總值數十億美元的科研和商業利益歸屬。

這場專利案糾紛以張鋒一方獲勝暫告一段落。據澎湃新聞報導,裁決書中,美國專利局審查與上訴委員會總結寫道:「證據顯示,將CRISPR-cas9用於包括原核細胞或體外的所有環境,這並不能顯而易見地推導出這項技術也能用於真核細胞。因為一項普通的技術無法有根據地預期到CRISPR-cas9可以成功應用於真核細胞。」

針對這一裁決結果,作為專利案的另一當事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在官網發表聲明,表示會考慮下一步的法律措施,包括可能就美國專利局審查與上訴委員會這一裁決提起上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表示,將繼續收集證據來證明杜德娜與卡彭蒂耶最先發明CRISPR技術可用於所有細胞系。

糾紛由來已久

這場專利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為它的爭奪對象是當今生命科學領域最為明星的基因編輯技術,被稱為「基因魔剪」的CRISPR-Cas9,CRISPR-Cas9 是細菌和古細菌在長期演化中形成的一種適應性免疫防禦,可用來對抗入侵的病毒和外源DNA。

之所以擁有「基因魔剪」之稱,是因為它可以利用一段小RNA來識別並剪切DNA,通過降解外來核酸分子提供免疫性。基於CRISPR-Cas9的基因編輯技術可以實現對DNA片段的敲除和加入,為治療同遺傳有關的疑難雜症提供了極大便利,而且比以往發明的同類技術都要簡便、好用。

澎湃新聞報導稱,2012年6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杜德娜生物學家詹妮弗·杜德娜(Jennifer Doudna)與其合作者法國微生物學家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發表利用原核生物的CRISPR系統在體外編輯試管中的DNA的論文,張鋒實驗室則在2012年10月向《科學》投稿,並在2013年1月3日在線發表,率先在人類細胞上實現CRISPR基因編輯。

從左至右 杜德娜、卡彭蒂耶和張鋒

專利之爭也在那時拉開帷幕。科學專利一般在論文發表前夕開始申請。2012年5月25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向美國專利與商標局提交了與CRISPR相關的專利申請。同年12月12日,張鋒與博德研究所也向美國專利與商標局提交了申請,申請對象是在哺乳動物細胞的基因組上進行CRISPR-Cas9基因編輯這一方法。

儘管在申請時間上,張鋒比杜德娜晚了近7個月,但由於專利申請周期長,杜德娜沒有因此得勢。反而,博德研究所通過繳納70美元的快速審核通道,憑藉能證明張鋒比杜德娜更早做出實驗的實驗記錄本,在2014年4月15日,獲得了美國專利與商標局關於CRISPR的第一個專利授權。專利權限包括在真核細胞或者任何細胞有細胞核的物種中使用CRISPR。這意味著張鋒擁有在除細菌之外的所有生物,包括老鼠、豬和人身上使用CRISPR的權力。

但杜德娜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並沒有就此讓步,申請美國專利及商標局介入,表示該校生杜德娜和卡彭蒂耶才是CRISPR技術的最早發現者,在CRISPR上的專利申請與博德研究所已有專利衝突,認為博德研究所2014年的專利無效。2016年1月,美國專利及商標局展開調查。

杜德娜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認為,張鋒只是諸多杜德娜論文的跟進者之一,將CRISPR運用到老鼠和人類細胞上只需要常規技術,是基於他們在原核細胞中應用的延伸。

但張鋒一方的理由是:杜德娜只是預測CRISPR會在人類細胞上有效,自己是第一個將CRISPR運用到人類細胞中的人,從應用於原核細胞到真核細胞是一個「質」的跨越。

張峰早已佔得上風

實際上,在美國專利商標局12月6日在維吉尼亞州首府亞歷山德裡亞(Alexandria)總部召開聽證會上,張峰就已經佔得上風。

據《自然》雜誌報導,在聽證會開始前一小時,前來旁聽的觀眾就已排起長隊,繞著專利商標局大廳裡的聖誕樹轉了一圈,其中不乏生物技術領域的投資商、專利律師和生物企業代表。由三名法官坐鎮的聽證室擠不下了,觀眾只能被分流到旁邊的兩個房間。

當時紐約法律學院(New York Law College)教授Jacob Sherkow對全美公共廣播電臺NPR的記者表示:「由於CRISPR-Cas9技術是近三四十年來生物科技界最重大的突破,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智慧財產權歸屬就顯得尤為重要。」

界面新聞報導稱,當天的聽證會充滿著火藥味,因為這是雙方在最終裁決前唯一一次同法官對話的機會,而且辯護時間分別只有20分鐘。核心議題在幾個月前就已敲定:CRISPR-Cas9技術在真核細胞(eukaryote)上實現基因編輯的難易程度到底是多少。

杜德娜和卡彭蒂耶認為,她們在2013年5月就發表論文並提出「基因魔剪」的專利申請,結果這項專利卻在2014年被判給晚了七個月才遞交申請的學家張鋒,實在是不公平。

理由是:當她們證明CRISPR-Cas9可以用來編輯細菌的DNA後,「任何同行都能輕而易舉地將技術應用到更多、更複雜的細胞上」。

張鋒的辯護律師則引用了媒體對他將該項技術應用到真核細胞的諸多報導,來證明雖然他和杜德娜幾乎同時完成對「基因魔剪」的研究,但張鋒對構成了植物界、動物界和真菌界的更複雜真核細胞的應用才是劃時代的大事件,理應擁有專利權。

不過當時法官理察(Richard Schafer)認為「做出了簡單細胞的實驗,不代表技術必將成功應用到複雜細胞」。另一位法官薩麗(Sally Lane)也提醒到,杜德娜嘗試過在人類細胞中使用CRISPR但多次失敗。

鑑於CRISPR-Cas9技術的廣闊前景,多家在此基礎上成立的生物技術公司獲得了數億美元的風險投資。人們希望用這項技術來治療血友病、囊腫性纖維化症、杜氏肌營養不良症和癌症。也有科學家嘗試用它來復活古生物,或者改造豬的器官以求未來移植到人類體內。

在這些新興公司中,張鋒創立的Editas Medicine已公開募股籌得9440萬美元,杜德娜創立的Intellia Therapeutics獲得了諾華兩輪共計8500萬美元的投資。有意思的是,杜德娜曾為Editas的聯合創始人,但隨後出走。

相關焦點

  • 數十億美元基因魔剪專利案裁決:華裔科學家張鋒所在機構贏了
    數十億美元基因魔剪專利案裁決:華裔科學家張鋒所在機構贏了 澎湃新聞記者 王盈穎 2017-02-16 10:23 來源
  • 「基因魔剪」技術的發展及前景
    文 | 藥渡諮詢劉恕團隊「基因魔剪」技術問世後引發全球風暴CRISPR/Cas9這項明星技術自2002年問世以來一直備受關注。市場規模方面,全球基因編輯(包括CRISPR、TALEN和ZFN)的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17年的31.9億美元增長到2022年的62.8億美元,複合年均增長率為14.5%[1]。其中,CRISPR技術的市場規模將從2018年的5.62億美元增長到2023年的17.15億美元,複合年均增長率達到25%[2]。
  • 「基因魔剪」背後專利之爭: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基因魔剪」背後的專利之爭: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科學家通過CRISPR可以高效、精確地改變、編輯或替換植物、動物甚至是人類身上的基因,經過改造的CRISPR技術被廣泛應用於農業和生物醫藥領域。由於簡單、廉價和高效,CRISPR已經成為全球最為流行的基因編輯技術,被稱為編輯基因的「魔剪」。02CRISPR–Cas9如何運作?
  • 兩位女性科學家憑「基因魔剪」斬獲諾獎,「一哥」張鋒為何無緣?
    科學家通過CRISPR可以高效、精確地改變、編輯或替換植物、動物甚至是人類身上的基因,經過改造的CRISPR技術被廣泛應用於農業和生物醫藥領域。由於簡單、廉價和高效,CRISPR已經成為全球最為流行的基因編輯技術,被稱為編輯基因的「魔剪」。
  • 「基因魔剪」原創者獲諾貝爾化學獎,華人學者張鋒與之無緣
    法國科學家埃馬紐爾·夏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和美國科學家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Doudna)因「開發出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而共同獲得這一獎項。這兩位科學家發現了基因技術最鋒利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剪刀。利用這些技術,研究人員可以極其精確地改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
  • 兩位女性科學家憑「基因魔剪」斬獲諾獎,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與之無緣?
    「魔剪」CRISPR-Cas9的前世今生CRISPR是Clustered Regularly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成簇規律間隔短回文重複序列)的首字母縮寫,為基因組DNA上的一段特殊序列,源於細菌及古細菌中一種獲得性免疫系統,能夠識別出入侵細菌的病毒,並通過一種特殊的酶破壞入侵病毒。
  • 「基因魔剪」背後的專利之爭: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
    01、「魔剪」CRISPR-Cas9的前世今生  CRISPR是Clustered Regularly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成簇規律間隔短回文重複序列)的首字母縮寫,為基因組DNA上的一段特殊序列,源於細菌及古細菌中一種獲得性免疫系統,能夠識別出入侵細菌的病毒,並通過一種特殊的酶破壞入侵病毒
  • 「基因魔剪」背後的專利之爭: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
    由於簡單、廉價和高效,CRISPR已經成為全球最為流行的基因編輯技術,被稱為編輯基因的「魔剪」。02CRISPR–Cas9如何運作?但隨著該技術將生物體的基因修飾過程變得相當簡單與廉價,研究人員和倫理學家甚至開始擔心,這會催生負面效應的發生。此外,基因編輯潛在的基因脫靶風險也成為其臨床應用的最大障礙。杜德納對此表示:「科學的進步不應該因為擔心倫理問題而停滯不前,相反,基礎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能夠幫助科學家解釋很多根本性的問題。我總是希望我們科學家能夠以負責任的態度來推進科學的發展。」
  • 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基因魔剪」背後的專利之爭
    01「魔剪」CRISPR-Cas9的前世今生CRISPR是Clustered Regularly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成簇規律間隔短回文重複序列)的首字母縮寫,為基因組DNA
  • 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的華人張鋒,卻因「基因編輯」專利坐擁百億
    10月7日,諾貝爾化學獎正式揭曉,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無緣科學大獎,卻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專利上佔據上風!華人科學家張鋒在這一領域做出了傑出貢獻,他是第一個將CRISPR應用在真核細胞上的科學家。
  • 張鋒錯失諾貝爾化學獎,西方國家是在歧視華裔科學家麼?
    CRISPR/Cas9 又稱基因魔剪。其中 CRISPR 的含義是「規律間隔成簇短回文重複序列」,Cas9 酶則是能夠切割 DNA 鏈的「剪刀」。該酶可以在特定位點對 DNA 進行切割,從而進行 DNA 插入和編輯。
  • 華人科學團隊重大突破 「基因魔剪」技術再獲編輯進展 行業概念股...
    07月14日09:50CRISPR「基因魔剪」技術再現突破,可靶向編輯任何被選RNA麻省理工學院華裔科學家張鋒團隊將RESCUE新編輯器導入至人體細胞中,結果表明它能夠靶向人體細胞中的天然RNA以及合成RNA中的24
  • 「諾獎」種子選手張鋒的商業版圖
    一面是科研「大牛」,而在另一面,張鋒在商業領域同樣扮演了十分亮眼的角色。他手握數十項專利,創建並參與了五家公司,其中一家已上市(Editas Medicine,市值約15.18億美元),另一家也已提交上市申請(Beam Therapeutics)。
  • 諾貝爾化學獎頒給2位歐美女生物學家,基因魔剪有望攻克醫學難題
    不過,人們的預測總是跟不上諾獎的結果,問世僅8年的基因編輯技術,和其背後的兩位女性科學家,還是打破了許多個「不可能」。對公眾而言,基因編輯技術本身並不陌生。雖然許多人並不清楚它的來龍去脈,卻多少都對「基因魔剪」這個別稱留有印象。
  • 諾貝爾化學獎頒給2位歐美女生物學家,基因魔剪有望攻克醫學難題
    不過,人們的預測總是跟不上諾獎的結果,問世僅8年的基因編輯技術,和其背後的兩位女性科學家,還是打破了許多個「不可能」。對公眾而言,基因編輯技術本身並不陌生。雖然許多人並不清楚它的來龍去脈,卻多少都對「基因魔剪」這個別稱留有印象。
  • 華裔青年科學家張鋒、崔屹摘得布拉瓦尼克獎,各獲25萬美元
    華裔青年科學家張鋒、崔屹摘得布拉瓦尼克獎,各獲25萬美元 澎湃新聞記者 王盈穎 2017-06-28 22:28 來源:澎湃新聞
  • 新聞背後|基因魔剪:基礎科學的革命力量
    2位女科學家因發現「基因魔剪」獲獎  二人共同發現了基因技術中最強大工具之一的CRISPR/Cas9基因剪刀,相關論文在2012年底發表在《科學》雜誌上。這項技術又被稱作「魔剪」,可以用來在遺傳物質的任何預定位點上進行精確切割,使改變生命密碼成為可能。藉助這個工具,研究人員可以極其精確地修改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
  • 基因編輯獲2020諾貝爾化學獎 華裔科學家張鋒未當選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方網站 有些遺憾的是,對CRISPR-Cas9的發展和應用做出貢獻的華裔科學家張鋒不在獲獎名單中 △CRISPR/Cas9被稱作「基因魔剪」(圖片來源:諾貝爾官方網站)
  • 為基因編輯提供「魔剪」兩位女科學家獲諾貝爾化學獎
    這項被稱為「基因魔剪」的技術,還因其專利紛爭和倫理爭議而引人關注當地時間2020年10月7日,瑞典,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這種基因工具有著巨大的力量,影響著我們所有人。它不僅使基礎科學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而且產生了創新的產物,並將導致開創性的新醫療方法。」諾貝爾化學委員會主席克拉斯·古斯塔夫森(Claes Gustafsson)說。諾貝爾獎官方新聞稿中這樣描述:自2012年夏彭蒂埃和杜德娜發現CRISPR/Cas9基因「魔剪」以來,它們的使用量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