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證據!長端粒抗衰老作用被證實

2020-12-01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在衰老領域,端粒是熱門的研究方向之一。3 月 27 日,發表在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Long telomeres protect against age-dependent cardiac disease caused by NOTCH1 haploinsufficiency」論文。來自 Gladstone 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發現了防止小鼠形成衰老相關人類疾病的關鍵機制,證實了長端粒的保護作用。

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一種結構,對維持人類基因組的穩定至關重要。端粒的本質和染色體一樣,都是 DNA 序列。打個比方說,端粒就像「鞋帶兩頭的塑料封套」,保證鞋帶不會鬆開。但端粒自身也有壽命。它被稱作「生命時鐘」,細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縮短一次,當端粒不能再縮短時,細胞就無法繼續分裂而死亡。

端粒損傷與衰老相關疾病有關,但端粒長度究竟是如何影響人類疾病的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一個謎。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使用了攜帶與心臟病相關人類基因突變的小鼠。結果發現,縮短這類小鼠的端粒導致了心臟瓣膜和血管中致命的鈣積累。

鈣化性主動脈瓣疾病(Calcific aortic valve disease,CAVD)會導致鈣在心臟瓣膜和血管中積累,直到它們像骨頭一樣堅硬。目前這類疾病只能通過心臟手術置換瓣膜來治療。CAVD 會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生,與 NOTCH1 基因突變有關。

該研究的通訊作者 Deepak Srivastava 博士

小鼠與人類的不同

人類每個基因通常有 2 個拷貝。當其中一個拷貝丟失時,剩餘的基因可能無法產生足夠的蛋白,維持其相應的功能。雖然在人類中,當這些蛋白水平減半時,常常會導致疾病的發生,但擁有相同類型基因變化的小鼠經常能免於疾病的危害。科學家們並未找出這背後的原因。

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將端粒長度與患這些類型疾病的風險或者對這些疾病的抵抗性進行了關聯。事實上,實驗室中的小鼠擁有比人類更長的端粒。現在,研究人員認為,正是這一點使它們「避開」了年齡相關基因疾病,如 CAVD。

對小鼠模型的特殊設計

由於僅攜帶 NOTCH1 突變不能在小鼠中誘導瓣膜疾病,因此,研究人員創建了一種不僅丟失 NOTCH1 基因一個拷貝,同時端粒更短的小鼠模型。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端粒更短且攜帶 NOTCH1 突變的小鼠表現出了在人類中觀察到的所有心臟異常,包括瓣膜鈣化。端粒最短的小鼠心臟損傷最大,一些小鼠甚至在新生時就表現出了瓣膜疾病的跡象。科學家們認為,端粒長度通過改變與 CAVD 相關通路中的基因表達,影響著疾病的嚴重程度。

先前的研究表明,與同齡的健康個體相比,瓣膜鈣化的患者具有更短的端粒。此外,一些攜帶 NOTCH1 突變的患者是在 50 多歲時患上 CAVD,而其他攜帶 NOTCH1 突變的患者一出生就患有致命的瓣膜異常。基於這一新發現,研究人員猜測,端粒長度可能解釋了疾病嚴重程度的多樣性。

長端粒的其它保護證據

史丹福大學參與該研究的科學家在先前的研究中曾證實,縮短杜氏肌營養不良症小鼠模型的端粒也引發了更多 human-like 疾病。這些結果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即端粒長度可能是許多突變相關疾病的「保護傘」。

目前,研究人員正計劃使用 CAVD 小鼠模型來測試幾個潛在的藥物,他們希望能夠開發出針對該疾病的首個藥物治療方法。

相關焦點

  • 中生醫學——從端粒長度解密抗衰
    事實上,人的衰老是一個複雜綜合作用的生理過程,並非由某一個單一因素決定。不過,在生命科學與時俱進的今天,我們已經能夠在細胞分子水平上對人體的衰老狀態給出科學精準的評估。這把評估的標尺,就是端粒。美國科學家伊莉莎白·布萊克本、卡羅爾·格雷德、傑克·紹斯塔克也因為這一重大的科學突破,在2009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他們已經證實,細胞分裂時染色體正是通過末端的端粒實現自我複製。
  • 「科普」端粒與端粒酶:揭開人類衰老的秘密
    引物是一小段直鏈DNA或RNA,顧名思義,起引導、定位的作用。因此後隨鏈上新合成的序列其實是由「……引物-岡崎片段-引物-岡崎片段……」組成。人端粒的DNA序列是5『-TTAGGG-3』重複序列,長約 15~20 kb。過去科學家們曾把處於染色體末端、不編碼任何蛋白質的端粒稱為「垃圾DNA」,可正是所謂的垃圾DNA承載著保護遺傳信息的重任。
  • 關於端粒-我們可以逆轉生命時鐘嗎?(中德雙語)抗衰老系列視頻
    端粒,就好像我們細胞中的生物鐘一樣,有人也稱它為我們的「生命時鐘」。貢克教授在本期課程裡,講解了和端粒相關的「海弗裡克極限」,端粒與端粒酶、幹細胞之間的關係,影響端粒縮短的因素,端粒學說的發展方向,從預防醫學到再生醫學等等。快來系統了解一下到底什麼是端粒吧!下期預告(4月27日周一):毒物興奮效應——為什麼說有輕微壓力反而是健康的?
  • 新研究有望增強端粒酶抗衰老功能
    一項新研究揭示了增強端粒酶抗衰老功能的途徑,有望用於治療先天性角化不良等相關疾病。  端粒是細胞中染色體末端的脫氧核糖核酸(DNA)重複序列。在正常細胞中,端粒會隨著細胞分裂而逐漸縮短。細胞分裂次數越多,端粒磨損越多,壽命越短。端粒酶的作用則是幫助修復端粒,如果端粒酶活性很高,端粒的長度就能保持,細胞的老化就被延緩。
  • 逆轉衰老 可恢復端粒長度方法找到
    現階段,人類抗衰老研究大多數集中在染色體末端的「小帽子」——端粒上,端粒能夠防止基因DNA密碼的「磨損」,在生物健康和衰老進程中至關重要。但在細胞每次分裂時,它們都會變短一些,直到細胞不再分裂而死亡。如果能干預這一過程,則將實現對衰老以及衰老帶來的不良影響的調節。
  • 少坐一會兒,端粒就能變長嗎?
    染色體端粒長度與細胞壽命有關,而個人的生活方式也會影響到端粒的長度。當說起良好的生活習慣,我們必會提到要經常參加體育運動。那麼相比天天坐著的人,經常運動會增加我們的端粒長度嗎?今年9月3號,一篇發表在《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上[1]的論文希望證實這個問題。
  • 浙江大學沈立榮等:蜂王漿主蛋白對人胚肺成纖維細胞HFL-I的抗衰老作用及其作用機制研究
    中文摘要:目的:探討不同濃度蜂王漿主蛋白(MRJPs)對人胚肺成纖維細胞HFL-I的抗衰老作用,並對其可能的分子機理進行預測.方法:實驗以蜂王漿為原料,利用透析法得到MRJPs.通過對不同濃度MRJPs處理的HFL-I進行細胞形態學觀察,測定HFL-I生命周期以及檢測其β-半乳糖苷酶活性,評價了MRJPs的抗衰老效果.並且通過MTT法考察了不同濃度MRJPs對HFL-I的促增殖作用.同時,實驗一方面採用實時定量聚合酶鏈反應(qPCR)測量了不同濃度MRJPs
  • 靠譜的衰老指標以及抗衰秘訣---《端粒效應》解讀(一)
    所以:總的來說就是各種抗衰老,各種不靠譜,唯一的作用就是拉高了GDP!我們人體就是這樣一艘船,你全身的各種細胞通過複製不斷更新著,你永遠是「新的你」。照這樣下去我們似乎可以長生不死。可真相是:細胞是通過分裂更新的。問題就在於,有些細胞只能分裂這麼多次。一定次數之後,這個細胞就不再更新了,它會失去作用,它對應的組織就會衰老,人就老了。那為什麼會有這個分裂次數的限制呢?原理就在於「端粒」。
  • 延長端粒續命有風險,科學家警告:端粒過長反而容易患癌
    因此,多年以來,科學家們便更主要的集中於延長端粒的研究。這,便引出了科學界持續了數十年的一個爭議。因為先前,就有科學家提出:端粒也有直接的腫瘤抑制途徑,延長端粒,可能也會帶來風險。但是,一直沒有證據能夠證明。
  • 認識端粒、端粒酶
    在新細胞中,細胞每分裂一次,染色體頂端的端粒就縮短一次,當端粒不能再縮短時,細胞就無法繼續分裂了。這時候細胞也就到了普遍認為的分裂100次的極限並開始死亡。因此,端粒被科學家們視為「生命時鐘」。端粒酶 Telomerase端粒酶是一種逆轉錄酶端粒酶是一種特殊的逆轉錄酶,由RNA和蛋白質組成,是以自身RNA為模板,合成端粒重複序列,加到新合成DNA鏈末端,負責端粒的延長。
  • Nat Commun:無需基因改造,延長端粒就可顯著延長壽命,抗擊衰老
    2019年11月5日訊/生物谷BIOON/---端粒是位於真核生物染色體末端的核蛋白結構。它們由串聯重複的TTAGGG DNA序列組成,這種序列被稱為shelterin的六蛋白複合物所結合。端粒對於DNA修復活性和保護染色體末端免受DNA降解至關重要,它們在染色體穩定性中起著重要作用。
  • 這個沙生植物原來真能抗衰老
    原標題:這個沙生植物原來真能抗衰老   鎖陽是我國西北地區的沙生植物,自古以來在民間就有「不老藥」的別稱,鎖陽真的具有抗衰老功效?他們的研究成果解決了生物學上的一個重大問題:在細胞分裂時染色體如何進行完整複製、如何免於退化,被稱為「生命時鐘」的端粒開始進入人們的視線。   陳貴林帶領的科研團隊,也早早將研究方向指向了端粒和端粒酶,他們的目標是,基於最新的鎖陽多糖提取精製技術,從微觀世界科學論證「鎖陽多糖」這種物質是否能延長鎖陽細胞中端粒長度,從而揭示鎖陽控制細胞衰老的作用機理。
  • 美科學家新發現:「端粒長度」可替換,人類壽命將再迎突破
    9月11日,美國芝加哥大學Kathryn Demanelis研究團隊在頂尖學術期刊《Science》上發表研究:有著「生命時鐘」之稱的DNA端粒(Telomere)再迎新發現,通過檢測1000名遺體捐獻者的20多種人體組織端粒長度發現,全血細胞的端粒長度可替代其他組織中的端粒長度,這為釐清端粒長度和人體衰老之間的關係提供了新證據。
  • 可恢復端粒長度方法找到
    可恢復端粒長度方法找到  為開發延緩衰老新藥鋪平道路  科技日報北京4月28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Sciencedirect科學資訊網27日消息稱,美國一個研究團隊在抗衰老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他們篩選了超過10萬種已知的化學物質,成功發現了能夠恢復小鼠體內端粒長度的小分子。相關研究發表在《細胞·幹細胞》雜誌上。
  • 迄今最清晰端粒酶圖像問世,開拓抗衰老與癌症新療法之路
    迄今最清晰端粒酶圖像問世,開拓抗衰老與癌症新療法之路 張夢然/科技日報 2018-04-27 08:46
  • 科學網—端粒效應——揭開染色體與衰老之間的秘密
    這些最新成果使抗衰老的研究熱度再次升高。 染色體的「保鏢」 在生物的細胞核中,有一種載有遺傳信息的線狀物質,它們被稱為「染色體」。染色體主要由DNA和蛋白質組成,是生物生長發育的「指導手冊」。在染色體的末端有個染色體的「保鏢」,即端粒。人類的端粒由6個鹼基的重複序列和結合蛋白組成,它對染色體的功能有著重要的作用。
  • 端粒效應——揭開染色體與衰老之間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這些最新成果使抗衰老的研究熱度再次升高。 染色體的「保鏢」 在生物的細胞核中,有一種載有遺傳信息的線狀物質,它們被稱為「染色體」。染色體主要由DNA和蛋白質組成,是生物生長發育的「指導手冊」。在染色體的末端有個染色體的「保鏢」,即端粒。人類的端粒由6個鹼基的重複序列和結合蛋白組成,它對染色體的功能有著重要的作用。
  • 端粒太長易患癌?
    此前許多科學家認為,端粒的功能只是防止細胞老化,保持細胞健康。相關論文在線發表於最近的《自然—遺傳學》網站上。據物理學家組織網6月8日報導,這兩個基因變異是TERT(端粒逆轉錄酶)和TERC(端粒酶),51%的人攜帶TERT變異,72%的人攜帶TERC變異。這兩個基因都有調節端粒行為的功能,是維持端粒長度的酶,這種由大部分人所攜帶的風險基因變異還比較罕見。
  • 精華盤點:端粒與人類疾病!
    當DNA複製終止時,端粒酶的作用下,通過端粒的依賴模版的複製,可以補償由去除引物引起的末端縮短,因此在端粒的保持過程中,端粒酶至關重要。隨著細胞分裂次數的增加,端粒的長度是在逐漸縮短的,當端粒變得不能再短時,細胞不再分裂,而會死亡。並且發現,體細胞端粒長度大大短於生殖細胞,胚胎細胞的端粒也長於成年細胞。科學家發現,至少可以認為在細胞水平的老化,和端粒酶的活性下降有關。
  • 超200人的換血臨床實驗公布結果,端粒明顯延長
    近期抗衰老領域最大熱點莫過於「換血延壽」。繼5月2日美國加州大學史蒂夫·霍瓦斯發現,老年小鼠輸入年輕小鼠血漿生理年齡年輕了54%之後,前幾日美國抗衰老科技公司GDF11Rejuvenation也在一場抗衰老研討會上宣布了自己大規模換血臨床實驗結果,並引發不小關注。